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建设与大数据战略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项目组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5801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118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现代化城市-信息环境-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建设与大数据战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3
一、城市智能化的发展阶段3
(一)什么是城市的智能?3
(二)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5
(三)中国特色智能城市7
二、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8
三、中国智能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命与重大任务10
四、智能城市的信息环境13
(一)智能城市信息环境的内涵13
(二)智能城市信息环境的关键要素14
(三)信息环境建设是智能城市建设的必然过程16
五、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建设发展的战略框架19
(一)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建设发展战略与智能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关系19
(二)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建设总体框架22
六、智能城市大数据发展战略分析24
(一)智能城市大数据是“百宝箱”和“手术刀”24
(二)城市大数据将成为智能城市的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26
七、构建无缝的智能城市信息环境28
(一)无缝的智能城市信息网络28
(二)无缝智能城市信息环境中的大数据融合29
(三)无缝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建设与大数据技术体系30
八、智能城市“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信息环境愿景33
九、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建设与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35
(一)信息环境一体化建设与碎片化角力的挑战35
(二)大数据应用为城市信息环境建设带来的技术挑战36
(三)智能城市信息环境与大数据安全面临的挑战37
(四)大数据应用对现有观念及政策法规的挑战39
第2章 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建设的需求分析43
一、智能城市的感知需求43
(一)智能城市的反射弧模型43
(二)智能城市的感受器44
(三)智能城市的输入/输出神经45
(四)智能城市的效应器45
(五)智能城市的神经中枢45
二、政府和市民对智能信息环境的需求46
(一)政府管理对建设智能城市信息环境的需求46
(二)市民对信息环境与大数据的需求47
(三)国内外对智能城市需求的差别48
三、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城市对知识中心建设的需求48
(一)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49
(二)智能医疗大数据应用49
(三)平安城市大数据应用49
(四)构建新一代智能工厂49
(五)智能政府50
四、本章小结50
第3章 智能城市的信息感知环境53
一、智能城市的基本传感技术53
(一)标识感知53
(二)遥感58
(三)通信感知59
(四)摄像头感知61
(五)其他类型的传感器感知62
二、智能城市中传感技术应用案例63
(一)国外城市的传感技术应用案例63
(二)国内大型城市的传感技术应用案例64
(三)国内中型城市(区)的传感技术应用案例65
三、对智能城市传感技术的思考66
(一)数据融合是智能城市中传感系统建设的重点66
(二)图像、视频大数据智能分析是主要技术难点68
第4章 智能城市的网络信息环境建设73
一、网络信息环境的地位和目标73
(一)网络信息环境在智能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73
(二)网络信息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技术特性76
二、智能城市建设对网络信息环境的需求84
(一)接入灵活84
(二)移动互联86
(三)高带宽87
(四)无缝服务89
(五)健壮性91
(六)业务多样性92
(七)泛在性93
(八)实时性94
(九)互联互通性95
三、智能城市中网络信息环境建设的建议96
(一)加强物联网建设及网络协议的标准化96
(二)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100
(三)加强无线网络的覆盖102
(四)实现基于网络位置数据的开放与共享107
(五)实现有线与无线的融合108
(六)实现多终端多网络的协同111
(七)加强网络能力开放120
(八)提高网络的灵活性122
(九)增强网络的抗毁性124
(十)实现异构无线网络的融合125
(十一)加速高速光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128
(十二)推进智能城市网络信息环境建设的标准化进程132
(十三)智能城市系统、应用和业务的QoS与QoE 133
第5章 智能城市大数据管理与知识中心137
一、基于大数据的知识中心总体建设思路137
二、基于大数据的知识中心基本体系结构138
(一)总体架构138
(二)总体目标139
(三)各领域知识中心的建设140
(四)整个城市的跨领域知识中心的建设143
(五)元数据库建设144
(六)智能分析平台建设146
三、知识中心建设发展所面临的挑战152
(一)管理层面的挑战153
(二)技术层面的挑战154
四、国内外智能城市知识中心建设现状和经验155
(一)国外155
(二)国内156
五、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159
(一)阿姆斯特丹智能城市知识中心159
(二)巴西Rio de Janeiro市智能运行中心159
(三)QUT智能交通研究中心160
六、措施与建议161
第6章搜索与推荐——智能城市信息服务的基础功能165
一、智能城市中的信息生态165
二、搜索与推荐作为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基础功能的含义169
三、搜索与推荐作为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基础功能的意义170
四、在多数据源搜索与推荐基础功能上的应用示例172
(一)公交导航173
(二)拼车软件173
(三)百度地图与大众点评174
(四)可穿戴设备174
五、在信息环境中实现搜索与推荐基础功能的要求175
(一)政府与事业单位数据175
(二)企业与个人数据176
(三)用于搜索和推荐的数据共享平台176
六、在信息环境中实现搜索与推荐基础功能的挑战与困难177
(一)隐私与安全177
(二)海量数据、大型系统的效率问题177
七、本章小结177
第7章智能城市的信息环境融合与无缝智能181
一、设定智能城市的方向性目标至关重要181
二、什么是无缝智能?182
三、智能城市为什么需要体现无缝智能?184
四、实现无缝智能的主要挑战186
