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3G/B3G网络核心技术与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3G/B3G网络核心技术与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709828.jpg)
- 赵晓秋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22518X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426页
- 主题词:码分多址-移动通信-通信系统
PDF下载
下载说明
3G/B3G网络核心技术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移动通信概述1
1.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1
1.1.2 移动通信的发展1
1.1.3 移动通信的工作模式2
1.1.4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3
1.1.5 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4
1.1.6 蜂窝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4
1.2 GSM和GPRS系统简介5
1.2.1 GSM概述5
1.2.2 GSM系统的组成7
1.2.3 GSM网络结构8
1.2.4 GSM网络接口8
1.2.5 编号10
1.2.6 多址技术11
1.2.7 GSM频率配置13
1.2.8 GSM系统安全15
1.2.9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16
1.3 CDMA IS-95简介19
1.3.1 CDMA方式19
1.3.2 IS-95 CDMA通信原理20
1.3.3 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21
1.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21
1.4.1 3G的历程及特征21
1.4.2 3G的主要技术体制23
1.4.3 3G的三大标准对比分析26
1.4.4 IMT-2000频谱的划分29
第2章 WCDMA无线网络技术31
2.1 WCDMA无线接入网31
2.1.1 IMT-2000无线接入网31
2.1.2 UMTS的系统结构33
2.1.3 UTRAN的体系结构35
2.1.4 Iub接口36
2.1.5 Iur接口38
2.1.6 Iu接口39
2.2 WCDMA物理层41
2.2.1 概述41
2.2.2 WCDMA物理层参数42
2.2.3 传输信道42
2.2.4 物理信道43
2.2.5 调制45
2.2.6 扩频46
2.2.7 扰码49
2.2.8 WCDMA物理信道的扩频与加扰过程50
2.2.9 RAKE接收机和多用户接收机52
2.2.10 空时码54
2.2.11 信道编码和复用55
2.2.12 物理层信令58
2.2.13 物理层的相关进程61
2.3 WCDMA无线接口协议62
2.3.1 Uu接口协议62
2.3.2 物理层协议63
2.3.3 数据链路层协议63
2.3.4 网络层协议69
2.4 WCDMA的演进与发展72
2.4.1 R99版本72
2.4.2 R4版本72
2.4.3 R5版本73
2.4.4 R6版本73
2.4.5 R7版本74
2.5 小结74
第3章 CDMA2000 1x无线网络技术75
3.1 概述75
3.1.1 CDMA2000 1x的网络体系结构76
3.1.2 CDMA2000 1x的系统结构与接口77
3.1.3 CDMA2000 1x的频道设置和信道结构79
3.1.4 CDMA2000 1x系统的特点80
3.2 CDMA2000 1x的发展81
3.2.1 CDMA2000 1xEV-DO81
3.2.2 CDMA2000 1xEV-DV82
3.2.3 CDMA2000 3x83
3.2.4 CDMA2000 1x网络演进84
3.3 CDMA2000 1x的关键技术86
3.3.1 前向快速功率控制技术86
3.3.2 前向快速寻呼信道技术87
3.3.3 前向链路发射分集技术88
3.3.4 反向导频技术88
3.3.5 连续的反向空中接口波形89
3.3.6 Turbo码技术89
3.3.7 灵活的帧长90
3.3.8 增强的媒体接入控制功能90
3.4 CDMA2000 1x的物理层技术90
3.4.1 CDMA2000系统的物理信道90
3.4.2 调制技术97
3.4.3 解调技术99
3.4.4 分集技术99
