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艺术史 书法篆刻卷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艺术史 书法篆刻卷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3038093.jpg)
- 史仲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2498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302页
- 文件大小:90MB
- 文件页数:1387页
- 主题词:艺术史-中国;汉字-书法-美术史-中国;篆刻-美术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艺术史 书法篆刻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艺术史》导论3
第一章 概述:中国艺术成就、民族特色与文化品性3
第一节 非凡的历史成就3
第二节 鲜明的历史特征9
第三节 不断开放的艺术道路11
第二章 中国艺术的历史行程与阶段17
第一节 初创时代——中国远古暨三代艺术18
一、相似的童年,不同的发展18
二、古老的陶器、辉煌的铜器与甲骨文19
第二节 第一个艺术高峰期——春秋战国时代23
第三节 雄风浩气,王者气象——秦汉艺术28
一、雄姿勃发的英雄时代28
二、全面发展的艺术成就30
三、浑扬壮丽,大汉雄风35
第四节 因自觉而飞跃——魏晋南北朝艺术36
一、魏晋南北朝艺术特色——龙翔凤翥自觉天36
二、魏晋艺术与艺术理论的成因40
三、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艺术成就42
第五节 精深博大、百花斗艳——令人钦羡的隋唐艺术47
一、独树一帜的盛唐文化47
二、繁华昌盛的隋唐艺术51
三、唐代艺术道路的启迪57
第六节 十字路口的繁荣——宋代艺术58
一、宋代艺术的文化背景58
二、宋代艺术成就61
第七节 古典戏曲的黄金时段——元代艺术66
一、元代戏曲的社会文化背景66
二、元代戏曲艺术及其他艺术成就68
第八节 走向反叛之路——明、清艺术72
一、明、清艺术的文化背景与发展趋向72
二、明代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75
三、明代的艺术成就78
四、清代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艺术成就80
第九节 揭开新时代的序幕——民国艺术86
一、民国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86
二、民国艺术成就88
第一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论起点91
一、共鸣说91
第三章 中国艺术精神91
二、积淀说94
三、变异说97
第二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诸种构因(上)98
一、艺术品98
二、艺术实践99
三、艺术批评100
四、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100
五、科学技术的催化作用101
六、社会习俗的涵养作用101
七、人民实践的母体作用102
八、外来文明的启迪作用103
第三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诸种构因(下)104
一、儒家的影响104
二、道家的影响108
三、佛教的影响112
第四节 中国艺术精神解析124
一、敬道,中国艺术的本源论124
二、亲仁,中国艺术的价值论127
三、师天,中国艺术的自然论128
四、得意,中国艺术的境界论130
五、法古,中国艺术继承论133
