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赵吉惠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541956600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文化的特质、分类、认同、创新1
目 录1
一文化是人文化即人化2
二文化的结构与分类4
三文化的基本特征:共性与个性7
四文化与文明文化与哲学文化与历史10
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14
六文化传统的认同、继承、重建、创新16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20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价值体系20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征24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29
四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与分期33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方向39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39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凝聚力44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主义、民本主义精神49
第四章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早期发展56
一八卦与中国观念文化的起源、形成56
二 阴阳五行与中国观念文化之早期形态67
三春秋后期以“道”为本体的老子学说与以“仁”为核心的孔子学说,尚韬略的兵书与兵学76
第五章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论化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92
一倡“兼爱”、“非攻”的墨家学说与“以名举实”的后期墨学92
二法家学派与法、术、势并用的韩非子思想97
三名家学派,“合同异”的惠施与“离坚白”的102
公孙龙思想102
四儒学的发展,思孟学派及其“中庸”、106
“仁政”学说106
五道家的分化:“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逍遥、放达的庄子之学,综合百家的荀子与稷下学派113
一儒法斗争的尖锐化,秦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128
第六章传统思想文化主体多元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三次128
冲突,秦汉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思想之形成128
二西汉前期实行“黄老”政治与道儒思想的冲突133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封建专制主义137
统治思想之形成137
四儒学经学化,经今古文学之争与谶纬流行141
第七章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合与演变,魏晋至唐宋时期146
的玄学、佛学、道教146
一 尚“清谈”的魏晋玄学——儒学、道学的进一步合流146
与影响153
二讲“因果轮回”的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153
走向…………………………………………………………(1?)第八章传统思想文化融合、演变最后的理论形态——宋明时期的理学170
三重“养生”的道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另一种170
一北宋儒学复兴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171
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的理学体系173
三程颢、程颐奠基、朱熹集大成的“理本论”理学179
体系179
四陆九渊、王阳明“心本论”的理学体系187
一李贽、黄宗羲、唐甄等进步思想家对封建专制主197
义的批判与社会启蒙思想197
思想启蒙与批判197
第九章传统思想文化的反省与总结,明清之际开始的197
二顾炎武、戴震等批判理学“空寂无用”,提倡201
“实学”、“考据”与“经世致用”201
三王夫之、章学诚等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总体205
反省与总结205
第十章传统思想文化的转型,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西213
文化论争213
一西方文化的传入,改变了中国文化结构213
比较观念218
二“中道西器”、“中体西用”之辨与中西文化218
三“五四”运动以来中西文化论争中的三股思潮223
四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的兴起226
第十一章传统思想文化的重构,当代“文化热”的兴起与新的中西文化冲突234
一当代中国“文化热”兴起的国际背景与国内原因235
二当代中西文化冲突的交点241
三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迎接21世纪247
第十二章中国文化论争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254
一三股文化思潮与三种文化方法论的冲突255
教条化倾向260
二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但出现了简单化、260
三文化虚无主义、排外主义的恶性发展265
四 文化方法论体系的重建与新的文化方法论冲突268
附论274
一儒学的现代化与儒学的现代价值274
二儒家伦理与亚洲地区的经济腾飞288
三老子、道家学说的现代价值301
四道家“无为而治”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320
主要参考文献334
后记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