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复合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以广西大新县湿热岩溶山区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复合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以广西大新县湿热岩溶山区为例
  • 周慧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5170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254页
  • 主题词:岩溶区-生态系-研究-大新县;生态经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大新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复合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以广西大新县湿热岩溶山区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4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5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5

二、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12

三、区域生态经济建设实践17

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指标体系20

五、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及其演变24

第三节 全书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28

一、全书主要内容28

二、研究方法30

三、技术路线31

第二章 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基本理论与方法32

第一节 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概念32

一、湿热岩溶山区的界定32

二、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概念36

第二节 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结构框架分析37

第三节 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其演化机制39

一、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基本特征39

二、湿热岩溶山区复合生态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41

第四节 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47

一、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47

二、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51

第五节 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53

一、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区划理论基础53

二、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区划方法55

第六节 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框架设计63

一、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一般性理论63

二、湿热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64

三、湿热岩溶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模式框架设计66

第三章 大新县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69

第一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现状特征69

一、大新县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现状分析69

二、大新县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特征96

第二节 系统时间过程演变分析97

一、自然过程97

二、人文过程102

第三节 系统空间分异分析106

一、自然地理106

二、人文地理110

第四节 资源环境效应分析112

一、资源112

二、生态环境117

第五节 系统演变驱动力机制123

一、地质构造作用奠定了大新县地貌、水文格局的基本框架123

二、地貌展布格局主导着大新县生态环境的区域分异124

三、地形地貌条件制约着大新县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125

四、水文环境的地域差异严重制约着生产布局和人口分布126

五、湿热气候加快了本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演变126

六、优势自然资源影响着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功能126

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促使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演化127

第四章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129

第一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129

一、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129

二、阶段性规划目标129

三、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130

第二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131

一、关联系数计算131

二、关联度的计算133

三、结果分析133

第五章 大新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136

第一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地域分异特点分析136

第二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原则和方法137

一、岩溶山区县级小尺度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特殊性问题分析137

二、大新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原则138

三、大新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方法140

第三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结果141

第四节 各分区人口承载力估算143

一、研究区地形起伏143

二、人口承载力标准145

三、评价结果145

第五节 各区特点及发展方向147

一、东部小明山水源头山地丘陵生态经济功能区(Ⅰ)147

二、东北部地下河域峰丛洼地生态经济功能区(Ⅱ)148

三、中部黑水河下游流域峰林谷地平原生态经济功能区(Ⅲ)149

四、东南部揽圩河流域峰林谷地生态经济功能区(Ⅳ)155

五、西北部黑水河上游流域峰丛洼地生态经济功能区(Ⅴ)156

第六章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160

第一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优势分析160

一、关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优势的一般性理论160

二、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161

三、生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62

四、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163

第二节 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165

一、大新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思路165

二、泛旅游规划研究进展165

三、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构建165

四、大新县实施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67

第三节 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下的大新县产业体系建设171

一、旅游产业体系建设171

二、特色农业体系建设175

三、生态工业体系建设180

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186

五、配套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186

第四节 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下的生态人居体系建设187

一、县城建设187

二、重点城镇建设188

三、新农村建设189

第五节 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下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189

一、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190

二、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193

三、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194

四、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196

五、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198

第六节 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下的生态环境建设200

一、水土保持200

二、石漠化治理202

三、矿山生态环境治理203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204

五、环境污染防治205

六、减灾与防灾208

第七节 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209

一、强化组织管理209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210

三、促进科技创新210

四、加强宣传教育210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212

第一节 研究结论212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214

第三节 研究展望215

参考文献216

附录1 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35

附录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小康社会目标量化标准237

附录3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修订稿)2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