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 刘林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85339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传播媒介-概况-日本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日本的大众传媒现状及特点1

第一节 信息高度发达的国家2

一、报纸2

二、广播电视4

三、出版6

四、电影8

第二节 信息高度垄断的国家9

一、报社是所有媒体的大本营9

二、日本的电视台还通过控股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网络10

三、出版业也被少数企业垄断11

四、电影业也被少数几家电影公司所控制12

第三节 新闻体制的形成深受政府政策的影响12

一、管理报纸的法律12

二、战前的广播电台与广播体制14

三、战后的广播电视管理16

四、电影的管理制度17

第二章 舆论与战后日本人的精神坐标23

第一节 战后日本的自我认同25

一、战后十年的舆论变化对战争的悔恨对战时体制的否定和反思26

二、“一亿总白痴”时期的自我认识对体制的认同和肯定33

三、对日本现实自我的解读告别“战后”36

四、“西欧=近代化”模式的质疑对现状的追认强调日本体制的特殊性39

五、从陶醉到反思至锁国国际化的背后43

六、“普通国家论”、“一亿总贡献论”到“一亿总改宪论”48

第二节 “怎样与中国相处”成为世纪初的话题54

一、怎样与中国相处话题的出现54

二、话题的内容55

三、突出价值观55

第三章 日本大众媒体中国报道的原点57

第一节 各时期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58

一、敌视——战后初期到中日建交之间日本政府的中国政策58

二、友好与合作——80年代日本政府对中国政策的蜜月62

三、摩擦——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的中国政策65

第二节 近几年日本媒体中国报道的几个关键词70

一、历史问题与未来志向71

二、台湾问题与日本的台湾情结77

三、经济合作与ODA问题81

第四章 舆论领袖们眼中的中日关系87

第一节 舆论领袖与大众传媒制造的“厌中”感情88

一、“厌中”感情的形成88

二、“厌中”感情的几个方面89

三、与“中日威胁论”的交织93

第二节 相对客观的中国分析94

一、正式的文章中不使用“一党独裁”的定义94

二、否定中国威胁论95

三、在历史问题出具的药方96

四、中日关系的定位97

五、今后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98

第三节 两个著名脑库的中国认识99

一、“21世纪日本的构想恳谈会”描述的中日关系99

二、“21世纪日本外交战略研究会”描绘的日中关系100

第五章 日本媒体中国报道的制度背景分析103

第一节 “不偏不党”的新闻精神与新闻职业道德所代表的“自律”制度104

一、美国的影响107

二、自律的企业文化109

三、加入权力中枢的新闻人110

四、其他媒体的自律制度111

第二节 记者俱乐部信源的开关闸门112

一、称谓记者俱乐部112

二、记者俱乐部的演变113

三、记者俱乐部的长处114

四、记者俱乐部的弊端115

五、围绕记者俱乐部的事件116

第三节 报纸的销售体制及政府对报纸销售的管理117

一、报纸销售体制的形成117

二、其他优良措施118

第四节 成为权力中心的新闻人119

一、“值班记者”120

二、新闻人参与事务政体120

三、充当政治家智囊121

第五节 影响日本大众媒体坐标的几个事件122

一、美国占领军的初期民主化措施造成的对旧有报社体制的更换122

二、美国占领军“红胸章指令”将共产党人清除出新闻队伍124

三、1960年的7家报社“拥护议会主义”的“共同宣言”124

四、战败50周年的论调126

第六节 审议会、调查会、审查会等政权设置机构与大众媒体129

一、审议会129

二、文化背景131

三、体制的延续132

第七节 “痒痒挠”、“督导队”、“社会平衡的调剂师”——大众媒体对权力的批评133

一、议会民主主义的倚重134

二、督导队136

三、社会平衡调剂师137

第六章 日本报纸媒体的中国报道141

第一节 《朝日新闻》的中国报道144

一、《朝日新闻》简介144

二、内容分析146

三、专栏研究151

四、社论研究154

五、其他156

六、研究结果158

第二节 《读卖新闻》的中国报道159

一、《读卖新闻》简介159

二、内容研究160

三、社论研究165

四、其他167

五、研究结果167

第三节 《每日新闻》的中国报道168

一、《每日新闻》简介168

二、内容分析169

三、专栏研究173

四、社论研究177

五、其他181

六、研究结果183

第四节 《产经新闻》的中国报道183

一、《产经新闻》简介183

二、内容分析184

三、特辑研究188

四、社论研究191

五、其他194

六、研究结果195

第五节 《日本经济新闻》的中国报道196

一、《日本经济新闻》简介196

二、内容分析197

三、社论研究197

四、专栏研究200

五、内容研究202

六、研究结果207

第六节 《西日本新闻》的中国报道208

一、《西日本新闻》简介208

二、内容研究209

三、社论研究213

四、其他217

五、研究结果218

第七章 七家周刊杂志媒体的中国报道221

第一节 周刊杂志中国报道的内容分析223

第二节 周刊杂志中国报道量的分析224

第三节 周刊杂志所传递的中国的形象226

第四节 小结228

第八章 从“世界的工厂”到“中国特需”——日本报纸媒体中国报道的模式探讨231

第一节 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冷处理报道”模式232

第二节 沈阳领事馆事件的“非理性报道”模式236

第三节 中国政治报道中的“下订单报道”模式238

第四节 “对日关系新思维”报道的“虚构报道”模式240

第五节 “世界的工厂”、“中国特需”等“概念化”模式243

第九章 如何看待日本主流报刊媒体的中国报道245

第一节 日本报纸媒体中国报道的倾向总结246

一、各媒体都非常重视中国报道246

二、对中国积极的报道少,消极报道多246

三、6家报社几乎很少看到呼吁“日中友好”的声音了248

四、报纸报道中国的内容是丰富的,涵盖的领域也很广249

五、日本报纸当地的特派员还能够对社会热点给予关注和追踪249

六、日本的报纸都坚持日本是西方基本人权卫士的主张,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持批评态度250

七、日本报纸都对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新形象给予积极和客观的评价250

八、单方地报道中国的军事威胁251

九、其他问题的报道251

十、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报道252

十一、各报在特辑的系列报道中对中国的报道多数都贴近事实252

十二、对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报道253

十三、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253

十四、有关周刊杂志的报道260

第二节 日本大众传媒中国报道存在的问题260

一、在对待中国的和平崛起问题上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261

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61

三、把对华经济援助与历史问题联系起来261

四、在价值观方面站在美国的民主立场上262

五、在具体事件的急风暴雨式报道中突出中国负面的问题262

第三节 中国报道中负面报道较多现象背后的原因263

一、日本媒体报道理念的因素263

二、各报社报道立场的因素264

三、记者个人的因素266

四、中国政府信息公开、信息控制方面的原因266

五、日本政府相关机构的记者俱乐部控制新闻源的原因267

第四节 结语267

参考书目273

后记2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