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药理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临床药理学 第3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2201840.jpg)
- 李家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9179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375页
- 文件大小:152MB
- 文件页数:2404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药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药理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3
第1章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3
1临床药理学的兴起与发展3
1.1什么是临床药理学3
1.2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3
1.3我国临床药理学发展简史6
2临床药理学的任务10
2.1新药临床试验与评价(Clinical Trial and Evaluation on New Drugs)10
2.2上市药物再评价12
2.3遗传药理学研究13
2.4药物不良反应监测13
2.5医疗与会诊15
2.6教学与培训16
2.7技术与咨询服务17
3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相互关系17
3.1药物治疗学的基本概念17
3.2药物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19
3.3药物治疗学正在经历的革命20
3.4临床药理学是药物治疗学的科学基础21
3.5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相互关系22
第2章药物制剂、给药途径和生物利用度的关系26
1药物制剂27
1.1常用制剂27
1.2控释剂型27
1.3透皮给药系统30
1.4贮库制剂31
1.5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of drug delivery system)31
1.6纳米制剂(毫微米制剂,纳制剂,nano-preparations)33
1.7前药35
2给药途径(Routes of administration)36
2.1注射给药36
2.2胃肠道给药37
2.3舌下及颊黏膜吸收37
2.4直肠及结肠给药38
2.5.吸入给药38
2.6透皮给药(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38
2.7其他给药途径39
3.生物利用度与制剂关系39
3.1生物利用度的概念39
3.2生物利用度的测定40
3.3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41
4制剂的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 of preparations)42
4.1生物等效性试验43
4.2需做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药物44
4.3生物等效性及举例44
第3章 药物吸收、体内分布和细胞膜屏障作用49
1细胞膜与生物膜49
1.1生物膜50
1.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51
1.3药物跨膜转运52
2药物的吸收56
2.1口服给药的吸收56
2.2肌内注射的吸收59
2.3皮下注射的吸收59
2.4直肠内给药的吸收59
2.5肺部的药物吸收59
2.6皮肤或黏膜搽贴药物的吸收60
3药物的分布61
3.1分布的情况61
3.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62
3.3药物在组织的分布67
3.4体内特殊屏障与药物的分布关系70
3.5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物靶向分布的应用73
第4章 药物的生物转化79
1药物生物转化的部位及化学途径80
1.1部位80
1.2药物生物转化所涉及的反应通常可分为两大类80
1.3药物代谢主要涉及的反应81
1.4微粒体药物氧化反应类型举例82
1.5其他的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83
2药物代谢酶84
2.1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system,以下简称CYP)86
2.2 UDP-葡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UGT)92
2.3芳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N-acetyltransferase, NATs )93
2.4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93
2.5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methyl transferase,TPMT)94
2.6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 DPD )94
2.7药理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与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94
3药物代谢的抑制95
4药物代谢的诱导作用97
5药物代谢的过程和结果97
5.1直接转化而失去药理活性97
5.2经代谢而产生具药理活性的药物98
5.3药理活性经代谢转化而改变98
6药物代谢在临床上的重要性99
6.1药物代谢的种属差异性在新药临床研究中的意义99
6.2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性在临床上的意义101
6.3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01
6.4药物与内源性物质的结合反应103
6.5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03
6.6年龄和性别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03
7药物相互作用对新药开发和制药工业的影响104
第5章 药物的排泄107
1药物的肾脏排泄107
1.1肾小球的滤过107
1.2肾小管的分泌108
1.3肾小管的再吸收108
2肾脏疾病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109
2.1对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109
2.2对药物分布的影响109
2.3对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110
2.4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10
2.5对肾脏排泄功能的影响111
2.6 药物从肾脏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影响114
3肾脏病时药物的应用114
3.1抗微生物药物114
3.2心血管系统的药物115
3.3降糖药117
3.4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118
3.5抗凝药118
3.6麻醉药119
3.7抗风湿药和抗痛风药119
3.8胃肠道药物119
3.9别嘌呤醇119