六、通变,中国艺术创造论135
七、乐生,中国艺术情态论137
八、重气,中国艺术风格论140
第五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技术范畴143
一、中国传统艺术技术范畴的几个特色143
二、中国传统技艺范畴通览145
三、要在变化,妙在变化149
第四章 中西艺术比较151
第一节 中、西艺术不同的历史发展曲线151
一、不同的出发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152
二、中、西艺术发展的历史形态:山之型与水之型154
三、中、西艺术发展的优劣比较156
四、造成中、西方艺术发展曲线的历史原因157
第二节 中、西方艺术的不同文化传统与品性158
第三节 中、西艺术的不同风格:崇高与韵味167
第四节 中、西建筑艺术比较170
一、“天人合一”与神、人互替171
二、伦理为本与舒适为先176
三、内通外闭与外通内隔179
四、线型艺术与几何艺术181
五、木质结构与石质结构184
第五节 中、西戏剧艺术比较186
一、表演形态比较:综合性艺术与专艺性艺术186
二、表演风格比较:写意性与写实性188
三、表演体系比较:梅氏体系与斯氏体系、布氏体系196
四、演艺结构比较:演员中心制与编、导、演合作制198
五、价值取向比较:悲剧与苦情戏200
第五章 中国艺术的未来205
第一节 古为今用,要继承更要发展205
第二节 洋为中用,目的在于走向世界210
第三节 艺术的未来在于现代化215
第一章 汉字书法的曙光——史前陶文与汉字起源217
第一节 汉字起源与书法的产生217
先秦书法篆刻史217
第二节 出土陶文中的书法成分222
第二章 汉字书法的兴起——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与金文226
第一节 甲骨文的发现、著录与研究226
第二节 甲骨的书写、文字与读法231
第三节 甲骨文断代与书法的演变233
第四节 甲骨文书法的特色238
第五节 周原甲骨与微雕书法242
第一节 金文的载体——青铜器244
一、青铜器的起源244
第三章 走向成熟的古文字书法——周代的金文书法及其他244
二、青铜器的制造246
三、青铜器的分类247
四、青铜器的分期247
五、青铜器的特色251
六、青铜器的性质252
第二节 金文与金文研究253
第三节 金文书法的特色与演变256
第一节 战国书法中的传抄遗墨268
第四章 走向自觉艺术的战国书法艺术268
第二节 战国时代的简牍书法271
第三节 战国帛书的书法艺术275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盟书书法277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石刻书法279
第六节 战国时代的金文书法284
第七节 战国古隶与秦篆汉隶289
第一节 玺印的起源290
第五章 先秦时期的玺印艺术290
第二节 古玺的概况291
第三节 古玺的形式与价值292
一、隶变的发生297
第一节 隶变的发生和隶书成熟的过程297
秦汉书法篆刻史297
第一章 古今文字的转变297
二、隶书成熟的过程299
三、隶书成熟过程中的几个问题302
一、草书的产生和发展303
第二节 其他字体的产生和在秦汉时的状况303
二、楷、行书的萌芽304
第三节 隶变对于书法发展的意义305
第一节 统一文字307
第二章 秦代书法307
一、秦刻石与李斯308
第二节 秦小篆308
二、其他小篆遗迹310
一、秦隶书遗迹311
第三节 秦隶和秦隶书家311
第四节 秦代书法的历史贡献312
二、秦隶书家312
一、石刻314
第一节 西汉书迹钩沉314
第三章 西汉书法314
二、金文315
三、竹木简牍和帛书316
四、其他书迹317
二、金文隶书318
一、石刻隶书318
第二节 隶书318
三、简牍帛隶书319
第三节 草书320
四、陶文隶书320
一、金文篆书321
第四节 篆书321
第五节 西汉书人322
三、篆书墨迹322
