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时进中医学-与时俱进中医学新理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时进中医学-与时俱进中医学新理念
  • 董明强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1922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中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时进中医学-与时俱进中医学新理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时进中医学的诞生1

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2

二、中医学的特点4

(一)整体观念4

(二)辨证论治5

(三)使用天然药物和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5

三、存在的问题5

(一)叙述语言6

(二)概念和结构6

(三)哲学指导思想6

(四)思维方式7

四、中医学理论创新势在必行8

五、中医学理论创新的四步曲11

六、时进中医学应运而生14

第二章 时进中医学概论16

一、什么是时进中医学16

二、时进中医学的特点16

三、时进中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异同16

四、时进中医学与传统中医学并存17

五、时进中医学的两个薄弱点18

六、时进中医学的定位19

第三章 人体结构和功能21

第一节 脏腑21

一、五脏21

(一)心22

(二)肺23

(三)肝25

(四)脾28

(五)肾30

二、六腑33

(一)胆33

(二)胃34

(三)小肠34

(四)大肠35

(五)膀胱35

(六)三焦35

三、奇恒之腑38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38

(一)脏与脏39

(二)腑与腑42

(三)脏与腑42

第二节 气、血、津液44

一、气44

(一)气的分类与生成44

(二)气的功能45

(三)气的运行46

二、血47

(一)血的生成47

(二)血的功能48

(三)血的循行48

三、津液48

(一)津液的输布48

(二)津液的功能49

(三)津液的分类49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50

(一)气与血的关系50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51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52

