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通史 第10卷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经济通史 第10卷 下
  • 赵德馨主编;赵凌云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3184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885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9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通史 第10卷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与经济发展的战略演变1

第一节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2

一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转变的思想酝酿2

二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转变的开始4

三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转变的基本完成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0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与过程11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路线16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与目标模式的演变24

一 1979-1983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5

二 1984-1986年: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30

三 1987-1991年: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模式及其实施中的波折与理论上的发展36

第四节 经济现代化“三步走”战略41

一 “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的形成42

二 “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的内容体系与特色45

三 “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的历史意义51

第一节 经济调整时期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1979-1984年54

第二章 经济调整与经济体制转换中的宏观经济调控与宏观经济运行54

一 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55

二 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57

三 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61

四 “六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与经济发展过热苗头的出现68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时期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波动:1985-1988年77

一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78

二 经济运行在宏观调控中趋向过热86

一 治理整顿的决策95

第三节 治理整顿与国民经济的紧缩95

二 治理整顿初期的行政性紧急措施及其成效96

三 治理整顿具体目标的提出及其各项措施的全面实施99

四 经济紧缩中的市场疲软与工业滑坡103

五 进一步治理整顿105

六 治理整顿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成就与治理整顿的历史启示111

第三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18

第一节 人民公社体制的终结与农村集体经济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118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恢复、推广与完善119

二 政社分设与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终结132

第二节 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136

一 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136

二 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139

第三节 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143

一 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与生产结构的变化143

二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155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价161

一 农村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162

二 农村经济现代化水平提高163

三 农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67

四 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67

第四章 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与工业经济的发展171

第一节 国有工业企业改革171

一 扩大企业自主权:1979-1982年172

二 “利改税”:1983-1986年178

三 以“承包制”为主的两权分离改革探索180

四 1979-1991年间国企改革的成效与历史启示187

一 工业经济宏观管理改革189

第二节 工业经济宏观体制的改革探索189

二 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改革191

三 工业经济组织结构改革194

第三节 工业技术进步与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197

一 工业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197

二 工业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提高201

第四节 工业经济增长及其结构、效率与效益的变化203

一 工业经济增长轨迹与整体工业经济实力的增强204

二 工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问题209

三 工业经济增长中效率与效益的反向运动216

第五章 能源、交通运输与邮电经济的改革与发展224

第一节 能源工业的改革与发展224

一 加快能源工业的改革与发展,扭转能源工业滞后局面224

二 节能工作的加强及其成绩241

三 能源工业发展中的问题245

第二节 交通运输经济的改革与全面发展247

一 将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247

二 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建设与发展248

三 探索交通运输业的改革254

四 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259

第三节 邮电通讯业的改革与迅速发展261

一 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邮电通讯业的发展261

二 加快邮电通讯业的宏观与微观改革262

三 邮电通讯业的发展成就与问题264

第六章 国内贸易体制改革与国内市场运行格局和形态的变化267

第一节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267

一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起步:1979-1984年268

二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1985-1991年277

第二节 物资体制的初步改革与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287

一 物资流通体制的初步改革288

二 生产资料市场的初步发育292

第三节 价格体系调整与价格体制改革300

一 改革的准备阶段:1979-1984年301

二 价格改革的初步阶段:1985-1988年302

三 价格改革调整阶段:1989-1991年303

四 价格改革的成就与经验304

第四节 国内市场运行形态的周期性演变与启示306

一 1979-1984年:市场扩张与正常运行307

二 1985-1988年:市场急剧扩张与市场紊乱308

三 1989-1991年:市场治理、市场疲软与市场复苏310

第五节 国内商品市场格局的变化与问题313

一 国内商品市场格局的变化314

二 国内商品市场发育中的问题318

第七章 财政体制初步改革与财政运行格局的变化325

第一节 财政预算体制改革326

一 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推进327

二 乡财政的壮大与发展334

第二节 税制改革与税收管理的完善335

一 从“利改税”到税利分流: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模式的探索336

二 完善税制:复税制体系的初步建立341

第三节 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体制改革的启动345

一 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体制的局部改革探索与问题:1979-1987年346

二 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1988-1991年349

第四节 增收节支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352

一 拓展财源,增加财政收入353

二 节省财政支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355

第五节 财政运行格局的变化及财政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问题359

一 财政收支增长与财政困难360

二 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财政宏观调控机制的初步完善362

三 财政发展与改革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366

第八章 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与金融市场的初步发育373

第一节 金融体制改革的启动与金融市场的萌芽:1979-1988年374

一 初步重构金融体系374

二 金融体制改革的多方面探索377

三 金融市场的萌芽381

四 货币流通格局的变化与货币流通失控苗头的出现382

第二节 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与金融市场发育的启动:1985-1988年385

一 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385

二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深化389

三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宏观调控格局的演变390

四 金融市场的初步发展397

五 货币流通格局的演变403

第三节 加强宏观金融控制与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的局部进展404

一 强化宏观金融控制404

二 金融体制改革的局部进展411

三 金融市场发育的局部进展413

第四节 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宏观调控与金融市场发育的成就与问题416

一 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就416

二 金融体制、金融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421

第九章 投资调控、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经济的发展425

第一节 投资调整与投资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979-1984年425

一 基本建设投资的调整426

二 基本建设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432

一 投资体制与建筑业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434

第二节 投资体制、建筑业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与投资迅速扩张:1985-1988年434

