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医结合证治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薛遵化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771549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114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113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西医结合证治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整体证治1
第一章 整体本证3
一、正气虚证3
二、正盛邪实证10
三、正不胜邪证27
四、气陷证29
五、气滞证31
六、气虚血瘀证34
七、气滞血瘀证40
八、血虚证59
九、血虚风燥证61
十、血虚血瘀证65
十一、血燥证67
十二、血瘀证70
十三、血寒证105
十四、血寒血瘀证106
十五、血热证115
十六、血热血瘀证122
十七、血热生风证132
十八、血瘀生风证134
十九、血热发斑证135
二十、实热出血证136
二十一、阴虚证141
二十二、阴虚火旺证152
二十三、阴虚血瘀证164
二十四、津液亏损证166
二十五、浊阴不降证167
二十六、阳虚匪168
二十七、阳虚水泛证182
二十八、清阳不升证192
二十九、气血两虚证192
三十、气阴两虚证208
三十一、阴阳两虚证225
三十二、肺脾肾阳虚证229
三十四、心肝脾阴血虚证232
三十三、肝肾脾虚证232
三十五、心肺脾肾气(阳)虚证233
三十六、心肝脾肺肾同病236
第二章 整体标证239
一、风寒证239
二、风热证239
三、风痰证239
四、风水泛滥证243
五、寒痰证243
六、热痰证246
七、痰湿证251
八、痰火互结证262
九、痰气互结证268
十、痰瘀互结证270
十一、痰湿瘀阻证277
十二、寒实证279
十三、寒湿劳伤阳证282
十四,热实结滞证292
十五、上热下寒证293
十六、寒湿毒瘀互结证295
十七、湿热证296
十八、湿热化燥证327
十九、湿热血瘀证328
二十、湿瘀互结证335
二十一、湿毒瘀互结证339
二十二、水饮内停证342
二十三、水热互结证344
附 编者经验点滴348
第二编 急症证治355
一、高热昏迷证355
二、厥脱先兆证357
三、阳闭证359
四、阴闭证(寒厥证)375
五、亡阴证387
六、亡阳证392
第三编 外感病证治411
第一章 表证411
一、风寒表实证411
二、风寒哮证420
三、表里俱寒喘咳证422
四、风寒表虚证423
五、风热表证424
六、风热袭肺证440
七、湿温表证444
八、寒包热喘证446
九、温燥咳嗽证448
十、凉燥咳嗽证450
十一、暑伤气津证451
十二、暑湿犯胃证453
十三、寒湿遏阳证454
十四、气虚表证456
十五、阴(血)虚表证458
十六、阳虚表证460
第二章 表证的合病·并病463
一、太阳少阳合病463
二、太阳阳明同病(卫气同病)464
三、表里同病(表大于里)472
四、表里同病(里大于表)475
五、卫气同病(湿大于热)481
六、卫气同病(热大于湿)484
七、湿热痹阻证488
八、湿热蕴结证489
九、太阳少阴两感证491
第三章 半表半里证493
一、正邪分争证493
二、热郁少阳证497
三、湿热邪留三焦证(不包括风温与署湿的三焦病证)499
四、邪伏膜原证503
五、少阳阳明合病504
六、热郁胸膈证505
七、痰热结胸证507
八、热实结胸证509
九、寒实结胸证513
十、饮停胸膈证515
十一、三阳合病516
第四章 里证518
一、痰热壅肺证518
二、痰湿阻肺证523
三、痰饮在肺证525
四、燥热伤肺证527
五、阳明经证529
六、热盛动风证540
七、热郁胆腑证(少阳、阳明同病)545
八、郁热发黄证(阳明变证)547
九、寒湿发黄证(阳明变证)550
十、寒郁肝经证552
十一、阳明腑实证554
十二、阳明中寒证(肠腑寒凝证)559
十三、肠腑气滞证560
十四、肠腑血瘀证561
十五、肠腑湿阻证562