第三节 经络52

一、传统中医学对经络的描述53

(一)经络的概念53

(二)经络的组成53

(三)经络的生理54

(四)经络的应用55

二、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56

第四章 阴阳五行学说60

第一节 阴阳学说61

一、阴阳学说的原貌61

(一)阴阳学说的产生61

(二)传统的阴阳概念62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6

(四)阴阳学说在传统中医学中的应用64

二、阴阳学说的异议65

三、阴阳学说的修正、限定和精简71

第二节 五行学说74

一、五行学说简介74

二、五行学说的异议75

三、淡化五行学说,创立五脏生克学说80

四、五脏生克学说的内容81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和相关联属81

(二)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85

(三)五脏疾病的诊断86

(四)五脏疾病的治疗86

第五章 病因、发病、病机88

第一节 病因88

一、六淫88

(一)风89

(二)寒90

(三)暑91

(四)湿92

(五)燥93

(六)火93

二、疫疠94

三、七情94

(一)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及致病特点94

(二)常见的情志病证95

四、饮食与劳逸96

(一)饮食96

(二)劳逸97

五、外伤及虫兽所伤97

第二节 发病99

一、发病的基本概念99

二、发病的基本原理99

(一)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结果99

(二)“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100

(三)致病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01

三、体质、精神状态、生活环境、营养和锻炼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01

(一)体质因素101

(二)精神状态102

(三)生活环境102

(四)营养和锻炼103

第三节 病机103

一、邪正斗争104

二、阴阳失调105

三、升降失常106

第六章 诊法107

第一节 望诊108

一、全身情况108

(一)神108

(二)色108

(三)形态110

二、局部情况110

(一)头与发110

(二)眼111

(三)鼻111

(四)唇口111

(五)牙齿111

(六)咽喉111

(七)皮肤112

三、舌112

(一)正常人舌象与舌诊的脏腑分部113

(二)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113

(三)舌诊的内容114

(四)现代医学对舌质、舌苔的认识119

四、小儿指纹120

第二节 闻诊121

一、听声音121

(一)语言121

(二)呼吸121

(三)咳嗽121

(四)呃逆121

(五)嗳气122

二、嗅气味122

(一)口气122

(二)汗气122

(三)痰、涕122

(四)大、小便122

(五)带下122

第三节 问诊122

一、问一般情况123

二、问现病史123

(一)起病123

(二)现在症状124

三、问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127

第四节 切诊128

一、脉诊128

(一)诊脉的部位与方法128

(二)寸口脉反映脏腑病证129

(三)正常脉象与影响脉象的因素131

(四)病脉与主病132

(五)相兼脉与主病138

(六)关于脉诊的题外话139

(七)试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脉象140

二、按诊142

(一)按肌肤142

(二)按胸腹144

第七章 辨证145

第一节 中医辨证145

一、中医辨证的实践踪迹146

二、病性辨证与病位辨证的失衡157

三、“病因”与“证”概念的错位159

第二节 病性辨证161

一、病性八纲辨证162

(一)八纲,应成为辨病性之纲162

(二)阴阳难司主纲之职165

(三)阴阳、表里难留八纲之列167

(四)八纲的保留部分——寒热、虚实169

(五)从中药的分布看八纲的重新组合171

(六)湿、燥当入选新八纲之中176

(七)新八纲的最后两纲——滞、瘀178

(八)新八纲——从四个角度辨明人体的基本病理变化180

二、九证辨证182

(一)风183

(二)暑185

(三)火185

(四)毒187

(五)结188

(六)痰190

(七)饮191

(八)食193

(九)虫194

第三节 病位辨证196

一、七位辨证196

(一)阴、阳196

(二)表、里200

(三)气、血203

(四)津液207

二、脏腑辨证20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209

(二)肝与胆病辨证210

(三)脾与胃病辨证213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21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17

(六)两脏合病的辨证218

三、热病辨证220

(一)表证发热225

(二)半表半里发热226

(三)里证发热226

第八章 规范化的中医诊断程序229

一、关于症、病、证的概念229

二、中医辨证加西医辨病——中西医之间的最佳结合点230

三、辨病筛选——中医诊断的重要一步231

四、建立规范化的中医诊断程序233

五、中医诊断名称的规范化234

第九章 中医治疗的四阶——则、法、方、药238

一、遵循治疗原则238

(一)治病求本239

(二)标本缓急239

(三)正治与反治240

(四)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43

(五)因异制宜244

二、确立治疗方法244

(一)八法与通法245

(二)汗、通、下、和、温、清、消、补——新组成的八法247

(三)十八法与奇异治法251

三、组成治疗方剂252

(一)方剂的分类253

(二)主辅佐使、简要精当,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255

(三)方剂组成的四种方式256

(四)组方时要防止两种倾向261

四、斟酌药味药量262

(一)药物的性能262

(二)药物的配伍263

(三)药物的用量264

(四)药物的炮制和煎法、服法265

(五)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科研成果266

第十章 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模式268

一、诊断四步268

(一)调查取材268

(二)辨病筛选269

(三)病性诊断269

(四)病位诊断269

二、治疗四阶270

(一)遵循治疗原则270

(二)确立治疗方法270

(三)组成治疗方剂270

(四)斟酌药味药量272

第十一章 常用药物与方剂274

第一节 针对病性八纲的药物与方剂274

一、针对寒证的药物与方剂274

(一)辛温解表药、方274

(二)祛寒药、方276

二、针对热证的药物与方剂278

(一)辛凉解表药、方278

(二)清热药、方279

三、针对虚证的药物与方剂283

(一)补气药、方283

(二)补血药、方286

(三)补阴药、方287

(四)补阳药、方289

四、针对实证的药物与方剂291

五、针对湿证的药物与方剂294

六、针对燥证的药物与方剂297

七、针对气滞证的药物与方剂298

八、针对血瘀证的药物与方剂301

第二节 针对九证的药物与方剂304

一、针对风证的药物与方剂304

(一)发散风寒、风热药、方304

(二)祛风湿药、方305

(三)息风药、方306

二、针对暑证的药物与方剂308

三、针对火证的药物与方剂309

四、针对毒证的药物与方剂310

五、针对结证的药物与方剂312

六、针对痰证的药物与方剂313

七、针对饮证的药物与方剂315

八、针对食证的药物与方剂316

九、针对虫证的药物与方剂316

第三节 针对症状的药物与方剂317

一、针对咳喘的止咳平喘药物与方剂317

二、针对多汗、遗精、白带、久泻的固涩药物与方剂319

(一)针对多汗的敛汗固表药、方319

(二)针对遗精、白带的固精止带药、方319

(三)针对久泻的涩肠止泻药、方320

三、针对烦扰、惊悸的安神药物与方剂321

四、针对出血的止血药物与方剂322

五、针对窍闭神昏的开窍药物与方剂324

六、常用外治药325

两小时时进中医学讲座326

参考文献3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