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钱伯海文集 第3卷 经济学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钱伯海文集 第3卷 经济学新论
  • 钱伯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5389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56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780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 经济学(学科: 研究) 社会科学 经济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钱伯海文集 第3卷 经济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1

满足需要的多方面与多层次1

发展生产——“劳动是父,土地是母”3

同一人类主题,为什么贫富又如此悬殊5

第二节 生产经营要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10

生产三要素10

经营三要素1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5

第三节 经济规律与经济动力18

经济规律18

经济机制21

经济动力、活力与压力23

第四节 经济基础与经济制度2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4

社会经济制度26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28

第五节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发展生产、满足需要及其规律性的科学30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30

任务(一)——激励劳动热情33

任务(二)——引导有序劳动36

资源稀缺与经济学39

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42

第六节 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42

系统原理44

辩证方法47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50

(Ⅰ.基础理论)53

第二章 社会劳动的大分工、大协作53

第一节 分工协作与三次产业53

分工协作的伟大功勋53

三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55

确认三次产业,贵在作宏观思考58

需要防止三次产业认识中的两个误解6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65

第二节 科技在分工协作中特殊地位和作用65

科技层次和发展的无限过程67

知识经济与科技生产力69

第三节 两个层次的经济运动72

企业经济运动72

国民经济运动74

市场的中心和中介77

第四节 国家的经济职能和作用78

提供软硬环境,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和协调发展78

从整体出发,组织宏观经济调控81

从长远出发,促使社会经济多目标的实现84

第三章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87

第一节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87

使用价值与价值87

使用价值与效用89

商品二因素的两种内涵92

第二节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94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94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96

两种劳动的统一内涵98

价值范畴的多种含义100

第三节 劳动价值的多种表现100

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104

劳动力价值与“值不值得”的判定110

价值内涵再变,但劳动本质决不会变化113

第四节 商品价值的内容构成116

完全价值116

剩余价值118

剩余价值理论121

剩余价值和利润规律125

第五节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129

社会劳动的不同表现129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131

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134

物化劳动c全部是本期活劳动的成果140

否认物活劳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的严重后果142

第六节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145

商品的价值形式145

商品与货币的转化149

商品拜物教与“拜劳教”153

货币表现形式及其流通规律156

第四章 物化劳动的基础地位和作用159

第一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的重要性与二重性159

现代生产决定于物化劳动159

物化劳动的二重性162

继承与发展,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164

第二节 物化劳动与资本的区别和联系167

历史的误会和误解167

按资分配和三要素理论批判169

关于“斯密教条”的思考171

深化劳动价值认识两种内涵的逻辑联系171

第三节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176

只有克服扭曲,才能深化认识178

只有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才能使按资本和技术要素分配有根有据180

第四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所有制181

生产资料所有制181

不同的所有制模式183

两权分离与产权关系188

资源环境和级差地租190

第五节 物化劳动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90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192

资源开发与物化劳动的利用195

(Ⅱ.市场经济)198

第五章 社会劳动与市场经济规律198

第一节 市场对组织社会劳动的巨大功能198

两只看不见的手198

市场机制与价格作用200

优化资源配置及竞争机制的核心地位202

按劳分配规律的内涵205

第二节 按劳分配规律205

按劳分配规律的制约条件208

按劳分配规律的历史扭曲211

第三节 价值规律(价格规律)213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213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依附条件216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引申218

社会主义理应创造发挥两大规律作用的有利条件221

第四节 市场供需与供需均衡223

市场供需与供需弹性223

市场均衡与蛛网原理228

投资乘数及其质疑232

加速系数及其补充242

第五节 市场秩序与社会保障体系248

市场秩序248

市场管理250

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社会保障体系252

第六节 市场交易费用与城市经济发展254

市场交易费用254

城市经济发展256

促进几个最大化的实现258

第一节 市场类型260

完全竞争市场260

第六章 市场类型与市场体系260

不完全竞争市场262

不同市场的成本估量265

第二节 商品市场267

商品市场的主体与客体267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269

批发零售与商品劳务市场271

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新经济与知识经济)274

第三节 要素市场277

金融市场277

劳动力“市场”279

房地产市场281

技术、信息市场283

第四节 国内国际市场286

国内市场286

区域市场288

国际市场289

第五节 坑洼效应、空心趋向与国内国际市场体系291

坑洼效应291

空心趋向296

国内国际市场体系298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01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301

社会主义经济决不是短缺经济305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30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市场行为311

个人和家庭的市场行为312

企业的市场行为315

政府的市场行为31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320

社会公平与市场公平320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323

实现社会公平的方法途径325

“中国人怕下岗,德国人想失业”327

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330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研究330

社会市场经济和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3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37

