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管理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管理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1438628.jpg)
- 甘华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ISBN:750782110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630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学科: 方法 学科: 研究生) 企业管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管理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3
第一章 为什么要管理3
上册3
第一篇 管理基础导论3
第一章 为什么要管理3
第一篇 管理基础导论3
第二章 管理的本质和内涵6
第一节 管理的定义6
第二章 管理的本质和内涵6
一、管理的定义7
二、管理的特性8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11
一、管理即确定目标--管理即指明方向12
二、管理即协调--管理带有全局性12
三、管理就是沟通信息给人以动力--管理带有独立性12
四、管理具有典型性--管理通常是不可替代的12
第三节 管理的目标和手段13
一、管理的目标13
二、管理的基本手段15
第一节 环境的类型17
第三章 企业环境17
第三章 企业环境17
第二节 环境因素18
一、教育因素18
二、社会变量19
三、经济变量19
五、技术变量20
第三节 通过范式转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20
四、政治与法律变量20
第四节 管理与环境21
第四章 对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的需要22
第一节 提高效率22
第四章 对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的需要22
第二节 方便培训23
第三节 改进研究23
第四节 实现社会目标24
第五章 随机制宜的管理25
第五章 随机制宜的管理25
第六章 管理工作需要系统方法28
第一节 系统是什么28
第六章 管理工作需要系统方法28
第二节 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29
第三节 社会系统是人为的系统31
第四节 管理与社会系统31
第五节 把管理看作是一个系统时的误解33
第六节 系统管理方法的价值33
第七章 经营管理的系统方法35
第七章 经营管理的系统方法35
第一节 投入和要求35
第二节 管理的转换过程36
第三节 信息沟通系统37
第四节 产出38
第五节 外界的可变因素39
第六节 恢复系统的活力39
第八章 案例40
第八章 案例40
第九章 计划的性质和含义45
第二篇 计划45
第九章 计划的性质和含义45
第一节 以决策为中心的计划概念45
一、计划和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45
第二篇 计划45
二、决策的特点--风险性:在计划过程中的预测上47
三、决策的特点--复杂性:在计划过程中模型的建立上49
四、决策的特点--集体性:过程在计划过程中对争执的处理和统一性的构成上51
第二节 计划的动因52
一、总目标或使命54
第三节 计划的种类54
二、目标56
三、战略56
四、政策58
五、程序60
六、规则61
七、规划62
八、预算63
一、防止不肯定性和情况变化65
第四节 计划的重要性65
二、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66
三、达到经营上的经济合理66
四、利于控制67
第五节 计划作为管理手段67
一、计划过程的局部任务和阶段性67
二、制定计划和信息70
三、计划制定的基本假设73
第六节 防止经营短视75
一、企业自身定位短视76
二、经营缺乏战略远视76
三、市场视点狭隘76
四、对经营诸环节不能系统把握77
五、缺乏对经营规律的总结77
第七节 案例78
一、董事长提出的五年发展目标78
二、副总经理对公司发展目标的质疑79
第十章 计划的协调81
第一节 各个不同部门计划的协调81
一、对瓶颈和协同的考虑81
第十章 计划的协调81
二、渐进计划和联立计划82
第二节 各个不同时期计划的协调84
一、对形势的适应能力84
二、适应节奏与滚动计划87
三、固定计划和弹性计划88
第三节 各个不同层次计划的协调92
一、自上而下计划92
二、自下而上计划93
三、交叉计划94
第十一章 建立共同愿景96
第十一章 建立共同愿景96
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的共同愿景96
第二节 建立共同愿景98
一、建立共同愿景的关键要素99
二、建立共同愿景的基础和步骤102
三、建立共同愿景的方式和途径104
第十二章 目标管理109
第十二章 目标管理109
第一节 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原理109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109
二、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与特点113
三、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118
四、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21
第二节 目标的制定管理与成果评价122
一、目标的制定123
二、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管理127
三、目标成果的评价129
一、目标成本管理概述135
第三节 目标成本管理135
二、目标成本的预测与确定138
三、目标成本的分解与控制141
四、目标成本的核算与分析145
第四节 案例148
第五节 目标管理的好处152
一、更好地进行管理152
