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自然科学与中医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现代自然科学与中医理论
  • 刘亚光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4211·55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66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自然科学与中医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自然科学与中医“天人相应”观1

第一节 “天人相应”观与天文学、气象学、医学1

一、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观与运气学说1

二、运气学说的科学性14

第二节 中医理论与天文学15

一、我国古代天文学15

二、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科学性24

三、中医理论与我国古代天文学31

第三节 中医理论与气象医学33

一、气象与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关系37

二、气象与病理变化的关系39

三、气象与治疗关系41

四、气象与诊断、预后关系42

五、气象与预防关系42

六、气象变化与体质43

七、地理环境与疾病防治44

第四节 中医理论中生物节律学说46

一、中医理论中关于生物节律的论述46

二、生物节律的机理50

一、心、神的概念60

第一节 中医学中关于“心”、“神”的论述60

第二章 “心身统一”观与心理学、神经生理、生化60

二、精神因素对内脏活动的影响61

三、内脏活动异常对精神的影响63

四、精神因素与诊断、防治的关系66

五、我国古代对心理因素的认识68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快速调节69

一、精神因素与神经介质的调节70

二、精神因素与环状核苷酸的调节99

一、学习、记忆与核酸代谢122

第三节 精神因素与核酸和蛋白的合成122

二、脑核酸代谢异常与疾病124

第四节 精神活动与神经内分泌系统126

一、主要的神经肽127

二、神经肽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132

三、精神因素的信息传递过程134

第五节 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138

一、精神因素与疾病139

二、精神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47

三、精神因素与药理作用147

四、精神因素与治疗149

五、精神因素与脑的进化156

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进化159

第六节 生物学、心理学和现代医学对精神因素与疾病关系160

一、简史160

二、有关心身疾病机理的学说162

三、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164

四、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66

五、生理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170

六、本章小结183

第三章 分子生物学与中医“整体观”和“调整理论”194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195

一、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196

二、核酸与蛋白质合成198

三、激素的作用原理213

四、细胞膜浅说223

五、系统生化的发展225

六、分子医学的发展231

第二节 从分子水平讨论人体的整体观238

一、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肝与心的关系239

二、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肾与心的关系257

三、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肺与心的关系263

四、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脾与心的关系266

五、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肾主骨”的原理267

六、从分子水平讨论“肝开窍于目”原理271

第三节 从分子水平讨论调整原理274

一、人体代谢的调节与控制274

二、从分子水平讨论人体代谢调节的整体性284

三、代谢的遗传调节298

第四节 中药的调节作用310

一、中药的调整作用310

二、治疗冠心病的中药的分子药理学317

三、现代药物的副作用323

一、中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334

第五节 免疫调节334

二、中药与免疫作用336

三、免疫反应的快速与慢速调节338

四、体液和细胞免疫及其基因控制342

五、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354

第六节 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预防医学361

一、个体发育与发病规律361

二、关于衰老的假设367

三、中医的营养观371

一、肿瘤373

第七节 分子生物学与中西医结合373

二、冠心病381

三、哮喘385

四、肝炎387

五、调整作用与中西医结合理论388

第八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简介407

一、放射性同位素法407

二、放射自显影法411

三、饱和分析法412

四、cAMP测定法413

五、测定内脏组织DNA的同位素方法415

六、测定心肌细胞DNA合成的同位素方法417

七、用组织切片法测定DNA含量418

八、纯心肌细胞测定DNA方法419

九、测定心脏组织RNA方法420

十、测定心肌细胞中RNA的含量420

十一、测定心脏组织蛋白质421

十二、心脏DNA多聚酶的测定421

十三、心脏组织RNA多聚酶的测定423

十四、心脏组织核糖体制备426

十五、心脏线粒体制备与核酸、蛋白的测定426

一、信息论基础知识446

第四章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热力学、模糊数学与中医理论446

第一节 信息论与中医理论446

二、人体的信息传递459

三、整体水平的信息调节466

四、中医理论与信息论477

第二节 控制论与中医理论482

一、控制论基础知识482

二、中医理论与控制论490

三、“类比”方法与中医理论500

一、系统论基础知识513

第三节 系统论与中医理论513

二、中医理论与系统论527

三、系统间相互联系536

四、系统的有序性541

五、等级结构542

第四节 热力学与中医理论544

一、热力学基础知识544

二、生物热力学的特点551

三、热力学与中医理论555

一、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559

第五节 模糊数学与中医理论559

二、模糊数学与中医理论563

第五章 中医理论的思想渊源570

第一节 道家学说与中医理论570

一、“道”家学说与中医理论中的调整观571

二、道家学说与中医学中“天人相应”观572

三、道家学说与中医学中的辩证法573

第二节 道家与中医学的精气学说574

一、气为人体之根本575

二、气与个体发育575

三、气与疾病防治576

第三节 道家与中医学的养生学说578

一、道家的养生学说578

二、中医的养生学说579

第四节 气功及其作用机理580

一、气功的发展史580

第五节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583

二、国外气功简况585

三、气功作用原理586

四、气功的临床效果588

一、《周易》中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影响589

二、《周易》与现代科学594

第六节 五行学说的起源598

第六章 中医学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601

第七章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趋势与中医理论关系619

第一节 横向科学的某些特点621

一、整体观621

二、动态观622

三、最优状态观622

四、信息观622

第二节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623

五、定量观623

第三节 模糊数学的意义627

第四节 系统的自组织理论629

一、耗散结构简介630

二、协同学634

第五节 自然界中的全息现象639

一、生物的全息规律639

二、非生命界的全息规律644

第六节 科学史研究的新进展646

第八章 现代自然科学与中医理论(结论)6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