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筑力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建筑力学
  • 夏健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262484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建筑科学-力学-高等学校-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建筑力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1.2 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1

1.3 结构的分类2

1.4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4

1.5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5

第2章 静力学基础7

2.1 静力学公理7

2.2 约束与约束反力9

2.3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13

2.4 结构的计算简图16

第3章 平面汇交力系19

3.1 平面汇交力系的工程实例19

3.2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20

3.2.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20

3.2.2 力在坐标轴的投影21

3.2.3 合力投影定理22

3.2.4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22

3.3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23

3.3.1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23

3.3.2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23

第4章 力矩与力偶27

4.1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27

4.1.1 力对点之矩27

4.1.2 合力矩定理28

4.2 力偶29

4.2.1 力偶的概念29

4.2.2 力偶的基本性质30

4.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31

4.3.1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31

4.3.2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32

第5章 平面一般力系33

5.1 平面一般力系的工程实例33

5.2 力的平移定理34

5.3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35

5.3.1 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35

5.3.2 简化结果的讨论36

5.3.3 平面力系的合力矩定理37

5.4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38

5.4.1 平衡方程的一般形式38

5.4.2 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39

5.5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42

5.6 物体系统的平衡43

第6章 空间力系47

6.1 概述47

6.2 力对轴之矩48

6.3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49

6.3.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49

6.3.2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51

6.3.3 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51

6.4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54

第7章 截面的几何性质57

7.1 重心和形心57

7.1.1 重心的概念57

7.1.2 重心和形心的计算公式57

7.1.3 组合平面图形的形心计算公式59

7.2 面积矩60

7.2.1 面积矩的定义60

7.2.2 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矩计算61

7.3 惯性矩62

7.3.1 惯性矩的定义62

7.3.2 简单图形惯性矩的计算62

7.3.3 平行移轴公式64

7.3.4 惯性半径65

7.3.5 极惯性矩66

7.4 惯性积与主惯性矩67

7.4.1 惯性积67

7.4.2 主惯性矩67

第8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69

8.1 轴向拉伸与压缩构件的内力69

8.1.1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69

8.1.2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69

8.1.3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图70

8.2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71

8.2.1 应力的概念71

8.2.2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72

8.3 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73

8.4 轴向拉压杆的变形74

8.4.1 轴向变形74

8.4.2 横向变形75

8.5 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78

8.5.1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78

8.5.2 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81

8.6 强度条件与强度计算82

8.6.1 极限应力82

8.6.2 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82

8.6.3 轴向拉压时的强度条件83

8.7 应力集中的概念85

8.8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86

8.8.1 剪切和挤压的概念86

8.8.2 剪切的实用计算87

8.8.3 挤压的实用计算87

第9章 扭转89

9.1 扭转的概念89

9.2 外力偶矩、扭矩和扭矩图90

9.2.1 外力偶矩的计算90

9.2.2 扭矩90

9.2.3 扭矩图91

9.3 剪切胡克定律91

9.3.1 剪应变91

9.3.2 剪切胡克定律92

9.4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的剪应力92

9.4.1 几何关系92

9.4.2 物理关系93

9.4.3 静力学关系93

9.5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计算94

9.6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与刚度计算96

9.6.1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96

9.6.2 刚度计算97

9.7 剪应力互等定理98

9.8 矩形截面杆的扭转98

9.8.1 矩形截面杆扭转变形的特点98

9.8.2 矩形截面杆自由扭转时的最大剪应力和扭转角计算99

第10章 弯曲内力101

10.1 弯曲的概念101

10.2 平面弯曲时梁的内力102

10.2.1 梁的内力——剪力和弯矩102

10.2.2 剪力和弯矩的正负号规定103

10.2.3 梁任一截面的内力计算103

10.3 剪力图和弯矩图105

10.3.1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105

10.3.2 剪力图和弯矩图105

10.4 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的微分关系108

10.4.1 概述108

10.4.2 剪力图和弯矩图的规律108

10.5 用叠加法作梁的弯矩图112

第11章 弯曲应力114

11.1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114

11.2 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117

11.3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及其强度计算121

11.3.1 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121

11.3.2 工字形截面梁的剪应力123

11.3.3 圆形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123

11.3.4 圆环形截面梁的剪应力124

11.3.5 梁的剪应力强度计算125

11.4 提高梁承载能力的措施126

11.4.1 降低梁的最大弯矩Mmax的措施127

11.4.2 增加抗弯截面模量Wz的措施128

11.4.3 采用变截面梁128

第12章 弯曲变形130

12.1 梁的挠度和转角130

12.2 梁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131

12.3 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132

12.4 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135

12.5 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138

