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
  • 张杰等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一个循环:多元与一元之间2

第二节 两大板块:境内与境外交融10

第三节 三股潮流:起伏与转向演变14

第一编 宗教编21

概述21

第一章 索洛维约夫: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25

第一节 走向上帝:大智而哲学修养更高的人25

第二节 完整知识:神学、哲学、科学的融合28

第三节 索菲娅形象:万物统一和神人合一31

第四节 伦理学观点:善与万物统一33

第五节 美学观:真善美的物质统一性36

第六节 时空的象征:别雷小说《彼得堡》38

第二章 罗赞诺夫:性与宗教41

第一节 思考与探索:生活化与文学化42

第二节 生活化:性与宗教43

第三节 文学化:思想与批评46

第四节 思想探索的文学化:“宗教大法官”的传说49

第三章 特鲁别茨科伊兄弟:聚和性意识与生命的意义51

第一节 转向宗教:两兄弟的学术之旅52

第二节 谢·尼·特鲁别茨科伊:聚和性意识53

第三节 叶·尼·特鲁别茨科伊:生命的意义55

第四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聚和性”意识58

第四章 梅列日科夫斯基:新宗教意识64

第一节 诗歌与理论批评: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65

第二节 新宗教意识67

第三节 象征主义批评70

第四节 《未知者耶稣》的象征意义与批评启示72

第五章 舍斯托夫:悲剧哲学75

第一节 思想的执着者76

第二节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78

第三节 圣经哲学:走向信仰之路80

第四节 悲剧哲学批评82

第五节 契诃夫创作的悲剧式解读86

第六章 维·伊凡诺夫: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89

第一节 基督教文化的审美感悟者90

第二节 现实的象征化:酒神崇拜92

第三节 象征的现实化:合唱原则94

第四节 象征与现实之间:文本现实性的逆向延伸96

第七章 洛斯基:具体的理想现实主义99

第一节 走向哲学之路100

第二节 具体的理想现实主义102

第三节 上帝存在的直觉主义证明104

第四节 现实与理想:《樱桃园》的直觉阐释106

第八章 布尔加科夫:“三位一体”108

第一节 思想的形成与三个发展阶段109

第二节 宗教唯物主义与索菲娅学说111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文学批评113

第四节 《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伊凡形象114

第九章 别尔嘉耶夫:东正教人本主义116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探索11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俄罗斯宗教文化之间120

第三节 走出悲剧的人本学哲学122

第四节 东正教人本主义125

第五节 精神解放:摆脱客体化世界的羁绊128

第六节 地理位置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同一130

第七节 救世的宗教文化批评132

第八节 民族“神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133

第十章 弗兰克:直觉主义的宗教人道主义136

第一节 思想的两次转向137

第二节 虚无主义伦理学139

第三节 黑暗之光:善恶与拯救之间141

第四节 直觉主义的宗教人道主义143

第五节 庸俗人道主义批判145

第六节 直觉与宗教:《复活》的意义147

第十一章 弗洛连斯基:宗教与艺术149

第一节 真理的探索者与殉葬者150

第二节 思想探索的三个阶段151

第三节 宗教与艺术关系的重新阐释153

第四节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反向透视155

编末语156

第二编 现实编161

概述161

第一章 高尔基:现实主义理论与批评建树163

第一节 文学目的论163

第二节 文学史观164

第三节 重视文学传统与语言艺术168

第四节 抵制极左文学思潮171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家177

第一节 唯物主义美学观177

第二节 兼及思想与艺术的批评观179

第三节 文学批评成就181

第三章 沃罗夫斯基:政论的批评186

第一节 阶级性·倾向性·艺术性187

第二节 关注“当前的现实”190

第四章 卢那察尔斯基:社会学批评与美学批评194

第一节 在艺术与政治之间194

第二节 关于“反映论”的阐释197

第三节 社会学批评与美学批评的融合199

第五章 列宁:文艺思想与批评实践203

第一节 “两种文化”论与文学的党性原则203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三原则205

