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
  • 姜娓娓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410495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24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建筑装饰-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1 建筑装饰的理论综述12

绪论12

0.2 研究的意义14

0.2.1 建筑装饰的概念发生巨大变化,并有模糊化与暂时化的倾向14

0.2.2 20世纪是中国建筑和社会文化变化最大的时期14

0.2.3 国内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缺15

0.3 研究的方法、范围和本书框架16

0.3.1 研究的方法16

0.3.2 研究的范围17

0.3.3 本书框架18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20

1.1.1 西方的概念22

1.1.1.1 概念演变的四个阶段22

第一章 本体与附加22

1.1 现有概念的剖析22

1.1.1.2 Ornament,Ornamentation与Decoration的辨析23

1.1.2 中国的概念25

1.1.2.1 传统概念的宽泛性25

1.1.2.2 当代概念的模糊性26

1.2 重新界定装饰的概念28

1.2.1 什么是装饰28

1.2.2 本体性装饰(Noumenal Ornament)30

1.2.2.1 结构装饰化(Structure Ornamentalized)30

1.2.2.2 装饰结构化(Ornament Structuralized)35

1.2.3.1 建造的装饰(Ornament Constructed) 43

1.2.3 附加性装饰(Applied Ornament)43

1.2.3.2 附加的艺术(Applied Decorative Art) 46

1.2.4 两者的关系 49

1.3 装饰在建筑中的地位51

第二章 美与意义54

2.1 建筑装饰的三个层次54

2.1.1 第一层次:功能与构造的需要54

2.1.1.1 装饰的起源54

2.1.1.2 建筑装饰的起源55

2.1.2 第二层次:美化建筑57

2.1.2.1 艺术加工57

2.1.2.2 美的原则58

2.1.3.2 身份和地位59

2.1.3 第三层次:表达意义59

2.1.3.1 象征意义59

2.1.3.3 民族文化60

2.2 由来已久的哲学思辨:“美”与“意义”61

2.1.1 美与意义的结合61

2.1.2 美与意义的分离61

2.3 现代主义建筑:重审美而轻意义62

2.3.1 现代艺术62

2.3.1.1 为艺术而艺术62

2.3.1.2 意义的模糊65

2.3.2 现代主义建筑的装饰观念65

2.3.2.1 装饰就是罪恶65

2.3.2.3 对意义模糊的批评68

2.3.2.2 追求空间胜于意义68

2.4 后现代主义建筑:重意义而轻审美70

2.4.1 POP艺术:从形式到意义70

2.4.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装饰观念72

2.4.2.1 “鸭子”与“装饰化棚屋”73

2.4.2.2 对重意义而轻审美的批评74

2.5 小结74

第三章 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75

3.1 技术因素75

3.1.1 直接应用的技术75

3.1.1.1 工艺75

3.1.1.2 材料77

3.2 经济因素81

3.1.2 间接作用的技术81

3.2.1 对装饰的制约  82

3.2.2 对装饰的促进 83

3.3 社会文化 85

3.3.1 哲学思想 85

3.3.2 社会心理 87

3.3.3 道德标准 88

3.3.4 政治因素 89

3.4 审美因素:与姊妹艺术的类比90

3.5 小结91

第二部分 具体分析92

4.1.1.1 西方体形+西方装饰94

4.1.1 装饰的分类94

4.1 驳杂的装饰94

第四章 1920年代末—1940年代:驳杂的装饰94

4.1.1.2 中国体形+西方装饰95

4.1.1.3 西方体形+中国装饰95

4.1.1.4 中国体形+中国装饰97

4.1.2 装饰的手法97

4.1.2.1 布杂式装饰97

4.1.2.2 装饰派装饰100

4.1.2.3 新古典主义式装饰102

4.1.2.4 现代主义的无装饰104

