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田制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田制史
  • 万国鼎编著 著
  • 出版社: 正中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34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田制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古书传说之不可信1

井田之传说1

第一章 上古田制之推测及土地私有制之成立1

传说之不可信3

二.商时殆为村落共有制4

商之文化4

商之农业5

村落与土地利用6

氏族社会与村落共有制8

三.西周之采地制10

周以异民族征服东土10

被征服者成为奴隶11

土田之分割13

采地制之创行15

庶人之生活16

采地制之沿革17

四.春秋时代之采地17

采地之授予20

采地之争夺25

采地之大小28

田与邑31

五.农业与社会之变革33

农业之推广与进步33

一般经济之转变39

封建渐坏而郡县代兴42

贵族阶级之崩溃与平民之解放43

六.列国之新政与采地制之破坏44

土田之整理44

赋税之改革47

采地制之破坏50

七.采地制与井田论51

何谓井田制51

第一图 井田图52

井田论之非事实及其与采地制之同异55

井田名称之由来57

井田论之权舆58

土地之买卖60

八.土地私有制之成立60

私有制应运而生60

私有制成立之证61

九.地主与政权62

地主阶级之产生62

官僚阶级与土豪劣绅63

十.春秋战国间农民之生活64

农民与自由64

百亩之生产量65

征歛与剥削66

时局之纷扰67

逃亡与招徕68

第二章 两汉之均产运动69

一一.传统的农本主义69

传统的经济思想69

农本主义之产生69

战国诸子之言论70

汉代之措施72

重农之原因73

重农之效果75

一二.秦汉之赋税76

赋税释义76

秦之赋税77

汉之土地税78

汉之人口税79

赋税与农民80

兼并之盛行81

一三.土地私有制弊害之暴露与均产运动之发生81

田产之大小83

豪强之气焰85

农民之疾苦87

均产运动之发生88

一四.井田论之演进88

井田论之记载88

诸说之违异90

事理之不可通94

井田论之目的与影响97

井田论之演进97

限民名田之创议98

禁商贾名田98

一五.限民名田98

限侯王吏民名田99

一六.王莽之改革101

改革之远因101

均产主义的王田制度及其他101

王莽之为人104

王莽左右之学者104

王莽之失败107

一七.均产运动之尾声110

地主阶级之胜利110

均产运动之衰歇111

汉末学者之土地国有论112

重税论114

一八.政府救济贫弱无田之政策115

借贫民田115

移民就宽乡116

移民实边117

一九.屯田119

屯田之原始119

西汉屯田119

东汉屯田121

二○.人口及土地利用之一斑121

战国人口121

第二图 战国七雄图123

两汉人口之总数123

第一表 两汉人口总数表124

人口之分布125

第二表 前汉郡国户口表126

第三表 後汉郡国户口表131

第三图 前汉人口分布图136

第四图 後汉人口分布图137

各地经济状况与土地利用鸟瞰139

人口与土地利用之关系139

第五图 禹贡九州土壤及农田等第图140

垦田数142

第四表 两汉垦田数142

第五表 前汉耕地百分数143

汉末丧乱及三国纷争144

二一.西晋占田法144

第三章 北朝隋唐之均田制度144

第六表 三国户口145

西晋百姓占田法146

第七表 西晋占田数146

官品占田147

王公田宅147

户调之制148

第八表 西晋俸禄150

佃客制度151

财产之不均151

二二.五胡乱华与南北对峙154

西晋之亡与五胡乱华154

中原鼎沸与百姓南迁154

南北之对峙与田制157

占田法之破坏与兼并占夺157

二三.南朝田制157

南朝赋税160

南朝佃客162

二四.後魏之均田制度163

门阀与不平等163

均田与时代背景163

均田之筹议与施行164

露田与桑田之别167

人田多寡之调剂168

受田之数168

受还之法170

二五.北齐北周隋唐之均田制度171

第九表 西晋迄唐老小中丁年龄表172

老小丁中172

口分与永业174

第十表 北朝隋唐授田亩数表176

亲贵永业田177

第十一表 唐之亲贵永业田178

宽狭乡之调剂181

奴婢与牛181

收授之规则182

卖易贴赁之禁限182

职分田之始183

二六.职分田与公廨田183

隋唐之职分田184

第十二表 隋唐职分田186

职分田之给授与移交187

第十三表 唐之公廨田188

公廨田188

二七.屯田与营田190

魏晋迄隋之屯田190

後魏之民屯192

唐之营田193

第十四表 唐之屯田195

後魏之征调196

租庸调与均田制度196

二八.租庸调196

北周之赋役198

北齐之租调198

隋之赋役199

唐之租庸调199

魏晋迄唐初赋役一览200

第十五表 魏晋迄唐初赋役一览表201

均田制度之不均平202

二九.均田制度与均贫富202

兼并与攘夺203

赐田与食邑206

赋役之不均209

僧道与民生212

均田制度平议216

三○.均田制度之破坏217

破坏之原因217

均田制度与逃户217

人口之增殖218

户籍之失实220

自然之趋势224

制度之欠妥224

均田制度之渐坏225

土地兼并与租田制之一斑231

三一.唐中叶以後之土地与两税法231

第四章 均田制度破坏後之唐宋元231

租庸调法之破坏233

两税法之先声234

杨炎作两税法237

两税法之赞成与反对239

征歛之日重250

逃亡之安抚与逃亡田之处置255

五代之纷扰258

三二.五代之赋税与请射258

两税法之因革259

第十六表 後唐两税徵收日期表259

征歛与民生261

逃亡田之请射266

度田均赋268

三三.宋初之民田与赋役268

募耕旷土270

赋税制度275

第十七表 北宋二税徵收日期表278

田赋之不均与隐匿282

役法之病民285

土地所有权之一斑287

三四.王安石之新法291

王安石之时代291

新法概要294

青苗法297

免役法299

方田法301

新法之沮挠与成绩304

新法之兴废与北宋之亡310

三五.南宋之民田与赋税312

征歛之无艺312

旷土之募垦315

圩田之勃兴318

豪右之霸占322

租田制之盛行324

正经界与推排法325

授田限田之建议331

官田概说333

三六.两宋官田333

职田335

第十八表 两宋职田336

屯田营田方田340

政和之卖官田与立公田343

南宋卖官田346

景定买公田348

三七.辽之田制350

辽之农田350

田制有四种351

括田以授?人352

三八.金之田制352

种人农耕之失败355

租税357

请射与募佃359

区田之梦360

汉农之厄运361

三九.元之官田363

屯田363

第十九表 元之屯田363

职田372

第二十表 元之职田373

其他官田374

官田之来源与损耗375

经理田亩379

四○.元之民田与赋税379

税法381

第二十一表 元之税收383

寺田385

第二十二表 元代赐诸寺田数385

民田之被占389

减租与限田391

垦荒与重农3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