二、石刻篆书322
第六节 西汉书法的历史贡献324
一、托古改制与篆书的振兴326
第一节 篆书326
第四章 新莽时期的书法326
二、遗迹汇要327
三、书风简析328
一、遗迹简介329
第二节 隶书329
第三节 新莽书法的历史贡献330
二、书风略评330
一、石刻隶书332
第一节 东汉前期的隶书332
第五章 东汉书法332
二、金文砖文隶书337
第二节 桓帝、灵帝时期的隶书338
三、简牍隶书338
一、桓灵碑刻的历史条件339
二、桓灵重要碑刻评介340
三、桓灵石刻隶书的书风研究353
四、简牍隶书356
一、篆书遗迹357
第三节 东汉篆书357
第四节 东汉草书360
二、书风简评360
一、草书遗迹评介361
二、汉末关于草书的一次讨论362
第五节 隶书的式微和楷、行书的发展364
第六节 东汉重要书人评介365
二、楷、行书的发展365
一、隶书的式微365
第七节 东汉书法的历史贡献372
一、秦代政治文化政策对印章的影响374
第一节 秦代印章制度及其艺术特色374
第六章 秦代印章374
二、秦官、私印章及形制特点376
三、秦印章质地与钮制特点381
一、摹印篆与秦书八体382
第二节 秦印章文字382
二、秦印文字的特点383
一、封泥385
第三节 秦代的用印遗迹385
二、戳记388
一、断代分期的意义390
第一节 汉代印章的断代与分期390
第七章 汉代印章390
二、断代的依据391
三、汉印的分期393
一、西汉早期官、私印章及艺术特色394
第二节 西汉印章394
二、西汉中期官、私印章及艺术特色404
三、西汉晚期官、私印章及艺术特色410
一、新莽“托古改制”对官印的影响及官印之特色414
第三节 新莽印章414
二、新莽私印之特色417
一、东汉早期官、私印章及艺术特色419
第四节 东汉印章419
二、东汉晚期官、私印章及艺术特色423
第五节 两汉肖形印428
一、封泥430
第六节 两汉用印遗迹430
二、戳记433
一、新莽六书与缪篆名实434
第七节 两汉印章文字434
二、缪篆的艺术特点437
一、魏晋时代王朝更替简况443
第一节 魏晋书法的社会文化背景443
魏晋南北朝书法篆刻史443
第一章 概述443
二、魏晋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444
一、魏晋书法的高峰成就446
第二节 魏晋书法的辉煌446
二、魏晋书法的审美特征447
三、魏晋书法繁荣的原因451
第二章 曹魏时代的书法453
一、曹操与书法及其贡献454
第一节 曹魏书法454
二、曹操麾下的重要书法家455
三、曹魏时期的名书法家456
四、曹魏的其他书法家459
一、楷书的产生与钟繇书法460
第二节 钟繇与楷书的确立460
二、钟繇生平创作与楷书的确立462
三、钟繇的书法创作及成就463
第三节 吴蜀书法464
一、吴国的书法家及书作465
二、蜀国的书法家及书作469
一、曹魏碑刻470
第四节 曹魏时代的碑刻书法470
二、孙吴碑刻475
第一节 西晋的文人书法家及书作478
第三章 西晋时代的书法478
一、一台二妙480
二、陆机与陆云及顾荣482
三、竹林七贤等文学书法家484
四、西晋的家族书法488
六、西晋的其他书法家492
五、西晋的王室书法492
一、魏晋简牍、残纸等墨迹书法简说497
第二节 魏晋的简牍残纸等墨迹书法497
二、魏晋简牍、残纸等墨迹书法释例499
一、西晋碑刻书法说略504
第三节 西晋的碑刻书法504
二、西晋碑刻书法释例506
第四章 书圣王羲之513
第一节 王羲之生平创作与思想形态513
一、少年俊才514
二、为官入世515
三、弃官归隐520
第二节 王羲之书艺的划时代成就522
一、王羲之今体书法的总体成就522
二、王羲之书法代表作释例528
第三节 王羲之书艺的审美风格及成因539
一、王羲之书艺风格的分期539
二、王羲之书艺的风格特征及成因540
第四节 王羲之书艺的历史贡献和影响543
一、王羲之书艺的历史贡献543
二、王羲之书艺的深广影响544
第一节 王献之的书法创新547
一、王献之的生平与创作547
