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机电一体化设计手册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机电一体化设计手册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1585691.jpg)
- 顾冠群,万德钧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520703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972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9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机电一体化设计手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E 计算机控制系统1
B A 馈料装置1
B A.1 概述1
B A.2 料仓式上料装置1
C 驱动器1
C A 电气驱动1
C A.1 概述1
D 传感器测试技术及信号处理1
D A 传感器及其应用1
D A.1 概述1
F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维修性设计与工况监视1
B 执行器和传动机构1
E A 控制系统1
E A.1 概述1
一、常用术语1
二、控制系统的分类1
A总论1
G A 数控机床1
G 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1
二、常用可靠性指标及其相互关系1
一、定义1
F A.1 概述1
F A 系统可靠性设计1
A A 基本概念1
一、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定义1
A A.1 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及背景1
三、控制系统的组成2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2
一、数控机床的组成2
C A.2 驱动电动机及其选择2
一、电动机的类型2
二、各类电动机的结构、特点和用途2
D A.2 常用传感器2
一、电阻式传感器2
A B.2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与产品适用范围2
四、电气驱动系统动力学3
二、数控机床的分类3
三、电动机的工作制定与定额3
一、料仓3
一、概述3
E A.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四、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3
三、常用失效分布(表F A-2)4
二、传递函数4
三、输料槽4
三、数控机床的位置检测装置4
二、隔料器4
四、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表F A-3)5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5
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经济效益6
四、上料机构7
A A.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7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总体结构7
四、检测传感系统8
三、执行系统8
B A.3 料斗式上料装置8
二、机械本体系统8
五、负载特性8
五、信号处理和控制系统8
六、稳定运转条件8
七、电动机容量选择9
六、动力源系统9
一、传感技术9
A A.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相关技术9
一、各种料斗式上料装置简介9
二、数控技术12
二、电感式传感器12
E A.3 控制系统性能计算与设计12
二、振动式上料机构的设计12
一、时域分析法13
C A.3 驱动电动机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13
三、电涡流式传感器13
一、线路构成要点13
五、系统可靠性设计内容和步骤14
四、电容式传感器14
二、主要电器元件的选择15
三、计算机技术15
F A.2 可靠性指标的确定15
五、电动式传感器16
三、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典型线路16
二、图解选择法16
一、综合平衡法16
B A.4 自动生产线中的输送装置17
一、小型短轴类、套类工件的输送17
C A.4 直流电动机电气驱动17
一、直流电动机调速方法17
四、接品技术17
六、压电式传感器17
G A.2 机床数控--坐标轴和运动方向的规定18
三、箱体和大、中型杂类工件的输送18
二、中型轴类工件的输送18
一、基本坐标轴采用右手法则18
三、分析计算法19
D A.3 运动量的测量19
一、位移测量19
三、各类数控机床坐标轴规定图例19
二、各主要坐标轴方向的确定19
二、可控整流电路19
四、对比分析法20
五、可靠性技术20
五、效力反推法21
F A.3 可靠性指标的分配21
三、脉冲宽度调制(PWM)电路21
二、根轨迹法21
六、人工智能技术21
四、柔性制造系统(FMS)中工件的输送22
一、等分配法22
A B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22
A B.1 概述22
一、机电一体化的应用22
二、比例分配法22
三、代数分配法(AGREE法)23
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24
