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内科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内科学
  • 王永炎,鲁兆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307X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988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9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内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上篇 总论3

第1章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史略3

第1节 先秦时期的中医学术3

发展3

第2节 两汉~唐宋时期的中6

医内科学术发展6

一、辨证论治原则的确定6

三、脉象学的发展8

进展8

二、内科时疫热病方面的8

四、脏腑分证的提出9

五、病因、证候学的研究10

六、运气学说的被重视11

七、药物学成就提高了内科疾病疗效11

第3节 金元时期的中医内科13

学术发展13

一、脏腑辨证说的形成13

二、病机学的发展15

学术发展17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17

第4节 明清时期的中医内科17

二、肾命学说的形成与发展19

三、内科杂病理论和临证的发展20

四、丰富多彩的医案促进了内科学术发展22

第5节 近代中医内科学术的24

发展24

一、中西汇通思想对中医内科发展的影响24

二、中医内科的发展25

第6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内科学的发展28

一、临床进展29

二、科学研究29

三、中西医结合概况30

第2章 中医内科疾病病因病32

机学32

第1节 病因学32

一、病因学概念32

二、外感性致病因素32

三、内伤性致病因素36

第2节 发病学37

一、发病学基本概念37

二、发病条件37

三、发病基本机理38

二、内科病证基本病机40

第3节 病机学40

一、病机学基本概念40

三、气血、津液、经络的主要病机44

四、脏腑病机49

五、疾病传变机理57

六、疾病转归机理59

第3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证候与辨证61

第1节 内科疾病证候学要点61

第2节 中医内科常用辨证67

方法67

一、八纲辨证68

二、六经辨证70

三、卫气营血辨证72

四、三焦辨证73

五、脏腑辨证74

六、气血津液辨证79

七、风火燥湿寒辨证81

第4章 中医内科治则、治法与护理83

第1节 中医内科治疗原则83

一、治病宜早83

三、以平为期84

二、标本缓急84

四、分期论治85

五、异法方宜85

六、辨证施护86

第2节 中医内科常用治法86

一、解表法86

二、清热法87

三、攻下法88

四、消导法89

五、补益法90

七、涌吐法91

六、温阳法91

八、和解法92

九、理气法92

十、理血法93

十一、祛湿法93

十二、祛痰法94

十三、镇痉法94

十四、开窍法95

十五、安神法96

十六、固涩法96

一、日常护理97

二、精神护理97

第3节 中医内科护理97

三、饮食护理98

四、用药护理99

第5章 中医内科临证思路与病案书写101

第1节 临证思路101

一、临证思路的基本指导101

原则101

二、临证思路的步骤方法102

一、中医内科病案书写通则104

第2节 病案书写104

二、中医内科病案书写规范105

第6章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12

第1节 病因和病机方面112

第2节 诊断和辨证方面113

第3节 临床研究方面114

第4节 预防和治疗方面115

第5节 今后研究的方向及展望116

第7章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119

一、加强医德修养,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119

二、掌握精湛医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20

第1章 肺病证125

下篇 各论125

第1节 感冒126

第2节 咳嗽145

第3节 哮病164

第4节 喘病178

第5节 肺胀196

第6节 肺痈209

第7节 肺痨221

第8节 肺癌235

第9节 失音248

第2章 心脑病证261

第1节 心悸262

第2节 胸痹心痛272

第3节 眩晕285

第4节 中风296

第5节 失眠314

第6节 痴呆322

第7节 痫病337

第8节 癫病347

第9节 狂病355

第10节 痿病362

第3章 脾胃病证374

第1节 胃脘痛375

第2节 痞满395

第3节 腹痛413

第4节 湿阻427

第5节 痢疾433

第6节 呕吐447

第7节 呃逆461

第8节 噎嗝472

第9节 泄泻484

第10节 便秘499

第4章 肝胆病证514

第1节 黄疸515

第2节 胁痛530

第3节 头痛542

第4节 痉病557

第5节 胆胀570

第6节 胆瘅583

第7节 鼓胀593

第8节 肝癌612

第9节 颤证626

第5章 肾膀胱病证636

第1节 水肿637

第2节 淋病652

第3节 癃闭663

第4节 关格675

第5节 遗精687

第6节 阳痿696

第7节 腰痛704

第6章 气血津液病证714

第1节 郁病715

第2节 血证728

第3节 汗病784

第4节 消渴794

第5节 内伤发热812

第6节 外感发热826

第7节 虚劳840

第8节 积聚860

第9节 厥病872

第10节 痹病887

第11节 肥胖905

第12节 疟疾916

附篇931

第1章 方剂汇编931

第2章 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945

第3章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962

第4章 本书主要参考期刊964

第5章 常用人体医学检验正常参考值9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