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中国史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近代中国史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2702373.jpg)
- 郭廷以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6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近代中国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世变前的中国与西方1
第一节 中国大势的推移1
一、闳放昂扬之世1
二、敛抑沉滞之世4
三、清的统治5
四、清的衰乱8
第二节 西方的海陆环伺9
一、欧人东来9
二、海疆扰攘——先驱者葡萄牙与西班牙11
三、海疆扰攘——继起的荷兰与英国15
四、中俄陆上的和战16
第三节 西教西学的传入与中阻20
一、耶稣会士的贡献20
二、西学西教的发展22
三、教士内讧24
四、西教被禁与西学之衰25
第四节 中西通商与英国的地位27
一、广州互市27
二、口岸限定与夷人防范28
三、马戛尔尼奉使的无成30
四、纠纷不已31
第二章 西力冲击(上)(1830—1850)34
第一节 中英争端的扩大34
一、英国的新举措34
二、平行往来与旧章遵守35
三、鸦片与银漏37
四、禁烟问题39
第二节 林则徐的禁烟41
一、道光的决策41
二、强制缴烟42
三、坚持具结与交凶43
四、西情探求与外交运用44
五、对英封港46
第三节 英国的炮舰政策47
一、决定用兵47
二、战争初起48
三、无结果的和谈50
四、战事继续52
第四节 中国境遇的初变53
一、南京条约53
二、美法效尤55
三、五口通商57
四、教士的活动58
五、西事研究59
六、造船制炮与抚绥61
七、粤民反英62
第三章 内部动乱(上)(1850—1860)66
第一节 太平军的兴起66
一、鸦片战争与内溃的加剧66
二、洪秀全的反清运动68
三、新王朝的创建69
四、直前北伐与回师西征72
五、对外接触75
六、北捻与南会77
第二节 极权统治78
一、信仰统制78
二、兵民合一80
三、官制与政事81
四、圣库与田亩制度82
五、妇女地位与礼俗83
第三节 传统势力的对抗84
一、曾国藩的领导84
二、湘军东征86
三、天京内变87
四、太平军的重振88
五、曾国藩总制东南89
第四章 西力冲击(下)(1850—1860)91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携手91
一、咸丰的对外动态91
二、英美法欲壑的增长92
三、修约交涉94
四、二次战争的导火线95
第二节 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96
一、英法的军事合作与美俄外交追随96
二、夺据广州98
三、进攻大沽99
四、天津要盟100
五、上海改约交涉与鸦片开禁103
六、俄国的再度东侵104
第三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106
一、战火重燃106
二、英法大举进兵108
三、北京陷落109
四、列强的共同收获111
五、俄国的独得112
第五章 内部动乱(下)(1860—1877)115
第一节 清的外援与曾军的奋战115
一、英国态度改变的朕兆与初次上海之役115
二、安庆的争夺118
三、通商口岸的攻守119
四、曾军的分路推进与洋将洋兵的协助121
第二节 太平军的末路124
一、纪纲隳坏124
二、全局瓦解126
三、捻乱的扩大与平定129
第三节 西南与西北131
一、贵州的苗与教131
二、云南的回、汉反满军132
三、陕甘回与马化龙133
四、阿古柏并据新疆134
五、左宗棠的远征136
第四节 人民的浩劫与军政的演变137
第六章 忧患中的自强运动(上)(1860—1885)140
第一节 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140
一、慈禧、恭亲王的联合政变140
二、恭亲王的时局认识142
三、曾、李、左的主张144
四、冯、郭的见解146
第二节 前期的洋务147
一、总理衙门与南北洋大臣147
二、赫德与海关148
三、英、美的合作政策与外交诱导150
四、军事工业的兴办153
五、西式教育的开始155
六、西学的积极介绍158
第三节 纷至沓来的外在困扰159
一、教案迭起159
二、日本吞并琉球与进犯台湾162
三、中英滇案与烟台条约165
四、中俄伊犁交涉166
五、朝鲜问题——日本向大陆扩张168
第七章 忧患中的自强运动(下)(1874—1893)171
第一节 洋务的再度推动171
一、慈禧继续当政171
二、海军初建与陆师训练172