一、数控车床的结构要求24
G A.3 数控车床24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要特点24
四、专家评分分配法25
四、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方法25
五、拉格朗日乘子分配法25
二、速度测量26
二、主传动系统26
四、国内外已开发的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况及特点27
六、直接-快速分配法27
三、频率响应法28
五、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优先发展的领域29
七、定值分配法29
五、直流调速系统的品质指标及其固有部分29
D A.4 力和力矩的测量30
一、力的测量30
九、工程加权分配法30
八、相似设备等效法30
三、进给系统31
十、动态规划法31
F A.4 可靠性指标的预计32
四、刀架系统32
六、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32
B B 执行器32
B B.1 概述32
B B.2 夹持手33
一、夹持手的组成33
一、相似设备法33
五、润滑系统34
二、力矩的测量34
二、元器件计数法34
七、电流、转速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34
一、加工中心的结构与分类35
G A.4 加工中心35
二、加工中心的主传动系统36
二、夹持手的类型36
八、直流电动机双域速度控制系统37
一、振动的类别及其表征参数37
D A.5 机械振动的测量37
三、夹持手的典型结构38
九、直流电动机可逆速度控制系统38
二、机械振动测量仪器的分类、成套系统的组成及性能指标40
三、电气测振法41
三、应力分析法43
十、斩波器调速44
四、非线性系统的性能与计算45
六、我国(原机械电子工业部)公布的三批推广应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及系统45
四、振动信号处理仪器46
十一、直流伺服系统47
四、夹紧力与驱动力48
三、加工中心的进给系统48
五、测振仪的合理选择及使用48
C A.5 步进电动机及其驱动50
一、温度的测量50
D A.6 温度与压力的测量50
B B.3 吸附手51
一、气吸式吸附手51
一、步进电动机结构及工作原理51
五、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52
四、自动换刀系统53
二、主要参数及特性55
二、磁吸式吸附手56
一、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特征56
A B.3 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途径56
三、开发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原则57
二、开发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准备57
一、带作业工具的专用执行器57
B B.4 专用执行器57
二、步进电动机驱动57
五、分度工作台58
二、压力和真空的测量58
二、具有检测和感觉功能的执行器58
五、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途径59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技术开发流程59
二、工业机器人系统的组成60
G B 工业机器人60
G B.1 概述60
一、机器人定义60
C A.6 交流电机的控制61
三、工业机器人特性数据61
一、概况61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各业务阶段的划分61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顺序61
A B.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顺序61
B B.5 多指多关节手61
二、晶闸管交流调压系统62
B B.6 其他型式的手部63
一、弹簧式手部63
二、具有自锁性能的手部64
三、线绕式异步电机的串级调速64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优化指标的评价及评价算法65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评价指标65
A B.5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化65
三、具有特殊手型的手部65
五、工业机器人自由度的配置66
四、工业机器人分类66
D A.7 流量的测量67
B C.1 概述67
四、交流电机的变频调速67
一、概述67
B C 机械传动系统67
B C.2 同步带传动68
一、同步带传动特点68
二、同步带的分类69
三、同步带传动的主要参数与规格69
二、流量的测量方法及装置70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化方法70
五、交-直-交变频调速71
二、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政策措施71
一、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经济环境71
A B.6 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政策措施71
G B.2 执行机构72
一、工业机器人关节的基础运动72
二、执行机构72
