图书介绍

中医体质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体质学
  • 王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7019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52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162页
  • 主题词:中医学:体质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体质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范畴1

一、中医体质学的概念1

二、中医体质学的性质与范畴4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与作用5

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5

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5

第三节 中医体质学的形成与发展8

一、《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理论基础8

二、《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应用10

三、历代医家对中医体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1

四、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14

第四节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基础17

一、中医体质学的哲学基础17

二、中医体质学的生理学基础20

第五节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22

一、体质过程论22

二、形神构成论23

三、环境制约论24

四、禀赋遗传论25

小结25

第二章 体质的形成27

第一节 先天因素27

一、种族、家族遗传27

二、婚育、种子28

三、养胎、护胎、胎教29

第二节 后天因素29

一、饮食营养30

二、生活起居30

三、精神情志31

第三节 环境因素31

一、自然环境31

二、社会环境33

第四节 疾病与药物因素34

一、疾病因素34

二、药物因素35

小结35

第三章 体质分类36

第一节 体质分类方法36

一、古代体质分类方法37

二、现代体质分类方法42

第二节 中外体质分类的比较46

一、中西方体质分类的比较46

二、中日体质分类的比较51

小结54

第四章 体质生理56

第一节 体质与年龄56

一、小儿体质56

二、青年体质57

三、中年体质57

四、更年期体质58

五、老年体质59

第二节 体质与性别60

一、女性体质60

二、男性体质61

第三节 体质与心理61

一、体质与认知61

二、体质与情感62

三、体质与气质62

第四节 体质与适应能力63

一、体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63

二、体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63

第五节 体质的生理特点64

一、体质的遗传性64

二、体质的稳定性64

三、体质的可变性65

四、体质的多样性65

五、体质的趋同性65

六、体质的可调性66

小结66

第五章 体质病理67

第一节 体质与发病67

一、体质与正气67

二、体质与病邪的易罹性68

三、体质与发病68

四、体质与发病倾向69

第二节 体质与疾病的演变69

一、体质与病机的从化69

二、体质与病证的性质70

三、体质与疾病的传变及转归71

第三节 特禀体质72

一、过敏体质72

二、遗传病体质73

三、胎传体质74

小结75

第六章 体质诊断77

第一节 辨体概说77

一、辨体内容77

二、辨体原则78

第二节 辨体质类型79

一、平和质79

二、气虚质79

三、阳虚质80

四、阴虚质80

五、痰湿质80

六、湿热质81

七、瘀血质81

八、气郁质82

九、特禀质82

第三节 辨体与辨病、辨证83

一、体质与疾病证候的关系83

二、辨体、辨证、辨病综合运用85

小结86

第七章 体质与治疗88

第一节 体质与治则88

一、治病求本 本于体质88

二、因人施治 权衡制宜89

三、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93

第二节 体质调治94

一、平和质调体方法94

二、气虚质调体方法94

三、阳虚质调体方法95

四、阴虚质调体方法96

五、痰湿质调体方法96

六、湿热质调体方法96

七、瘀血质调体方法97

八、气郁质调体方法97

九、特禀质调体方法98

第三节 调体宜忌98

一、治则宜忌98

二、药性宜忌99

三、针刺宜忌99

第四节 体质与治疗反应99

一、体质与方药的耐受性及反应性99

二、体质与针刺的耐受性及反应性100

第五节 体质与康复100

一、康复调体目的101

二、辨体康复原则101

三、辨体康复方法102

小结102

第八章 体质养生与预防103

第一节 精神养生103

一、平和质的精神调摄103

二、偏颇体质的精神调摄104

第二节 饮食养生105

一、平和质的饮食调养105

二、偏颇体质的饮食调养107

第三节 起居养生108

一、平和质的起居调护109

二、偏颇体质的起居调护110

第四节 运动锻炼111

一、平和质的运动锻炼112

二、偏颇体质的运动锻炼113

第五节 体质与预防116

一、未病先防116

二、既病防变118

三、体质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119

小结120

附录 少数民族体质理论与应用122

第一节 藏医学体质理论122

一、藏医学体质理论概述122

二、藏医学体质理论的应用126

第二节 朝医学体质理论131

一、朝医学体质理论概述131

二、朝医学体质理论的应用131

第三节 蒙医学体质理论135

一、蒙医学体质理论概述135

二、蒙医学体质理论的应用139

第四节 维吾尔医学体质理论145

一、维吾尔医学体质理论概述145

二、维吾尔医学体质理论的应用146

主要参考文献1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