第五章 王献之和东晋其他书法家547
二、王献之的书法成就550
三、王献之代表作释例552
第二节 东晋家族及文人书法555
一、东晋家族及文人书法论略555
二、东晋的家族书法558
三、卫夫人的书法探索575
四、东晋的文人书法家576
第三节 东晋的碑刻书法590
一、东晋碑刻书法论略590
二、东晋的碑刻书作释例591
第四节 十六国书法598
一、十六国及其书法简况598
二、十六国的碑刻书法释例599
三、十六国的墨迹书法释例602
第五节 魏晋时期的书学理论605
一、魏晋的书学论著605
四、十六国的文人书法605
二、魏晋书论的美学思想608
第一节 魏晋官印简况611
一、魏晋官印的典制611
第六章 魏晋时代的篆刻611
二、魏晋官印典制简说612
第二节 魏晋官印的特征及释例613
一、魏晋官印的特征613
二、魏晋官印释例614
三、魏晋时期其他印章说略618
第一节 南北朝书法的基本成就及其历史特点620
一、隶意减弱,碑楷高峰620
第七章 南北朝书法篆刻概述620
二、继承钟王,发展行草622
三、书家辈出,书论精妙623
四、风格多样,精品纷呈624
第二节 南北朝书法艺术发展诸因素分析626
一、宗教的影响626
二、朝廷的提倡631
三、家族内部的影响633
四、书法艺术内部的动力634
第一节 南朝书家637
一、刘宋书家637
第八章 南朝书法637
二、南齐书家643
三、南梁书家647
四、南朝陈书家653
第二节 南朝书作657
一、刘宋书作657
二、南齐书作659
三、南梁书作661
四、南朝陈书作664
第三节 南朝书论665
一、羊欣书论:《采古来能书人名》665
二、虞和及其《论书表》667
三、王僧虔书论669
四、以梁武帝为中心的南梁书法批评集团671
五、庾肩吾及其《书品》675
第四节 南朝篆刻676
一、刘宋篆刻676
二、南齐篆刻679
三、南梁篆刻680
四、南朝陈篆刻681
第一节 北朝书家683
一、以崔、卢二大家族为代表的早期书法家群体683
第九章 北朝书法683
二、郑道昭684
三、高僧安道壹687
四、其他碑派书家689
五、北朝帖学书家690
第二节 北朝书作693
一、北朝墓志693
二、北朝造像记702
三、北朝摩崖710
四、北朝碑碣718
五、北朝墨迹726
第三节 北朝书论731
一、王愔《古今文字志目》731
二、江式《论书表》732
第四节 北朝篆刻733
一、北魏官印733
二、东魏官印734
三、西魏官印734
四、北齐篆刻735
五、北周官印736
第十章 南北朝书法的对立统一738
第一节 南北朝书风的对立统一738
第二节 南北朝石刻的写手与刻手740
第一节 隋唐五代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745
第一章 概述745
一、历史链条上的地位745
隋唐五代书法篆刻史745
二、艺术成就上的地位746
第二节 隆规尚法的历史成就748
一、艺术自觉的源流749
二、由“韵胜”到“法胜”的历史变迁750
三、“隆规尚法”的显要成就755
第三节 隋唐五代书法艺术的盛微之因757
一、艺术自觉的历史原因758
二、书法繁盛的直接原因758
三、国事需要的政治原因759
四、高度繁盛的文化原因761
五、书势演变的科技原因764
第一节 隋代书法的历史性融合768
一、隋代书法的基本格局768
第二章 “熔为一炉”的隋代书法768
二、隋代书法的基因769
三、“六朝”书学的融合770
一、智永和《千字文》现象771
第二节 隋代楷书的重要成果771
二、“隋碑之冠”——《龙藏寺碑》773
三、体兼篆隶的《曹植庙碑》775
四、楷法大备的杰出代表——《美人董氏墓志》776
五、《启法寺碑》的身前身后780
六、隋代晚期的杰作——《尼那提墓志》783
二、继往开来的使者784
一、荟萃“六朝”的关键性链环784
第三节 隋代书法的历史地位784
一、开国的书法大师786
第一节 欧阳询及其艺术贡献786
第三章 奠定楷法的欧阳询786
二、兼擅型书法家787
第二节 欧体楷书的艺术特色788
一、欧体楷书的总体风格789