六、脉宽调制(PWM)变频调速75
四、同步带传动的设计计算75
三、手臂杆的平衡方式78
G B.3 关节的驱动与传动机构79
一、关节的驱动方式79
一、调理电路及其特点79
D B.1 概述79
D B 常用调理电路79
二、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79
B C.3 谐波齿轮传动79
一、谐波齿轮传动工作原理79
二、谐波齿轮传动的结构形式80
七、交-交变频调速81
二、常用传动机构82
三、谐波齿轮传动主要构件的结构与尺寸83
六、复杂规律控制系统设计85
八、变频调速的闭环控制85
一、机器人外形尺寸及动作范围(点A)89
G B.4 应用实例(PT600型机器人结构)89
四、小臂杆关节传动(见图G B-49)90
三、大臂杆关节传动(见图G B-48)90
二、腰关节传动(图G B-47)90
九、异步电机的矢量变换控制90
五、手腕关节结构(见图G B-50)92
六、小臂杆及腕关节的传动(见图G B-51)92
G B.5 机器人控制系统93
三、运放电路的频率稳定性93
一、概述93
十、无换向器电动机及其调速控制94
一、基本反相放大器94
D B.2 信号放大电路94
四、通用谐波齿轮传动减速器的选用95
E A.4 控制系统的仿真95
二、滑动螺旋传动95
B C.4 螺旋传动95
一、螺旋传动的用途、类型和特点95
一、微分方程求解的连续系统仿真96
二、机器人的控制96
二、矩阵指数运算的连续系统仿真98
一、简化设计98
F A.5 电气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技术98
三、面向环节的连续系统仿真99
二、基本同相输入放大器99
二、减额设计99
三、差动放大器100
一、液压系统的组成100
C B.1 概述100
C B 液压驱动100
二、液压驱动的优缺点101
四、含非线性环节的连续系统仿真101
三、液压通用标准102
四、仪用放大器103
四、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104
三、滚动螺旋传动104
三、控制系统的分类104
五、电荷感应放大器105
五、离散系统仿真105
六、采样控制系统仿真105
D B.3 信号运算电路106
一、求和电路106
七、数字仿真语言简介106
E A.5 现代控制理论106
一、线性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及解106
二、微分电路107
五、控制系统的结构108
六、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109
七、机器人语言109
四、液压系统的有关参数表109
三、元器件筛选109
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10
G A.1 概述110
三、积分电路111
五、液压驱动在工程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111
八、控制系统的典型实例111
四、热设计113
四、对数--反对数乘法/除法器113
一、分类114
C B.2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114
三、线性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115
二、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主要性能参数与常用计算公式115
B C.5 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117
一、机械传动系统设计的内容117
二、机械的选型117
D B.4 信号滤波电路117
一、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117
五、电磁兼容设计118
三、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结构特点118
二、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120
四、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综合121
四、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变量方式122
三、二阶有源带通滤波器122
五、最优控制123
G C 自动化办公机械124
G C.1 概述124
一、自动化办公机械研究的内容124
五、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性能特点及选择应用124
六、冗余设计125
二、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具备的功能125
三、自动化办公设备的发展动向125
四、二阶有源带阻滤波器126
G C.2 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总体设计127
一、自动化办公系统的组成127
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特点127
六、卡尔曼滤波127
六、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产品介绍128
七、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128
一、脉冲幅度调制电路(RAM)128
D B.5 调制解调电路128
七、瞬态过应力防护设计129
三、评价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指示129
