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全知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文化全知道
  • 桑楚主编 著
  • 出版社: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82772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中华文化-通俗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全知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文学2

文学的起源2

宫廷文学3

先秦至汉时期的宫廷文学3

南北朝时期的宫廷文学4

隋唐时期的宫廷文学4

五代及以后的宫廷文学5

民间文学6

《诗经》中的民间文学6

乐府诗中的民歌7

南北朝民歌8

唐朝的民间文学8

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9

民族文学9

文学理论10

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10

汉代文学理论11

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11

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12

文学流派12

玄言诗派12

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13

花间词派13

江西诗派、江湖诗派13

茶陵诗派、唐宋派、吴江派、临川派、13

公安派、竟陵派13

云间派、虞山诗、娄东派、阳羡词派、14

浙西词派、性灵派14

文学批评14

文学体裁之骈文16

骈文之成形17

骈文之成熟17

骈文之鼎盛18

骈文之律化18

“宋四六”20

骈文之衰弱、复兴与衰亡20

文学体裁之赋21

汉赋22

魏晋之抒情赋23

南北朝赋之流变23

唐宋赋之发展24

赋之式微25

文学体裁之诗歌26

诗“言志”26

《诗经》与楚辞26

两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27

两晋和南北朝诗歌29

唐朝诗歌30

两宋诗词30

元明清诗歌32

文学体裁之散文32

历史散文33

诸子散文33

汉唐散文34

宋、元、明、清散文36

文学体裁之小说38

小说的起源38

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38

唐传奇39

宋元话本小说40

明代章回小说40

清代小说42

民国以后的小说43

文学体裁之戏剧44

戏剧的黄金时代44

南戏45

明代杂剧和传奇46

清代戏剧的发展47

戏剧改良48

第二篇 戏剧50

戏曲史略50

从巫舞到元杂剧50

戏曲的发展和完善51

戏曲概论51

戏曲的音乐性和舞蹈性52

戏曲的程式化和假定性52

戏曲文学53

戏曲文学的美学特征53

杂剧、南戏和传奇54

戏曲音乐55

戏曲是一种音乐的戏剧55

唱腔与演唱56

乐器伴奏56

戏曲表演57

唱57

念58

做58

打59

戏曲化妆59

脸谱概述59

生、旦、净、丑60

戏曲服饰61

戏曲头饰的分类61

戏曲服装的分类62

戏曲道具63

戏曲道具的艺术特征63

戏曲道具的艺术功用64

京剧概述65

京剧的表演艺术65

京剧的发展与式微66

京剧流派66

京剧流派概论67

京剧主要流派67

昆曲68

昆曲的起源和发展69

昆曲的艺术特征69

戏班和演员70

梆子腔71

秦腔71

豫剧72

评剧73

评剧的形成与发展73

评剧艺术家73

评剧剧目74

黄梅戏74

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75

黄梅戏的艺术特征75

越剧76

越剧概述76

越剧流派77

川剧78

川剧声腔及音乐78

川剧中的特技79

话剧艺术80

话剧的舶来80

话剧的发展和成熟81

话剧表演艺术家82

金山(1911——1982年)82

赵丹(1915——1980年)82

白杨(1920——1996年)83

蓝马(1915——1976年)84

歌剧艺术84

舞剧艺术85

舞剧概述85

中国舞剧艺术的发展及成就85

边缘剧种86

哑剧86

皮影戏87

木偶戏88

第三篇 音乐90

音乐的起源90

音乐源于劳动说90

音乐源于自然说91

个人创作说91

宫廷音乐92

民间音乐94

民间歌曲94

说唱音乐95

民间器乐96

文人音乐96

宗教音乐97

中国佛教音乐97

道教音乐98

少数民族音乐99

维吾尔族的情歌和赛乃姆、木卡姆99

蒙古族的牧歌和安代舞100

朝鲜族的抒情谣和长鼓舞100

藏族的酒歌、箭歌和堆谐、囊玛100

不分伯仲的南北曲101

声调的差异101

音阶及板式的不同101

南北曲中字的唱法102

南北曲的伴奏乐器102

古代乐曲的艺术性103

《诗经》中乐曲的艺术性103

《楚辞》中乐曲的艺术性104

名家荟萃105

乐器纵览107

吹管乐器107

打击乐器108