3.4.5 信道编译码技术100
3.4.6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技术105
第4章 TD-SCDMA无线网络技术107
4.1 概述107
4.2 TD-S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108
4.2.1 TD-S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简介108
4.2.2 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109
4.2.3 用户设备110
4.2.4 核心网110
4.3 TD-SCDMA系统的网络接口111
4.3.1 Uu接口111
4.3.2 Iu接口111
4.3.3 Iub接口111
4.3.4 Iur接口112
4.4 TD-S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协议113
4.4.1 空中接口结构113
4.4.2 信道114
4.5 TD-SCDMA系统的物理层协议115
4.5.1 无线传输帧结构116
4.5.2 传输信道编码与复用117
4.5.3 调制120
4.5.4 扩频120
4.5.5 加扰121
4.5.6 脉冲成形121
4.5.7 基本物理层过程122
4.6 TD-SCDMA系统的数据链路层协议124
4.6.1 MAC子层协议124
4.6.2 RLC子层协议125
4.6.3 PDCP子层协议125
4.6.4 BMC子层协议126
4.7 TD-SCDMA系统的网络层协议126
4.8 TD-SCDMA的技术特点128
4.8.1 TDD模式128
4.8.2 TDMA/CDMA混合多址方式129
4.8.3 智能天线129
4.8.4 联合检测130
4.8.5 上行多用户同步132
4.8.6 软件无线电技术132
第5章 HSDPA技术133
5.1 概述133
5.2 HSDPA的关键技术134
5.2.1 自适应调制编码134
5.2.2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136
5.2.3 快速小区切换139
5.2.4 分组调度算法140
5.3 HSDPA的物理层技术141
5.3.1 HSDPA物理层的工作过程141
5.3.2 高速下行共享信道142
5.3.3 高速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144
5.3.4 高速共享控制信道146
5.3.5 高速专用物理控制信道146
5.4 HSDPA的MAC子层技术147
5.4.1 UE侧的HS-DSCH MAC结构148
5.4.2 UTRAN侧的HS-DSCH MAC结构150
5.5 HSDPA对Iub/Iur接口的影响152
5.5.1 Uu/Iub/Iur接口消息过程154
5.5.2 对Iub接口整体的影响155
5.5.3 对Iur接口整体的影响156
5.5.4 对Iub/Iur接口控制平面协议的影响156
5.5.5 对Iub接口用户平面协议的影响158
5.6 HSDPA的TDD模式158
5.6.1 TDD模式物理层描述159
5.6.2 TDD模式的相关信令流程160
第6章 IMS技术162
6.1 概述162
6.2 IMS的系统架构163
6.2.1 IMS的相关实体163
6.2.2 IMS参考点166
6.3 IMS的信令协议167
6.3.1 SIP167
6.3.2 IMS中的SIP扩展169
6.4 IMS的会话流程172
6.4.1 CSCF相关过程172
6.4.2 应用层注册172
6.4.3 注销174
6.4.4 IP多媒体会话流程175
6.4.5 S-CSCF间的交互流程175
6.4.6 呼叫发起176
6.4.7 呼叫终结176
6.4.8 会话释放176
6.4.9 会话保持与恢复流程176
6.4.10 匿名会话的建立177
6.4.11 编码和媒体特征流的协商流程177
6.4.12 提供或阻止身份标识的流程177
6.4.13 移动用户终止未注册的IMS公共用户标识的流程178
6.5 IMS的认证、鉴权、计费178
6.5.1 Diameter协议179
6.5.2 Cx接口与Dx接口的Diameter应用181
6.5.3 Sh接口的Diameter应用184
6.6 IMS的计费187
6.6.1 IMS计费原理187
6.6.2 IMS离线计费原理187
6.6.3 IMS在线计费原理188
6.7 IMS的安全189
6.7.1 IMS的安全体系189
6.7.2 IMS的安全特性191
6.7.3 IMS的安全机制192
6.7.4 建立安全联盟194
6.7.5 ISIM197
6.8 IMS的策略控制198
6.8.1 COPS198
6.8.2 Go接口199