二、欧体楷书的结体风格791
三、欧体楷书的用笔艺术795
第三节 欧体楷书的代表之作797
一、《皇甫君碑》798
二、《化度寺碑》799
三、《九成宫碑》801
四、《虞恭公碑》804
二、子承父业和后世楷模805
一、奠定楷法第一家805
第四节 欧体书法的史学价值805
三、《朝日新闻》807
第一节 初唐四杰的涌现808
第四章 创立家派的初唐四杰808
一、“守成以文”的书法氛围809
二、实用中的自觉追求811
一、御称五绝的永兴公814
第二节 秉王立法的虞世南814
二、“虞体”楷书的艺术风格816
三、虞书的影响和传播819
一、宰相书家褚河南820
第三节 法贯南北的褚遂良820
二、褚体书法的艺术风格821
三、褚体书作的主要代表823
一、富出三家的薛稷826
第四节 法变褚书为薛体826
二、“买褚得薛,不失其节”827
三、“薛体”的书品代表828
一、光辉的一生830
第一节 高山仰止的颜鲁公830
第五章 革故鼎新的颜真卿830
二、显赫的成就834
一、“颜体”楷书的艺术个性835
第二节 楷书的顶峰——颜体835
二、“颜体”艺术的成因837
一、《多宝塔感应碑》841
第三节 “颜体”的创立841
二、《东方朔画赞碑》843
三、《谒金天王祠题记》844
一、《鲜于氏离堆记》845
第四节 “颜法”的成熟845
二、《郭家庙碑》846
三、《大字麻姑仙坛记》847
四、《大唐中兴颂》851
五、《八关斋报德记》852
六、《宋璟碑》兼及其他853
一、《竹山堂联句》855
第五节 “人书俱老”之作855
二、《颜勤礼碑》856
三、《颜氏家庙碑》858
四、《建中告身帖》860
一、颜楷的艺术价值861
第六节 颜楷的价值和影响861
二、颜体的历史发展864
三、关于颜楷的异议866
一、学者型的书法家868
第一节 最后一位楷书大家868
第六章 再度变法的柳公权868
二、“体势劲媚”的艺术特色870
第二节 “柳体”的传世作品874
一、《金刚经》875
二、《迴元观钟楼铭》及其前后四作876
三、《玄秘塔碑》878
四、《神策军碑》880
五、《刘沔碑》等其他作品881
一、“柳体”对后学的滋养882
第三节 “柳体”的强烈反响882
六、其他书法的蛛丝马迹882
二、“笔谏”引发的争议883
三、“生犷”和“外露”等等884
一、行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886
第一节 隋唐五代行书的历史地位886
第七章 风行大唐的行书886
二、行书入碑的意义887
一、行书入碑的唐太宗888
第二节 唐太宗和初唐行书888
三、隋唐五代行书的基本成就888
二、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891
四、陆柬之的《陆机〈文赋〉》892
三、欧阳询的《卜商帖》892
第三节 李邕对中唐行书的变革893
一、“六绝”书家的人生悲剧894
二、李邕行书的艺术风格895
三、李邕行书的主要代表897
一、《祭侄文稿》899
第四节 颜真卿对中唐行书的变革899
二、《争座位帖》901
四、《裴将军诗》903
三、《刘中使帖》903
一、柳公权的行书905
第五节 杨凝式杰出于晚唐五代905
三、杨凝式与“风子书”907
二、杜牧的《张好好诗卷》907
第八章 登峰造极的唐代草书912
一、章草失意于唐913
第一节 隋至初唐的草书913
三、初唐的帝王草书914
二、智永为何执意于《真草千字文》914
一、贫苦而不朽的一生917
第二节 专精草书的孙过庭917
二、“俊拔刚断”的《书谱》918
三、《草书千字文》及其他920
一、“诗名”难掩“书名”921
第三节 “狂客”书家贺知章921
二、《孝经》的艺术个性923
三、《孝经》与李白《上阳台》924
一、张旭狂草的问世925
第四节 “草圣”张旭925
二、张旭狂草的艺术风格927
三、《肚痛帖》930
四、《古诗四帖》931
五、《断千字文》933
一、“精心草圣”的一生934
第五节 “以狂继癫”的怀素934
二、《苦笋帖》等四作937
三、《自叙帖》939
四、《圣母帖》和《食鱼帖》941
