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总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刑法总论研究
  • 邱兴隆,杨凯主编;赖早兴等撰稿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780185329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00页
  • 文件大小:128MB
  • 文件页数:613页
  • 主题词:刑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总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编辑说明1

Ⅰ.非国有企业权益刑法保护问题研究1

一、概念界定3

(一)“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3

(二)“权益”、“企业权益”与“非国有企业权益”5

二、我国刑法对非国有企业权益保护现状分析7

(一)我国刑法对非国有企业权益已形成一定的保护力度7

(二)我国刑法对非国有企业权益保护中存在不足16

三、加强非国有企业权益的刑法保护必要性之根据23

(一)法理根据:刑法平等观的内在要求23

(二)事实根据: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刑事立法中没有充分体现其利益导向功能26

(三)政策和宪法根据:非公有制经济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9

(四)部门法的要求:其他部门法对刑法提出要求32

四、加强非国有企业权益刑法保护中涉及的几个问题35

(一)加强非国有企业权益的刑法保护会不会取消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35

(二)加强非国有企业权益刑法保护是否违背刑法的谦抑性原则37

(三)加强非国有企业权益的刑法保护会不会导致刑罚攀比41

五、完善刑事立法,加强非国有企业权益的刑法保护43

(一)完善刑法典的相关规定44

(二)完善附属刑法立法模式47

Ⅱ.人身危险性概念辨析49

一、人身危险性的理论渊源50

二、人身危险性的概念55

(一)人身危险性的外延56

(二)人身危险性的内涵60

三、刑法领域中的人身危险性表征65

(一)犯罪人个人基本情况71

(二)犯罪人的行为表现75

(三)人身危险性的评价原则77

四、人身危险性与相关概念辨析80

(一)人身危险性与主观恶性80

(二)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86

Ⅲ.论复合行为犯罪90

一、刑法中的行为与行为单复判断91

(一)刑法中行为的概念92

(二)刑法中行为单复的判断97

二、复合行为犯罪的概念、分类及与典型罪数形态类型的异同100

(一)复合行为犯罪的概念101

(二)复合行为犯罪的分类109

(三)复合行为犯罪与相关罪数形态类型的异同114

三、复合行为犯罪的修正形态122

(一)复合行为犯罪的停止形态122

(二)复合行为犯罪的共同犯罪形态132

Ⅳ.身份犯研究135

一、身份及身份犯的概念136

(一)中外刑事立法关于身份犯的历史渊源与概况137

(二)身份的概念及其特征140

(三)身份犯的概念及特征145

二、身份犯的类型148

(一)身份犯的学理类型149

(二)身份犯的法律类型155

三、身份犯与共同犯罪问题研究163

(一)“混合身份共犯”的概念及其几种学说163

(二)混合身份共犯的辨识及其刑事责任169

Ⅴ.论刑法中的责任原则及其实践悖反之克服178

一、相关概念之厘定与比较180

(一)各国刑法理论中的概念:责任、罪责、罪过与刑事责任180

(二)责任原则、罪责原则184

二、量刑中的责任主义及其实践悖反之克服186

(一)大陆法系国家关于量刑基准之立法规定及其对责任原则之悖反186

(二)中国刑法中量刑之立法规定与学理上的解释190

(三)中外量刑基准之反思性比较193

(四)比较后的结论198

(五)配刑中对责任主义悖反之克服203

三、归责中的责任主义及其实践悖反之克服208

(一)外国刑法中的归责理论及其理论缺陷209

(二)中国刑法理论中的归责理论214

(三)归责理论的本体思考和实践难题216

(四)责任评价之于责任主义的悖反及其克服220

Ⅵ.论无限防卫230

一、无限防卫的历史考察232

(一)防卫权之起源232

(二)东西方无限防卫之递变235

二、我国新刑法中无限防卫之界定及其存在根基239

(一)我国新刑法无限防卫之界定239