(Ⅲ.企业经济)340

第八章 企业行为目标和经营管理340

第一节 企业行为目标和约束340

企业基本特征340

企业行为目标342

企业行为约束345

第二节 企业生产的构成要素348

企业内部要素348

企业外部环境350

组织协调与企业管理353

第三节 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355

经营管理与管理科学355

经济人、社会人与行为科学358

企业家与企业精神361

第四节 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364

企业组织结构364

企业组织形式366

农业产业化组织370

第五节 现代企业制度373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373

公司制组织形式376

股份制经营378

第九章 企业要素与费用投入382

第一节 活劳动投入与劳动报酬382

劳动就业制度与考核382

按劳分配——工资与奖金384

各种分配形式387

第二节 劳动对象投入与价值补偿389

劳动对象种种389

资源消耗392

劳动对象的价值补偿394

劳动手段投入的特殊表现396

第三节 劳动手段投入与价值移行396

劳动手段的折旧与更新398

劳动手段的扩大再生产规律400

第四节 企业综合投入的计量——企业经济核算403

有关诸范畴——资金、费用与成本403

企业经济核算406

几种会计表式408

会计学的理论难题412

第五节 企业综合投入的专门研究416

财务成本416

机会成本418

企业成本控制420

第十章 企业产出与效益考察423

第一节 企业产出的内容423

产出内容——品种、质量与数量423

产品质量与质量经济425

第二节 企业产出的计量(核算)427

实物量与价值量427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429

总产值、增加值与生产净值431

第三节 企业投入产出对比的经济效益434

效益、效果与效用434

效益理论和计量方法437

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439

第四节 企业的合理经营与开拓创新440

规模经营440

企业集团443

企业生产经营的开拓和创新445

(Ⅳ.国民经济)449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及宏观调节449

第一节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449

政策目标的多重性449

多重目标的矛盾和统一452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455

两种运动与流量、存量457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两种运动及平衡表现457

再生产理论与经济循环理论460

古典均衡原理的现实经济思考465

谈一谈泡沫经济468

第三节 国民经济活动量的核算472

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472

国民经济生产量的核算474

国民经济分配量的核算476

国民经济使用量的核算481

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483

供需平衡与失衡488

第四节 供需平衡与宏观调节488

劳力资源平衡的战略地位492

供需平衡的宏观调节494

揭示两种平衡关系的IS—LM模型500

第五节 价格水平与价格体系505

物价总水平505

价格信号与价格扭曲508

价格变动的连锁反应511

价格体制与体系514

第六节 经济结构与产业政策516

经济结构516

产业政策520

产业配置与区位优势523

第十二章 财政收支与财税调节528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财政收支的性质变化528

三次产业与公共产品528

财政收支的补偿内容530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财政科学的基础理论533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536

国家与财政(一)536

财政收支的主要内容539

财政收支的决定因素542

财政政策目标(一)545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功能545

财政政策功能548

财政体制模式551

第四节 财政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554

国家预算554

税收及税收率557

公债与债息率562

第五节 财政平衡的宏观效应564

财政平衡的多种内涵564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566

财政“结余”与通货紧缩569

货币与信用572

第一节 货币、资金与金融572

第十三章 货币、信用及金融调节572

货币与资金574

金融与金融资产578

金融的调剂与调节581

第二节 货币供需与信贷收支583

货币总量583

信贷收支与平衡586

货币供需与两类膨胀589

货币供应的总量界限592

货币政策目标594

第三节 货币政策目标与传导594

货币政策选择597

货币政策传导600

第四节 货币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603

利率与贴现率603

准备金制度605

公开市场业务607

货币与财政政策的配合609

第五节 银行保险和金融体系612

银行系统612

保险及保险业615

证券和证券业617

现代金融体系621

第十四章 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学626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趋势626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626

(Ⅴ.国际经济)626

比较成本与相对需求理论629

经济全球化趋势632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634

第二节 国际贸易636

国际市场636

国际贸易政策638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641

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643

第三节 国际金融643

资本流动与国际资本市场646

国际储备及其变动648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649

第四节 国际投资与生产653

国际投资生产一体化653

跨国公司655

国际经济增长658

第五节 发展不平衡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660

国际经济发展的因素660

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663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665

第六节 国际经济协调组织667

世界贸易组织66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69

世界银行集团671

第十五章 对外经济及其控制与调节675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对外经济675

两种经济的不同视角675

对外经济与发展战略676

对外经济的发展679

商品劳务进出口681

第二节 外贸进出口与关税调节681

关税与非关税684

外贸效益与盈亏的判断标准686

第三节 对外资本往来688

外资及其类型688

利用外资692

对外投资695

第四节 汇率购买力与汇率调节698

外汇及汇率698

汇率与购买力701

人民币汇率703

汇率调节与综合作用705

第五节 国际收支平衡和调节的综合作用708

经济杠杆调节的综合作用712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714

第十六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717

第一节 加强法制建设717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717

建立健全市场法规体系719

增强法律意识与严格执法722

第二节 坚持两个文明724

物质文明724

精神文明726

两个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728

国民核算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和依据730

第三节 强化国民核算730

综合国力的内涵733

国际经济对比735

第四节 制定发展战略和总体经济模式738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738

经济发展战略742

总体经济模式745

第五节 配套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748

坚持系统原理和辩证方法建设市场经济748

改革和建设的一二三原则752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7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