3.10抗肿瘤药和免疫抑制剂119
4药物引起肾脏的不良反应120
4.1非甾体抗炎药120
4.2抗微生物药物121
4.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122
4.4免疫抑制剂123
4.5其他药物123
4.6影响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药物124
5肾功能不良时药物剂量的调整124
5.1用计算图估计药物消除的参数124
5.2病人的给药方案125
5.3肾功能的估算125
5.4一些药物的剂量特殊估算126
5.5应用计算图的注意事项126
6药物其他途径的排泄126
6.1药物的胆汁排泄126
6.2药物的粪便排泄127
6.3药物的乳汁排泄127
6.4药物的呼吸道排泄128
6.5其他129
第6章 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132
1影响血药浓度的药代动力学因素134
2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135
2.1药代动力学中的动力学过程135
2.2房室模型137
2.3药物的体内分布138
2.4药物的消除140
2.5药物的清除率143
2.6药物吸收动力学148
3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及实例155
3.1一室模型156
3.2二室模型158
3.3三室模型160
3.4尿药排泄量作药代动力学分析160
4图解法求药代动力学参数164
4.1主算图的运用原则164
4.2肾衰副算图166
4.3积蓄副算图168
5药代动力学的非房室模型分析——统计矩168
5.1统计矩的基本概念168
5.2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169
6.非线性动力学172
6.1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173
6.2非线性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的制定175
7临床药代动力学中群体参数的计算177
7.1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定义178
7.2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178
7.3群体药代动力学估算所需的特殊数据179
7.4群体药代动力学中的数据分析180
8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181
8.1静脉输注181
8.2经静脉多次给药183
8.3理论及实际的给药方案184
8.4多次口服给药185
8.5积累比186
9临床药代动力学的实验设计186
10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189
10.1生物利用度的概念189
10.2生物等效性(BE)及其评价方法191
10.3单剂给药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191
10.4需要观察多次给药的生物等效性研究194
10.5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统计方法195
11统计软件在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197
11.1药代动力学/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198
11.2基于生理学的药代动力学(PBPK)和药效学(PD)软件199
11.3临床药物监测软件199
11.4其他临床药理应用软件199
11.5 3P87/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201
第7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205
1绪论205
2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任务205
2.1为临床医师拟定给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205
2.2在新药研制和开发中,进行各期临床试验时均包含药代动力学的研究206
2.3药物相互作用研究206
2.4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207
2.5遗传药理学研究207
2.6临床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208
2.7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208
2.8新制剂的研制208
3 化学药物及其制剂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要求208
3.1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内容209
3.2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时伦理上的要求210
3.3人体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测定的方法学研究211
3.4试验药品的要求213
3.5单次给药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213
3.6多次给药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216
3.7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试验217
3.8人体内药物代谢研究218
3.9在药物目标适应证的病人中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218
3.10人体内血药浓度和临床药理效应相关性研究218
3.11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代动力学的研究219
3.12新药的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220
3.13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222
3.14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总结223
第8章 特殊情况下的临床药代动力学225
1肝肾清除率和血浆蛋白结合率225
1.1肾清除率225
1.2肝清除率228
1.3血浆蛋白结合率233
1.4心力衰竭患者的药代动力学改变234
1.5给药方案设计示例236
2内源性物质的转换动力学237
3蛋白多肽类药物238
4手性药物239
4.1吸收239
4.2分布239
4.3代谢239
4.4排泄240
5药物代谢物240
6透析241
6.1腹膜透析241
6.2血液滤过及透析242
6.3全血灌流242
7老年群体的给药242
8肥胖患者的给药243
9细胞色素P450与特殊情况243
10转运体与特殊情况244
11生理模型245
11.1生理模型的特点245
11.2生理模型示例246
12 NONMEM程序与CLPK的群体参数249
12.1关于NONMEM程序249
12.2 NONMEM程序应用示例250
13决策分析法252
第9章 药效动力学基本理论及量效关系256
1药效动力学概述256
1.1药效动力学的含义256
1.2药效动力学与临床药理学256
2药物的作用与作用原理256
2.1药物的基本作用256
2.2影响药效的几种特殊因素258
2.3药物作用的受体学说259
2.4受体学说的临床意义264
3量反应型量效关系264
3.1量效曲线及受体结合曲线265
3.2量反应型量效曲线的直线化计算参数265
3.3量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主要参数267