二 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下的投资增长与结构变化441

三 投资急速扩张中的问题443

第三节 投资压缩、投资启动与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1989-1991年445

一 1989年投资压缩的措施、成效与问题445

二 以投资启动国民经济发展450

三 投资体制改革的局部深化456

第四节 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457

一 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经济发展的成就458

二 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460

第十章 人口增长格局的演变与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初步转变463

第一节 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与人口状况的演变464

一 人口增长率的稳中有降与重新回升464

二 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增强及其社会经济影响470

三 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478

第二节 劳动就业问题与就业体制的初步改革与转变482

一 就业压力的增强与就业规模的扩大482

二 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489

三 劳动体制改革与劳动力市场的萌芽493

四 劳动体制改革与劳动力市场发育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498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开放性与整合度的增强500

第一节 外力拉动:财政支持、优惠政策与外力扶贫501

一 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501

二 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财政支援与优惠政策503

三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507

第二节 内力驱动:放开经济政策,改革经济体制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510

一 制定因地制宜的生产方针和放宽经济政策510

二 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512

三 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初步探索515

四 加大区内扶贫力度,探索扶贫方式改革517

五 各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构思519

第三节 内外开放:国民经济整合度的增强以及对外开放的提高521

一 民族关系的转型: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往的发展522

二 经济协作: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协作的发展522

三 区域经济协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协作的发展524

四 对外开放:少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的开展527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与全国整体水平差距的扩大528

一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529

二 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差距的拉大532

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534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初步变化534

一 1979年以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535

二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格局的初步变化:1979-1985年536

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进一步变化:1986-1990年538

四 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991年540

五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格局转变的基本特征54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543

一 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差距的变动544

二 区域差距的具体分析549

三 省际差距的变动553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原因与效应556

一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原因556

二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效应与问题564

第十三章 台、港、澳经济的发展与两岸四地经济协作与互动的初步启动568

第一节 台、港、澳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结构转型568

一 台湾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转型569

二 港、澳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问题580

第二节 两岸四地经济交往的迅速发展587

一 两岸经济交往的发展587

二 内地与港澳经济联系与经济交往的发展595

第三节 两岸四地经济协作与互动的发端与问题601

一 两岸四地经济协作与互动的启动601

二 两岸四地经济协作与互动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607

第一节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与沿海开放开发战略的提出612

第十四章 对外经济关系的拓展与国民经济对外开放度的初步提高612

一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与区域实施战略的形成和确立613

二 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614

第二节 对外开放区域格局的发展与演变618

一 赋予广东和福建特殊政策和创办经济特区618

二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620

三 扩大沿海对外开放地区621

四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624

六 增设保税区和建立生产资料保税市场626

五 进一步扩大经济特区范围626

第三节 外贸体制改革的展开与推进627

一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试点:1979-1984年628

二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展开:1985-1986年631

三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化:1987-1991年634

第四节 对外经济关系的全面发展与国民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645

一 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645

二 国民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656

第十五章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661

第一节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661

一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662

二 城乡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665

第二节 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结构的变化与存在的问题674

一 个人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675

二 个人收入结构的变化676

三 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扩大684

四 社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691

第三节 居民消费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和结构升级700

一 居民消费水平与质量迅速提高700

二 居民消费型态与消费结构的变化704

三 消费水平提高与结构变化中的问题709

第十六章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启动与科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715

第一节 发展科技事业的指导思想与措施715

一 科学发展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716

二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721

三 加大科技投入725

四 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726

五 推进科学技术体制改革728

一 大力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737

第二节 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与措施737

二 恢复和完善教育体系、改革教育体制739

三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743

第三节 科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就与问题746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746

二 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751

三 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问题753

第十七章 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与环境及生态问题的恶化757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的确立757

一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758

二 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地位的确立761

三 将环境保护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763

四 制定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政策与法规体系764

第二节 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启动768

一 拓展环保投资渠道,增加环保投资768

二 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773

三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启动785

一 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主要表现791

第三节 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总体恶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影响791

二 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797

三 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原因802

第十八章 经济市场化的启动与二元经济体制格局的出现808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市场化推进过程的基本层面808

一 所有制改革与经济主体市场主体性的初步发育809

二 统一市场体系基本框架的初步形成812

三 市场中介组织开始发育819

四 市场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初步形成821

第二节 经济体制格局的变化和计划与市场二元经济体制格局的出现824

一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解体825

二 市场成为相结独立的经济体制因素和资源配置机制830

第三节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道路的初步形成834

一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与逻辑结构834

二 1979-1991年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的基本路径837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方式的缓慢变化841

第一节 经济总量规模的迅速增长与周期性波动841

一 经济总量规模的迅速扩张及其特点841

二 经济总量增长的周期性波动845

第二节 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增长效应849

一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经济增长效应849

二 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增长效应851

三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增长效应852

四 经济外向性程度提高及其增长效应854

第三节 宏观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855

一 要素效率的提高与波动855

二 资本积累与生产效率的提高与波动858

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指导思想的确立860

第四节 经济增长方式的缓慢变化860

二 经济增长方式缓慢而曲折的转变862

三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历史的客观要求865

结束语 转轨与摩擦的互动及其历史指向868

一 多层面的转轨869

二 多层面的摩擦872

三 转轨与摩擦的互动及其历史指向876

主要参考文献880

后记883

主编后记8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