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12卷·村庄类第11卷·长江区域第4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12卷·村庄类第11卷·长江区域第4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1372628.jpg)
- 徐勇,邓大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24522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720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763页
- 主题词:农村调查-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12卷·村庄类第11卷·长江区域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村庄类分序&徐勇1
因田而聚:流动性村落的小农与社会——长江区域罗家坝村调查3
第一章 罗家坝村的由来与演变3
第一节 村落由来3
一 罗姓入川3
二 插栈落业5
三 置地成坝5
四 因姓得名6
第二节 村落形成6
一 灾害之变7
二 他姓成主8
三 招佃纳租9
四 因田而聚10
五 建制沿革10
第三节 罗家坝村当下概况12
一 大族分散12
二 地域扩展12
三 一村九组13
第二章 罗家坝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14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稻作农业14
一 气候与稻作熟制14
二 地形与稻田分布18
三 土壤与稻谷产量19
四 水源与稻作方式21
五 农田与稻作单元23
第二节 “资源禀赋”与生存空间24
一 自然禀赋与生存空间拓展24
二 人塑资源与生存空间流动27
第三节 “因田而居”与空间格局30
一 院落分布30
二 住房格局33
三 村落交通36
第三章 罗家坝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40
第一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40
一 人口与土地40
二 生产能力48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59
一 土地性质及土地所有类型59
二 土地买卖68
三 土地租佃73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90
一 经营单元90
二 经营决策91
三 经营投入93
四 经营合作95
五 经营借贷104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111
一 村内交易111
二 赶场113
三 流动担力122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124
一 分配单元125
二 分配决策125
三 分配内容127
四 分配关系132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133
一 消费决策134
二 消费结构134
三 消费惯行136
四 消费关系139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140
一 继承权140
二 继承物141
三 继承方式142
四 继承关系148
第八节 罗家坝村经济变迁150
一1949年前的传统经济形态150
二1949年后传统经济形态变迁154
第九节 罗家坝村经济实态159
一 小农经济实态159
二 村落经济概况162
第四章 罗家坝村的社会形态与实态164
第一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164
一 家庭164
二 亲属166
三 近亲和远亲167
四 姻亲168
五 拟血缘168
六 血缘关系169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173
一 四邻和同眷173
二 团转174
三 熟人175
四 地缘关系175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179
一 河堰会180
二“谷草揽子”180
三 八大金刚181
四 鲁班会182
五 阴阳协会183
六 业缘关系183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187
一 川主会187
二 月课会188
三 观音会188
四 雷神会和东岳会189
第五节 组织与组织关系190
一 袍哥190
二 青帮193
三 讨口子194
四 雷神会195
五 姊妹会196
第六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196
一 亲戚走动196
二 近垱来往196
三 朋友交往198
四 交往关系198
第七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200
一 择地而迁200
二 分家而散200
三 躲债而走201
四 因役而逃202
五 流动关系203
第八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205
一 财富分化205
二 职业分化207
三 地位分化209
第九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210
一 家庭纠纷211
二 家族矛盾213
三 乡邻不睦214
四 行业争利217
五 官帮冲突218
六 冲突关系218
第十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219
一 武术自保220
二 以暴制暴220
三 权势依附221
四 结帮入会223
五 公共防御223
第十一节 罗家坝村社会变迁224
一1949年前传统社会形态224
二1949年后社会形态变迁226
第十二节 罗家坝村社会实态229
一 家庭结构229
二 社会关系230
第五章 罗家坝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232
第一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232
一 祠堂232
二 祖坟236
三 家谱237
四 神龛237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239
一 佛祖239
二 川主大帝241
三 观音菩萨242
四 土地菩萨244
五 东岳大帝245
六 雷公菩萨245
七 灶神和财神246
八 水神和果树神246
九 行业神247
十 仙娘婆247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248
一 经验思维248
二 务实思维251
三 中庸思维253
四 循环思维255
五 平均思维256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257
一 生育态度与关系257
二 生产态度262
三 生活态度264
四 社会态度264
五 政治态度265
六 人生态度267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268
一 农事习俗268
二 农居习俗270
三 生活习俗273
四 节庆习俗273
五 礼仪习俗279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287
一 家庭教化287
二 家族训诫292
三 学校教育293
四 乡俗塑造295
第七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296
一 川戏296
二 坐茶馆298
三 赌钱299
四 摆龙门阵300
第八节 罗家坝村文化变迁301
一1949年前传统文化形态301
二1949年后文化形态变迁303
第九节 罗家坝村文化实态305
一 兴盛的宗族活动305
二 矛盾的生育态度307
三 延续的茶馆文化307
第六章 罗家坝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309
第一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309
一 治理体系309
二 治理内容313
三 治理方式318
四 政权治理关系322
第二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326
一 治理单元327
二 治理主体329
三 治理内容330
四 治理规则333
五 治理关系335
第三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337
一 治理主体337
二 治理内容339
三 治理手段340
四 治理关系341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342
一 治理单元342
二 治理主体343
三 治理内容343
四 治理方式346