三、富强兼顾的企业——轮船招商局174
四、煤矿、铁路、电线176
五、驻外使馆的设置177
第二节 中法战争与西南危机179
一、法侵北圻179
二、中法谈判180
三、战争开始与天津简约182
四、福州、台湾、谅山之役184
五、越南丧失186
六、英灭缅甸与始侵西藏187
第三节 朝局再变与续图富强189
一、慈禧的第二次政变189
二、北洋舰队的成立190
三、台湾建设192
四、内外干阻下的铁路经营194
五、炼铁及纺织工业195
第八章 甲午惨败与中国分割(1885—1900)198
第一节 日本挑衅求战198
一、李鸿章的朝鲜政策198
二、日本的决心200
三、俄、英动态202
四、李鸿章的进退维谷204
第二节 中国惨败205
一、陆海决战205
二、清廷谋和与日军续攻208
三、屈辱苛刻的马关条约210
四、俄、德、法的干涉212
五、台湾的抵抗214
第三节 中国的分割215
一、俄国部署215
二、德、俄囊括山东、东北217
三、英、法、日的势力范围219
四、美国的门户开放主义221
第九章 改制维新与排外(1885—1901)224
第一节 救国的新方向224
一、三十年自强运动的失败224
二、西人的建议227
三、改制论的萌动228
四、孙中山奋斗的开始231
五、康有为与维新派的思想及活动233
第二节 短命的维新与朝局三变236
一、变法要求的迫切236
二、百日维新238
三、新旧派的明争暗斗240
四、慈禧的第三次政变241
第三节 社会不安与义和团的发展244
一、民生经济的凋敝244
二、人心郁愤与教案再起245
三、山东、直隶的义和团247
四、慈禧对拳团的纵庇250
第四节 孤注一掷251
一、义和团控制下的京、津251
二、慈禧宣战252
三、战争期间的地方与中央254
四、北京二次失守与东北初度沦陷256
五、自立军与革命军258
六、辛丑条约260
第十章 满清倾覆前夕的内外情势(1901—1911)264
第一节 列强角逐的激化264
一、日俄战争与日本的侵略东北264
二、日美对抗与东北开放的失败267
三、英国与西藏268
四、各国权益的扩张269
第二节 反动后的新政272
一、强颜变法272
二、袁世凯与北洋新军274
三、张之洞与新教育275
四、实业发展的困难278
第三节 革命与立宪的对峙281
一、爱国排满潮的高涨281
二、革命力量的团结——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284
三、革命思想战的胜利286
四、预备立宪289
五、革命及立宪的行动290
第四节 满清的最后挣扎292
一、排汉与集权292
二、立宪派的请愿294
三、愈挫愈坚的革命军296
四、求生与抗捐抢粮297
五、护权与争矿、争路298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1911—1912)302
第一节 革命军的大起302
一、湖北的军中革命运动302
二、武昌新军起义304
三、十四省独立305
第二节 袁世凯的机会308
一、袁的再起308
二、清政权的转移与英美的助成,日本的企图309
三、立宪派、北洋派拥袁及革命党让袁312
第三节 妥协中诞生的民国314
一、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314
二、清朝告终316
三、袁世凯的临时政府319
第十二章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2—1916)321
第一节 攘夺权力321
一、党派分野与政局动荡321
二、袁与国民党的武力决斗325
三、变相的君主328
第二节 俄、英侵略边区,日本谋吞中国331
一、俄、英割裂外蒙、西藏331
二、日本力图南满、东蒙与进兵山东332
三、“二十一条”要求333
四、袁世凯对日屈服335
第三节 洪宪帝制337
一、伪造民意337
二、日本的一擒一纵340
三、反袁的势力342
四、反袁派的联合行动344
五、袁的败亡345
第十三章 军阀恣睢(1916—1924)348
第一节 袁世凯的后继者348
一、军阀割据348
二、段祺瑞的专横、参战问题349
三、张勋复辟351
第二节 大混乱的开始352
一、南北战争及北洋军阀的内在矛盾352
二、日、段勾结355
三、广州、北京政府的蜕变与南北和议不成357
四、赤俄、白俄在满、蒙、新疆的角逐359
五、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361
第三节 循环的内战363
一、北方的皖系、直系、奉系363
二、南方的桂系、滇系、国民党与联省自治366
三、华盛顿会议与中国369四、吴佩孚的霸权371
五、无休止的南方战乱374
六、匪祸与曹锟贿选376
第十四章 再革命(上)(1915—1924)379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379
