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
  • 孙国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80219501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23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541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法制-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和性质1

第一节 法律体系的术语和概念1

一、法律体系的术语1

二、“法律体系(法的体系)”的概念4

三、立法体系(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与法的体系的区别5

四、一种混合法的体系与立法体系的观点7

五、几点建议9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1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10

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近似的概念11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阶级、社会本质13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系归属17

一、法系的概念和归类17

二、我国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有悠久的制度关联史2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23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点24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24

二、反映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26

三、追求体系内在的和谐统一27

四、从当代中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27

五、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完善的体系28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过程3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过程概述30

一、新中国法律体系雏形形成时期30

二、法制建设缓慢、曲折直到停滞的时期34

三、社会主义法制遭受严重破坏,法制建设完全停止时期35

四、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大发展时期3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的标志43

一、社会主义法律正在逐渐获得应有的权威,依法治国方略业已确立43

二、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4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局部问题47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重大意义53

一、使立法有了较好的基础53

二、使法的实施有了依据,依法治国方略更加落实53

三、使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54

四、有助于国家间的司法协助与合作,促进国家间的法律文化交流54

五、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我国政治文明程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54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过程中的经验教训55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55

二、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互相促进57

三、正确处理法律体系与其他社会调整系统之间的关系64

四、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影响66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前瞻68

一、更加注重法律创制的科学性、民主性68

二、更加注重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75

三、将长期体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77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8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81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哲学基础82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基础93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学基础99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108

第一节 以人为本原则108

第二节 上下有序原则111

第三节 内外协调原则115

第四节 动态均衡原则119

第五节 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原则128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原则131

第五章 公私法的划分和法的内在结构135

第一节 公私法划分的历史135

第二节 公法与私法划分的根据138

一、利益说138

二、主体说139

三、权力服从说139

四、综合说140

第三节 明确公法与私法划分根据的重大理论、现实意义142

一、公私法划分反映着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143

二、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前苏联,也有公法与私法的划分145

三、公法的私法化与私法的公法化问题147

四、公私法划分与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秩序均衡148

五、认识公私法划分的根据和意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151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划分154

第一节 法的部门的概念和划分法的部门的意义154

第二节 关于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的争论157

第三节 划分法的部门的依据和标准159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划分164

一、三大部门群的划分164

二、五大基本部门和分化组合的部门168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宪法部门172

第一节 宪法部门与宪法典的区别与联系172

第二节 宪法部门的调整对象和违宪责任175

第三节 宪法部门的形式渊源177

一、宪法典(宪法修正案)177

二、与宪法相关的法律178

第四节 宪法部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81

一、关于宪法与民法的关系问题181

二、关于宪法与国际条约的关系问题183

第五节 法经济学视角的宪法与宪政192

第六节 宪法部门的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193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行政法部门196

第一节 我国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和调整功能196

一、行政法的概念196

二、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制监督关系197

第二节 我国行政法的立法体系(形式渊源体系)198

一、行政法的基本内容198

二、行政法的法源(形式渊源)199

第三节 我国行政法立法体系存在的问题201

一、现行行政法理论有违法源基本理论201

二、现行行政法理论有违宪法、组织法的规定202

三、当今行政法理论割裂了法律体系204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法立法体系的重构206

一、承认“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源地位206

二、承认不成文法的法源地位208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民法部门210

第一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210

一、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210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211

第二节 民法部门的构成212

第三节 民法与商法213

第四节 民商法与经济法216

一、社会成本视角的民商法与经济法217

二、学科本位视角的民商法与经济法218

第五节 民法的渊源220

第六节 民法部门存在的基本问题221

一、宪法能否作为民法的(形式)渊源221

二、民法法典化及其结构体系222

三、民法典体系223

四、婚姻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223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刑法部门225

第一节 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225

一、刑法部门的定位225

二、刑法部门定位的学说史考察226

三、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228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刑法体系的创建与发展240

一、建国初期的单行刑事立法和刑法典的起草准备阶段241

二、刑事立法及刑法理论研究基本停滞、倒退阶段242

三、1979年《刑法》的创制及适用阶段242

四、1997年《刑法》的创制与适用阶段243

第三节 刑法的体系243

一、我国刑法的外部体系243

二、我国刑法的内部体系246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诉讼法部门267

第一节 建构我国现代诉讼法合理体系的法理基础268

一、诉讼法的宪法化268

二、现代诉讼观270

三、程序自治与程序法定原则272

第二节 我国现代诉讼法体系的基本构成274

一、民事诉讼法的体系构成274

二、行政诉讼法的体系构成279

三、刑事诉讼法的体系构成282

四、关于证据法立法体系的争议284

五、我国诉讼法体系之间的协调287

第三节 诉的利益——弥补实体法的漏洞290

一、诉的利益性质290

二、诉的利益之功能与弥补实体法的漏洞292

三、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诉讼法294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婚姻家庭法297