3.4多条量效曲线的分析和对比269
3.5量效关系的三维研究及系列线图269
3.6竞争性拮抗剂及拮抗指数(pA2)271
3.7非竞争性拮抗剂及减活指数(pD'2)272
3.8量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临床意义272
4质反应型量效关系273
4.1质反应型量效曲线及概率单位273
4.2半数效量(ED50)及半数致死量(LD50)274
4.3两种S型量效曲线的比较分析276
4.4质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临床意义277
5时反应型量效关系279
5.1时反应型量效关系的特殊性279
5.2时反应型量效曲线及泛双曲线模型279
5.3时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临床意义280
6药动药效联合模型281
6.1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81
6.2药动学模型和药效学模型282
6.3药动学药效学联合模型的四个属性284
6.4研究实例287
6.5应用领域与研究热点291
7群体药效学研究291
7.1群体药效学基本原理291
7.2研究实例292
7.3研究结果293
第10章 遗传药理学与影响药物处置和药效的因素298
1遗传药理学及其基因组学299
1.1遗传药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299
1.2遗传药理学的研究内容300
1.3遗传药理学的研究方法300
1.4遗传因素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301
1.5遗传因素对药效学的影响313
2生理、病理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314
2.1年龄因素314
2.2疾病因素316
2.3药物因素317
2.4后天环境因素318
2.5时间节律因素319
第11章 药物相互作用322
1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322
1.1影响药物的吸收322
1.2影响药物的分布328
1.3影响药物的代谢330
1.4影响药物的排泄333
2药物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335
2.1影响药物对突触传递的作用335
2.2改变电解质平衡337
2.3作用于同一生理系统或生化代谢系统337
3药物在体外相互作用338
3.1生物利用度的变动339
3.2药物配伍禁忌339
第12章 新药非临床药理、毒理学评价原则与研究方法345
1新药非临床药理学评价346
1.1药效学研究346
1.2动物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349
2新药非临床毒理学评价350
2.1急性毒性试验351
2.2长期毒性试验351
2.3安全药理学353
2.4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实验357
2.5遗传毒性实验358
2.6生殖毒性实验(Reproduction toxicity study)360
2.7致癌试验(carcinogenesis tests)362
2.8药物依赖性试验362
第13章 新药临床药理评价与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365
1新药临床药理评价与审批过程365
1.1药品管理法与药品注册管理办法365
1.2新药注册分类365
1.3研究中的新药(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临床试验367
1.4我国新药临床研究审批和新药临床研究程序368
1.5我国新药生产审批程序370
2《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371
2.1什么是GCP,实施GCP的目的371
2.2 GCP的产生及推行概况371
2.3国际协调会议与ICH-GCP372
2.4 WHO-GCP内容目录375
2.5我国GCP内容目录376
2.6 GCP的内容376
2.7临床试验有关人员的职责378
3.实施GCP所需的基本条件381
3.1选择临床试验机构381
3.2选择合格的临床试验研究者382
3.3建立独立的伦理委员会382
3.4制订临床试验方案(Ⅱ期临床试验方案)384
3.5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书386
3.6建立标准操作规程387
3.7建立质量控制与管理系统387
3.8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388
4各期临床试验设计与要求389
4.1 Ⅰ期临床试验389
4.2 Ⅱ期临床试验与Ⅲ期临床试验398
4.3新药上市后临床试验415
第14章 药品注册审批与管理420
1 国内药品注册和管理420
1.1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历史与发展420
1.2药品注册申请内容421
1.3注册分类及临床要求421
1.4新药注册要求与审批426
1.5进口药品的注册与审批427
1.6临床申报及管理429
1.7生产申报及管理430
2国外的新药管理概况442
2.1美国的新药管理442
2.2日本的新药管理447
2.3英国的新药管理448
2.4加拿大的新药管理448
2.5国际协调449
2.6欧盟的新药审批450
第15章 药物临床研究的监督管理452
1药物临床研究监督管理452
1.1药物临床研究监督管理的概念及特征452
1.2药物临床研究的监督管理与药物临床研究的管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453
1.3药物临床研究及其监督管理的社会性特点454
2药物临床研究市场发展的概况455
2.1我国药物临床研究市场的形成455
2.2药物临床研究市场的特殊性456
2.3我国药物临床研究市场的概况456
2.4国际药物临床研究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457
3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的管理458
3.1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的概念、法律依据和由来458
3.2怎样认识和理解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制度459
3.3申请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的基本条件和要求462
3.4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相关工作的要点463
4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管理464
4.1实施和落实伦理委员会与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制度的基本思路465
4.2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伦理委员会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提出指导性的管理原则466
第16章 治疗药物监测472
1治疗药物监测472
2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内容475
2.1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D)475
2.2药效动力学477
2.3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478
3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方法479