4.2 与经济因素的关系104

4.2.1 中国固有之形式的装饰104

4.3.1 1925年以前对西式建筑的崇尚105

4.2.2 装饰派装饰与现代主义的无装饰105

4.3 与社会文化的关系105

4.3.2 1925年以后民族情绪的高涨106

4.3.2.1 传教士的本土化运动106

4.3.2.2 政府的民族意识形态需求107

4.3.2.3 知识分子冷静地看待西方108

4.3.2.4 日本建筑界追求本土化对中国的影响109

4.4 与姊妹艺术的类比109

4.4.1 服装的西体中用109

4.4.2 其他艺术的中西合璧111

4.5 小结112

5.1.1.1 西洋建筑的轮廓意象113

5.1.1 布杂式装饰113

第五章 1950年代—1970年代:民族化的装饰113

5.1 民族化的装饰113

5.1.1.2 中国建筑的轮廓意象114

5.1.1.3 中西合璧的轮廓意象117

5.1.2 新古典主义式装饰120

5.1.3 简化的略有中国味道的装饰121

5.2 与经济的关系123

5.2.1 装饰批判124

5.2.2 与现代主义反对装饰的比较126

5.3 与社会文化的关系126

5.3.1 前苏联布杂思想的影响126

5.3.2 与台湾的比较127

5.3.3 装饰的暂时恢复129

5.4 与姊妹艺术的类比130

5.5 小结131

第六章 1980年代以来:多元化的装饰132

6.1 多元化的装饰132

6.1.1 附加性装饰132

6.1.1.1 新古典主义建筑装饰132

6.1.1.2 后现代主义建筑装饰135

6.1.1.3 地域主义建筑装饰139

6.1.2 本体性装饰:晚期现代主义的装饰141

6.1.2.1 结构装饰化141

6.1.2.2 装饰结构化143

6.2.1 技术因素144

6.2 与经济技术的关系144

6.2.2 经济因素:经济本位与暂时性146

6.3 与社会文化的关系147

6.3.1 全球化的冲击147

6.3.2 大众文化的冲击148

6.4 与姊妹艺术的类比149

6.5 小结150

第三部分 原则与方法152

第七章 理性的装饰154

7.1 复杂思想下的建筑装饰154

7.1.1 装饰与基因的类比154

7.1.2 中国现代建筑装饰发展的三条脉络155

7.1.3 中国古典建筑基因的价值158

7.2 对建筑装饰的评价159

7.2.1 对本体性装饰的评价159

7.2.1.1 结构装饰化与建构159

7.2.1.2 装饰结构化162

7.2.2 对附加性装饰的评价162

7.2.2.1 建造的装饰163

7.2.2.2 附加的艺术164

7.3 装饰有没有未来?165

7.3.1 当代的质疑165

7.3.2 纵向例证:摩天楼的演变166

7.3.3 横向例证:当今世界建筑师的作品169

7.3.3.1 建筑师的分类169

7.3.3.1 装饰所占比例170

7.3.3.2 装饰的新趋势171

7.3.4 类比例证:姊妹艺术中的装饰173

7.3.4.1 与音乐的类比173

7.3.4.2 与服装的类比174

7.3.5 结论176

7.4 回归理性的装饰176

7.4.1 时代性原则178

7.4.1.1 时尚与经典178

7.4.1.2 现代与传统178

7.4.1.3 时代性原则179

7.4.1.4 实例分析179

7.4.2.1 全球化与地域性180

7.4.2 地域性原则180

7.4.2.2 地域性是立足点182

7.4.2.3 地域性原则184

7.4.2.4 实例分析184

7.4.3 大众性原则186

7.4.3.1 大众与精英186

7.4.3.2 大众与先锋187

7.4.3.3 大众性原则189

7.4.3.4 实例分析190

7.4.4 经济性原则191

7.4.4.1 永恒性与暂时性191

7.4.4.2 经济性原则192

7.4.4.3 实例分析193

第八章 工程实践:徐州汉画像石馆扩建工程194

8.1 工程背景194

8.1.1 两汉文化的徐州194

8.1.2 汉画像石馆的特点195

8.1.3 徐州汉画像石馆扩建196

8.2 总体构思197

8.2.1 与自然环境的结合197

8.2.2 与人文环境的协调199

8.3 建筑装饰的原则202

8.3.1 时代性原则202

8.3.2 地域性原则203

8.3.3 大众性原则205

8.3.4 经济性原则207

8.4 本体性装饰208

8.4.1 叠涩208

8.4.2 模壳210

8.4.3 斜面屋顶210

8.5 附加性装饰211

8.5.1 明器211

8.5.2 石阙和石亭213

8.6 小结215

结论216

参考文献218

后记2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