E A.6 模糊控制130
一、概述130
F A.6 机械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技术130
四、OA系统的关键部件及最新技术130
一、分类131
C B.3 液压缸131
三、机械传动系统的运动协调设计131
一、机械可靠性静强度设计(表F A-117)131
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PWM)132
B D 支承133
B D.1 液体静压轴承133
一、概述133
五、自动化办公设备实例134
二、液压缸的主要参数及常用计算公式134
二、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134
三、脉冲宽度辨别器134
三、液压缸的设计、选用要点137
三、论域、量化因子及比例因子的选择137
二、液体静压轴承的结构137
一、概述138
G C.3 自动化办公系统输入装置设计138
二、图文扫描仪的分类139
三、图文扫描仪的工作原理139
四、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139
一、概率密度函数的定义及应用140
四、图文扫描仪的主要性能指标及产品介绍140
五、采样时间的选择140
D C.1 概述140
D C.2 测试信号的概率统计分析及其应用140
D C 测试信号的基本分析方法140
六、模糊控制规则自调整与自寻优141
二、机械可靠性疲劳强度设计142
五、图文扫描仪的组成142
六、图文扫描仪的设计142
三、液体静压轴承材料143
四、液体静压轴承的设计计算144
二、联合概率密度函数146
一、液压阀的类别147
C B.4 液压控制阀147
二、液压阀的控制机构和安装连接方式147
一、相关函数的定义148
D C.3 测试信号的相关分析及其应用148
三、液压阀的结构原理149
七、机器人模糊控制149
E B 微型计算机系统与常用CPU153
E B.1 概述153
二、相关分析原理及应用153
E B.2 微型计算机系统154
一、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总线结构154
二、STD总线标准155
三、相关函数的模拟式测量与分析156
四、液压阀的选择和应用158
三、确定变应力(或疲劳载荷)的统计分布158
一、概述158
G C.4 电话传真机(FAX)158
二、电话传真机的分类及标准化159
四、相关函数的数字分析159
四、提高机械系统抗疲劳能力的措施159
一、电液伺服阀161
三、三类电话传真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161
一、软件可靠性的特点161
F A.7 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161
C B.5 伺服比例数字控制液压件161
D C.4 随机信号的谱密度分析及其应用161
一、谱密度函数的定义161
二、软件错误的类型与分析162
四、三类电话传真机的性能指标及标准化163
三、提高软件可靠性的途径163
五、三类电话传真机的关键部件及关键技术164
二、频谱分析法及其应用166
四、可靠软件的研制顺序167
三、PC/XT总线168
六、PC-FAX的通讯技术168
一、设计评审的具体内容和范围168
F A.8 可靠性设计评审168
七、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技术170
二、设计评审的组织及成员职责170
三、谱密度函数的模拟式测量及分析170
三、设计评审的程序与结论170
八、彩色传真机171
四、PC/AT总线171
五、系统软件172
九、传真机的发展动向172
十、常用FAX产品介绍173
五、功耗与温升173
四、谱密度函数的数字分析法173
六、供油系统的设计174
F B.1 概述174
F B.2 系统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174
一、失效模式分析174
F B 系统失效分析174
E B.3 8位微处理机176
一、Z80A主要技术特性176
二、Z80A内部结构与引脚176
二、危害度分析176
一、概述176
B D.2 气体静压轴承176
D D.1 误差的概念177
一、静电复印机工作原理及复印过程177
G C.5 静电复印机177
D D 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177
二、电液比例阀177
一、误差定义177
三、Z80A指令系统177
三、系统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步骤178
二、现代静电复印机的功能结构(图G C-40)178
三、误差分类178
二、误差来源178
四、精度179
二、气体静压向心轴承179
F B.3 失效树分析179
四、典型时序180
三、静电复印机的分类180
一、系统误差的消除180
D D.2 误差分析180
一、失效树的构成180
二、随机误差181
四、对静电复印机的基本要求及质量评价182
五、关键部分的设计182
五、典型系统183
三、气体静压推力轴承183
E B.4 16位微处理器184
二、Intel 8086的内部结构与引脚185
一、Intel 8086主要技术特点185
四、气体静压球面轴承185
三、粗大误差的剔除准则185
四、误差的传递186
二、失效树的定性分析186
五、气源186
六、静电复印纸186
二、磁力轴承原理187
一、概述187
B D.3 磁力轴承187
三、电液数字阀187
三、磁力轴承的优点188
七、办公室文件复印机级别标准188
八、国内常用静电复印机产品及性能189
三、指令系统189
四、影响磁力轴承性能的因素189
B E 导轨191
B E.1 概述191
一、导轨的截住面形状及其组合形式191
五、误差的合成192
四、电液步进马达192
