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学视角的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生态学视角的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研究
  • 李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0726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437页
  • 主题词:生态型-城镇-城市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学视角的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3

1绪论3

1.1研究背景:当前“城镇群规划”热潮中的几点“冷思考”3

1.1.1日益兴起的“城镇群规划”热潮3

1.1.2“城镇群规划”面临的诸多“困境”10

1.1.3“城镇群规划”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18

1.1.4本书研究所针对的主要问题19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9

1.2.1城镇密集地区学术思想的萌芽19

1.2.2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密集地区研究22

1.2.3城镇密集地区研究的中国化32

1.2.4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40

1.3项目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41

1.3.1研究目的与意义41

1.3.2主要研究内容42

1.3.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43

1.3.4实证分析对象44

上篇49

2城镇群落研究的逻辑基础49

2.1国内外城市规划研究中的类比思想49

2.2类比方法的科学性分析54

2.2.1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54

2.2.2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方法56

2.2.3类比方法的科学价值57

2.3城镇的生物特征58

2.3.1生物的基本特征59

2.3.2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对“城镇”进行检验60

2.3.3城镇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生物体61

2.4小结66

3城镇群落概念的提出67

3.1“城镇群落”的概念67

3.1.1生态学研究中的“群落”思想67

3.1.2“城镇群落”的基本概念71

3.2城镇群落与生物群落的共性、个性及其可类比性74

3.2.1城镇群落与生物群落的本质共性决定了二者的可类比性74

3.2.2城镇群落的独特个性意味着从生物群落向城镇群落的类比不可简单而论75

3.2.3城镇群落研究的目的和意义76

3.3城镇群落概念与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关系77

3.3.1对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简要梳理77

3.3.2关于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讨论84

3.3.3城镇群落概念与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关系93

3.4提出城镇群落概念的必要性及其核心思想93

3.4.1提出城镇群落概念的必要性93

3.4.2城镇群落概念的核心思想——兼论与其他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区别95

3.5小结96

4城镇群落空间范围的界定97

4.1区域边界的含义及其划分意义98

4.1.1区域边界的含义98

4.1.2边界划分的意义98

4.1.3城镇群落的区域范围99

4.2国内外关于城镇密集地区范围界定的相关研究101

4.2.1戈特曼对Megalopolis的界定及国外的相关研究102

4.2.2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103

4.2.3国际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105

4.2.4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106

4.3城镇群落空间范围的界定107

4.3.1国际视野的“大城市连绵区”范围界定107

4.3.2国家视野的“城镇密集区”范围界定112

4.4成渝城镇群落的范围界定116

4.4.1相关研究中类似区域的范围界定116

4.4.2本研究对成渝城镇群落的范围界定121

4.4.3对几个空间范围界定结果的比较与讨论122

4.4.4成渝城镇群落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概况126

4.5小结129

中篇133

5城镇群落空间环境的选择133

5.1生境条件对生物群落发展的影响133

5.2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空间环境要求137

5.2.1一般城市的要求137

5.2.2大城市的要求140

5.3适宜城镇群落发展的独特空间环境142

5.3.1平原(或盆地)的地形环境144

5.3.2近海(或大江大河)的地理区位147

5.4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环境152

5.4.1成渝城镇群落孕育的宏观空间环境——四川盆地152

5.4.2成渝城镇群落的自然地形环境153

5.4.3成渝城镇群落与长江流域的空间关系155

5.5小结160

6城镇群落空间要素的构成162

6.1生物群落的结构要素162

6.2城镇群落空间构成的两种实体空间163

6.2.1自然生态空间164

6.2.2城镇发展空间166

6.2.3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发展空间的统一性166

6.3不同城镇发展空间的营养级别168

6.3.1生物群落营养级别的概念168

6.3.2城镇群落城镇发展空间的营养级别169

6.3.3不同营养级别的城镇发展空间的性质和职能变化170

6.4城镇发展空间构成的多个层次174

6.4.1城市郊区174

6.4.2传统城区175

6.4.3城市核心175

6.5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结构180

6.5.1不同营养级别的城镇发展空间垂直结构180

6.5.2引领成渝城镇群落整体发展的顶位城市181

6.5.3城镇发展空间分布的四个主要片区185

6.5.4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发展的空心化现象186

6.6小结186

7城镇群落空间形态的类型188

7.1生物群落的形态学研究188

7.2城镇群落的空间形态191

7.3基于城镇建设用地组合形态的类型划分192

7.3.1带型(冰糖葫芦型)192

7.3.2环型(马蹄型)194

7.3.3星月型(众星捧月型)196