3.1药代动力学方法479
3.2药效动力学方法485
3.3药代/药效动力学方法(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488
4 TDM实验室建立与流程489
4.1工作内容489
4.2 TDM的咨询服务490
4.3 TDM流程490
5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492
5.1稳态一点法492
5.2血药浓度随访测定法493
5.3诺模算图493
5.4多点法493
5.5群体药代动力学493
第17章 生物样本中药物浓度的定量分析497
1生物样本测定前的处理方法497
1.1蛋白沉淀法497
1.2液-液萃取法498
1.3固相萃取法498
1.4在线样品制备501
2常用的体内药物定量分析方法501
2.1气相色谱法501
2.2高效液相色谱法504
2.3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508
2.4免疫测定法513
2.5微生物测定法515
3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评价515
3.1方法的建立515
3.2方法学确证516
3.3分析方法的应用518
第18章 药源性疾病519
1药源性疾病的定义519
1.1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危害519
1.2药源性疾病与临床合理用药520
2药源性疾病的分类520
2.1量效关系密切型521
2.2量效关系不密切型药源性疾病522
2.3长期用药致病型523
2.4药后效应型(drug aftereffect)524
3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525
3.1药物剂型525
3.2药效学和药动学526
3.3遗传因素526
3.4妊娠与哺乳526
3.5疾病526
4主要的药源性疾病527
4.1肝脏损害(liver injury)527
4.2肾脏损害(kidney injury)529
4.3心脏损害(cordiac injury)530
4.4其他药源性疾病531
5药物的相互作用532
5.1化学药品532
5.2中药(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532
5.3生物制品(biopharmaceutics )533
6中药及其提取物的药源性疾病533
6.1 肾脏毒性534
6.2肝脏毒性534
6.3心脏毒性535
6.4变态反应535
7生物制品535
7.1重组人骨髓细胞生长因子535
7.2溶栓药536
7.3 干扰素536
7.4其他536
8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监测537
第19章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541
1宏观评价方法542
1.1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ies)542
1.2队列研究(cohort study)543
1.3自发报告系统的评价方法543
1.4处方事件监测(PEM)544
1.5医院集中监测系统545
1.6大型数据库和记录联接系统546
2微观评价方法546
2.1总体判断(global introspection)547
2.2标准化评价(standardized assessment)547
3 ADR计算机因果判断应用计算机作ADR因果判断549
3.1计算机化评分法549
3.2统计形式匹配(statistical pattern-matching)550
3.3人工智能550
4 WHO药物安全监测简史551
4.1药物警戒的目的552
4.2世界卫生组织质量保证和安全:药学组553
4.3乌普萨拉监测中心553
4.4国家药物警戒中心554
5植物药和传统药物555
6疫苗和生物药物555
7结论和未来发展的问题556
7.1主要的挑战557
第20章临床药理咨询服务562
1临床会诊和咨询562
1.1药物治疗中的最适用量问题564
1.2出现药物异常反应时的会诊565
1.3对临床上已经公认的标准进行重新评价565
1.4帮助说明临床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之处566
1.5监测药物选择和处方习惯567
1.6确定或排除药物的不良反应567
1.7重要器官功能低下时药物的选择和给药方案的咨询570
1.8临床会诊举例573
2为制药工业发展新药和临床试验提供咨询服务574
3对药政管理及新药评价提供咨询575
4临床前药理和临床研究相互关系的协调576
5提供药物情报576
5.1药物情报的来源576
5.2有关临床实践的药物情报577
5.3临床药理学在提供药物情报中的作用577
6其他577
第21章药物依赖性与药物滥用580
1概述580
1.1有关药物依赖性的科学概念580
1.2具有依赖性特性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分类581
2毒品形势582
2.1毒品的非法种植、生产或制造和贩运583
2.2药物滥用585
3毒品问题的严重危害589
3.1滥用毒品严重损害滥用者的健康589
3.2注射滥用毒品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590
3.3毒品问题损害国民经济591
3.4毒品问题破坏社会稳定592
4毒品的国际管制592
4.1国际禁毒公约592
4.2国际禁毒机构596
5国际禁毒战略及相关禁毒措施599
5.1减少毒品的非法供应599
5.2降低毒品的非法需求600
5.3减少滥用毒品的危害604
6国际禁毒活动604
6.1“国际药物滥用管制战略”604
6.2“控制贩毒与药物滥用宣言”605
6.3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国际会议605
6.4制订《1988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606
6.5“联合国大会第十七届特别会议”606
6.6“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届特别会议”607
第22章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循证基础及其临床药理609
1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原理609
1.1肠外与肠内营养概述609
1.2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的基质609
2肠外营养药物611
2.1氨基酸类611
2.2脂肪乳剂类615
2.3碳水化合物类618
3肠内营养制剂618
3.1肠内营养制剂的分类618
3.2氨基酸型620
3.3短肽型620
3.4整蛋白型620
第23章 生物技术产品的临床药理622
1生物技术产品发现和发展特点622
1.1生物技术产品新进展622
1.2生物技术产品是当今药物发展最活跃和最迅速的领域626
1.3近年来生物技术产品发展的新特点626
2生物技术产品的临床研究和药效学评价633
2.1生物技术产品临床研究的艰巨性634
2.2临床Ⅰ/Ⅱ期研究635
2.3关键性或主要临床研究635
3生物技术产品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评价639
3.1生物技术产品临床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目的和内容639
3.2生物技术产品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学639
3.3临床药代动力学常用分析方法简介640
3.4生物技术产品药代动力学性质的特点643
3.5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一代新生物技术产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646
