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IP寻址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IP寻址基础](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2327452.jpg)
- (美)Mark A. Sportack著;李子木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1327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
PDF下载
下载说明
IP寻址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IP寻址简介5
第1章 开发因特网技术5
1.1 因特网的管理者5
1.2 因特网标准化过程11
1.2.1 因特网草案11
1.2.2 RFC11
1.2.3 批准过程12
1.3 开放的好处13
1.3.1 开放的具有竞争力的优势14
1.3.2 通过开放创造适用性14
1.4 总结15
第2章 传统IP:它原来的样子17
2.1 地址空间的演变17
2.1.1 IPv4地址空间的数学问题18
2.1.2 让地址空间更加人性化19
2.1.3 点(Dot)的用处20
2.1.4 二进制数学20
2.2 地址空间的层次结构23
2.2.1 二级地址23
2.2.2 地址的种类24
2.3 总结29
第3章 固定长度子网掩码31
3.1 子网划分简介32
3.1.1 对于第三层寻址的需求32
3.1.2 子网划分的概念34
3.1.3 子网掩码34
3.1.4 子网划分规则36
3.2 从24bit网络地址中构建子网37
3.2.1 用2bit掩码划分子网39
3.2.2 使用3bit掩码40
3.2.3 使用4bit掩码42
3.2.4 使用5bit掩码42
3.2.5 使用6bit掩码43
3.2.6 对16bit网络地址进行子网划分44
3.3 FLSM低效率的原因46
3.3.1 子网地址46
3.3.2 主机地址46
3.3.3 确定掩码的规模47
3.4 总结47
第4章 可变长度子网掩码51
4.1 RFC中的可变长度子网划分技术52
4.1.1 RFC 100952
4.1.2 RFC 187853
4.2 固定长度的子网掩码的低效之处55
4.3 实际应用57
4.3.1 添加子网58
4.3.2 子网的增长58
4.4 总结61
第二部分 IPv4的发展65
第5章 Ipv4的末日65
5.1 响应危机65
5.1.1 问题66
5.1.2 长期解决方案67
5.2 临时解决方案68
5.2.1 紧急再分配68
5.2.2 Net39实验70
5.2.3 未用地址的紧急召回71
5.2.4 保持地址块的完整性72
5.3 总结78
第6章 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81
6.1 CIDR:历史回顾81
6.2 CIDR符号的对称性84
6.3 合成超网88
6.3.1 规则88
6.3.2 聚合与合成超网的比较91
6.4 总结93
第7章 专用地址和NAT97
7.1 专用地址空间97
7.1.1 专用寻址的数学基础98
7.1.2 专用寻址的好处与坏处99
7.2 NAT100
7.2.1 分析问题论断100
7.2.2 技术一览101
7.3 实施拓扑103
7.3.1 有多个出口点的网络104
7.3.2 一个单独地域的地址子集的NAT108
7.3.3 分区主干网109
7.3.4 更新和提高111
7.4 NAT的问题111
7.4.1 技术上的不兼容性112
7.4.2 可扩展性112
7.4.3 后勤上的挑战112
7.5 总结112
第三部分 高级IP主题117
第8章 因特网名称117
8.1 因特网名称介绍117
8.1.1 host.txt118
8.1.2 平面结构的问题119
8.2 DNS:层次结构的方法120
8.2.1 层次式的名称空间120
8.2.2 顶级域121
8.2.3 灵巧的ccTLD重复使用128
8.2.4 获取自己的名称空间129
8.3 非标准的因特网名称129
8.4 总结132
第9章 IP多播135
9.1 多播的概念135
9.2 IPv4多播机制139
9.2.1 多播地址的类型140
9.2.2 运行机制142
9.2.3 组管理144
9.3 总结145
第四部分 网络稳定性、可扩展性和性能策略149
第10章 用IP组网149
10.1 剖析一个典型的通信会话149
10.1.1 例子150
10.1.2 协议的各层151
10.1.3 OSI参考模型152
10.1.4 认识翻译点153
10.2 域名系统154
10.2.1 分布式的体系结构154
10.2.2 区与域155
10.2.3 解析名称156
10.2.4 走一下过程157
10.3 将IP地址转换为MAC地址162
10.4 总结166
第11章 用IP组建互联网络169
11.1 路由机制169
11.1.1 发现路由170
11.1.2 计算路由172
11.2 路由和因特网176
11.2.1 服务提供商的等级177
11.2.2 等级转化为层次178
11.2.3 对等连接服务与暂时连接服务179
11.3 总结181
第12章 网络稳定性183
12.1 “开放”组网的问题183
12.1.1 基于地址的脆弱性184
12.1.2 基于地址的攻击188
12.2 RFC 2267“源地址担保”190
12.2.1 防御DoS191
12.2.2 一个有缺陷的假设192
12.3 为网络稳定性而借用地址194
12.3.1 对终端用户组织的好处194
12.3.2 对因特网的好处195
12.4 总结195
第13章 规划和管理地址空间197
13.1 管理地址空间的挑战性197
13.1.1 主机管理员的职责198
13.1.2 获取地址空间199
13.1.3 继承现有的地址空间201
13.2 企业广域网的地址管理问题201
13.3 ISP的地址管理问题205
13.3.1 从地址池中分配地址空间205
13.3.2 支持外部地址207
13.3.3 这意味着什么209
13.4 因特网的地址管理问题209
13.4.1 众多的“小”客户209
13.4.2 高度多样化的平台210
13.4.3 过度的划分210
13.5 总结211
第14章 地址管理策略213
14.1 管理地址空间的挑战性213
14.1.1 规划:主机管理员最好的朋友214
14.1.2 基本策略218
14.2 顺序分配218
14.2.1 优点和缺点218
14.2.2 实际背景219
14.3 有空隙的顺序分配221
14.3.1 优点和缺点222
14.3.2 实际背景222
14.3.3 管理地址空间的反例222
14.4 用对称空隙进行预定义224
14.4.1 优点和缺点225
14.4.2 实际背景226
14.5 将地址空间划分成细小的部分227
14.5.1 优点和缺点227
14.5.2 实际背景228
14.6 总结231
第五部分 因特网协议的未来235
第15章 IPv6:IP寻址的未来235
15.1 更多的需要235
15.1.1 解决长期问题236
15.1.2 接受的障碍237
15.2 IPv6一览237
15.3 地址种类239
15.3.1 任播239
15.3.2 多播240
15.3.3 单播地址结构241
15.3.4 比较IPv4兼容和IPv4映射地址245
15.4 更多的迁移工具247
15.4.1 双协议栈247
15.4.2 穿过IPv4网络的IPv6通道248
15.5 我们在等什么250
15.6 总结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