6.8.3 策略控制过程200
6.9 IMS的QoS203
6.9.1 IMS会话的QoS要求203
6.9.2 IMS信令的QoS要求204
6.10 IMS的业务模型204
6.11 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207
6.12 基于IMS的固定/移动网络融合209
第7章 MIMO关键技术212
7.1 概述212
7.2 MIMO系统的特点214
7.3 MIMO系统的性能度量215
7.4 MIMO的信道模型215
7.4.1 基本的无线信道216
7.4.2 MIMO无线信道218
7.5 空时编码222
7.5.1 分层空时码222
7.5.2 空时格码224
7.5.3 空时分组码226
7.5.4 盲空时码227
7.6 MIMO系统的信道估计227
7.7 MIMO系统均衡228
7.7.1 均衡原理229
7.7.2 MIMO信道均衡的目标229
7.7.3 MIMO信道均衡的评价标准230
7.7.4 MIMO均衡技术的分类230
7.7.5 自适应均衡算法230
7.7.6 MIMO盲均衡231
7.7.7 MIMO系统的频域均衡231
7.8 空时多用户检测232
7.8.1 多用户检测232
7.8.2 最优多用户检测232
7.8.3 线性多用户检测233
7.8.4 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233
7.8.5 盲多用户检测233
7.9 MIMO-OFDM234
7.10 MIMO系统的天线设计236
7.10.1 MIMO多天线分集技术236
7.10.2 多天线特性对MIMO信道性能的影响238
7.10.3 MIMO天线的设计239
7.11 MIMO技术的应用241
7.11.1 MIMO技术在WCDMA中的应用241
7.11.2 MIMO技术在CDMA2000中的应用242
7.11.3 MIMO技术在TD-SCDMA中的应用245
7.11.4 MIMO技术在HSDPA中的应用246
第8章 智能天线技术247
8.1 概述247
8.2 智能天线的分类247
8.2.1 空间分集接收248
8.2.2 波束切换天线248
8.2.3 自适应天线阵列249
8.3 智能天线的基本结构249
8.4 智能天线的工作原理251
8.5 智能天线的关键技术251
8.5.1 智能化接收技术252
8.5.2 智能化发射技术252
8.5.3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252
8.6 智能天线的空时信道模型253
8.7 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255
8.7.1 自适应波束形成准则255
8.7.2 非盲波束形成算法256
8.7.3 盲波束形成算法257
8.7.4 半盲波束形成算法258
8.8 波达方向估计算法258
8.8.1 基本原理259
8.8.2 经典波束形成器法260
8.8.3 最大似然法261
8.8.4 DOA估计的子空间法261
8.8.5 DOA估计的综合法261
8.9 智能天线与3G系统261
8.9.1 智能天线的基本用途261
8.9.2 智能天线在3G系统中的实现原理262
8.9.3 TD-SCDMA中的智能天线技术263
8.9.4 WCDMA和CDMA2000中的智能天线技术267
8.9.5 智能天线与B3G/4G移动通信269
8.9.6 智能天线技术对3G系统性能的改善270
8.10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技术272
8.10.1 基于软件无线电结构的智能天线的组成273
8.10.2 智能天线与软件无线电的结合273
8.10.3 使用智能天线的软件无线电基站276
第9章 OFDM关键技术278
9.1 OFDM概述278
9.2 OFDM的系统模型278
9.3 OFDM系统的特点281
9.3.1 OFDM系统的优点281
9.3.2 OFDM系统的缺点281
9.3.3 OFDM的频谱特点282
9.4 OFDM的同步技术283
9.4.1 OFDM同步的基本原理284
9.4.2 同步算法285
9.4.3 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287
9.4.4 OFDM同步方案287
9.5 OFDM中的信道估计288
9.5.1 概述288
9.5.2 导频插入间隔以及导频图样288
9.5.3 信道估计算法289
9.6 OFDM峰均功率比292
9.6.1 峰值功率292
9.6.2 限幅和峰值加窗技术293
9.6.3 压扩变换294
9.6.4 加扰码减小PAR的方法295
9.7 自适应技术295
9.7.1 自适应技术的理论基础295
9.7.2 自适应技术的实现296
9.7.3 影响自适应调制OFDM系统性能的几个因素297
