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台湾电影史话: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陈飞宝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ISBN:978710602459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61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电影史-台湾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台湾电影史话: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章 日据时期的台湾电影(1896—1945)3
第一节 台湾电影的萌芽3
一、电影传入台湾放映3
二、高松丰次郎在台湾的电影活动6
三、总督府统治下的电影摄制9
四、早期的台湾电影放映业11
第二节 台湾电影业的兴起12
一、台湾总督府统治下的制片13
二、台胞摄制电影的尝试16
三、日本和台湾合拍的故事片18
四、默片时代得宠的“辩士”20
五、台湾文化协会的电影宣传23
第三节 祖国大陆电影在台湾的发行及其影响24
一、祖国大陆电影在台湾的发行24
二、祖国大陆的电影对台胞的影响28
第四节 战争体制下的台湾电影业33
一、台湾进入战争体制33
二、电影成为巩固殖民地统治、扩大侵略的工具34
第二章 台湾电影的重建和发展(1945—1959)41
第一节 台湾电影事业的重建41
一、台湾光复后的电影摄制机构41
二、光复后的电影发行业44
三、大陆电影公司赴台拍片48
四、实行严苛的电影检查制度49
第二节 公营电影制片厂:“中影”、“台制”、“中制”52
一、“农教”百废待举,政宣优先52
二、“中影”诞生,在烈火、风雨中重建55
三、“中制”重建和勉力而拍的新闻纪录片、故事片58
四、“台制”电影的政治任务和台湾现实60
五、“中教”服膺于教学63
第三节 民营公司初兴64
一、从发行中西片起家64
二、制片多仰赖公营厂,出品国语片量少65
第三章 台(闽)语电影(1955—1972)69
第一节 台语电影的兴衰69
一、台语电影第一波风潮69
二、台语电影的发展75
三、台语电影走向巅峰,盛极而衰76
第二节 台语电影民营制片公司80
一、台语民营厂的勃兴80
二、台语电影先驱——何基明兄弟的华兴电影制片厂82
三、林博秋与莺歌湖山片厂90
四、产销一体的台语制作大公司93
五、台语著名制片——戴传李98
第三节 台语电影导演和第一代导演群落100
一、不同省籍导演合作造就台语电影的风潮100
二、第一代电影导演——台湾电影的开拓者102
第四节 台语电影的作用和影响111
第四章 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1960—1969)117
第一节 公营电影公司的发展117
一、扩大出口及其电影辅导政策117
二、“中影”的“健康写实”到“健康综艺”制片路线119
三、“中制”和“台制厂”的发展126
第二节 李翰祥创办国联及其导演艺术130
一、李翰祥创办国联及《梁山伯与祝英台》掀起的狂潮130
二、创建国联影业公司135
三、李翰祥的导演艺术137
四、李翰祥在台湾电影中的地位和贡献144
第三节 民营影业的黄金时期148
一、民营制片公司发展的背景148
二、沙荣峰创建联邦影业有限公司151
三、黄卓汉创办第一影业公司156
四、中小规模的独立制片公司158
第四节 名导演的艺术风格159
一、李行的乡土电影160
二、一代武侠大师——胡金铨167
三、白景瑞喜剧电影的风格173
四、宋存寿的艺术探索176
第五节 琼瑶电影王国178
一、琼瑶电影风潮178
二、60年代琼瑶电影的特色181
第五章 台湾电影的繁荣(1970—1979)189
第一节 在世界的孤立与电影政策的调整189
一、台湾政治形势的遽变和电影文宣使命189
二、电影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管理190
三、公营制片机构的转型191
第二节 民营影业公司197
一、大制片公司197
二、中等规模的制片机构201
三、一片公司205
四、放映院线功能与流弊205
第三节 李行从“三厅”回到乡土207
一、转型期再造巅峰207
二、掀起第二波琼瑶电影风潮210
三、回归乡土纪实电影212
第四节 白景瑞写实、浪漫慧黠的电影215
一、追求电影艺术创新和浪漫慧黠的个人风格215
二、台湾现实主义电影经典——《再见阿郎》217
三、喜剧片和琼瑶片引领风骚219
第五节 胡金铨的武侠电影美学223
一、享誉世界影坛223
二、胡金铨电影美学227
第六节 宋存寿的畸零感伤世界232
第七节 抗日电影238
一、抗日电影主流238
二、台湾抗日电影题材和类型240
第八节 琼瑶、玄小佛浪漫言情电影247
一、70年代的琼瑶电影247
二、玄小佛的言情电影252