弹拨乐器108

拉弦乐器109

音乐机构109

音乐交流110

音乐与戏曲112

戏曲音乐的结构体式112

戏曲的声腔系统113

音乐与舞蹈113

秧歌114

花灯114

龙舞115

唐代歌舞大曲115

音乐与文学115

音乐与风俗117

漫谈古琴文化119

琴的构造119

琴与哲学119

琴与文人119

名琴传说120

婉转动人的古筝121

筝的起源121

哀筝之音121

古筝的流派122

古老的钟鼓文化122

地位和权力的象征——钟122

亦雅亦俗的鼓123

佛教和道教中的钟鼓文化123

现代中国音乐124

摇滚音乐126

一无所有126

新长征路上的摇滚127

无地自容128

漫步音乐节128

北京国际音乐节128

迷笛音乐节129

2002年云南丽江雪山音乐节129

摩登天空音乐节130

第四篇 舞蹈132

舞蹈的雏形132

原始舞蹈的不同种类132

从娱神到娱人的极致133

先秦舞蹈133

汉唐舞蹈135

舞蹈与杂剧、戏曲的融合136

宋元舞蹈的发展与流变137

明清舞蹈的发展与流变138

历代名舞139

《六代舞》139

《盘鼓舞》139

《白纻舞》140

《霓裳羽衣舞》140

《剑器舞》141

历代舞蹈大家141

西施141

旋娟和提嫫141

虞姬和戚夫人142

赵飞燕142

李延年142

绿珠142

杨玉环142

公孙大娘143

中国舞蹈的类型和特点143

硬朗的健舞146

《剑器舞》146

《胡旋舞》146

《胡腾舞》147

《柘枝舞》148

柔美的软舞148

《绿腰》148

《六幺》149

《春莺啭》149

“凉州”149

《回波乐》149

《兰陵王》150

龙腾狮舞150

秧歌大鼓152

秧歌152

鼓舞153

风格多样的少数民族舞蹈154

蒙古族舞蹈154

藏族舞蹈154

维吾尔族舞蹈155

苗族舞蹈155

壮族舞蹈155

瑶族舞蹈155

傣族舞蹈155

土家族舞蹈156

阿昌族舞蹈156

侗族舞蹈156

港澳台舞蹈156

中国芭蕾舞158

方兴未艾的现代舞159

舞蹈的动作、语言及构图161

舞蹈的动作161

舞蹈语言162

舞蹈的构图163

舞台与舞美163

舞蹈的道具165

舞蹈作品的创作与社会生活166

对外来舞蹈的吸收和借鉴167

古代舞蹈的吸收和借鉴167

近现代舞蹈的吸收和借鉴168

中国舞蹈的外传与影响169

古代舞蹈的外传169

近代以来舞蹈的外传169

第五篇 茶文化172

起源与传说172

史料记载172

野生茶树的分布172

从茶树的进化历程来看172

从茶树的分布规律来看172

从西南地区的地质特征来看173

茶的外传174

茶的分布176

世界茶区分布概况176

中国茶区分布176

十大名茶177

西湖龙井177

洞庭碧螺春178

安溪铁观音178

大红袍178

普洱茶178

祁门红茶179

黄山毛峰179

六安瓜片179

君山银针179

信阳毛尖179

茶的制作方法180

绿茶的制作方法180

青茶制作方法180

红茶的制作方法181

其他茶制作方法181

中国名泉182

金山中泠泉182

杭州虎跑泉182

北京玉泉山玉泉183

济南趵突泉183

庐山康王谷水帘泉183

无锡惠山寺石泉水183

杭州龙井泉184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184

茶具类型184

紫砂壶186

紫砂壶的实用性价值186

紫砂壶的工艺价值187

鉴别紫砂壶187

泡茶要点188

茶叶用量188

泡茶的水温188

泡茶的水质189

茶叶的冲泡时间和次数190

品茶之道190

品饮绿茶190

品饮红茶190

品饮龙井191

品饮花茶191

茶道精神192

儒家茶理193

佛家茶理195

道教茶理197

茶馆198

少数民族茶俗茶礼200

土家族擂茶200

佤族苦茶201

苗族八宝油茶201

纳西族“龙虎斗”201

哈萨克族奶茶201

傣族竹筒茶201

傈僳族油盐茶202

侗族油茶202

基诺族凉拌茶202

白族三道茶202

拉祜族烤茶202

景颇族腌茶203

布朗族青竹茶203

中国茶书203

历代贡茶205

斗茶206

辨茶208

秋茶的品质特征208

夏茶的品质特征208

春茶的品质特征208

正宗上等花茶的香气特征208

茶叶的贮存209

第六篇 中医212

中医起源和发展212

人体经络网214

望闻问切的诊察法215

问诊216

望诊216

闻诊217

切诊217

奇特的辨证与辨病方式218

八纲辨证218

脏腑辨证218

六经辨证219

卫气营血辨证219

三焦辨证220

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预防观念220

未病先防220

有病早诊早治220

既病防变220

延缓病程221

扶正祛邪的施治理法221

治则221

治法222

外治法224

中药及其方剂225

中药的采集、炮制与收藏225

中药的性能225

中药的分类226

中药方剂226

煎熬中药227

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227

服中药的时间选择227

神奇的针灸疗法228

不拘一格的外治法230

别具一格的推拿按摩法230

捏脊疗法230

罐具疗法230