五、《大草千字文》943
第六节 高闲以后的草书944
第一节 难得的篆书人才946
第九章 中兴篆书的李阳冰946
第二节 初唐罕迹《美原神泉诗碑》947
一、躬身入篆的赵郡李君948
第三节 中兴之主李阳冰948
二、李阳冰的书作951
第四节 唐篆的尾声953
第一节 唐代隶书的格局954
第十章 唐代隶书的振兴954
二、“唐隶”的兴起955
一、初唐的“楷隶”955
第二节 史惟则等四家唐隶956
一、唐玄宗及其《石台孝经》957
三、史惟则及其《大智惮师碑》958
二、徐浩及其《嵩阳观记》958
四、陆尚宾及其《杨孝恭碑》959
一、韩择木及其《告华岳文碑》960
第三节 韩择木等三家唐隶960
三、蔡有邻的隶书961
二、梁升卿及其《御史台精舍碑》961
二、飞白失落于唐962
一、书法定格于唐962
第十一章 唐碑现象、学问僧书法与经体书法962
第一节 唐代碑版书法962
五、行、草入碑于唐963
四、波斯书家书作963
三、唐代章草不兴963
七、名碑之外的唐碑965
六、集体创作之举965
一、空海的书法贡献967
第二节 日本学问僧的书法贡献967
三、最澄的书法贡献969
二、桔逸势的书法贡献969
一、隋代的经体书法970
第三节 经体书法的演进970
三、唐代中期的经体书法971
二、唐代初期的经体书法971
五、五代的经体书法972
四、唐代晚期的经体书法972
第十二章 隋唐五代的书法理论973
一、隋唐五代的书论专著974
第一节 隋唐五代书学的历史文献974
二、隋唐五代的诗文书论975
三、隋唐五代的史籍书论976
一、精缩的书法学——《笔髓论》977
第二节 书学专著中的杰出代表977
二、划时代的书学论著——《书谱》978
三、书法品评专著——《书断》984
四、崇尚自然的书学专著——《述书赋》986
五、书学《论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988
六、权威的书学编著——《法书要录》990
一、关于书体理论991
第三节 隋唐五代书学的法度内容991
二、关于技法理论994
三、关于品评理论1001
一、重韵尚法的价值观念1005
第四节 隋唐五代书学所确立的书学价值观1005
三、“因蹄得兔”的价值观念1006
二、“尽善尽美”的价值观念1006
五、崇尚“中和”的价值观念1007
四、标举“逸品”的价值观念1007
七、“似我者俗,学我者死”1008
六、崇尚“骨力”的价值观念1008
八、崇尚“雄媚”的价值观念1009
九、书贵“自然”的价值观念1010
十、崇尚“意象”的价值观念1013
十一、追求“狂逸”的价值观念1016
十二、强调“心悟”的书学观念1017
第五节 隋唐五代书法理论的历史意义1019
第一节 隋唐五代篆刻艺术的变革和特征1021
第十三章 隋唐五代的篆刻艺术1021
二、制印工艺的革新性变化1022
一、印制的完善性变化1022
五、隋唐五代印风的形成1023
四、印章艺术形式的重大变化1023
三、印章品类的多样性变化1023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官印1024
一、隋代的官印1024
二、唐代的官印1025
三、五代的官印1028
一、唐代私印概况1029
第三节 唐代的私印1029
二、唐代鉴藏印的意义1030
三、唐代斋馆印的创举1031
第一节 宋代书艺的历史背与界定1035
第一章 概述1035
宋辽金夏书法篆刻史1035
第二节 两宋右文政策1037
一、优礼儒士,重用书生1038
三、上行下效,蔚然成风1039
二、延揽人才,形成艺术中心1039
四、学校养成,专业录用1040
五、设置馆阁,储养贤才1041
第三节 两宋书家的主要政治环境1042
一、法韵兼存1046
第四节 两宋书艺的基本走向1046
二、走出学的困惑1048
三、个性化的发展与尚意书风1050
四、精彩纷呈的南宋书坛1055
第五节 辽、金、夏书坛概况1056
第一节 烬余的辉煌1058
第二章 缤纷杂沓的北宋前期书坛1058
第二节 唐风遗响与宋人的二王风1063