4生物技术产品的临床安全性问题648
4.1超敏性反应648
4.2与药理作用相关的严重或致死性不良反应648
4.3与血源性产品传播病原体,尤其是病毒649
4.4未确定原因的严重不良反应649
5上市后再评价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649
5.1抗类风湿关节炎新药Enbrel上市后的临床研究649
5.2美国FDA关节炎咨询委员会对Remicade (infliximab)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再评价650
5.3其他实例650
第24章 妊娠期及哺乳期临床药理653
1药物代谢与转运653
1.1孕妇的药物代谢653
1.2胎盘与药物转运654
2药理特点654
2.1胎儿药理特点654
2.2新生儿药理特点655
2.3哺乳期药理特点656
3药物的不良影响及用药选择657
3.1药物对胎儿及新生儿的不良影响657
3.2妊娠期用药原则658
3.3孕妇用药选择658
第25章 小儿临床药理668
1概述668
2小儿生长发育特点669
2.1儿童年龄分期669
2.2小儿生理特点及其对药物处置的影响669
3小儿药代动力学特点670
3.1吸收670
3.2分布671
3.3代谢671
3.4排泄672
4小儿药效动力学特点672
4.1 概念672
4.2受体的年龄依赖性673
5小儿药物治疗学特点673
5.1小儿用药原则673
5.2小儿药物剂量计算674
5.3不同年龄时期用药特点675
6治疗药物监测676
6.1治疗药物监测概念676
6.2 TDM的临床意义676
6.3抗痫药物血浓度测定方法学677
6.4 TDM监测指征678
6.5医生的参与意识678
6.6 TDM新进展679
7儿科常用药物680
7.1抗感染药物680
7.2中枢神经系统药物683
7.3呼吸系统药物686
7.4消化系统药物687
7.5循环系统药物689
7.6血液系统及抗肿瘤药物691
7.7 泌尿系统药物692
7.8内分泌系统药物693
7.9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693
7.10营养性药物694
7.11液体疗法695
7.12抗寄生虫病药物696
7.13急性中毒抢救696
7.14急性传染病与预防接种697
7.15 其他儿科用药697
第26章 老年临床药理699
1概述699
2老年期药代动力学特点700
2.1吸收700
2.2分布700
2.3代谢700
2.4排泄701
3老年期药效动力学特点702
4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704
5老年人用药705
5.1有效性和安全性705
5.2剂量705
5.3给药方案705
5.4药物价格705
5.5病人依从性705
5.6用药原则706
6老年人常用药物706
6.1利尿药(diuretics)706
6.2抗高血压药(antihypertensive drugs)706
6.3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 drugs)706
6.4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 agents)707
6.5抗帕金森病药(antiparkinsonian drugs)707
6.6治疗神经变性疾病707
6.7精神药物707
6.8降血糖药(antidiabetics)709
6.9抗炎药709
6.10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710
第27章 眼科药物临床药理713
1概述713
1.1引言713
1.2眼科用药相关解剖生理713
1.3眼科用药的给药途径714
1.4眼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716
2眼科临床常用药物简介719
2.1眼部抗感染药719
2.2 睫状肌麻痹药物和散瞳药727
2.3治疗青光眼药729
2.4激素类和非激素类抗炎药733
第28章 临床药物急性中毒739
1概述739
1.1诊治原则739
1.2中毒情况判断740
1.3病史和体检741
1.4实验室检查742
1.5处理原则742
2临床药急性中毒和过量毒性副作用745
2.1镇静、催眠剂745
2.2正性肌力药物750
2.3抗心律失常药物751
2.4降压药753
2.5影响神经系统的药物754
2.6缓解支气管痉挛的药物756
2.7抗组胺药物757
2.8治疗溃疡病的药物757
2.9退热镇痛剂758
2.10抗生素760
2.11磺胺类制剂(sulphonamides)761
2.12口服降糖药762
2.13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763
2.14乙醇(Ethyl alcohol, Ethanol)765
2.15社会性(致药物依赖性)药物769
第29章 统计学在临床药理学的应用778
1临床药理统计的基本要求778
2临床药理的基础统计779
2.1病例数估计779
2.2临床试验的两对比组783
3临床药理试验的非参数方法(non-parametric method)786
3.1 Ridit分析(Ridit analysis)786
3.2 Wilcoxon秩和检验(rank-sum test)787
4临床药理试验的常用设计788
4.1完全随机化设计(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788
4.2两周期交叉设计(two-period cross-over design)789
4.3重复测量的裂区设计(split-plot design)792
4.4临床试验的析因设计794
4.5临床试验中的次组分析797
4.6 Meta分析799
4.7临床试验的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801
4.8中间分析(interim analysis)803
4.9成组序贯试验(group sequential trial)804
第30章 电子计算机在临床药理学的应用810
1信息技术的概述810
2计算机网络技术811
3计算机的种类812
4计算机的应用方式812
5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815
5.1新药研究的方法及过程816
5.2计算机辅助设计816
6临床药理研究分期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817
6.1临床前药理阶段817
6.2.临床药理研究Ⅰ期818
6.3临床药理研究Ⅱ期819
6.4临床药理研究Ⅲ期820
7微型计算机的选择821
各论825
第31章 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825
1 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总论825
1.1抗生素的发现、发展简史与研究进展825
1.2抗菌药物的分类830
1.3细菌耐药性858
1.4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879
2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各论891
2.1青霉素类抗生素891
2.2头孢菌素类与头霉素类抗生素932
2.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氧头孢烯类、单环类与青霉烯类抗生素970
2.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与β-内酰胺抗生素的联合制剂984
2.5氨基糖苷类抗生素995
2.6大环内酯类与林可胺类抗生素1014
2.7糖肽类抗生素与新型抗革兰阳性球菌抗菌药物1024
2.8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抗生素1038
2.9其他抗细菌抗生素1043
2.10磺胺类与硝基呋喃类抗菌药1047
2.11喹诺酮类抗菌药1055
第32章 抗真菌药物1094
1概述1094
2.抗真菌药物分类1094
3作用机制1095
3.1对真菌细胞膜的损害作用1095