7.3.4放射型(轴向型)198

7.3.5组团型(散点型)199

7.4基于顶位城市数量的类型划分200

7.4.1单核型200

7.4.2双核型200

7.4.3多核型201

7.5影响城镇群落空间形态的关键要素201

7.5.1自然地形环境202

7.5.2交通运输网络203

7.5.3顶位城市的性质204

7.5.4城镇间的竞合关系204

7.5.5相似的形态背后,有各不相同的故事204

7.6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形态204

7.6.1成渝城镇群落的组团型空间形态特征204

7.6.2成渝城镇群落的双核型空间形态特征208

7.6.3成渝城镇群落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制约要素208

7.7小结211

8城镇群落空间关系的组织212

8.1生物群落空间关系组织的基本原理——物种共生212

8.2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共生关系216

8.2.1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共生关系216

8.2.2城镇群落共生关系组织的主要动力218

8.2.3城镇群落共生关系发育的载体219

8.2.4城镇群落空间发展共生质的产生222

8.3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寄生关系223

8.3.1城镇发展空间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寄生223

8.3.2城镇发展空间之间的寄生229

8.4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竞争关系230

8.4.1城镇发展空间之间的竞争与协作231

8.4.2城镇发展空间“生态位”的形成233

8.4.3竞争对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影响236

8.5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关系239

8.5.1相对发达的区域共生关系239

8.5.2个性突出的城镇发展生态位240

8.5.3城镇群落共生关系发育的内在动力241

8.5.4近年来无序竞争的不良趋向242

8.6小结243

9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演替245

9.1生物群落发展的演替245

9.2城镇群落发展的动态演替过程247

9.2.1典型城镇群落发展过程剖析——以美国东北海岸城镇群落为例247

9.2.2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主要特征253

9.2.3城镇群落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254

9.3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动因255

9.3.1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基本动因256

9.3.2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根本动因261

9.4城镇群落演替的趋向264

9.4.1城镇群落演替的趋向——演变为人类聚居的一种“顶极群落”265

9.4.2顶极城镇群落的基本特征267

9.5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发展与演替269

9.5.1古代巴蜀地区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270

9.5.2近代川渝地区城镇发展的繁荣271

9.5.3新中国成立后大四川地区城镇统一建设与成渝城镇群落雏形的形成273

9.5.4重庆直辖给成渝城镇群落发展带来的新变化275

9.5.5未来成渝城镇群落发展的基本趋势276

9.6小结277

下篇281

10城镇群落空间规划的引导281

10.1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281

10.1.1城镇发展空间低密度蔓延,自然生态空间大量萎缩281

10.1.2自然生态空间危机事件不断,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286

10.1.3城镇空间布局过于密集,引发气候变暖及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290

10.1.4顶位城市空间发展恶性膨胀,城镇群落空间发展两极分化严重293

10.1.5其他问题296

10.2群落生态学视角下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发展的理想模式探讨297

10.2.1适度的城镇发展空间用地比例,集约、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297

10.2.2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发展空间相耦合的空间布局关系300

10.2.3多核心、网络化的城镇发展空间组织结构300

10.2.4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303

10.2.5其他方面305

10.3城镇群落空间规划工作的应对思路305

10.3.1明确城镇群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305

10.3.2凝聚共赢意识,促进城乡空间发展的区域分工与协作307

10.3.3区划控制自然生态空间,维护城镇群落生态安全格局308

10.3.4构建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镇发展空间的群落式布局312

10.3.5促进城镇群落边缘区空间的健康发展313

10.4关于成渝城镇群落空间结构的规划设想315

10.4.1从重大生态安全事件看成渝城镇群落空间结构调控的必要性315

10.4.2从“空心”到“绿心”318

10.4.3从“双核”到“多极”319

10.4.4从“边缘”到“中心”321

10.4.5从“蜀道难”到“便捷高效”321

10.4.6从“地震极重灾区”到“生态保育区”322

10.5小结325

11结语326

11.1主要研究结论326

11.1.1城镇群落的概念326

11.1.2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自然演化规律328

11.1.3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规划引导与调控330

11.2研究的创新点330

11.3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工作设想331

附录335

附录A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译文)335

附录B格迪斯、芒福德和戈特曼:关于“Megalopolis”的分歧(译文)347

附录C区域生态移民——基于长远目标的汶川重灾区重建模式浅论366

附录D汶川地区城镇发展历史地理考383

参考文献402

后记4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