刮痧疗法231

热熨冷敷231

线疗法232

挑割疗法232

熏蒸疗法232

滴塞疗法232

刺血疗法233

漱咽疗法233

喷嚏疗法233

呕吐疗法233

熏烤法233

灌肠法233

浸洗法233

历代中医学派的发展与流变233

医经学派233

经方学派234

伤寒学派234

河间学派234

攻邪学派235

易水学派235

丹溪学派235

温补学派236

温病学派236

汇通学派237

中华名医237

医祖扁鹊237

神医华佗237

医圣张仲景238

药王孙思邈238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239

中医的教育与传承239

师传240

家传240

自学240

学府传授240

行医中的门道242

光耀千秋的医德244

中西医的交流和相互借鉴245

食疗247

食物的性质247

常见食物药用功效247

第七篇 养生254

养生史话254

养生文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254

养生文化的鼎盛期255

历代养生经验的汇集255

人体三宝——精、气、神255

精255

气256

神256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257

多元并存的养生方法258

养性立德,顺应自然和社会259

养生的主观能动性259

人体机能促进及内在生态系统调节260

五行学说260

养生学对五行学说的引进261

蔚为大观的养生流派262

养神学派262

养形学派263

起居养生学派263

合度养生学派263

食养学派263

药饵学派263

历代养生名人264

老子264

庄子264

孔子265

康熙266

近代养生名人266

美容养生266

静坐268

中华武术与养生268

太极拳与养生268

形意拳养生269

运动与养生269

运动养生学的主要特点270

运动养生的关键270

道教气功养生学270

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发展271

饮食调养窍门多272

养生酒文化274

酒之于药的作用275

居风水宝地采日月精华275

居室养花的“三宜”“二忌”276

舟车行旅话养生277

千古传奇的房事养生279

房事养生学的历史279

房事禁忌280

春季养生三要诀280

养肝护肝法280

“养阳”与“春捂”281

酷暑天如何养生282

酷暑谨防空调病283

长夏防止湿邪侵袭283

夏季养生注意事项284

秋风起,话养生285

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285

以防寒、养肾为要旨的冬季养生287

冬季如何保证肾气旺287

养肾防寒,“神藏于内”288

男性养生新观念289

女性养生之道291

老年人养生之道292

第八篇 饮食296

中国人的饮食296

饮食与生存296

饮食与享受296

中国的菜系297

菜系之说297

菜系形成的历史饮食文化背景298

鲁菜298

鲁菜的历史298

鲁菜的用料299

鲁菜中的名菜300

川菜300

川菜的历史300

川菜的菜点特色301

川菜菜式301

苏菜302

苏菜的历史302

淮扬、金陵、苏锡、徐海地方风味302

粤菜303

粤菜的历史303

“广州”菜304

粤菜的灵魂——汤菜304

广东的小吃305

湘菜305

湘菜的历史305

湘菜的特色306

徽菜307

徽菜的历史307

徽菜的传统菜品308

关于徽菜的逸闻趣事308

浙菜308

浙菜的历史308

杭州、宁波、绍兴、温州风味309

西湖醋鱼309

闽菜310

闽菜的历史310

闽菜的特色311

闽菜的调味与器皿311

清真菜311

清真菜的历史311

清真菜的选料312

“全羊席”312

中国小吃313

京式小吃313

苏式小吃313

广式小吃314

其他地方小吃314

中国面点314

商代以及商代之前的面点314

春秋战国时期的面点314

汉代面点3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面点315

隋唐五代时期的面点315

宋元时期的面点316

明清时期的面点316

面点在宴席中的地位316

饺子文化316

饺子的文化内涵316

著名的饺子馆317

悠久的汤文化318

汤文化的历史318

汤的原料318

广东和江西喝汤的讲究318

汤的保健功效319

喝汤最好的时间319

调味的艺术319

咸味320

甜味320

酸味320

辛味320

苦味320

鲜味321

调味的讲究321

中国菜的工艺321

中国菜的雕刻工艺322

工艺菜322

中国菜的刀功322

中国菜的烹饪技法323

炒323

爆323

熘323

炸324

煎324

烹324

贴324

炖324

烧324

蒸324

煮325

烩325

炝325

卤325

烤325

拔丝325

饮食礼仪325

宴饮之礼326

待客之礼326

进食之礼327

少数民族食俗327

四时八节话饮食328

餐饮老字号330

全聚德330

砂锅居331

天福号331

一条龙331

闲话餐具332

春秋战国时期的餐具332

盛唐时期的餐具332

宋代餐具332

