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言学史概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语言学史概要
  • 岑麟祥编著;岑运强评注 著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ISBN: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85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言学史概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语言学史的对象和任务1

二、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4

三、语言学史的分期问题5

古代语言学史7

第一章 上古时期7

一、初民神话和宗教故事中关于语言的问题7

1.1概说7

1.2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人类语言的传说7

1.3古埃及关于语言起源的故事9

二、古印度人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10

1.4古印度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10

1.5波尼尼和其他古印度语法学家12

1.6古印度语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13

三、古代中国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看法和解释17

1.7古代中国人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17

1.8我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名”“实”问题的讨论19

1.9我国古代字书的编纂和对于古书的训释23

四、我国秦汉时代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27

1.10我国古代的字书和《说文解字》27

1.11《尔雅》及其体例30

1.12扬雄的《方言》31

1.13刘熙的《释名》34

1.14古书的注释36

五、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语文学家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37

1.15希腊古代哲学家关于“词”与“物”关系的讨论和语法分析37

1.16希腊古代语文学家亚里士塔尔库斯和盛诺多图斯39

1.17希腊古代语法学家特拉克斯和他的《希腊语语法》40

1.18古罗马的希腊语文教师克拉特斯41

1.19古罗马语法学家瓦罗和多纳图斯42

1.20古希腊、罗马语文研究中的缺点43

第二章 中古时期47

一、我国魏晋时代音韵学的兴起及其以后的发展47

2.1我国反切法的兴起47

2.2我国最早的韵书48

2.3《切韵》、《刊谬补缺切韵》和《唐韵》49

2.4《广韵》和《集韵》51

2.5《五音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诗韵》53

2.6等韵学和韵摄图56

二、阿拉伯和阿拉伯语文学研究59

2.7阿拉伯语的一般情况59

2.8古阿拉伯语文学学派及其贡献60

2.9阿拉伯语文研究的特点及其所发生的影响63

三、欧洲中世纪关于语言的研究65

2.10欧洲中世纪语言研究的一般特点65

2.11耶稣会士关于语言翻译和文献搜集的工作65

2.12关于原始世界和天堂语言的拟测68

2.13语言的比较和分类69

第三章 近古时期71

一、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结合民族运动对于语言的研究和一般语法问题的考察71

3.1文艺复兴时代俗文学的兴起71

3.2文艺复兴时代对于语法的研究72

二、波尔·洛瓦雅耳唯理语法或普通语法学派及其方法论原则74

3.3波尔·洛瓦雅耳修道院和“唯理普通语法”74

3.4唯理语法的方法论原则75

3.5总结77

三、我国元明时代北音系统韵书的兴起及其以后的演变78

3.6元曲的兴起78

3.7周德清的《中原音韵》79

3.8乐韶凤、宋濂等的《洪武正韵》81

3.9兰廷秀的《韵略易通》83

3.10毕拱辰的《韵略汇通》85

3.11樊腾凤的《五方元音》86

四、我国关于古音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88

3.12我国古代学者对于古音的解释88

3.13陈第对于古音的研究91

3.14顾炎武对于古音的研究92

3.15江永的古韵分部94

3.16段玉裁的古韵分部95

3.17戴震的古韵分部97

3.18孔广森的古韵分部99

3.19王念孙、江有诰、夏炘、章炳麟、黄侃等的古韵分部101

3.20钱大昕、章炳麟和黄侃对于古声母的考究104

3.21总结106

五、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语言起源问题的看法108

3.22概说108

3.23洛克论人类的抽象能力109

3.24亚当·史密斯、斯图瓦尔特和卢骚对语言起源问题的看法110

3.25孔狄亚克的感叹说111

3.26赫尔德的摹声说112

3.27赫尔德对语言研究的影响113

历史比较语言学史116

第四章 历史比较法产生的前提116

一、绪论116

4.1概说116

二、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117

4.2十八世纪以前关于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117

4.3俄国的《全球语言的比较词汇》119

4.4赫尔伐士的《语言目录》120

4.5阿德隆的《米特里达脱斯或普通语言学》122

三、梵语材料在语言比较研究中的运用123

4.6梵语材料对于语言比较研究的意义123

4.7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对于梵语的学习123

4.8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于梵语和欧洲语言有相同点的发现124

4.9史勒格耳的《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及其意义126

第五章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129