五、城市即计算机:实现无缝智能的一种技术思路188
(一)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角度188
(二)信息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角度189
(三)计算机科学的原理角度190
六、案例分析191
(一)宜昌:城市信息整合191
(二)芝加哥:物端阵列192
(三)伯克利:软件定义建筑194
第8章 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199
一、开放与共享的战略意义199
(一)透明化促使人类社会进化199
(二)政府数据开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199
(三)数据开放的经济效益201
(四)信息化时代的“耕者有其田”201
二、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是建设智能城市的前提202
三、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的现状203
(一)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的发展历程203
(二)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的成功案例205
(三)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的效益和经验206
四、我国政府数据开放与国外的差距208
五、政府数据开放的基本原则210
六、开放数据需要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211
(一)数据融合集成技术211
(二)应对数据挖掘的防泄密与隐私保护技术212
(三)数据定价技术214
七、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的评价214
(一)开放数据的分类214
(二)数据开放共享水平的评价215
八、阻碍政府数据共享的因素216
九、政府数据开放初见成效的案例218
十、在实施政府数据开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19
(一)应用为先,不做表面文章219
(二)制定“数权法”221
(三)重视数据共享的成本221
(四)因地制宜,分阶段开放政府数据221
(五)树立正确的“数据再利用”观念222
(六)建立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门户222
(七)加强数据市场化开发应用223
第9章 智能城市的数字连续性管理227
一、数字连续性管理的背景227
(一)数字连续性管理的含义227
(二)大数据环境下城市数字连续性管理的特征228
(三)城市数字连续性管理研究的关键性问题229
二、我国城市数字连续性管理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230
(一)调研数据采集230
(二)智能城市与大数据背景下数字连续性管理的实现途径231
(三)智能城市与大数据背景下数字连续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32
三、国外政府数字连续性管理案例研究238
(一)国外政府数字连续性管理案例选择238
(二)英国政府变革管理背景下的数字信息连续性项目239
(三)新西兰数字社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数字信息连续性行动计划240
(四)澳大利亚政府治理背景下的数字信息连续性计划241
(五)美国联邦政府无纸化办公环境下的数字文件连续性管理框架243
(六)荷兰政府云办公环境下的数字资源连续性管理信息基础架构243
(七)国外智能城市与大数据环境下的城市数字连续性管理经验借鉴244
四、我国智能城市数据连续性实现的路径与策略245
(一)我国智能城市与大数据环境下城市数字连续性管理的重要意义245
(二)我国城市数字连续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及其实现途径245
(三)克服我国城市数字连续性管理主要障碍的策略和建议246
第10章 智能城市大数据应用链的个人信息保护253
一、大数据环境下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253
二、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构建的法律政策依据调查分析255
(一)个人信息全生命期管理意识薄弱,重保护、轻安全利用255
(二)个人信息种类划分缺少统一标准,难以自动化识别和有效保护256
(三)网络环境下政府机关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政策文件或规范严重缺失257
三、国外政府机关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构建的法律政策依据调查259
(一)国家层次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依据和规范指南259
(二)适应大数据项目应用的美国个人信息保护与安全利用对策研究260
(三)国外经验借鉴262
四、网络信息环境下政府机关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构建263
(一)国家机关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构建框架建议263
(二)关于国家机关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制定及实施的路径建议264
(三)关于国家机关个人信息保护关键性业务环节的规范性要求265
(四)关于国家机关个人信息保护争议性问题的处理策略268
五、本章小结271
第11章 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建设与大数据产业发展275
一、智能城市的第二经济275
(一)第二经济带来的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275
(二)适应城市第二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277
二、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建设催生城市大数据产业278
(一)大数据产业279
(二)城市大数据及其服务型经济281
第12章 智能城市信息环境建设与大数据案例分析289
一、深圳市“织网工程”社会协同创新机制解析289
(一)信息治理中的数据资源可持续管理理念289
(二)信息治理中的社会协同创新策略291
(三)小结295
二、宁波市政府民生大数据“家底”与开放利用调研296
(一)民生部门数据基本情况及对外数据需求情况296
(二)数据共享开放及利用情况比较分析305
(三)政府大数据开放和社会化利用的总结与建议313
三、广州市电子政务中心数据共享案例——政府信息共享平台316
(一)背景316
(二)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成效317
(三)广州市政府数据共享现阶段的特点319
(四)小结322
四、基于东莞市政府开放数据意见征集平台数据的分析调查323
(一)概念与背景323
(二)调查的实施方法324
(三)问卷调查结果326
(四)民众在政府开放数据相关网页(网站)上的行为分析339
(五)面向企业采访分析和问卷调查341
(六)小结343
附录347
一、个人信息保护制度问题的相关研究347
二、个人信息保护与管理制度的相关研究现状分析348
参考文献355
索引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