3.2对真菌细胞壁的损害作用1096
3.3对真菌核酸合成和功能的影响1096
3.4其他作用机制1097
3.5作用机制尚不明的药物1097
4外用抗真菌药物1097
4.1咪唑类药物(imidazole)1097
4.2丙烯胺类1098
4.3硫脲类1099
4.4吗啉类(morpholines)1099
4.5其他合成抗真菌药物1099
4.6传统的抗真菌外用药1101
5系统性抗真菌药物1101
5.1抗真菌抗生素1101
5.2合成药物1107
5.3唑类药物(azoles)1108
5.4丙烯胺类(Allylamine)药物1114
5.5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1115
第33章 治疗结核病的药物1118
1概述1118
2抗结核病药1118
2.1第一线抗结核病药1118
2.2第二线抗结核病药1130
2.3其他抗结核药1132
3抗结核病药物的应用原则1133
3.1基本原则1133
3.2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法(DOTS)策略1134
3.3肺结核初治和复治化疗方案1134
3.4 HIV阳性与结核病1136
3.5 抗结核新药的研究1137
第34章 治疗寄生虫病的药物1141
1 概述1141
2抗疟药(antimalar ials)1141
3抗阿米巴病药物1150
3.1清除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药物1150
3.2清除肠腔内阿米巴原虫的药物1151
4抗利什曼病药物1152
5抗线虫感染的药物1154
5.1抗肠道及组织内线虫感染药物1154
5.2抗肠道内线虫感染的药物1156
5.3抗丝虫感染的药物1157
6抗吸虫感染的药物1159
7抗绦虫感染的药物1160
第35章抗病毒药物1163
1概述1163
2抗疱疹病毒类药1164
2.1碘苷和三氟胸苷1165
2.2环胞苷1165
2.3阿糖腺苷和阿糖腺苷单磷酸1166
2.4阿昔洛韦和缬阿昔洛韦1167
2.5喷昔洛韦和泛昔洛韦1170
2.6更昔洛韦和缬更昔洛韦1172
2.7西多福韦1174
2.8福米韦生1175
2.9膦甲酸钠1176
2.10酞丁安1177
2.11 n-docosanol1178
3抗流感病毒药物1179
3.1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1180
3.2扎那米韦1181
3.3奥司他韦1181
3.4利巴韦林1182
4抗艾滋病病毒药物1185
4.1核苷类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抑制剂1186
4.2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1194
4.3 HIV蛋白酶抑制剂1197
4.4 HIV整合酶抑制剂1206
4.5融合蛋白抑制剂1207
4.6 CCR5受体拮抗剂1208
4.7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复方1209
5.抗肝炎病毒药物1210
5.1干扰素1211
5.2化学药物1214
第36章 抗肿瘤药物1220
1总论1220
1.1人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1220
1.2肿瘤的内科治疗1221
1.3抗肿瘤药物的分类1221
1.4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发展1223
1.5合理用药1223
1.6发展趋势1224
2各论1225
2.1细胞毒类1225
2.2激素类1275
2.3生物反应调节剂1285
2.4单克隆抗体1294
2.5分子靶向治疗药物1298
2.6辅助药1305
第37章 治疗心血管病药物的合理应用1308
1高血压的药物治疗1309
1.1药物治疗高血压的适应证1309
1.2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方案1310
1.3降血压药物的选择1313
1.4降血压药物治疗注意事项1314
1.5高血压急症的治疗1314
2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1315
2.1心律失常的用药决策1315
2.2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注意事项1315
2.3各种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1316
3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1320
3.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1320
3.2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1326
4冠心病的药物治疗1326
4.1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1327
4.2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1328
第38章 抗高血压药物1340
1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1340
2常用抗高血压药(降压药)1341
2.1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1341
2.2常用药物1341
3降压药物治疗的策略和药物选择1392
第39章 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抗心绞痛药1396
1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1396
1.1冠脉供血、供氧障碍1396
1.2心肌耗氧量增加1396
1.3血管张力改变1397
1.4心肌能量代谢改变1397
1.5心肌缺血,供氧不足使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上升,引起细胞内Ca2+负荷过度1397
2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1398
2.1隐匿型冠心病1398
2.2心绞痛冠心病1398
2.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1398
2.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1398
2.5猝死型冠心病1398
3抗心肌缺血药-抗心绞痛药1398
第40章 治疗心律失常药物1421
1分类1421
2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快钠通道抑制剂)1422
3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1441
4 Ⅲ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1449
5Ⅳ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1455
6其他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1460
7结语1466
第41章 治疗心功能不全药物1469
1概述1469
2强心药1470
2.1强心苷类1470
2.2强心双吡啶类1481
2.3拟交感胺类药物1481
3血管扩张药1482
3.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1483
3.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1484
3.3直接血管扩张药1484
4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1486
4.1作用机制1486
4.2临床评价1487