二、明确组织机构153
三、诱发人们承担责任153
四、有助于开展有效的控制工作153
第六节 目标管理的弱点154
一、没有讲清它的基本原理154
二、没有把指导方针告诉拟定目标的各级领导154
三、目标不易确定155
四、目标趋向于短期155
五、不灵活的危险155
六、没有形成一个目标网络155
七、确定随意武断的目标156
八、没有坚持可考核性156
九、过分强调数量目标157
十、运用不合适的标准157
第七节 目标管理的经验158
第十三章 确定前提条件160
第十三章 确定前提条件160
第一节 提出前提条件:计划的环境161
第二节 前提条件的种类162
一、外部的和内部的前提条件162
二、定量的和定性的前提条件163
三、可控性的程度163
第三节 环境预测:确定前提条件的关键164
一、预测工作的意义164
二、预测工作的基本原理166
三、经济预测166
四、技术预测168
五、德尔菲预测法169
六、其他各种预测方法170
七、社会和政治预测171
第四节 销售预测:公司的主要计划和前提条件172
一、性质和用途173
二、销售预测的方法174
三、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178
四、销售预测的基本原则178
五、销售预测工作的实际例证179
第五节 有效地确定前提条件181
一、选定前提条件182
二、为应变计划提供可选择的前提条件182
三、保证前提条件的协调一致183
四、把前提条件的信息传达给有关人员183
第六节 预测的步骤:如何确定前提条件184
一、明确预测目标184
三、分析判断,进行预测处理185
四、作出预测185
二、搜集资料185
第十四章 决策187
第一节 决策是计划工作的关键步骤187
第十四章 决策187
一、合理性与决策188
二、在管理工作中很难达到完全合理188
三、决策过程总概述189
第二节 拟定抉择方案190
第三节 限定因素原理192
一、定量和定性因素193
第四节 评价的基本过程193
三、评价抉择方案:费用效果分析194
二、评价抉择方案:边际分析194
四、动态条件下的计划工作197
第五节 选取抉择方案的依据199
一、经验199
二、实验200
三、研究和分析201
第六节 运筹学和计划工作201
一、概念202
二、本质特点203
三、程序205
四、运筹学和模拟208
五、在实践中运用运筹学的一个案例:后勤分配209
六、专门方法211
七、其他方法212
八、局限性213
第七节 不确定情况下决策的新方法214
一、风险分析215
二、决策树217
三、优选理论220
第八节 评定决策的重要性222
一、决策重要性的评价222
二、决策的原则223
第九节 决策工作中的政治224
第十节 系统方法和决策226
第十五章 战略和政策227
第十五章 战略和政策227
第一节 战略和政策的来源228
一、上级制定的228
二、下级请示的228
三、暗示的229
四、来自外界的230
第二节 战略和政策的特别重要性231
三、战略和政策影响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232
一、战略和政策为各种计划提供了框架232
二、需要有经营计划:战术232
四、战略和政策影响企业的运行233
第三节 战略和政策的基本类型234
一、重要的战略和政策234
二、派生的或辅助的战略和政策234
三、次要的战略和政策235
四、混合的战略和政策235
五、随机制宜的战略236
六、战略和政策的其他分类236
七、战略和政策在实践中是不同的237
第四节 确定主要的战略237
第五节 拟定有效战略的几点要求239
一、公司的自我评价239
二、估价未来的环境240
三、确保计划工作的组织结构241
四、确保战略的一致性242
五、需要有应变战略242
六、识别企业的优势和劣势243
第六节 拟定主要的战略243
一、产品或服务243
二、销售247
第七节 有效地实施战略250
一、把战略传达给所有从事决策工作的主管人员251
二、必须拟定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并传达下去251
三、确保行动计划反映重大目标和战略并对其做出贡献251
六、使组织结构符合计划工作的要求252
五、要考虑拟定应变战略和计划252
四、要定期检查战略252
七、不断地指导计划和战略的实施253
八、创造一种推动计划工作的公司气氛253
第十六章 使计划工作富有成效254
第十六章 使计划工作富有成效254
第一节 为什么人们在计划工作中会发生失误255
一、对计划工作的拖延推迟255
二、混淆了计划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本身256
三、不能拟定和实施妥善的战略256
四、缺乏有意义的目标256
五、低估计划工作前提条件的重要性的倾向256
六、看不清有多少种计划256
七、看不到计划工作是一个理性的过程257
八、过分依赖经验257
九、不能运用限定因素的原则257
十、缺少最高主管人员的支持257
十一、缺乏明确的授权257
十二、缺少足够的控制技术和信息资料258
十三、抵制变革258
第二节 计划工作的限制条件258
一、难以精确地拟定前提条件259
三、内部环境的难变性260
二、急剧变革的问题260
四、外界强加的难变性262
五、时间和费用263
第三节 建立适宜计划工作的气氛264
一、计划工作不能无拘无束264
二、计划工作应该从最高主管部门开始265
三、必须把计划工作组织起来265
四、计划工作必须清晰明确266
五、目标、前提条件、战略和政策之间必须得到沟通267
六、职工参与计划工作的重要性267
七、长期计划必须与短期计划相结合269
八、计划工作必须了解和接受变革269
第四节 创造性270
一、什么是创造性270
二、创造性的需求270
三、提高创造力的方法271
四、创造性的主管人员272
第十七章 计划的主要原则小结274
二、计划结构274
第十七章 计划的主要原则小结274
一、计划工作的目的和性质274
三、计划制定的过程275
第十八章 案例277
第十八章 案例277
第十九章 控制系统与控制过程291
第三篇 控制291
(下册)291
下册291
第三篇 控制291
第十九章 控制系统与控制过程291
第一节 控制与控制的重要性292
一、什么是控制292
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293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294
一、控制要有计划295