一、绪论129

5.1概说129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129

5.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129

5.3拉斯克和他的《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130

5.4波普和他的《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和《比较语法》132

5.5雅各布·格里姆和他的《德语语法》135

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139

5.6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的意义139

5.7波特和他的《印度·日耳曼系语言领域内的词源研究》139

5.8古尔替乌斯和他的贡献141

5.9施莱赫尔的贡献和缺点142

5.10费克和他的《民族分裂前印度·日耳曼基础语词典》147

5.11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的新时期149

5.12阿斯戈里和他的贡献150

5.13维尔纳和“维尔纳定律”151

5.14勃鲁格曼和“新语法学派”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上的贡献153

5.15索绪尔和他的贡献157

5.16梅耶关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著作158

第六章 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161

一、绪论161

6.1概说161

二、印欧语系162

6.2概说162

(一)印度·伊朗语族162

6.3分类162

6.4印度语支163

6.5伊朗语支164

(二)希腊语族165

6.6希腊语和希腊语方言165

(三)意大利·克勒特语族167

6.7分类167

6.8意大利语支167

6.9克勒特语支169

(四)日耳曼语族171

6.10分类171

6.11峨特语支172

6.12北部日耳曼语支172

6.13西部日耳曼语支172

6.14日耳曼族语言的历史比较173

(五)波罗的·斯拉夫语族174

6.15.分类174

6.16波罗的语支174

6.17斯拉夫语支174

6.18斯拉夫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177

6.19波罗的语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179

(六)阿尔巴尼亚语族180

6.20阿尔巴尼亚语的情况180

6.21关于阿尔巴尼亚语的研究180

(七)阿美尼亚语族181

6.22阿美尼亚语的情况181

6.23关于阿美尼亚语的研究181

(八)吐火罗语族182

6.24吐火罗族的情况182

6.25关于吐火罗语的研究183

三、汉藏语系184

6.26概说184

(一)汉语族184

6.27汉语的情况184

6.28关于汉语的研究186

(二)泰语族191

6.29泰语族的情况191

6.30关于泰语族的研究192

(三)藏缅语族193

6.31藏缅语族的情况193

6.32关于藏缅族语言的研究194

(四)苗瑶语族196

6.33苗瑶语族的情况196

6.34关于苗瑶族语言的研究196

(五)越南语和叶尼塞·奥斯提亚克语197

6.35概说197

6.36越南语及其特点197

6.37叶尼塞·奥斯提亚克语及其特点198

6.38关于汉藏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199

四、含·闪语系202

6.39概说202

(一)含语族202

6.40含语族的情况202

6.41关于含族语言的研究204

(二)闪语族205

6.42闪语族的情况205

6.43关于闪族语言和含·闪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209

五、芬兰·乌戈尔语系210

6.44芬兰·乌戈尔语系的一般情况210

6.45关于芬兰·乌戈尔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212

六、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213

6.46概说213

(一)突厥语族213

6.47突厥语族的情况213

6.48突厥语族语言的研究214

(二)蒙古语族215

6.49蒙古语族的情况215

6.50关于蒙古族语言的研究216

(三)通古斯语族217

6.51通古斯语族的情况217

6.52关于通古斯族语言的研究218

6.53突厥·蒙古·通古斯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219

七、伊伯利·高加索语系219

6.54概说219

6.55南部高加索语言220

6.56北部高加索语言220

6.57关于伊伯利·高加索系语言的研究221

八、南亚语系222

6.58概说222

(一)扪达语族222

6.59扪达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222

(二)孟·高棉语族223

6.60孟·高棉语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223

九、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225

6.61概说225

(一)印度尼西亚语语族225

6.62印度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225

(二)美拉尼西亚语族226

6.63美拉尼西亚语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226

(三)密克罗尼亚语族226

6.64密克罗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226

(四)玻里尼西亚语族227

6.65玻里尼西亚族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227

6.66马来亚·玻里尼西亚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228

十、达罗毗荼语系228

6.67概说228

6.68泰米尔语229

6.69喀拿拉语229

6.70铁鲁古语229

6.71贡德语、科拉姆语、比尔语、库伊语、库鲁克语和马尔托语230

