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小麦矮秆基因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小麦矮秆基因
  • 李杏普,兰秦缺,李孟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3517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8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193页
  • 主题词:小麦-基因-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小麦矮秆基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小麦矮化育种1

1.1矮化育种的意义1

1.2矮化育种研究的发展和现状2

2小麦矮源和矮秆基因5

2.1世界主要小麦矮源5

2.1.1显性矮源5

2.1.2隐性矮源6

2.2中国小麦育种利用的主要矮源7

2.3小麦矮秆基因7

2.3.1草丛矮基因7

2.3.2独秆基因8

2.3.3矮秆基因(Rht基因)8

3小麦矮秆基因鉴定和染色体定位12

3.1矮秆基因的鉴定方法12

3.1.1系谱追踪法13

3.1.2单体分析法13

3.1.3测交分析法13

3.1.4赤霉酸(GA3)鉴定法13

3.1.5培育近等位基因系或诱导加倍单倍体品系14

3.1.6分子标记鉴定技术14

3.2矮秆基因的多途径鉴定结果16

3.2.1 Rht矮秆基因的GA3等生物化学鉴定16

3.2.2不同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引物筛选和染色体定位30

3.2.3不同种质的矮秆基因分子鉴定及其分布规律37

4小麦矮秆基因及其互作对小麦生物学特征、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49

4.1试验材料和方法49

4.1.1试验材料49

4.1.2种植和调查方法50

4.1.3品质分析方法51

4.1.4水培试验方法51

4.1.5盆栽试验方法51

4.1.6不同生态类型区试验方法51

4.2 Rht-B1b、 Rht-D1b、 Rht-B1c矮秆基因的育种价值研究52

4.2.1 Rht基因对小麦营养器官生长特征、特性的作用52

4.2.2 Rht-B1b、 Rht-D1b、 Rht-B1c矮秆基因对产量性状的作用57

4.2.3 Rht基因对小麦生育期的影响64

4.3 Rht8、 Rht-D1c、 Rht12诸矮秆基因的育种价值研究65

4.3.1 Rht8、 Rht-D1c、 Rht12诸矮秆基因对小麦营养器官生长特征、特性的影响65

4.3.2 Rht8、 Rht-D1c、Rht12诸矮秆基因对产量性状的影响69

4.3.3 Rht8、 Rht-D1c、 Rht12诸矮秆基因对生育期的影响70

4.3.4小结与讨论70

4.4矮秆基因及其互作对小麦生长发育特征、特性的影响总结71

4.5 Rht矮秆基因对小麦产量性状的作用机理研究72

4.6矮秆基因对小麦品质性状的作用74

4.6.1以冬麦品种MERCIA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之间品质的差异74

4.6.2以冬麦品种MER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品质性状的差异75

4.6.3以春麦品种APril Bearded为背景的不同基因系品质性状的差异77

4.6.4小结与讨论78

4.7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矮秆基因的作用79

4.7.1不同Rht基因在冬麦区不同条件下的表现79

4.7.2不同Rht基因在春麦试验区中的遗传差异82

4.8在模拟气候室不同Rht近等基因系营养性状的异同84

4.8.1水培试验84

4.8.2盆栽试验86

4.8.3小结与讨论88

4.9 Rht基因对抗旱性的影响89

5小麦矮秆基因遗传研究91

5.1试验材料和方法91

5.1.1试验材料91

5.1.2试验方法91

5.2矮秆基因遗传力及遗传效应分析92

5.3矮秆基因杂种优势分析93

5.4主要矮源的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95

5.5不同矮秆基因互作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及遗传效应96

5.6不同矮秆基因互作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100

6小麦矮秆基因克隆110

6.1小麦基因克隆技术110

6.1.1蛋白质部分氨基酸序列已知基因的克隆技术110

6.1.2已知基因表达序列标签的克隆技术110

6.1.3小麦基因的图位克隆111

6.2小麦矮秆基因的克隆112

6.2.1 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的克隆112

6.2.2矮败小麦的创制及Rht-D1c矮秆基因的克隆113

6.2.3 Rht-B1c矮秆基因的克隆114

6.3矮秆基因克隆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114

7小麦矮秆基因种质资源创新116

7.1小麦矮秆基因种质资源创新方法116

7.1.1利用自然的基因突变进行小麦矮秆种质资源创新117

7.1.2通过种内杂交进行小麦矮秆种质资源创新117

7.1.3通过远缘杂交进行小麦矮秆种质资源创新117

7.1.4通过物理和化学诱变进行小麦矮秆种质资源创新118

7.1.5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小麦矮秆种质资源创新119

7.2小麦矮秆基因种质资源的创新目标119

7.2.1以遗传学工具材料为主要目标的种质创新119

7.2.2以育种亲本材料为主要目标的种质创新120

7.3小麦矮秆基因种质资源创新的发展方向121

7.3.1加强现有矮秆基因的研究121

7.3.2改良现有矮源121

7.3.3继续探索、鉴定和利用新的矮秆资源122

8不同矮秆基因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鉴定123

8.1矮秆基因资源的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123

8.1.1抗旱性鉴定123

8.1.2耐盐性鉴定124

8.1.3抗寒性鉴定124

8.1.4抗病性鉴定124

8.1.5抗蚜虫鉴定126

8.1.6品质鉴定126

8.1.7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126

8.2不同矮秆基因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鉴定126

主要参考文献1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