十六、肠腑虫团证563
十七、类阳明证(上焦)564
十八、类阳明证(中焦)569
十九、下焦蓄血证573
二十、热人血室证576
二十一、热邪弥漫三焦证577
二十二、寒湿证579
附 战汗581
一、少阳证581
二、气分证582
三、老人、久病583
第五章 外感病恢复期585
一、少阳证585
二、热留阴分证587
一、心肾阴虚火旺证590
第六章 少阴证(热化、寒化)590
二、阴虚风动证595
三、真阴衰竭证600
四、少阴寒化证(邪伤阳气证)601
五、阴盛阳衰证(心肾阴盛阳衰证)602
六、阴盛格阳证604
七、戴阳证608
八、阳虚身痛证611
九、虚寒便脓血证613
十、寒湿伤阳证614
十一、阳亡阴竭证615
第七章 营血证617
一、营分热证617
二、血热妄行证624
三、阴斑证631
四、寒凝血脉证634
五、卫营同病635
六、气营同病(两燔)637
七、气血两燔证643
八、卫血同病653
附 编者经验点滴654
第四编 心经证治659
一、邪伤心脏证659
二、心气虚证661
三、心血虚证665
四、心阴虚证667
五、心阳虚证669
六、心阳暴脱证670
七、心经郁热证672
八、心气血两虚证673
九、心气阴两虚证682
十、心脾实火证691
十一、心脾虚火证693
十二、心脾两虚证694
十三、心肾阳虚证698
十四、心肾不交证702
十五、心肝血虚证705
十六、心肺气虚证708
十七、心胃火盛证710
十八、心胆不宁(心胆气虚证)证714
十九、心肝火旺证717
二十、心脾肾阳虚水泛证719
附 编者经验点滴725
一、肺气虚证731
第五编 肺经证治731
第一章 肺经本证731
二、肺脾气虚证734
三、肺肾气(阳)虚证739
四、肺心气虚证741
五、肺心肾气虚证742
六、肺心脾肾气虚证743
七、肺阴虚证745
八、肺胃阴伤证749
九、肺胃积热证754
十、肺肾阴虚证756
十一、肺胃肝阴虚证760
十二、肝火犯肺证761
十三、肺气阴两虚证762
十四、皮阳虚证767
十五、肺脾阳虚证769
十六、肺肾阳虚证772
十七、肺心肾阳虚证774
十八、肺心脾肾阳虚证775
十九、肺肝脾肾阳虚证778
第二章 肺经标证证治779
一、寒痰阻肺证779
二、热喘证780
三、寒喘证783
四、湿痰证786
五、燥痰证788
六、痰浊闭窍证790
第三章 大肠经证治792
一、大肠湿热证792
二、大肠结热证795
三、大肠虚寒证797
四、肠燥津亏证798
第四章 皮肤证治802
一、皮肤湿热证802
二、皮肤风热证810
三、皮肤血虚风燥证813
四、皮肤血热风燥证816
五、皮肤血燥证819
六、皮肤血瘀证822
七、皮肤风湿证826
八、皮肤寒湿阻滞证829
第六编 脾胃证治833
第一章 脾经证治833
一、脾气虚证833
二、脾气下陷证846
三、脾不统血证848
四、脾虚气滞证(痞证)853
五、脾阴虚证855
六、脾阳虚证856
七、脾湿肝郁证858
八、脾肾两虚证859
九、脾肾阳虚证869
十、脾胃湿热证890
十一、脾胃虚弱证897
十二,食伤脾胃证906
第二章 胃经证治911
一、胃阴虚证911
二、胃寒证915
三、胃虚气逆证917
四、胃热证919
五、胃强脾弱证923
六、热结胃肠证924
七、外感犯胃证926
附 编者经验点滴928
第七编 肝胆证治937
一、肝血虚证937
二、肝阴虚证938
三、肝阳虚证940
四、肝气郁结证942
五、肝火上炎证951
六、肝阳上亢证955
七、肝风内动证959
八、肝经湿热证964
九、肝胆(胃)湿热证967
十、肝火上壅证973
十一、肝气犯胃证975
十二、肝火犯胃证976
十三、肝脾不调证978
十四、肝胃不和证982
十五、肝肾阴虚证986
十六、肝肾两虚证1007
附 编者经验点滴1015
第八编 肾与膀胱证治1021
一、肾阴虚证1021
二、肾气虚证1032
三、肾气虚外感证1037
四、肾阳虚证1038
五、肾阴阳两虚证1047
六、肾精虚证1048
七、肾不纳气证(肺肾气虚证)1053
八、冲任瘀阻证1055
九、冲任虚衰证1061
十、冲任瘀湿凝结证1063
十一、肾阳虚水泛证1065
附 编者经验点滴1066
附录1068
附录一 证名索引1068
附录二 病名索引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