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2941679.jpg)
- 赵绥生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42862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的研究与阐释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类解放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1
(一)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命题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不同于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全新哲学思维方式,其核心和关注焦点是人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与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精神回归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观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重构何以确立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观1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精神回归必须关注人的利益问题2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三十年——进展、成果与意义25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背景与进展25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主要成果27
(一)关于利益范畴与利益问题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作用27
(二)关于人的需要范畴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问题28
(三)关于人的需要的特点与结构29
(四)关于利益范畴及利益与需要范畴之间的关系29
(五)关于利益的本质与定义29
(六)关于利益的内容与结构30
(七)关于需要与利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30
(八)关于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问题30
(九)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31
(十)关于利益分析方法的重要性问题31
(十一)关于利益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32
三、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的意义32
(一)让利益思想“回到马克思”,有利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33
(二)让利益思想“回到马克思”,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唯物史观理论的真谛34
(三)让利益思想“回到马克思”,有助于我们通过对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利益本质的揭示,从最终意义上回答历史发展“动力的动力”问题34
(四)让利益思想“回到马克思”,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出其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35
(五)让利益思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5
四、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36
(一)对利益这一基本范畴的认识有待于继续加深36
(二)对利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待于进行系统地阐述37
(三)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有待于进行系统地梳理37
(四)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应该与价值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相结合38
第三章 人的需要范畴与利益范畴的关系39
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39
(一)一定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39
(二)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40
二、人的需要的特点43
(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的特点43
(二)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45
(三)人的需要具有丰富性、多层次性的特点46
(四)人的需要具有无限性的特点47
三、利益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在社会关系中的反映48
(一)利益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客观需要在社会关系中的反映48
(二)关于利益的定义49
第四章 利益范畴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利益结构52
一、利益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52
(一)人类为获取最基本的物质利益而进行的生产劳动,构成了人类历史的起点,也构成了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起点52
(二)利益是马克思解剖人类社会,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范畴53
(三)对利益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转向经济问题研究,进而创立唯物史观的契机55
(四)经济利益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56
(五)满足人的需要,实现自身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58
二、利益的内在结构60
(一)物质利益范畴与经济利益范畴的关系61
(二)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62
(三)物质利益与精神文化利益63
(四)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64
(五)个体利益、集团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66
(六)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68
第五章 利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实质和基础70
一、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70
(一)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从满足自身物质需要获取物质利益的生产劳动开始的70
(二)人类所有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益过程中发展起来的72
(三)人类所有社会关系是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丰富起来的73
二、经济利益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实质与基础76
(一)经济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实质76
(二)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77
第六章 利益是构成一切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80
一、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关系80
(一)思想关系是物质关系的产物80
(二)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最主要是反映社会经济利益关系81
(三)任何思想总是深深扎根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84
二、一切思想原则的产生与变革总是一定经济利益的反映88
(一)政治思想是经济利益关系最直接的反映88
(二)法律思想根源于物质的经济关系91
(三)人们只有从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95
(四)文学艺术及哲学等观念形态的发展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100
第七章 利益是社会一切政治现象的本质104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104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首先是因为经济利益关系是一切政治现象的根源105
(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还因为政治是实现一定阶级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109
二、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110
(一)阶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人格化110
(二)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进行的112
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机器114
(一)国家是阶级利益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114
(二)国家是维护一定阶级利益的工具117
第八章 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121
一、“动力的动力”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121
(一)“动力的动力”问题的提出背景121
(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理论体系的一个严重缺憾127
(三)回答“动机的动机”或“动力的动力”问题的重要意义129
二、“动力的动力”问题研究进展与主要观点评述130
(一)人的需要说131
(二)物质利益说134
(三)人与自然矛盾说137
(四)生产力内部矛盾因素说139
(五)综合因素说139
(六)人与物的矛盾说141
(七)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说141
(八)历史性因素说143
(九)生产工具动力说144
(十)代价动因说144
三、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146
(一)满足自身需要和实现自身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实践“动机的动机”146
(二)实现自身利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动力的动力”148
(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实质是社会经济利益矛盾149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实质是社会经济利益矛盾153
(五)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实质是社会经济利益矛盾155
(六)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实质上就是人类利益关系的运动规律158
第九章 利益对婚姻家庭制度嬗变的决定性作用160
一、摩尔根原始社会亲族制度研究及巨大成就161
(一)摩尔根《古代社会》问世之前原始社会亲族制度的研究161
(二)摩尔根巨著《古代社会》的问世及其重要学术价值163
(三)摩尔根古代社会分期理论167
(四)摩尔根婚姻家庭制度发展史图169
二、摩尔根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唯物史观理论的重大影响184
(一)摩尔根氏族组织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认识史前社会奠定了正确出发点185
(二)摩尔根对史前社会性质的判断和氏族组织分化过程的论证,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得以科学地解释阶级的起源并把握原始社会的性质188
(三)摩尔根关于政治社会起源的认识,推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化了国家理论194
(四)摩尔根关于婚姻家庭制度研究成果,帮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了科学的婚姻家庭理论200
(五)摩尔根填补了史前社会研究的空白,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实现对人类历史全貌及发展规律的总体把握205
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论婚姻家庭现象与经济利益的关系207
(一)婚姻家庭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只有从社会经济关系中才能追寻到其演进与变化的深层物质原因208
(二)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男子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提升210
(三)一夫一妻制家庭是私人经济利益的直接产物214
(四)阶级社会中人们的婚姻行为总是受经济利益的制约219
(五)夫妻平等与真正性爱实现的前提条件是男女经济地位的平等222
(六)人们的生命伦理、生育伦理观念是经济利益关系的产物227
(七)未来人类婚姻家庭关系发展展望233
第十章 利益是民族与宗教诸社会现象的本质237
一、民族现象背后的利益因素237
(一)民族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共同体237
(二)民族利益本质上是阶级利益238
二、宗教现象背后的利益实质239
(一)人类对神灵的祈祷不外乎是对自身利益获得保佑的祈求239
(二)宗教压迫不过是社会经济压迫的产物和反映241
(三)宗教斗争隐藏着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利益冲突242
第十一章 对个体利益的超越是人类解放的条件246
一、人类对个体利益的超越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246
二、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252
第十二章 利益是制约人性复归最根本的因素256
一、“人性的复归”命题相关范畴界定257
(一)关于人性范畴与人的本质范畴内涵257
(二)关于“人性的复归”命题内涵258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学理论成为科学260
三、人性复归的社会历史条件262
(一)社会关系是制约人性复归的客观现实环境262
(二)劳动异化的消除是人性复归的必要条件264
(三)利益对抗的消失是人性复归的根本前提266
(四)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人性复归的根本物质力量268
四、简短的归纳269
第十三章 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270
一、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的提出及意义270
二、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争鸣中的主要观点评述272
(一)以自然人为逻辑起点272
(二)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274
(三)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为逻辑起点277
(四)以实践为逻辑起点280
(五)以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为逻辑起点282
(六)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为逻辑起点284
(七)以社会基本矛盾为逻辑起点284
(八)以需要与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285
(九)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二位一体为逻辑起点286
(十)以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和劳动三位一体为逻辑起点287
三、唯物史观逻辑起点“三因素说”与“五因素说”的关系288
(一)人类历史起点三因素说与五因素说的文本依据288
(二)人类历史起点三因素说与五因素说的关系291
四、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291
(一)“现实的人”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91
(二)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295
(三)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才能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298
(四)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根本特征299
(五)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能够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301
(六)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才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302
(七)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逻辑和历史的统一304
参考文献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