第一节 婚姻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研究回顾298

一、婚姻法地位的相关学说回顾及剖析298

二、婚姻法与其他法律的联系和区别303

第二节 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定位的变迁304

一、外国婚姻家庭法地位之变迁305

二、中国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的变迁308

三、国内外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变迁之特征309

四、如何看待中外婚姻法的定位变迁310

第三节 相关立法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分析314

第四节 影响婚姻法定位若干因素分析322

一、婚姻家庭关系的本质及制度功能分析322

二、当前社会条件下中国婚姻家庭本质与功能分析326

三、婚姻家庭纠纷解决机制的特殊性分析329

四、婚姻法作为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330

五、全球化与社会变迁对婚姻法定位的影响分析331

六、结论331

第五节 婚姻家庭法内部结构及其影响前瞻332

一、婚姻家庭法作为独立法律领域的内部结构332

二、婚姻家庭法作为独立法律领域对立法、司法实践影响之前瞻332

三、作为独立法律领域对中国婚姻家庭法学发展影响的前瞻33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经济法335

第一节 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部门335

一、经济法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制度335

二、经济法蕴含着独立的价值理念337

三、经济法是一套符合独特逻辑规则的知识体系33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体系构建的理论前提340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体系的构成343

一、经济法的外部体系343

二、经济法的内部体系345

三、WTO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体系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分析352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财政金融法355

第一节 财政法的法域属性和部门法地位355

一、财政法的法域属性356

二、财政法的部门法地位之争358

第二节 金融法的法域属性和部门法地位360

一、金融法的含义和调整对象360

二、金融法的法域属性分析361

三、金融法的部门法地位分析362

第三节 财政金融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363

一、财政金融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必要性363

二、财政金融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可行性364

第四节 财政金融法的原则和体系366

一、财政金融法的基本原则367

二、财政金融法的基本体系369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373

第一节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界定373

一、劳动法373

二、社会保障法374

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374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独立地位375

第二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独立地位的历史实践基础375

一、劳动方式及其法律调整的历史变迁375

二、社会保障及其法律调整的演变38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384

第三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独立地位的逻辑基础386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调整对象的独立性386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及其对法律调整的要求387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调整方法391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392

第四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体系394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内部结构体系394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渊源体系396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环境法398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缘起398

第二节 中国环境法的历史发展399

第三节 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法律体系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400

一、环境法还是生态法400

二、环境法的调整对象402

三、环境法的部门群归属404

四、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法的理由405

第四节 中国环境法的体系构造406

一、中国环境法的纵向体系构造(形式渊源体系)406

二、中国环境法体系的横向构造(环境法规范的内在结构)411

三、与环境法体系构造有关的几个问题421

第五节 环境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426

一、环境法与经济法426

二、环境法与行政法的关系427

第六节 环境法基本原则428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428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430

三、环境责任原则432

四、公众参与原则433

第十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形式渊源体系435

第一节 法的渊源的概念问题435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435

二、法的渊源与法的形式439

三、法的形式渊源体系442

第二节 当前我国法律渊源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446

一、习惯法的法源地位问题446

二、司法解释的法源地位问题447

三、较小的市、县级、乡级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作为法律渊源的问题449

第十八章 法典编纂与法律汇编457

第一节 法典编纂457

一、法典编纂的术语和概念问题457

二、大陆法系法典编纂的传统及其影响459

三、中国古代的法典编纂461

四、国民政府的法典体系——“六法全书”461

五、新中国的基本部门法典编纂的历程462

六、法典化进程中的非法典化470

七、新中国法典化的贡献472

八、中国法典编纂的前瞻——全球化时代的法典编纂476

第二节 法律汇编477

一、法律汇编术语和概念477

二、法律汇编的意义478

三、法律汇编的类型479

四、西方国家的法律汇编情况479

五、前苏联以及俄罗斯的法律汇编483

六、我国的法律汇编现状484

七、关于我国法律汇编的一些思考486

附录:中外法律体系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488

一、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和法律文化的基础491

二、社会转型和法律体系的调整500

三、法律体系中的部门法506

四、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5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