一、思想解放379
二、文学革命与政治革命382
三、经济社会变化与商民工人妇女的觉醒385
四、五四运动的扩大389
五、新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91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党的改组395
一、中苏接触395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98
三、苏俄、中共与孙中山、吴佩孚401
四、国民党与苏俄、中共实行联合405
第三节 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展开407
一、直系的崩溃407
二、国民党的时局主张,张作霖、冯玉祥的对立410
三、壮烈的反帝国主义运动413
四、北方军阀的离合与混战415
第十五章 再革命(下)(1925—1928)418
第一节 蒋中正的领导418
一、早期军事成就418
二、权力的集中420
三、制裁中共422
第二节 国民革命军北伐425
一、进军华中425
二、鲍罗廷的倒蒋反英活动与蒋之攻取华东428
三、清党与南京、武汉的对立432
第三节 国共全面决裂434
一、武汉政府的危机434
二、武汉分共436
三、国民党内讧不已438
四、中共武装斗争439
第四节 继续北伐441
一、华北之战441
二、日本的阻挠与北伐结束442
第十六章 两种内战(1929—1931)445
第一节 内战再起445
一、动乱的酝酿445
二、讨伐桂系448
三、护党救国军的起伏449
第二节 联合反蒋451
一、反蒋派的大联合451
二、罕有的内战452
三、扩大会议454
四、反蒋军的瓦解455
五、广州独立457
第三节 中共武力的发展459
一、红军与苏维埃区的创建459
二、红军攻势463
三、江西前期“围剿”465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出现467
第十七章 安内与攘外(1928—1936)470
第一节 北伐后的对外举措470
一、废止旧约交涉470
二、中俄中东铁路之争471
第二节 日本侵占东北472
一、九一八事变472
二、国民党团结不成、国际联盟决议无效、日本进攻上海474
三、日制“满洲国”与义勇军奋战477
四、热河续陷、塘沽协定、抗日反蒋478
五、中枢阢陧、各省战乱480
六、苏俄动向、入侵新疆481
第三节 国共全力搏斗483
一、“九一八”后的中共483
二、鄂、豫、皖攻剿与第一支红军西走484
三、江西后期“围剿”485
四、第二支红军西走——长征487
五、转移西北后的红军490
第四节 日本进图华北491
一、缓和中日关系的尝试491
二、加紧分割华北——河北、察哈尔事件493
三、加紧分割华北——广田三原则、河北自治运动495
四、南京北平谈判497
第五节 联合抗日运动499
一、抗日与反国民党499
二、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00
三、蒋的统一成就502
四、国防建设的推进503
五、西安事变506
六、国共二度合作510
第十八章 八年抗日战争(1937—1945)513
第一节 中日全面战争513
一、日本求战与中国应战——七七事变513
二、初期阵地战与游击战516
三、列强反应519
四、扩大抗战基础521
五、大迁徙523
第二节 内外危机525
一、汪兆铭背叛525
二、国共的明争暗斗527
三、国际情势的变幻530
四、战局持续532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534
一、中国成为同盟国之一、平等条约534
二、中俄新疆之争、中美英对反攻缅甸之歧见、开罗会议537
三、国共关系紧张539
四、艰险的1944年541
五、严重的物价问题548
第四节 战争结束550
一、太平洋日军大败550
二、雅尔塔协定与中俄友好同盟条约551
三、日本投降555
第十九章 中国大陆政权的改变(1945—1950)557
第一节 战后国共之争、中俄东北交涉557
一、赫尔利斡旋国共问题557
二、重庆会谈纪要559
三、受降之战564
四、中、俄东北接收与经济合作谈判565
第二节 马歇尔使华570
一、停战令、政治协商会议、军队整编与统编方案570
二、国共及中俄关系的恶化572
三、关外战争扩大575
四、且战且谈、美国调处失败577
第三节 国民政府险象环生581
一、战局转变与共军进攻581
二、内政外交的煎迫585
三、经济的加速崩溃586
四、民变与层出不穷的学潮589
第四节 中共的胜利590
一、决战590
二、国民党求和与中共全国进军593
三、大陆与台湾的两个政权595
补充阅读书目举隅599
书后小记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