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施维树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3753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4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5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蕴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6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层次6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7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性9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理论形态1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14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和归宿14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1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1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20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1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色22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诞生2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主要成果26
一、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26
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军事路线28
三、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30
四、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组织路线32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和建设的探索34
第三节 第一次飞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吸收35
一、第一次飞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35
二、第一次飞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3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42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历史地位43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和条件43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45
三、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和历史地位4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创新50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0
二、社会主义本质53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5
第三节 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58
一、邓小平生产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58
二、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基本内容60
第四节 邓小平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63
一、坚持理想信念63
二、坚持勤奋学习65
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66
四、坚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68
五、遵守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70
六、坚持“两个务必”7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75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和意义7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7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特征7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81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8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核心8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核心86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89
一、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一个战略思想89
二、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92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93
四、面对新世纪要有新思路95
五、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6
六、社会全面发展97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开拓100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101
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性和实践性101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103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06
四、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107
五、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108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必要性110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111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113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116
第三节 正确处理和协调利益关系117
一、社会利益矛盾的成因117
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策略119
三、促进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的主要途径122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124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124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品质126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针对性127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牲和可操作性128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13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131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31
二、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13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条件137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因137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实的需要13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14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14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14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144
一、人民群众的实践144
二、领袖群体的成熟146
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147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14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15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动力15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动力15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动力15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159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实践162
三、群众首创和调查研究163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16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国情化168
一、马克思主义国情化的内涵168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168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172
四、重视历史国情与现实国情175
第二节 以中国做中心177
一、以中国做中心的含义177
二、以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为核心178
三、以中国建设的现实问题为核心18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184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内涵184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气派185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要意义188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191
第一节 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192
一、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192
二、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195
第二节 准确地把握中国国情198
一、认清中国的国情198
二、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199
第三节 勇于正视历史和勇于探索与实践201
一、勇于正视历史201
二、勇于探索和实践204
三、研究和解决中国的主要矛盾206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20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21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规律性21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规律性21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趋势21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规律221
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221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223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225
四、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226
结束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概况229
参考文献233
一、主要参考书目233
二、主要参考论文236
后记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