三、失效树的定量分析192
二、滑动导轨的尺寸系列194
四、典型系统197
二、激光印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197
F B.4 网络分析法197
一、用联络矩阵法求最小路集197
三、激光印字机的主要参数197
六、误差分配197
一、概述197
G C.6 激光印字机、数字复印机197
五、电液步进缸198
五、激光印字机的关键技术198
三、导轨材料198
五、总线时序198
四、激光印字机的操作过程198
七、微小误差取舍原则199
六、激光印字机的应用199
七、激光印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99
八、激光印字机产品举例(表G C20.21)199
六、Intel 80286微处理器199
四、导轨面压强的计算199
二、用最小路集法与最小割集法计算网络系统可靠度199
B E.2 塑料导轨200
八、实例200
D D.3 实验数据处理200
一、数字运算与数据的表达200
九、数字复印机与模拟复印机的对比200
十、全彩色激光印字机201
一、塑料的种类201
三、用全概率分解法计算网络系统可靠度201
C B.6 液压系统实例201
二、塑料导轨的制作202
十一、彩色激光印字机产品性能举例203
G C.7 多媒体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203
二、最小二乘法203
一、气压驱动系统的组成和特点203
C C.1 概述203
一、多媒体技术的提出203
C C 气压驱动203
三、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的构成204
二、空气的物理性质204
F B.5 潜在电路分析204
一、潜在电路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204
二、多媒体的有关定义及其软件写作工具204
四、多媒体PC机的发展阶段205
二、潜在电路的表现形式(表F B-12)205
三、潜在电路的分析方法205
五、多媒体PC机的产品介绍206
六、多媒体计算技术的专用芯片206
B E.3 液体静压导轨206
四、潜在电路分析的特点206
一、耗损失效的概念及产品的寿命206
F B.6 耗损型失效模型分析法206
一、概述207
G C.8 条形码技术及其应用设备207
一、液体静压导轨的油腔207
三、湿空气207
三、耗损失效产品的可靠度计算207
二、耗损失效发生的过程207
二、条形码的编制原理208
二、开式液体静压导轨的设计计算208
F C 系统可靠性试验与评定209
四、空气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209
F C.1 概述209
四、使用条码技术的设备--条形码系统209
三、条形码的技术标准209
一、可靠性试验原理209
二、可靠性试验的类型210
三、可靠性试验计划210
一、80386主要技术特点210
E B.5 32位微处理器210
三、80386内部结构与引脚210
D E 测试系统分析基础211
五、可靠性试验文件的一般要求211
四、可靠性试验的真实性211
B E.4 静压气浮导轨211
五、气压驱动的常用计算211
D E.1 系统类型211
一、气浮导轨的类型212
二、电子黑板的构成原理213
一、电子黑板的概念213
G C.9 电子黑板213
二、气浮导轨的设计计算213
三、电子黑板的分类213
F C.2 环境应力筛选试验213
一、概述213
二、筛选试验方案214
一、滚作体不作循环运动的直线运动导轨215
B E.5 滚动导轨215
四、电子黑板产品性能(表G C-27)215
G D 小型集散系统的应用216
G D.1 概述216
三、曲线拟合与回归分析216
G D.2 工艺过程及控制要求217
一、造气炉工艺流程及控制要求217
C C.2 气缸217
一、气缸的类型217
三、80386工作方式217
三、设备筛选基本规范及要求218
二、变换工段工艺流程及控制要求219
一、概述220
二、气缸的安装形式220
F C.3 可靠性增长试验220
三、合成塔工艺流程及控制要求220
二、变换控制221
二、可靠性增长试验的一般要求221
三、气-液阻尼缸221
G D.3 控制方案221
一、造气控制221
三、可靠性增长试验程序222
四、可靠性增长模型223
四、气缸的设计计算223
二、控制器(控制级)225
G D.4 小型工业控制集散系统结构225
一、系统结构225
E B.6 RISC结构及其指令系统226
二、滚动体作循环运动的直线运动导轨226
四、指令系统与时序226
一、概述226
二、SPARC技术特点226
三、输入/输出通道226
四、抗干扰与可靠性保证227
五、气缸产品227
三、SPARC结构227
一、概述228
二、统计试验方案和可靠性参数估计228
F C.4 可靠性鉴定试验228
五、操作站(监控级)229
四、SPARC指令系统229
六、监控机(监控级)230
七、管理机(管理级)230
一、动态测试数据的分类230
D D.4 动态测试数据处理230
八、通信网络231
G D.5 集散系统的组态232
一、控制算法组态232
E B.7 多机系统233
一、概述233
二、随机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234
B E.6 导轨的防护234
二、组织系统组态234
二、多计算机系统234
三、多处理机系统234
G E.1 概述237
G E.2 羊毛衫针织横机和提花横机微机控制237
G E 轻纺机械自动化系统237
一、微机应用系统设计方法238
三、记录曲线的整理238
E B.8 微机应用系统设计238
四、磁带记录数据的整理和计算239
一、自动提花的工艺数据和流程239
二、通用工业控制机及其模板239
二、自动提花横机的技术特征240
三、微机控制横机的工作原理241
一、系统分类241
三、类DOS监控系统241
E C.1 概述242
