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发展史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教育发展史纲
  • 曲铁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24553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语文课-小学-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发展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教育制度3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3

第一节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3

一、远古社会的教育3

二、夏、商和西周的教育8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16

一、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16

二、百家争鸣与稷下学宫21

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27

一、文教政策的确立27

二、学校教育发展概况30

三、太学的教学活动34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制度37

一、文教政策37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体制38

三、学校教育制度40

第五节 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42

一、文教政策42

二、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43

三、辽、金、元的学校教育制度47

四、明、清的学校教育制度48

第六节 书院的发展嬗变53

一、书院的产生54

二、书院的嬗变56

三、书院的特点60

第七节 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63

一、蒙养教育63

二、蒙养教材67

第八节 选士制度的变迁69

一、察举制69

二、九品中正制72

三、科举制75

第二章 中国近代时期的教育90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90

一、清末封建教育的衰朽90

二、太平天国的教育91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00

一、洋务教育的产生100

二、洋务教育的实施100

三、洋务教育的性质及作用110

第三节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111

一、创办新型学校111

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115

第四节 清末“新教育制度”117

一、颁布《癸卯学制》117

二、科举制的改革和废除123

三、建立教育行政机构125

四、宣布教育宗旨127

第五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28

一、颁布民国教育宗旨128

二、改革教育行政机构129

三、制定《壬子癸丑学制》131

四、改革课程内容134

第六节 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团体138

一、全国教育会联合会138

二、中华职业教育社139

三、中国科学社140

四、中华教育改进社142

五、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42

第七节 西方在华的教会教育143

一、鸦片战争前的教会教育144

二、鸦片战争时期的教会教育144

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会教育146

四、20世纪初和民国初年的教会教育150

第三章 中国现代时期的教育153

第一节 资产阶级领导的教育改革153

一、壬戌学制改革153

二、课程改革156

三、教学方法的变革162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165

一、苏区教育166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175

三、解放区的教育184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92

一、国民政府前期的教育192

二、国民政府中期的教育199

三、国民政府后期的教育203

第四节 教会教育的发展206

一、五四时期的教会教育206

二、非基督教与收回教育权运动208

三、在动荡中求发展的教会教育212

第五节 日伪占领区的教育214

一、日本在台湾的殖民教育214

二、日本在东北的殖民教育227

三、日本在汪伪统治区的殖民奴化教育248

下编 教育思想263

第四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263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263

一、哲学与政治思想263

二、论教育作用267

三、论教育对象269

四、论教育目的270

五、论教育内容271

六、论教学原则与方法272

七、论德育275

八、论为师之道279

第二节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教育思想281

一、哲学与政治思想281

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284

三、论教育内容285

四、论教育方法290

第三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292

一、哲学与政治思想292

二、论教育作用296

三、论道德修养方法297

四、论教学298

第四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300

一、哲学与政治思想300

二、论教育作用304

三、论学习方法304

四、教师观305

第五节 老子的教育思想306

一、哲学与政治思想307

二、论教育目的309

三、论道德教育310

四、师道观312

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313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314

二、论教学过程314

三、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315

四、论教育教学原则317

五、论教师与学生321

第五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思想323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323

一、哲学思想323

二、三大文教政策326

三、道德教育思想327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328

第二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329

一、哲学思想330

二、论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333

三、论培养目标334

四、论学习335

第三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336

一、哲学思想337

二、论家庭教育338

三、论治学方法340

第六章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342

第一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342

一、哲学思想342

二、论教育作用344

三、人才思想344

四、论教师345

第二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347

一、哲学思想348

二、教育的宗旨349

三、道德教育350

四、朱子读书法352

第三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356

一、哲学思想356

二、教育目的和内容357

三、教学原则和方法358

四、论童蒙教育359

第四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360

一、哲学思想361

二、论教育作用362

三、论教学原则和方法362

第五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364

一、哲学思想365

二、论教育作用366

三、论教育目的和内容367

四、论教学方法370

第七章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374

第一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374

一、人才观374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376

第二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381

一、《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381

二、论教育作用383

三、论变科举,兴学校384

四、论学西学,派游学385

第三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386

一、论教育作用386

二、论教育目的387

三、论改革科举,兴办学校387

四、论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388

第四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392

一、论教育救国392

二、论科学教育393

三、论培养目标396

第五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399

一、完全人格教育399

二、教育的尚自然、展个性401

三、高等教育思想402

四、科学教育思想405

第六节 主要教育思潮409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潮409

二、科学教育思潮413

三、平民教育思潮422

四、工读主义教育思潮424

五、职业教育思潮426

六、国家主义教育思潮428

第八章 中国现代教育思想431

第一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431

一、论教育的本质431

二、论教育的效能433

三、论“全人生指导”434

第二节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441

一、重视乡村教育442

二、“四大教育”443

三、“三大方式”445

第三节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447

一、重视乡村教育447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448

第四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451

一、生活教育思想451

二、师范教育思想455

三、幼稚教育思想458

四、科学教育思想460

第五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465

一、论职业教育目的465

二、论职业教育方针467

三、论职业教育原则470

四、论职业道德教育472

第六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475

一、幼儿教育思想475

二、活教育理论480

第七节 主要教育思潮483

一、乡村教育思潮483

二、生产教育思潮488

三、民众教育思潮491

主要参考文献4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