明代餐具333

清代餐具333

现代餐具制造业333

莱单源流333

历代饮食专著与饮食理论334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食经334

隋唐时期的饮食专著334

宋元时期的食经335

明代的饮食专著335

清代的食经335

巧用药膳335

药膳的历史335

药膳的选用要求336

走向世界的中国菜337

古代中国饮食的外传337

近年来中国烹饪文化的世界影响338

第九篇 道教340

道教起源340

鬼神崇拜340

神仙方术340

黄老之学341

枝繁叶茂的道教派别341

汉末道教组织重要派别341

魏晋南北朝道教组织派别342

隋唐时期道教派别343

宋元时期道教组织派别343

别具一格的道经344

道经的流传344

道经的体例——三洞四辅十二类345

道教的大道346

“道”的本义346

老子对“道的改造和发展”346

道教对“大道”的发展347

道教的太极与阴阳348

气与道的内涵348

无极与太极348

道教生命论350

以人为主体的生命观351

“我命由我”“重道贵生”的人生理念351

万物与我为一352

道教的符咒352

道教的神仙观354

道教的庆典与民间风俗356

皈依道教的途径358

道教的戒律360

正一派戒律360

全真派戒律361

宫观清规361

道教的洞天福地362

十大洞天362

三十六小洞天363

七十二福地363

道教的炼养方技364

啸法的起源364

啸法的形式365

道教的神仙谱系366

道教奠基者369

最早的道教灵魂人物——黄帝369

道教开山之祖——老子369

关尹对道教的贡献370

早期的奠基者——庄子和列子370

道教发展者371

张道陵371

魏伯阳371

葛洪372

寇谦之372

陆修静372

陶弘景373

道与术的汇聚者373

孙思邈373

司马承祯374

陈抟374

张继先374

“北五祖”375

“北七真”375

“南五祖”375

循道化术者375

张三丰376

杜道坚376

张宇初376

王常月377

刘一明377

承上启下的近现代高道377

陈撄宁378

易心莹378

岳崇岱378

第十篇 佛教380

佛教传入中国380

佛教传汉地380

藏传和南传381

佛教的中国化历程381

佛教向儒道靠拢381

斗争中融合382

儒道对佛教的借鉴382

天台宗382

开宗立派系一人382

典籍和理论383

衣钵绵延花开海外383

华严宗384

衣钵绵延384

中心教义385

流传海外385

净土宗386

追本溯源386

净土三经386

传法世系386

主要理论依据387

三论宗387

传法世系388

主要理论388

流传海外389

禅宗389

达摩西来,法传六祖389

宗分南北,派有五家389

禅宗经典390

禅宗的影响391

流传海外391

律宗391

道宣弘扬律学391

律宗经典392

鉴真东渡392

法相宗392

玄奘西游393

典籍和理论393

法相宗的影响394

中原密宗394

开元三大士394

经典和理论395

流传日本396

小乘佛教396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差别396

流传区域397

藏传佛教398

前弘期的藏传佛教398

后弘期的藏传佛教398

五大教派399

佛徒称谓及内涵399

戒律性身分称谓399

职务性身分称谓400

礼节性称谓401

中国佛教的清规戒律401

戒律401

清规402

佛教尊神漫谈403

佛陀403

菩萨403

罗汉403

天龙八部404

汉传佛经面面观404

经藏、律藏、论藏404

汉藏译佛经405

佛经的刊印406

佛经在民间406

佛教法器407

佛教法器407

钟407

锡杖408

念珠408

佛教音乐408

梵呗的中国化409

佛教音乐的世俗化409

三武一宗灭佛410

北魏太武帝灭佛410

北周武帝灭佛410

唐武宗灭佛411

后周世宗灭佛411

融入民间的佛教节日412

佛诞节412

佛成道节413

盂兰盆节413

中国著名佛教寺院414

白马寺414

大慈恩寺414

显通寺414

玄中寺414

独乐寺415

灵隐寺415

寒山寺415

国清寺415

中国佛塔之最415

佛祖舍利在中国417

阿育王分舍利建塔418

隋文帝分舍利建塔418

法门寺舍利419

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419

房山石径山佛真身舍利419

浙江鄞县阿育王寺塔419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419

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420

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420

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421

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4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