E C 单片机242
四、程序框图243
二、测试系统243
一、气马达的分类及特点244
一、刺绣行业国内外概况244
G E.3 自动化刺绣机244
D E.2 系统的数学模型244
一、数学模型244
C C.3 气马达244
二、DXJ型电脑刺绣机245
三、常用气马达245
二、气马达的选用及润滑245
二、系统的描述246
一、压力控制阀247
C C.4 气动控制阀247
一、性能和结构247
E C.2 MCS-51系列及其应用开发247
三、连续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247
二、引脚功能248
四、离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248
五、化为定常线性模型的方法251
三、苏绣智能编程系统251
四、高性能(全自动)刺绣系统254
D E.3 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254
一、静态特性255
二、方向控制阀255
二、动态性能指标256
三、CPU定时与存贮器配置257
三、传递函数258
G F 自动化仓库258
G F.1 概述258
四、瞬态响应260
G F.2 自动化仓库的功能与分类261
一、自动化仓库的功能261
二、自动化仓库的分类261
五、频率响应262
G F.3 自动化仓库的构成及控制系统263
一、自动化仓库的构成263
六、不失真测试对测试系统动态特性的要求264
七、线性时不变系统265
二、自动化仓库的控制系统265
一、一阶系统266
D E.4 常见的典型系统266
四、指令系统266
G F.4 自动化仓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67
一、自动化仓库的特点267
二、自动化仓库的发展趋势267
G F.5 自动化仓库管理工作的评价与经济效益的分析268
二、二阶系统269
一、概况270
二、计算机物流系统270
G F.6 自动化仓库典型应用实例270
三、主要设备及其功能(工艺、土建、机械部分)271
四、主要设备及其功能(计算机系统部分)273
五、定时器/计数器274
五、企业与社会效益275
六、经济效益275
三、典型环节275
四、相似系统275
G G.1 概述276
G G 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276
G G.2 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277
一、刚性制造自动化系统277
二、柔性制造自动化系统278
G G.3 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实例279
三、流量控制阀279
一、系统辨识的提法280
D F.1 概述280
D F 系统辨识280
一、化油器体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280
六、串行接口280
三、综合环境条件281
二、随机信号的描述与分析281
C C.5 气源装置285
一、空气压缩机285
二、连杆加工自动线286
七、中断286
三、经典的辨识方法286
四、可靠性鉴定试验程序287
F C.5 可靠性验收试验290
一、概述290
二、合格与否的判决290
八、8XC552脉宽调制输出和模数转换器290
二、空气压缩机的选用290
一、气源净化装置291
C C.6 气体的净化291
E C.3 MCS-96系列及其应用开发292
一、概述292
D F.2 系统辨识的最小二乘法293
一、最小二乘原理293
二、气体净化辅件294
二、寻址空间296
二、最小二乘估计的递推算法297
三、气源处理组合件297
三、模型参数个数增多时参数的递推估计298
F D 维修性设计299
四、最小二乘法的应用举例299
F D.1 概述299
四、消声器300
F D.2 维修性指标的确定301
一、概述301
三、指令系统301
五、相关--最小二乘法301
二、维修性的数量特征量302
C C.7 气压驱动示例302
一、气动机械手302
二、液体自动灌装机303
D F.3 系统辨识的时间序列法304
一、时间序列法概述304
三、半自动落料机304
三、维修性的定性要求306
参考文献307
四、中断系统307
五、定时器308
六、高速输入HSI309
二、ARMA模型的特性309
七、高速输出HSO310
八、A/D和PWM(D/A)312
三、最佳预测312
九、SIO313
四、建立数学模型314
四、维修性的定量要求314
一、概述315
F D.3 维修性指标的分配315
五、模型参数的估计315
E D.1 概述316
一、PLC的组成和工作方式316
E D 可编程序控制器316
二、系统描述316
三、维修性分配318
二、PLC的功能及特点319
D G 测试过程中的干扰及其抑制319
D G.1 干扰的种类319
一、自然干扰319
二、人为干扰319
四、维修性分配示例320
三、PLC的性能指标和分类320
四、PLC的国内外概况320
五、PLC的发展趋势323
F D.4 维修性指标的预计323
一、概述323
D G.2 干扰的产生324
一、内部干扰的产生及其影响324
二、预计参数324
三、预计方法324
E D.2 输入输出接口325
一、开关量I/O模块325
二、外部干扰的传播326
三、电源干扰和地线干扰及其影响326
F D.5 维修性设计技术328
一、概述328
二、模拟量I/O模块329
D G.3 干扰的抑制329
一、概述329
二、缩短失效定位时间的设计技术329
三、智能I/O模块330
二、过渡干扰的抑制330
三、电源线传导干扰的抑制332
三、缩短排除失效时间的设计技术334
一、PLC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335
E D.3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编程方法335