9.8 多载波CDMA299
9.8.1 MC-CDMA299
9.8.2 MC-DS-CDMA302
9.8.3 MT-CDMA302
9.9 OFDM系统与CDMA系统的比较303
第10章 软件无线电技术305
10.1 概述305
10.2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307
10.3 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308
10.4 软件无线电的理论基础309
10.4.1 信号采样理论309
10.4.2 采样率变换原理311
10.4.3 高效数字滤波器311
10.5 信号的数字生成312
10.5.1 基带成形滤波312
10.5.2 频率合成技术312
10.6 高速数据转换器313
10.6.1 软件无线电系统分类313
10.6.2 D/A转换原理315
10.6.3 A/D转换原理316
10.6.4 数据转换器技术指标319
10.6.5 超高速数据采集系统319
10.7 射频及模拟前端319
10.7.1 无线收发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320
10.7.2 混频器设计322
10.7.3 小信号低噪声放大器322
10.7.4 自动增益控制环路322
10.7.5 抗混叠滤波323
10.7.6 高频功率放大器324
10.8 数字信号处理硬件平台325
10.8.1 DSP326
10.8.2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327
10.8.3 选择ASIC、FPGA或DSP的原则328
10.9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3G/4G中的应用329
第11章 3G终端与业务331
11.1 3G终端概述331
11.2 3G终端的硬件技术331
11.2.1 3G终端的硬件结构331
11.2.2 3G终端的功能模块332
11.3 3G移动终端设备的软件技术332
11.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333
11.3.2 Symbian操作系统336
11.3.3 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339
11.3.4 J2ME341
11.3.5 BREW346
11.4 3G业务概述350
11.4.1 2G业务352
11.4.2 3G业务362
11.4.3 虚拟归属环境368
第12章 WiMAX核心技术371
12.1 概述371
12.1.1 IEEE 802.16工作组372
12.1.2 WiMAX论坛373
12.1.3 WiMAX的发展与演进373
12.2 WiMAX的技术特点与优势375
12.2.1 WiMAX的技术特点375
12.2.2 WiMAX MAC层的特性376
12.2.3 WiMAX物理层的特性376
12.2.4 WiMAX的优势377
12.3 WiMAX的系统架构377
12.3.1 WiMAX中的频带使用377
12.3.2 WiMAX的参考模型378
12.3.3 WiMAX网络380
12.4 WiMAX MAC层382
12.4.1 面向业务的会聚子层382
12.4.2 公共部分子层383
12.4.3 安全子层383
12.5 WiMAX的物理层384
12.5.1 WirelessMAN-SC385
12.5.2 WirelessMAN-SCa386
12.5.3 WirelessMAN-OFDMA386
12.5.4 WirelessHUMAN387
12.6 WiMAX中的HARQ387
12.7 MAC层的QoS保证机制389
12.7.1 服务流389
12.7.2 动态服务流管理391
12.7.3 调度服务392
12.7.4 带宽分配与请求机制393
12.7.5 冲突解决算法396
12.8 WiMAX与其他接入技术的比较396
12.8.1 WiMAX与Wi-Fi的比较396
12.8.2 WiMAX与DSL的比较398
12.8.3 WiMAX与Cable Modem的比较398
12.8.4 WiMAX与3G的比较399
12.8.5 WiMAX与HSDPA的比较400
12.9 WiMAX的应用401
12.9.1 WiMAX应用的解决方案401
12.9.2 WiMAX的组网方案403
第13章 3GPP LTE405
13.1 LTE概念的提出405
13.2 LTE的主要目标405
13.3 LTE的发展时间表406
13.4 LTE的进展情况407
13.5 3GPP LTE前景展望411
参考文献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