第三节 控制的基本过程296
二、控制要有组织机构296
二、评定成绩297
一、建立标准297
三、纠正偏差298
第四节 控制论意义上的控制工作299
第五节 反馈控制300
一、反馈控制的定义和原理301
二、反馈控制的应用301
四、反馈控制存在的缺陷302
三、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302
第六节 实时信息与实时控制303
第七节 前馈控制305
一、需要有面向未来的控制305
二、未来导向的控制方法306
三、工艺管理的前馈控制307
四、人体的前馈控制307
五、前馈系统与反馈系统307
六、主管工作中的前馈系统308
七、前馈控制的必要条件311
第八节 进行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311
一、控制应当与具体的计划和职位相适应312
二、控制系统应按每一个管理者的情况和他们的个性制定313
三、控制应强调关键的例外情况314
四、控制应当是客观的314
五、控制应当是灵活的315
六、控制系统应当适应企业的组织环境315
七、控制应当是经济的316
八、控制应能提出纠正措施317
第九节 关键的控制点和标准317
一、实物标准318
二、费用标准319
三、资本标准319
四、收益标准319
五、计划标准319
六、无形标准320
七、可考核的目标标准320
第二十章 控制技术321
第二十章 控制技术321
第一节 模型的构成321
一、模型的建立321
二、模型的控制324
三、模型的可应用性326
第二节 信息处理的方法328
一、分析方法328
二、预测方法337
三、意念寻找方法341
四、评价方法343
五、估计或计量方法348
第三节 信息处理的手段350
一、可运用的手段350
二、在电子计算机辅助下的控制351
一、争执的处理352
第四节 政策意愿形成的技术352
二、促进统一性意愿的形成353
三、进行深刻变革(深刻转变)的对策354
第五节 附录:在不同计划层上的两种重要的控制技术356
一、等价证券技术356
二、预算技术361
第二十一章 控制的组织365
第二十一章 控制的组织365
第一节 控制任务的分配365
一、控制的任务及任务的承担者365
二、控制的组织单位367
三、计划理论作为在组织上设置一个控制系统的基础370
四、在组织上设置一个控制系统的基本原则372
第二节 控制的结构组织374
一、中央计划部门的设想374
二、控制组织的设想375
三、双重组织的设想378
四、项目组织的设想380
第三节 控制的过程组织382
一、在控制过程中对工作的确定382
二、控制过程“逻辑性”和时间性设置的可能性384
第二十二章 直接控制:确保有效的管理386
第二十二章 直接控制:确保有效的管理386
第一节 间接控制386
一、产生负偏差的原因387
二、可疑的假设388
第二节 直接控制的原理390
一、直接控制原理的假设391
二、优点392
第三节 管理审计393
一、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394
二、管理审计与企业自我审计394
四、其他方法395
三、美国管理研究所的最早规划395
五、管理审计与会计公司396
六、合格的管理审计397
第四节 对主管人员具有挑战性的任务398
一、管理与现实399
二、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399
三、管理的过时401
第五节 培养更有能力的主管人员402
一、乐于学习402
二、加速管理学的发展402
三、革新计划的重要性403
四、对管理工作的衡量与奖励403
五、对信息进行加工404
六、对管理进行研究和发展的必要性404
第六节 需要有才能的领导者406
第二十三章 控制的主要原则小结407
第二十三章 控制的主要原则小结407
一、控制的目的和性质407
二、控制结构409
三、控制的过程410
第二十四章 案例412
第二十四章 案例412
第四篇 决策425
引言425
第四篇 决策425
引言425
一、人类活动425
二、事理学426
三、使用活动428
第一分篇 决策(一):独立决策431
导语431
第一分篇 决策(一):独立决策431
第二十五章 信息充足的独立决策432
第二十五章 信息充足的独立决策432
第一节 决策准则和方法432
一、决策准则432
二、决策方法432
第二节 案例448
第二十六章 信息不充足的独立决策463
第一节 决策原则463
第二十六章 信息不充足的独立决策463
第二节 案例463
第二分篇 决策(二):互动决策473
第二分篇 决策(二):互动决策473
导语473
第二十七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一):对抗474
第一节 决策准则和方法474
一、决策准则474
第二十七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一):对抗474
二、决策方法475
第二节 案例479
第二十八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二):补偿488
第一节 决策准则和方法488
一、决策准则488
二、决策方法488
第二十八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二):补偿488
第二节 案例494
第二十九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三):非补偿516
第一节 决策准则和方法516
一、决策准则516
二、决策方法516
第二十九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三):非补偿516
第二节 案例520
第三十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四):非合作538
第一节 决策准则和方法538
一、决策准则538
第三十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四):非合作538
二、决策方法539
第二节 案例542
第一节 决策原则547
第三十一章 信息不充足的互动决策547
一、综合原则547
第三十一章 信息不充足的互动决策547
二、类型原则548
第二节 案例552
参考文献600
参考文献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