三、刘家昌的言情电影253
第九节 寻根溯源电影254
第六章 八十年代台湾电影(1980—1989)263
第一节 台湾政经局势和公营电影业263
一、政治遽变和电影政策的松动263
二、“中影厂”的转型,带动电影风潮265
第二节 民营公司与台港电影发行的转型267
一、民营公司多元经营267
二、独立制片人制度和导演工作室273
三、发行业分散投资280
第三节 电影的流变、滥觞280
一、政策电影的复辟280
二、“社会写实片”的没落284
三、“恐怖电影大师”——姚凤磐285
四、朱延平对商业电影情有独钟286
第四节 林清介、徐进良的校园学生电影288
一、林清介言志和回吟清新的风格289
二、徐进良睿智的喜剧风格294
第五节 女性导演和琼瑶电影的转型295
一、台湾女导演和女性电影295
二、琼瑶电影的转型298
第六节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302
第七章 台湾新电影(1982—1987)315
第一节 台湾新电影的崛起和发展315
一、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崛起315
二、新电影落潮322
三、新电影的意义和影响323
第二节 侯孝贤的纪实电影美学331
第三节 陈坤厚的温和人文关怀和完美视觉风格338
第四节 杨德昌的都会梦魇和缜密的艺术结构343
第五节 张毅电影的古典风格和女性主体意识348
第六节 王童平易温和道尽台湾历史沧桑353
第七节 万仁温和的现代都市风景线359
第八节 李佑宁对弱势族群的关怀和艺术创意361
第九节 虞戡平电影的弱势族群及海峡两岸的情结365
一、对弱势族群的关怀:《搭错车》、《台北神话》、《两个油漆匠》366
二、《孽子》的惊怵黑暗王国369
三、时代的苍凉:《海峡两岸》370
第八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电影(1990—2004)375
第一节 政党政治和电影危机375
一、政党轮替和经济衰退375
二、台湾电影危机376
第二节 制片业的困境和蜕变384
一、制片业改弦易辙384
二、台资的合拍片386
三、主要影片公司388
第三节 电影发行、放映转型408
一、发行的垂直整合408
二、放映业的转型409
第四节 作者电影和后新电影艺术417
一、侯孝贤的历史观照和客观叙事风格419
二、杨德昌的精密社会省思和风格沉淀424
三、后新电影导演艺术428
第五节 台湾商业电影的没落434
一、商业电影欲整乏力434
二、台湾黑道电影文化437
三、英年早逝的杰出导演——邱铭诚438
四、台湾商业电影的王牌——朱延平443
第六节 一个电影时代的隐退446
一、台湾电影一个重要时代宣告结束446
二、一代电影大师李翰祥的逝世447
三、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的殒殁448
四、李翰祥和胡金铨比较研究453
五、白景瑞的永别455
第七节 超载的篾筏——李行456
一、致力于海峡两岸电影及文艺界的交流和合作457
二、在台湾电影中的特殊地位及对中国电影的贡献460
第九章 台湾新生代导演电影艺术(1987—2004)465
第一节 新生代导演群落465
一、新生代导演群体结构465
二、接受过良好的现代电影艺术教育469
三、寻求自主独立制片,多仰赖电影基金会的辅导金470
四、新生代导演与国际影展结缘470
五、新导演执着的电影艺术美学追求和风格471
第二节 李安中西合璧的电影艺术474
第三节 跻身国际影坛的青年导演——蔡明亮489
第四节 新生代女性导演艺术498
一、电影才女张艾嘉的女性电影498
二、黄玉珊对女性丰富情感世界的探索505
三、王小棣独树一格的喜剧和儿童电影508
四、章蕙兰的《小百无禁忌》511
第五节 传承和创新:周晏子、叶鸿伟的人文电影512
一、周晏子的客家田园牧歌512
二、叶鸿伟电影的浓烈人文色彩516
第六节 后现代镜语:何平、王献篪的影像风格519
一、何平电影——“台湾现实寓言”519
二、王献篪的电影符号523
第七节 陈国富电影的类型化和徐小明电影角色的漂泊与皈依525
一、陈国富对漂泊灵魂的诠释和艺术创意525
二、徐小明的混世少年和旧灵魂的塑像528
第八节 张志勇、林正盛、张作骥、陈玉勋的乡土·怀旧/纪实风格533
一、张志勇电影的生命悲歌533
二、林正盛的成长冲突显影535
三、张作骥电影角色的宿命和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540
四、陈玉勋的通俗喜剧547
第九节 新进的导演:徐立功、赖声川、黄明川、李岗、丁亚民550
一、“伯乐”兼导演徐立功与尹祺的《夜奔》550
二、李巨源、冯光远的《为人民服务》551
三、赖声川从舞台到银幕的导演艺术552
四、黄明川电影的边缘人物556
五、编而优则导——李岗559
六、由作家进而改行做电影电视编导——丁亚民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