4.3适应证与禁忌证1488
4.4用法与注意事项1488
第42章 抗休克药物1491
1概述1491
2临床常用的抗休克药1492
2.1扩血管药物1492
2.2缩血管药物1497
2.3非强心苷类强心剂1500
2.4糖皮质激素制剂1501
3研究中的抗休克药1503
3.1内啡肽受体调整剂1503
3.2抗介质类药物1504
3.3其他1506
4.常见类型休克的药物治疗选择1507
4.1心源性休克的治疗1507
4.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1508
4.3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1508
4.4过敏性休克的治疗1509
4.5神经源性休克1509
4.6休克时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和监测1509
第43章 调血脂药物及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1510
1调血脂药物1510
1.1调血脂药物作用的生化基础1510
1.2血脂异常类型1514
1.3常用调血脂药物1515
1.4调血脂药物应用的原则1533
2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1536
第44章 治疗各种血栓病的药物1542
1概述1542
2抗血小板药1542
2.1血小板的结构、功能及病理生理学1542
2.2抗血小板药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分类1546
2.3各种抗血小板药物1547
3抗凝血药1558
3.1凝血系统及凝血机制1558
3.2抗凝血药的作用和分类1559
3.3肝素类药物1560
3.4口服抗凝血药1566
3.5水蛭素类1570
3.6其他凝血酶抑制药1573
4纤维蛋白溶解药1573
4.1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1573
4.2各种纤维蛋白溶解药1575
第45章治疗血液病的药物1584
1概述1584
2治疗贫血的药物1585
3治疗白血病的药物1594
3.1烷化剂1595
3.2抗代谢药1597
3.3抗肿瘤植物药1599
3.4抗生素类抗白血病药1601
3.5其他1603
4止血药1606
4.1促凝血药1606
4.2纤溶抑制剂1610
4.3主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1612
4.4其他1612
第46章 治疗内分泌疾病的药物1615
1下丘脑激素及有关药物1615
2垂体激素及有关药物1621
3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1628
4甲状旁腺素及降钙素1632
5肾上腺皮质激素1632
6皮质激素抑制剂1640
第47章 降糖药1646
第48章 避孕药及抗早孕药物1677
1概述1677
1.1生殖过程的神经内分泌调控1677
1.2阻断或终止生育的途径1678
2女用甾体激素避孕药1681
2.1甾体激素避孕药的基本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1682
2.2复方短效口服甾体避孕药1687
2.3探亲甾体避孕药及低剂量纯孕激素口服避孕片1702
2.4长效甾体口服避孕药1703
2.5长效甾体避孕针1705
2.6长效缓释避孕系统1713
2.7含药阴道避孕环1722
2.8透皮避孕系统Ortho EvraTM1726
3 抗早孕药和事后避孕药1727
3.1甾体类抗早孕药物1727
3.2前列腺素1736
3.3事后避孕药1746
4男用避孕药及相关药物1749
4.1甾体激素类男性避孕药1749
4.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类似物1754
4.3棉酚1756
5外用避孕药1757
第49章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1764
1平喘药1764
1.1抗炎药(Antiinflammatory drugs)1765
1.2支气管扩张药(Bronchodi-lator)1778
2镇咳药(antitussive drugs)1797
2.1中枢性镇咳药1798
2.2外周性镇咳药1801
3袪痰药1803
3.1恶心性袪痰药1803
3.2刺激性袪痰药1804
3.3黏痰溶解药1805
4呼吸兴奋药1808
第50章 治疗溃疡病药和止吐药1815
1治疗溃疡病药(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药物)1815
1.1概述1815
1.2抗酸剂1816
1.3 H2受体拮抗剂1817
1.4杀幽门螺杆菌药物1830
1.5前列腺素衍生物1832
1.6局部胃黏膜保护剂1834
2止吐药1835
2.1概述1835
2.2抗胆碱能药1836
2.3抗组胺药1836
2.4吩噻嗪类药1837
2.5多巴胺受体拮抗剂1837
2.6 5-羟色胺拮抗剂1837
第51章 缓泻药、止泻药1843
1缓泻剂1843
1.1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1843
1.2.刺激性泻药1847
1.3膨胀性泻药1850
1.4湿润性泻药和润滑剂1851
1.5用于治疗便秘的促动力药1852
1.6缓泻药的临床应用1856
2止泻药1856
2.1吸附剂(absorbants)1857
2.2阿片类制剂(opiates and its analogues)1859
2.3微生态制剂1861
2.4其他止泻药1866
第52章 治疗肝胆疾病的药物1868
1概述1868
1.1肝脏疾病及其治疗原则1868
1.2胆道疾病及其治疗原则1870
1.3肝胆疾病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1871
2治疗肝胆疾病药物1872
第53章 利尿药1885
1利尿药作用部位和分类1885
2常用的利尿药1887
2.1噻嗪类及有关的利尿药1887
2.2袢利尿药1891
2.3潴钾利尿药1895
2.4碳酸酐酶抑制剂1897
2.5渗透性利尿药—脱水药1898
3利尿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1900
3.1利尿药应用的适应证1900
3.2利尿药抵抗(抗药性)1900
3.3利尿药的合理选用1901
第54章 镇静、催眠药物1904
1概述1904
2各类镇静、催眠药物1908
2.1苯二氮?类1908
2.2巴比妥类1915
2.3非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1917
第55章 麻醉性镇痛药1922
1疼痛与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机制1922
1.1疼痛的分类及病理生理1922
1.2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机制1923
2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1924
2.1慢性癌性疼痛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的治疗原则1925
2.2慢性非癌痛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的治疗原则1926
2.3使用麻醉性镇痛药剂量调整与停药要点1927
2.4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剂量转换1927
2.5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1927
2.6戒断综合征的处理方法1928
3镇痛药临床评价方法1929
3.1疼痛强度、疼痛强度差、总疼痛强度差(主要评价指标)1929
3.2疼痛缓解度(次要评价指标)1930
4近二十余年来全球麻醉药品的医疗消耗趋势1931
5麻醉性镇痛药1940
5.1强阿片类镇痛药1941
5.2弱阿片类镇痛药1956
第56章 抗癫痫药物1963
1概述1963