12.5.1 梁的刚度校核138

12.5.2 提高梁刚度的措施139

第13章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140

13.1 应力状态的概念140

13.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141

13.2.1 斜截面上的应力142

13.2.2 主应力和主平面143

13.2.3 最大剪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平面144

13.3 平面应力的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146

13.3.1 应力圆的作法146

13.3.2 利用应力圆计算最大正应力σmax和最小正应力σmin147

13.3.3 利用应力圆计算最大剪应力τmax147

13.3.4 计算单元体任意斜截面上的正应力与剪应力148

13.4 广义胡克定律149

13.5 强度理论150

13.5.1 强度理论的概念和材料的两种破坏形式150

13.5.3 四个常用的强度理论150

13.5.4 四个强度理论的特点151

第14章 组合变形154

14.1 概述154

14.2 斜弯曲155

14.2.1 内力计算155

14.2.2 应力分析155

14.2.3 强度计算156

14.2.4 变形分析157

14.3 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159

14.4 偏心压缩160

14.4.1 单向偏心压缩(拉伸)160

14.4.2 双向偏心压缩(拉伸)162

14.4.3 截面核心165

第15章 压杆稳定166

15.1 压杆稳定的概念166

15.2 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167

15.2.1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力167

15.2.2 其他支承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力168

15.3 欧拉公式的使用范围和临界应力总图170

15.4 压杆的稳定计算173

15.5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177

15.5.1 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177

15.5.2 改善压杆的支承条件178

15.5.3 选择合理的材料178

第16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179

16.1 概述179

16.2 体系的自由度与约束180

16.2.1 自由度的概念180

16.2.2 约束的概念与类型181

16.2.3 多余约束182

16.2.4 计算自由度183

16.2.5 对计算自由度的讨论183

16.3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184

16.3.1 二刚片规则184

16.3.2 三刚片规则184

16.3.3 二元体规则185

16.4 几何组成分析举例185

16.5 体系的几何组成与静定性的关系187

第17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188

17.1 静定梁188

17.1.1 单跨静定梁188

17.1.2 区段叠加法188

17.1.3 斜梁189

17.1.4 多跨静定梁190

17.2 静定平面刚架193

17.2.1 刚架的概念193

17.2.2 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193

17.3 静定平面桁架197

17.3.1 桁架的概念197

17.3.2 理想桁架的内力计算199

17.4 三铰拱202

17.4.1 拱的构造及特点202

17.4.2 三铰拱的内力计算203

17.5 组合结构207

17.6 静定结构的特性208

第18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210

18.1 概述210

18.1.1 结构的位移210

18.1.2 计算结构位移的目的211

18.2 虚功原理211

18.2.2 实功与虚功211

18.2.2 变形体的虚功原理213

18.3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213

18.3.1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213

18.3.2 几种典型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216

18.4 图乘法219

18.5 静定结构由于支座移动、温度变化引起的位移224

18.5.1 静定结构由于支座移动引起的位移224

18.5.2 静定结构由于温度改变引起的位移226

18.6 线弹性体系的互等定理228

18.6.1 功的互等定理228

18.6.2 位移互等定理229

18.6.3 反力互等定理229

第19章 力法231

19.1 超静定结构的概念和超静定次数的确定231

19.1.1 超静定结构的概念231

19.1.2 超静定次数的确定231

19.2 力法原理和力法方程234

19.2.1 力法的基本原理234

19.2.2 力法一般方程236

19.3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梁和刚架237

19.4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桁架、排架和组合结构240

19.4.1 超静定桁架的计算240

19.4.2 排架的计算241

19.4.3 超静定组合结构的计算242

19.5 对称性的利用244

19.6 温度改变和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248

19.6.1 温度改变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249

19.6.2 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250

19.7 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251

19.8 超静定结构与静定结构的比较253

第20章 位移法254

20.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254

20.2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256

20.3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与基本结构260

20.4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262

20.5 位移法应用举例265

20.6 应用结点和截面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方程270

20.7 对称性的利用271

20.7.1 对称荷载作用在对称结构上272

20.7.2 反对称荷载作用在对称结构上273

第21章 力矩分配法276

21.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276

21.2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的无侧移刚架279

21.2.1 只有一个结点角位移279

21.2.2 有多个结点角位移282

第22章 影响线288

22.1 影响线的概念288

22.2 用静力法作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289

22.2.1 反力影响线289

22.2.2 弯矩影响线290

22.2.3 剪力影响线291

22.3 用机动法作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293

22.3.1 机动法的概念293

22.3.2 机动法绘制简支梁的影响线294

22.3.3 机动法绘制外伸梁的影响线294

22.3.4 用机动法绘制多跨静定梁的影响线296

22.4 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297

22.5 影响线的应用298

22.5.1 当荷载位置固定时求某量值298

22.5.2 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300

22.6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弯矩303

22.7 连续梁的影响线与内力包络图305

22.7.1 连续梁的影响线305

22.7.2 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308

第23章 平面杆系结构分析程序(pmgx)的应用312

23.1 平面杆系结构分析程序(pmgx)的基本概念312

23.1.1 整体坐标系与局部坐标系312

23.1.2 结点编号与单元编号312

23.1.3 结点位移313

23.1.4 结点的约束特征313

23.1.5 荷载的类型313

23.1.6 数据输出314

23.1.7 是否考虑杆件的轴向变形314

23.2 平面杆系结构分析程序的使用314

23.2.1 数据输入314

23.2.2 查看数据314

23.2.3 结构计算314

23.2.4 计算结果314

23.2.5 帮助315

23.2.6 退出315

23.3 原始输入数据说明315

23.3.1 基本信息(1行)315

23.3.2 结点约束信息(NJ行)315

23.3.3 单元信息(NE行)315

23.3.4 结点荷载信息(NP行,NP>0时输入)316

23.3.5 非结点荷载信息(NF行,NF>0时输入)316

23.3.6 结点坐标信息(NJ行)316

23.4 输出格式说明316

23.4.1 结点位移316

23.4.2 单元内力(NE行)317

23.5 显示结构的弯矩图、剪力图和轴力图317

23.5.1 操作317

23.5.2 退出317

23.6 程序的文件说明318

23.7 pmgx程序的计算示例318

参考文献3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