二、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方法种类336
一、故障的类型336
F E.1 概述336
F E 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336
二、PLC的选择336
三、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定义、特点及技术领域337
三、PLC编程语言的特点338
四、国内外概况338
四、通用的干扰抑制措施339
四、常用的编程语言339
一、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系统的主要环节339
F E.2 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系统主要环节及诊断策略339
二、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方案和策略340
一、特征分析的意义341
F E.3 特征分析与特征量选择341
二、随机过程的时域统计分析及特征量的选择342
五、流程图的绘制343
六、设计举例345
三、随机过程的时域模型分析及特征量选择346
五、测试系统现场干扰抑制346
E D.4 PLC的应用351
一、PLC与工控微机的比较351
六、串模与共模干扰抑制352
二、PLC的应用方式352
四、随机信号的频域分析及特征量选择352
F E.4 故障诊断原理与方法352
一、逻辑诊断352
四、PLC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353
三、PLC的应用领域353
二、统计诊断354
三、模糊诊断358
四、智能诊断362
F E.5 机械系统的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366
二、转子系统的运行状态监视与故障诊断366
一、机械系统故障的特点366
三、轴承工况状态监视与故障诊断377
E E 接口技术377
E E.1 概述377
一、接口与接口技术377
二、接口的作用377
四、接口的分类378
三、接口的基本组成378
一、不可编程的并行接口379
E E.2 并行接口379
四、齿轮箱的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384
二、可编程的并行接口385
五、旋转机械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系统示例388
一、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392
F E.6 机械制造过程中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392
二、机械加工的过程状态在线识别393
三、机械加工的质量状态在线识别398
F E.7 液压系统的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402
二、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403
E E.3 串行接口403
一、8251A串行接口405
三、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407
二、8274串行接口412
三、SIO串行接口414
E E.4 A/D与D/A转换接口417
一、概述417
一、液压系统的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特点420
二、A/D转换器422
三、D/A转换器433
E E.5 其他接口448
一、定时器/计数器接口448
二、可编程键盘/显示接口芯片8279462
三、可编程CRT控制器接口芯片472
四、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480
五、多功能输入输出控制器482
六、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接口489
七、语言接口502
E E.6 总线标准和技术507
一、概述507
二、内部总线508
三、外部总线510
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的特征516
一、引言516
E F.1 概述516
E F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516
三、计算机网络分类517
四、计算机网络功能518
五、计算机网络标准518
二、调制和解调519
一、信道519
E F.2 计算机通信519
三、传输编码520
四、传输方法523
五、传输差错处理524
六、常用检错码524
七、传输控制规程525
八、数据通信网的交换技术527
九、多路复用和集中传输528
一、概述529
十、PAD机529
E F.3 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529
二、常用术语532
三、层功能与协议536
一、基本概念546
E F.4 局域网546
二、物理层和传输媒体547
三、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548
四、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557
五、网络层及其高层557
六、MAP/TOP558
七、现场总线网(Field Bus)559
E F.5 网络互连560
一、概述560
二、网络互连部件561
三、网络互连方案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