1.1抗癫痫药的分类1963
1.2抗癫痫药物的选择1965
1.3药物治疗癫痫的注意事项1965
1.4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1966
2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1967
2.1乙内酰脲类1967
2.2巴比妥类1970
2.3亚芪胺类1973
2.4支链脂肪酸类1976
2.5琥珀酰亚胺类1978
2.6苯二氮?类1979
2.7新抗癫痫药1987
2.8其他抗癫痫药物1996
第57章 麻醉药及肌松药2003
1全身麻醉药2003
1.1吸入全麻药2003
1.2静脉全麻药2009
2局部麻醉药2016
2.1概述2016
2.2常用局麻药2020
3肌肉松弛药2023
3.1概述2023
3.2常用肌松药2024
第58章 治疗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药物2031
1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2031
1.1概论2031
1.2抗PD药物2032
2治疗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药物2051
2.1治疗亨廷顿病的药物2051
2.2治疗舞蹈症的药物2051
2.3治疗生理性震颤和原发性震颤的药物2051
2.4治疗肌紧张障碍的药物2052
2.5治疗投掷状态的药物2052
2.6治疗抽搐症的药物2052
2.7治疗迟发性异动症的药物2052
2.8治疗Wilson综合征(肝脑变性)的药物2052
2.9治疗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的药物2052
2.10治疗多系统变性的药物2052
2.11治疗“不宁腿”( Restless leg)综合征的药物2053
2.12治疗僵人综合征(Stiff person syndrom)的药物2053
第59章 治疗精神障碍药物2056
1抗精神病药物2056
1.1概述2056
1.2抗精神病药2056
1.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2061
2抗抑郁药物2062
2.1概述2062
2.2抗抑郁药2062
2.3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2066
2.4其他新型抗抑郁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2067
3情感稳定剂2068
4抗焦虑药物(antianxiety drugs)2070
4.1概述2070
4.2抗焦虑药2071
4.3新型抗焦虑药物2073
第60章 抗炎免疫药物2076
1概述2076
1.1抗炎免疫药物研究的理论基础2076
1.2抗炎免疫药的分类与现状2078
1.3抗炎免疫药临床应用中的时间药理学2081
2临床常用的抗炎免疫药2081
2.1非甾体抗炎免疫药2081
2.2甾体抗炎免疫药2095
2.3疾病调修药2103
2.4生物制剂2117
第61章 治疗皮肤病的药物2125
1概述2125
2经皮吸收2125
2.1经皮吸收的基本概念2125
2.2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2126
2.3经皮吸收的临床意义2127
3外用药的剂型与分类2128
3.1外用药的剂型2128
3.2外用药的分类2129
4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2130
5.局部免疫调节剂2132
6维生素D3类衍生物2135
7几种常用的内服药2137
7.1抗组胺药2137
7.2维A酸类药2141
7.3光化学治疗药2142
7.4其他2143
第62章 放射性药物2146
1概述2146
2内分泌系统诊断治疗药2148
2.1甲状腺诊断治疗药2148
2.2肾上腺诊断治疗药2151
3神经系统诊断药2152
4心血管系统诊断药2156
5消化系统诊断药2159
6泌尿系统诊断药2161
7呼吸系统诊断药2163
8骨诊断药2164
9 血液淋巴系统诊断治疗药2165
10肿瘤诊断治疗药2167
11药物-放射性药物相互作用2170
第63章 影像诊断用药2172
1合理用药2173
2对比剂的分类2173
2.1 X线阳性对比剂2173
2.2 X线阴性对比剂2173
2.3磁共振对比剂2173
2.4超声对比剂2173
第64章 解毒药2191
1金属中毒解毒药2191
2氰化物中毒解毒药2196
2.1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2196
2.2供硫剂2199
2.3钴类化合物2200
3有机磷酸酯中毒解毒药2200
3.1抗胆碱药2200
3.2胆碱酯酶重活化剂2202
4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解毒药2203
5肼类中毒解毒药2204
6有机氟中毒解毒药2205
7毒蛇毒虫咬蜇伤解毒药2206
8药物过量中毒解毒药2207
第65章 中药的临床药理2211
1中药学的发展与中药分类2211
2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注意点2211
3影响中药临床效果的因素2212
4常用中药2213
5中药临床药理研究进展与展望2258
5.1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发展概况2258
5.2中药临床药理研究任务与进展2259
5.3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展望2263
第66章 群体药代动力学及其在临床药理学中的应用2279
1引言2279
2基本概念2280
2.1群体典型值2281
2.2确定性变异2281
2.3随机性变异2282
2.4固定效应模型2282
2.5统计学模型2282
3群体药代动力学的重要性及意义2282
4群体参数2283
4.1经典PK模型参数2283
4.2固定效应参数2283
4.3随机效应参数2283
5群体药代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283
5.1单纯集聚法(naive pooled data approach, NPD)2283
5.2传统二步法(traditional standard two stage method,STS)2283
5.3迭代二步法(iterative twostage method,ITS)2283
5.4非参数法(nonparametric methods, NPM )2284
5.5吉布斯取样法(Gibbs sampler,GS)2284
5.6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EM法)2284
6 NONMEM法基本原理2285
6.1 NONMEM法数学模型2285
6.2实验设计2286
6.3数据收集2287
7 NONMEM法目标函数2288
8 NONMEM法数据分析2288
8.1 NONMEM法模型确定2288
8.2确定初值2289
8.3群体模型的验证2289
8.4结果分析2290
9 NONMEM法分析实例:国人肾移植患者环孢素常规监测的PPK2290
9.1数据来源2291
9.2数学模型2292
9.3结果2294
9.4讨论2295
10NONMEM群体分析法的应用2297
10.1在常规治疗监测中的应用2297
10.2特殊生理病理病人群体分析2298
10.3生物利用度评价2298
10.4合并用药相互作用的定量化分析2298
10.5生理模型群体分析2299
10.6 PPK和PPD结合研究2299
10.7新药开发和临床评价2299
10.8优化个体给药2301
10.9基因导向群体分析2302
10.10药物临床评价的数学模拟2302
11 PPK参数的临床应用2302
11.1 PPK与临床合理用药2302
11.2 PPK参数与初始给药2303
11.3 PPK参数临床应用的步骤2304
12结语2305
附录12307
附录22311
中文名词索引2317
英文名词索引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