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机会平等与幸福感探索中国的“伊斯特林悖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机会平等与幸福感探索中国的“伊斯特林悖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6/31961309.jpg)
- 潘春阳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4004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68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187页
- 主题词:居民-幸福-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机会平等与幸福感探索中国的“伊斯特林悖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1.1.1 中国的“伊斯特林悖论”1
1.1.2 收入不平等是否损害了居民幸福感?5
1.1.3 中国的机会不平等:收入流动性的视角7
1.1.4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机会不平等?8
1.1.5 本研究想要回答的问题11
1.2 研究意义12
1.3 总体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13
1.3.1 总体思路13
1.3.2 研究框架14
1.3.3 研究内容14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16
1.4.1 研究方法16
1.4.2 数据来源17
1.5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18
1.5.1 重点和难点18
1.5.2 创新之处20
1.6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20
附录22
第2章 幸福三问——基于幸福经济学文献的分析23
2.1 幸福经济学的源与流23
2.2 幸福感如何测量?26
2.2.1 关于幸福感的调查问题26
2.2.2 幸福感指数的有效性27
2.3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28
2.3.1 解释幸福感的计量经济模型28
2.3.2 个人特征29
2.3.3 收入因素30
2.3.4 宏观经济变量31
2.3.5 政治制度因素32
2.3.6 针对中国居民幸福感的研究33
2.4 幸福感指数能否作为公共政策的依据?34
2.5 本章结论36
第3章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居民幸福感37
3.1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伊斯特林悖论”37
3.2 中国居民幸福感的总体趋势与群体差异39
3.2.1 数据来源39
3.2.2 关于幸福感的调查问题40
3.2.3 总体趋势41
3.2.4 群体差异43
3.3 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与国际比较47
3.3.1 相关变量47
3.3.2 计量模型48
3.3.3 基准模型:个人特征与居民幸福感49
3.3.4 国内和国际比较分析51
3.3.5 扩展模型:经济转型与居民幸福感52
3.4 本章结论55
第4章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56
4.1 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与形成原因56
4.1.1 变化趋势56
4.1.2 形成原因61
4.2 机会不平等的哲学内涵和理论框架63
4.2.1 机会不平等的理论源流63
4.2.2 约翰·罗默关于机会不平等的理论框架64
4.3 机会不平等的测量方法65
4.3.1 对机会不平等的主观判断65
4.3.2 社会收入流动性67
4.3.3 机会不平等测量方法的新发展68
4.4 中国的机会不平等69
4.4.1 从收入流动性看中国的机会不平等69
4.4.2 中国机会不平等程度的客观测量:方法论70
4.4.3 数据、“类型”和测算结果71
4.5 本章结论74
第5章 收入不平等、机会不平等与主观幸福感:理论分析75
5.1 收入不平等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75
5.1.1 “隧道效应”与“相对剥夺效应”75
5.1.2 混淆的实证结果76
5.1.3 在中国的争论77
5.1.4 一个可能的解释77
5.2 机会不平等与主观幸福感:基于中国的理论假说79
5.3 本章结论81
第6章 机会不平等与主观幸福感:基于主观感知的视角82
6.1 中国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基于主观感知的视角82
6.1.1 机会不平等感知指数82
6.2 数据来源、变量释义与计量模型84
6.2.1 数据来源84
6.2.2 变量释义84
6.2.3 计量模型85
6.3 机会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和主观幸福感:实证分析87
6.3.1 基准模型分析87
6.3.2 收入分层与城乡分层模型分析91
6.3.3 机会不均对不同居民群体影响的异质性分析95
6.4 进一步的分析97
6.4.1 主观变量地区平均法97
6.4.2 收入不平等感知范围问题98
6.5 本章结论99
第7章 机会不平等和主观幸福感:基于成功可控性的视角101
7.1 中国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基于成功可控性的视角101
7.1.1 从“成功可控性”衡量机会不平等101
7.2 数据来源、变量释义与计量模型104
7.2.1 数据来源104
7.2.2 变量释义105
7.2.3 计量模型107
7.3 收入不平等与主观幸福感:实证分析107
7.3.1 基准模型分析107
7.3.2 边际效应分析109
7.4 内生性问题探索111
7.4.1 五大人格特征模型111
7.4.2 因子分析法112
7.4.3 直接相减法113
7.4.4 人格特征对估计结果的影响113
7.5 本章结论115
第8章 机会不平等与主观幸福感:基于收入不平等的分解116
8.1 中国省级机会不平等程度116
8.1.1 方法论基础116
8.1.2 中国省级机会不平等程度测算117
8.2 数据来源、变量释义和计量方法119
8.2.1 数据来源119
8.2.2 相关变量119
8.2.3 计量模型121
8.3 机会不平等、努力不平等与主观幸福感:实证分析122
8.3.1 机会不平等、努力不平等与主观幸福感122
8.3.2 收入不平等和主观幸福感124
8.3.3 机会不平等对不同居民群体影响的异质性126
8.4 本章结论130
第9章 机会不平等的制度根源与幸福导向的政策方案132
9.1 机会不平等的制度根源132
9.1.1 基本公共品配置失衡与财政分权制度132
9.1.2 户籍歧视与城市倾向的经济制度137
9.2 幸福导向的公共政策方案139
9.2.1 促进社会机会平等的制度安排139
9.2.2 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其他政策建议142
9.3 本章结论145
第10章 结论与思考146
10.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46
10.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50
参考文献152
后记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