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1705682.jpg)
- 本书编写组编写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ISBN:780128886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文献导读3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
2.胡锦涛在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8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11
5.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5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17
7.温家宝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8
8.胡锦涛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
9.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2
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5
1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6
12.胡锦涛在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9
13.温家宝在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32
1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34
15.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37
1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39
17.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42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44
19.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46
20.温家宝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9
2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2
22.胡锦涛在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4
2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56
第二编 论点解析61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61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61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62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63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64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65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66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67
8.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68
9.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68
10.“十一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69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69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特征70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依据71
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72
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73
1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74
1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75
1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77
19.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78
20.多予少取放活79
2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80
22.生产发展81
23.生活宽裕82
24.乡风文明82
25.村容整洁83
26.管理民主84
2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85
28.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86
29.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87
30.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89
31.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90
32.发挥各方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91
33.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92
34.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93
35.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93
36.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94
37.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94
38.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95
39.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96
40.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开局97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99
1.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99
2.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101
3.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103
4.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105
5.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106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108
7.围绕“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110
8.实施十大行动,发展现代农业112
9.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115
10.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117
11.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119
1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121
13.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123
14.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入户率124
15.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125
1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126
17.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设、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127
18.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128
19.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129
20.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30
21.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营销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131
22.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132
23.稳定发展粮食生产133
24.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136
25.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137
26.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138
27.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139
2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40
29.优化农业生产布局142
30.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143
31.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144
32.继续实施种子工程145
33.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146
34.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148
35.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149
36.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150
37.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152
38.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153
39.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155
40.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156
4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7
42.加快发展循环农业159
43.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161
44.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162
45.科学使用肥料和农药,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163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165
1.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165
2.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167
3.推进“一村一品”168
4.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169
5.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170
6.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71
7.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养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172
8.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紧迫性、重要性和长期性174
9.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75
10.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176
11.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77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178
13.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179
14.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180
15.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防护182
16.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183
17.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184
18.稳定、完善、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185
19.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186
20.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187
21.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189
22.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189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91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191
2.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193
3.大力推广节水技术194
4.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195
5.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196
6.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197
7.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198
8.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199
9.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200
10.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201
11.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202
12.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203
13.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206
14.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207
15.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208
16.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209
17.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210
18.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211
19.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212
20.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214
21.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216
22.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217
五、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218
1.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218
2.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220
3.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221
4.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22
5.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223
6.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24
7.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25
8.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26
9.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227
10.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228
11.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229
12.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230
13.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232
14.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34
15.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236
16.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援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237
17.繁荣农村文化事业238
18.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40
19.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41
20.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42
21.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244
22.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245
23.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46
24.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247
25.开展和谐村镇创建活动248
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251
1.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251
2.2006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253
3.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254
4.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54
5.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255
6.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256
7.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257
8.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259
9.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260
10.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261
11.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62
12.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263
13.完善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263
14.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264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266
1.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266
2.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66
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267
4.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268
5.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270
6.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270
7.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271
8.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273
9.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274
10.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275
11.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276
12.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277
八、切实加强党的领导279
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279
2.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280
3.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280
4.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81
5.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282
第三编 词语汇释285
1.一肩挑285
2.土地生产率285
3.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86
4.三级联创286
5.三乱286
6.三减免三补贴287
7.三提五统287
8.工农业产品“剪刀差”288
9.乡村治理机制288
10.乡规民约288
11.乡镇机构改革289
12.小额贷款组织289
13.以人为本290
14.丰收计划290
15.文化扶贫291
16.文明生态村292
17.订单农业292
18.双培双带工程292
19.内源污染293
20.市民待遇293
21.立体农业294
22.生态农业294
23.可持续发展295
24.农业工业化295
25.农业中介组织296
26.农业机械化296
27.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97
28.农业劳动生产率297
29.农业补贴政策298
30.农业现代化298
31.农业保险299
32.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299
33.农业科技投入体系300
34.农业科技贡献率301
35.农业科技革命301
36.农业信息化302
37.农业结构302
38.农业清洁生产303
39.农业集约经营303
40.农民工303
41.农村文化建设304
42.农村公共建设304
43.农村生态建设305
44.农村经纪人305
45.农村金融改革305
46.农村城镇化306
47.农村科技商品307
48.农村债务307
49.农村综合改革308
50.农村基层组织308
5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09
52.农村税费改革309
53.农科教结合310
54.产业扶贫310
55.自主筹资筹劳311
56.有机农业311
57.有偿流转312
58.观光农业312
59.全面发展313
60.协调发展313
61.村民小组会议313
62.村民代表314
63.村务公开314
64.劳动力转移315
65.两免一补316
66.两委关系316
67.两票制317
68.“两基”攻坚318
69.扶贫开发319
70.县域经济319
71.现代农业320
72.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技术体系320
73.适用农业技术321
74.易地扶贫321
75.环境友好型社会322
76.种子工程323
77.国家粮食储备体系323
78.城乡一体化323
79.城乡二元经济结构324
80.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324
81.星火计划325
82.科技扶贫326
83.科学发展观326
84.面源污染327
85.资源节约型社会327
86.资源利用率327
87.转移支付328
88.转基因作物328
89.绿色证书工程329
90.绿色食品329
91.循环农业330
92.粮食安全330
93.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31
94.新型两委关系331
95.跨越计划332
96.精细农业333
97.精确农业333
98.燎原计划334
99.整村推进334
100.藏粮于地和藏粮于库相结合335
附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部分专著、文章目录337
后记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