6.72婆罗呼语230

6.73达罗毗荼系语言的特点230

6.74达罗毗荼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231

十一、班图语系和非洲诸语言232

6.75概说232

(一)班图语系232

6.76班图系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232

6.77班图系语言的研究233

(二)苏丹·几内亚语系234

6.78苏丹·几内亚系语言的分布状况和特点234

6.79苏丹·几内亚系语言的研究235

(三)布施曼·霍登托特语系236

6.80布施曼语和霍登托特语的分布状况236

6.81布施曼语的研究236

6.82霍登托特语的研究236

6.83布施曼语和霍登托特语的主要特点237

十二、美洲诸语言237

6.84概说237

(一)北美洲诸语言238

6.85北美洲诸语言的分布状况238

(二)中美洲诸语言239

6.86中美洲诸语言的分布状况239

(三)南美洲和安的列斯岛诸语言239

6.87南美洲和安的列斯岛诸语言的分布状况239

6.88关于美洲诸语言的研究241

普通语言学史243

第七章 普通语言学的建立243

一、绪论243

7.1概说243

二、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洪堡特243

7.2洪堡特和他的学说243

三、石坦达尔对于洪堡特语言学观念的解释和他所建立的心理主义理论249

7.3石坦达尔和他的心理主义观念249

第八章 语言学中的自然主义学派252

一、绪论252

8.1概说252

二、施莱赫尔的自然主义观点253

8.2施莱赫尔的生平和著作253

8.3施莱赫尔的自然主义观点253

三、缪勒的自然主义观点258

8.4缪勒对于语言和语言学的看法258

8.5缪勒学说的反应258

第九章 语言学中的新语法学派260

一、绪论260

9.1概说260

二、新语法学派的基本理论260

9.2《形态学研究》发刊词260

9.3语言变化中的两个原则261

三、保罗的个人心理主义263

9.4保罗和语言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观点263

9.5保罗对类推作用的解释264

四、新语法学派的新发展266

9.6德尔勃吕克标志着新语法学派的新发展266

第十章 语言学中的心理社会学学派267

一、绪论267

10.1概说267

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267

10.2索绪尔和他的著作267

10.3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268

三、梅耶和房德里耶斯的心理社会学观点276

10.4梅耶和他的著作276

10.5梅耶的语言学理论276

10.6房德里耶斯和他的语言学理论280

四、总结281

10.7心理社会学学派的理论基础及其来由281

第十一章 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及其主要派别283

一、绪论283

11.1概说283

11.2结构语言学及其主要派别的历史283

二、结构语言学的基本原理285

11.3结构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索绪尔的语言学原理285

三、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论原则290

11.4结构语言学方法论的三个原则290

四、结构语言学三个主要派别的差异294

11.5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间的差异及其意义294

五、总结296

11.6结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评论296

第十二章 语言学中的“词与物”学派、唯美主义学派和新语言学学派298

一、绪论298

12.1概说298

二、“词与物”学派298

12.2舒哈尔德和“词与物”学派298

12.3“词与物”学派基本理论评议299

三、唯美主义学派300

12.4浮士勒和唯美主义学派300

12.5浮士勒语言学观念的三个基础301

12.6唯美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303

12.7浮士勒理论的评价307

四、新语言学学派308

12.8新语言学的倡导者308

12.9新语言学的一般理论评价309

第十三章 现代美国语言学中的心理主义和机械主义311

一、绪论311

13.1概说311

二、萨丕尔的心理主义311

13.2萨丕尔的生平和著作311

13.3萨丕尔的心理主义313

13.4萨丕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美国的民族语言学315

三、布龙菲尔德的机械主义317

13.5布龙菲尔德的生平和著作317

13.6布龙菲尔德学说的继承人及其影响322

附录一 美国的形式语言学324

附录二 社会语言学332

第十四章 英国语言学339

一、英国古代有关语言研究的特点339

14.1英国十八世纪关于词典的编纂和文字拼写改革的讨论339

二、语音学问题的研究340

14.2亨利·斯威特和但尼尔·琼斯的语音学研究340

三、英国语言学中的“伦敦学派”341

14.3弗斯和他所领导的“伦敦学派”341

四、韩礼德的系统·功能主义346

14.4韩礼德的生平和著作346

第十五章 苏联语言学350

一、绪论350

15.1概说350

二、十月革命前俄国的语言学350

15.2十月革命前俄国语言学的状况350

三、苏联的语言学352

15.3十月革命后苏联语言学的状况352

15.4马尔和他的“语言学新学说”353

15.5斯大林关于语言学的著作及其影响356

第十六章 中国语言学359

一、中国传统的语文研究359

16.1中国传统的语文研究及其特点359

二、鸦片战争后我国语文研究的转变360

16.2鸦片战争后我国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360

16.3汉语语法建立360

16.4汉字改革的倡议361

三、五四运动后的语言文字研究362

16.5关于我国语言文字改革和研究的状况362

四、解放后我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大改革365

16.6解放后中国语文研究概述365

参考文献367

把握语言学发展史的总脉络——试论“五段两线三解放”&岑运强3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