五 治理关系347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349
一 治理单元349
二 治理主体350
三 治理内容351
四 治理方式352
五 信缘治理关系353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354
一 治理单元354
二 治理主体354
三 治理内容355
四 治理方式356
五 治理关系357
第七节 罗家坝村治理变迁359
一1949年前的传统治理形态359
二1949年后治理形态变迁361
第八节 罗家坝村治理实态368
一 两委治理368
二 治理内容370
附录1岳池农家人——摘编自《岳池农家文化志》372
附录2禁约条则378
附录3岳池县回龙乡(镇)合作社章程草案379
附录4罗家坝村村规民约386
罗家坝村调查日记388
轻重相权:河畈平原村落的关系与治理——长江区域塔湾村调查393
第一章 村落的由来与演变393
第一节 村落的由来与形成393
一 始迁之争393
二 四姓入湾394
三 村落与农户396
第二节 村落的建制沿革397
一 余干县建制沿革397
二 新中国成立前村落建制398
三 新中国成立后村落建制399
第三节 村落当下现状400
一 黄芽行政村概况400
二 塔湾自然村现状402
第二章 塔湾自然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404
第一节 自然地理形态404
一 气候特征404
二 地形地貌408
三 土壤特征409
四 交通状况410
第二节 水网环境410
一 河流410
二 水塘413
三 泉水、雨水与圳沟414
第三节 稻作体系414
一 稻作概况415
二 稻作环节417
第四节 居住格局419
一 大散居,小聚居420
二 傍水而居421
三 望田而居422
四 相邻建房422
五 村落居住实态425
第三章 塔湾自然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426
第一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426
一 人与土地的关系426
二 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430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439
一 土地性质与土地所有类型439
二 土地买卖关系452
三 土地租佃关系455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460
一 经营主体460
二 经营关系462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468
一 村内交易469
二 集市交易472
三 流动式交易474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479
一 分配单元479
二 分配决策480
三 分配内容481
四 分配关系486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490
一 家庭消费490
二 共同消费496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499
一 继承权499
二 继承物501
三 继承方式502
四 继承关系504
第八节 塔湾自然村经济变迁506
一1949年前的传统经济形态506
二1949年后传统经济变迁507
第九节 塔湾自然村经济实态509
一 小农经济概况509
二 村落经济概况514
第四章 塔湾自然村的社会形态与实态516
第一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516
一 血缘主体516
二 血缘关系520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526
一 地缘主体526
二 地缘关系528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532
一 业缘组织532
二 业缘关系533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534
一 信缘主体535
二 信缘关系537
第五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540
一 交往活动540
二 交往关系544
第六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547
一 社会流动547
二 流动关系550
第七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551
一 血缘分化552
二 职业分化552
三 家户财富分化557
第八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559
一 家庭内部冲突与冲突关系560
二 家户外部冲突与冲突关系564
第九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571
一 家庭保护与保护关系571
二 家户外部保护与保护关系572
第十节 塔湾自然村社会变迁577
一1949年前传统社会形态状况577
二1949年后传统社会形态变化578
第十一节 塔湾自然村社会实态580
一 血缘关系580
二 地缘关系581
三 信缘关系581
四 社会流动582
五 社会分化582
六 社会交往583
七 社会冲突584
八 社会保障585
第五章 塔湾自然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586
第一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586
一 先人崇拜586
二 祭祀惯行与关系593
第二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595
一 经验思维与思维关系595
二 务实思维与思维关系598
三 中庸思维600
四 循环思维与思维关系602
五 平均思维与思维关系603
第三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605
一 生育态度605
二 生产态度611
三 生活态度613
四 社会态度614
五 政治态度615
六 人生态度615
第四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616
一 婚丧习俗及关系616
二 节庆习俗与习俗关系624
三 日常习俗与习俗关系629
第五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630
一 家庭教化与规训630
二 族内教化与规训632
三 学校教育与规训633
四 政治教化634
第六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635
一 节庆文娱与文娱关系635
二 日常休闲娱乐与娱乐关系638
第七节 塔湾自然村文化变迁640
一 崇拜与信仰的变迁640
二 生育观念的变迁641
三 教育的变迁641
四 文化娱乐的变迁642
五 村落习俗的变迁642
六 思维与态度的变迁643
第八节 塔湾自然村文化实态644
一 祖先崇拜与神明信仰644
二 生育观念645
三 教育646
四 文化娱乐647
五 风俗习惯647
第六章 塔湾自然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648
第一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648
一 政权治理体系648
二 政权治理主体649
三 政权治理内容653
四 政权治理方式656
第二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657
一 家户治理主体657
二 家户治理内容661
三 家户治理方式663
第三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664
一 村落治理主体665
二 村落治理内容669
三 村落治理方式671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673
一 家族治理673
二 亲戚治理679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681
一 社庙、观音庙及其治理682
二 琚氏“团拜”及其治理683
三 观音堂及其治理685
四 邹坊菩萨庙及其治理686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687
一 集市治理与治理关系687
二 家庭式交易治理与治理关系688
三 行业治理与治理关系689
第七节 塔湾自然村治理变迁691
一1949年前的村落治理形态691
二1949年后的村落治理变迁693
第八节 塔湾自然村治理实态695
一 村民自治概况695
二 亲族治理与村治696
三 村民理事会与村治697
四 家户治理698
塔湾自然村调查小记699
塔湾自然村调查日志(节选)702
后记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