(二)无限防卫之立法规定具有其合理的存在根基242

三、无限防卫之构成要件245

(一)无限防卫之起因要件247

(二)无限防卫之时机要件253

(三)无限防卫之对象要件258

(四)无限防卫之主观要件262

四、无限防卫构成要件之缺失情形265

(一)缺失构成无限防卫起因要件之情形265

(二)缺失构成无限防卫时机要件之情形269

(三)缺失构成无限防卫主观要件之情形271

(四)缺失构成无限防卫对象要件之情形273

五、我国新刑法中无限防卫之立法完善与司法运作274

(一)我国新刑法中无限防卫之立法完善274

(二)我国新刑法中无限防卫之司法运作276

Ⅶ.单位犯罪论280

一、单位犯罪概论282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282

(二)单位犯罪的特征285

二、单位犯罪构成论286

(一)单位犯罪的主体287

(二)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294

(三)单位犯罪的客观方面298

(四)单位犯罪的客体299

三、单位犯罪未完成形态论300

(一)单位犯罪预备301

(二)单位犯罪未遂304

(三)单位犯罪中止307

四、单位共同犯罪形态论308

(一)单位犯罪与共同犯罪辨析309

(二)单位共同犯罪313

五、单位罪数形态论315

(一)单位罪数形态概述316

(二)单位罪数形态的分类319

(三)几种具体的单位罪数形态323

Ⅷ.论刑罚的效益329

一、刑罚效益的概念和基本要求332

(一)刑罚效益的概念332

(二)刑罚效益的基本要求339

二、刑罚的成本与收效344

(一)刑罚的成本344

(二)刑罚的收效347

三、影响刑罚效益的要素353

(一)影响刑罚有效性的要素353

(二)影响刑罚有益性的要素364

(三)影响刑罚节俭性的要素368

四、提高刑罚效益的有效途径374

(一)确立适当的严密性和严厉性374

(二)通过公正实现刑罚的效益381

(三)完善相关刑罚制度383

Ⅸ.刑罚配置论386

一、刑罚配置的历史考察与法理分析387

(一)刑罚配置的历史考察388

(二)刑罚配置的法理分析395

二、刑罚配置的有效模式399

(一)影响刑罚配置的因素399

(二)刑罚配置的价值定位404

(三)刑罚配置有效模式的选择411

三、实现刑罚配置有效模式的途径412

(一)刑罚配置的原则413

(二)刑罚结构调整423

Ⅹ.论死刑的适用标准428

一、死刑适用标准的概念、意义429

(一)死刑适用标准的界定429

(二)死刑适用标准的意义432

二、死刑适用标准的考察433

(一)死刑适用的历史考察433

(二)国际组织和外国死刑适用标准的现状435

三、死刑适用标准的确立依据440

四、我国的死刑适用标准446

(一)我国死刑适用标准的确立446

(二)我国刑法中的死刑适用标准450

(三)我国司法中的死刑适用标准462

五、对我国死刑适用标准的反思和重构463

(一)对我国刑罚思想的反思463

(二)对我国死刑政策的反思465

(三)对我国刑法中死刑适用标准的反思469

(四)我国刑法死刑适用标准的重构473

Ⅺ.论缓刑477

一、我国内地一般缓刑条件之适用479

(一)一般缓刑条件之分析479

(二)单位缓刑及适用486

二、我国内地一般缓刑条件之立法完善495

(一)关于设置缓刑听证程序之思考495

(二)关于增设罚金刑缓刑之思考503

(三)小结514

Ⅻ.论减刑制度515

一、何谓减刑——减刑的概念516

(一)减刑制度的概念516

(二)减刑制度的本质519

(三)减刑制度的结构521

二、为何需要减刑——减刑的根据521

(一)报应与功利相统一的要求522

(二)科学的刑事政策的要求524

(三)行刑的人权保护的要求524

三、如何减刑(上)——减刑的标准525

(一)世界主要国家对减刑标准的规定526

(二)我国减刑标准的基本条件529

(三)减刑标准的定位541

四、如何减刑(下)——减刑的程序及相关问题543

(一)减刑的管辖543

(二)减刑的操作545

(三)减刑的时间、幅度、限度的规定548

(四)附加刑、主刑中非监禁刑的减刑551

ⅫⅠ.假释制度论560

一、概述562

(一)假释制度的起源562

(二)现代假释制度的发展趋势563

(三)我国的假释制度564

二、假释制度的理论基础569

(一)国外关于刑罚目的的理论观点569

(二)我国的刑罚目的575

三、我国假释制度的立法完善576

(一)放宽假释条件576

(二)关于罪犯在假释考验期内违法的规定583

四、提高假释运用效能的深层问题587

(一)今日中国监狱的基本问题588

(二)改革的途径5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