第三节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07

第六章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211

第一节 文学分类论211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文化”论214

第七章 布哈林:文化—文学批评观216

第一节 论“无产阶级文化”与形式主义216

第二节 论苏联文学218

第八章 弗里契:庸俗社会学批评222

第九章 波格丹诺夫与“无产阶级文化派”225

第十章 “岗位派”—“拉普”的文艺观229

第一节 “阶级文学”论229

第二节 “活人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231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3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定义的出现235

第二节 日丹诺夫主义24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246

第十二章 波斯彼洛夫:自然派美学理论255

编末语258

第三编 审美编263

概述263

第一章 什克洛夫斯基:文学形式的陌生化理论269

第一节 走向文学的形式研究269

第二节 “陌生化”理论273

第三节 文学性、陌生化、生活化276

第四节 陌生化与生活化:《叶甫盖尼·奥涅金》解读277

第二章 雅各布森:语言学诗学282

第一节 诗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轨迹283

第二节 文学性一语言学和诗学的联姻284

第三节 作为语言艺术主导的诗性功能288

第四节 语言的两极和对等原则292

第五节 诗歌的语法和语法的诗歌294

第三章 艾亨鲍姆:科学实证主义文论299

第一节 科学实证主义批评原则的探索者299

第二节 文学史研究301

第三节 果戈理短篇小说《外套》的叙述方式303

第四章 巴赫金:复调、狂欢化、时空体306

第一节 一位伟大的批判者与论战者306

第二节 复调小说理论308

第三节 狂欢化诗学311

第四节 时空体形式313

第五节 对话批评方法316

第五章 洛谢夫:古希腊罗马美学研究319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探索者319

第二节 古希腊罗马美学史321

第三节 神话、音乐与语言研究323

第六章 布罗夫:艺术审美本质论326

第一节 艺术规律的独特性326

第二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328

第七章 斯托洛维奇:艺术审美价值论330

第一节 社会学派立场330

第二节 审美价值论331

第八章 卡冈:艺术形态学335

第一节 主客观统一派335

第二节 系统研究方法337

第三节 艺术形态学338

第九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首创者342

第一节 “两种语言”融合与碰撞下的学术创新之路342

第二节 艺术是一种语言346

第三节 语言——文本——文化349

第四节 “我—他”与“我—我”对话355

第五节 独特的文化空间——“符号圈”359

第十章 鲍·安·乌斯宾斯基:视点与艺术文本的结构诗学368

第一节 学术发展轨迹及其研究特点368

第二节 多维开放的艺术文本视点结构371

第三节 结构诗学思想的多元理论基础374

第四节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诗学结构的视点分析377

第十一章 赫拉普钦科:创作个性与艺术形象的再认识380

第一节 苏联语文科学的“带头人”381

第二节 创作个性:作家的审美胎记382

第三节 坚守形象思维论384

第四节 与文艺新论对话386

第五节 维护艺术进步观388

第六节 与巴赫金的对话与争论389

第七节 对当代文论建设的启示391

第十二章 利哈乔夫:从文论史到文化理论392

第一节 “俄罗斯知识界的良知”392

第二节 现实的艺术与现实主义艺术394

第三节 坚持历史主义 批评形式主义396

第四节 知识分子性与文化性398

第五节 文学方法与园林研究400

第六节 文学中心主义与文学素质教育401

第七节 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403

第十三章 纳博科夫:直面文学之美的“大师批评”407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艺术大师407

第二节 “大师的批评”视野下的审美期待410

第三节 “大师的批评”之局限与意义416

编末语417

结语 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多元化与一统化418

第一节 创作与批评的多元化418

第二节 苏联文学批评理论:一统化420

第三节 方法论的启示:多元、不确定、对话422

主要文论家及其论著中外文对照表425

后记4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