第三节 从李建中到唐风在宋初的再盛1068
第四节 宋初书坛的异响1071
二、围绕着权臣好恶而变化1072
一、主动接受皇权约束1072
三、以馆阁为法1073
第一节 蔡襄的生平与思想1074
第三章 蔡襄1074
第二节 蔡襄书艺的继承与发展1075
第三节 心铸之形与心铸之势1079
第四节 不可多得的大字1082
一、儒雅秀灵的成长环境1084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1084
第四章 苏轼1084
二、初登仕途1085
三、宦海沉浮四十年1086
第二节 苏轼的主要艺术成就1087
二、苏试的散文1088
一、苏轼的诗歌1088
四、关于画家苏轼1089
三、苏轼的词1089
第三节 苏轼书艺的法度1090
一、握笔表达了循法意愿1091
二、严格有法的结体1092
三、碑风是苏轼书艺中法度的又一体现1093
第四节 苏轼书艺的个性1095
一、书艺中体现哲理神思1096
二、书艺中表现出书法家的才识学问1097
三、苏轼书艺运笔的任适性1098
四、个人性格情趣的充分表达1099
一、端庄杂流丽、刚建含婀娜的美学境界1102
第五节 苏轼书艺的境界1102
二、潇散简远、任适旷达的人生境界1104
一、蹉跎坎坷的一生1106
第一节 黄庭坚生平与造诣1106
第五章 黄庭坚1106
二、文学世家与书艺世家1107
第二节 书家之悟与山谷“禅书”1108
第三节 黄庭坚书法艺术的阶段性1112
第四节 黄庭坚书法的结字1114
第一节 米芾的生平与传说1117
第六章 米芾1117
第二节 关于画家米芾1119
第三节 米芾书艺的渊源1120
第四节 米书癫意说1122
第五节 米书“四到”与游刃有余1126
第一节 金石学的兴起1130
第七章 金石学与两宋书艺1130
第二节 宋代金石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成就及其传播1133
一、金石器物的考据著录1134
二、关于金石文辞的著录考释1136
三、关于金石刻辞的目录编著1138
第三节 金石学与两宋书艺的金石气1140
一、太祖赵匡胤的定策之功1147
第一节 北宋前四帝对书坛兴盛的意义1147
第八章 博艺帝王家1147
二、太宗赵光义的搜集之功1148
三、真宗赵恒的垂范之功1149
四、仁宗赵祯的承传之功1150
一、难以评说的一生1151
第二节 才情有余的赵佶1151
二、广博的技艺、专业的鉴赏1155
三、赵佶的“瘦金体”1157
一、众说纷纭的一生1161
第三节 造妙多端的赵构1161
四、赵佶在书法史上的特殊贡献1161
二、赵构的书艺渊源1163
三、书法,宋高宗的特殊政治工具1165
四、以书艺慰藉心灵1166
一、越王元傑1167
第四节 宗室书艺名家1167
三、益王赵頵1168
二、周王元俨1168
四、赵令穰1169
五、赵克继1170
第九章 两宋能书宰执1171
一、陈尧叟兄弟1172
第一节 宋初善书宰执1172
二、宋绶父子1174
一、章得象1175
第二节 北宋中叶能书宰执1175
三、晏殊1176
二、杜衍1176
四、范仲淹1177
五、出将入相二贤公1178
六、韩琦与欧阳修1179
一、王安石1181
第三节 北宋后期能书宰执1181
二、司马光1183
三、章惇1184
四、蔡京1185
一、颠沛而多味的一生1186
第四节 陈与义1186
二、北南宋之交诗坛第一人1188
三、陈与义的书艺轨迹与评价1189
四、陈与义对南宋初年书坛的规范1191
一、赵鼎1192
第五节 南宋主要能书宰执1192
二、张浚1193
三、虞允文1195
五、周必大1196
四、王淮1196
六、范成大1197
七、程元凤1199
第一节 周越1200
第十章 北宋书坛名家1200
第二节 苏舜钦1202
第三节 薛绍彭1204
一、钱惟治1207
第四节 北宋其他能书文臣1207
二、郑文宝1208
四、石延年1209
三、杨亿1209
五、张方平1210
七、钱勰1211
六、沈辽1211
第一节 姜夔1213
第十一章 南宋书坛名家1213
第二节 张即之1217
第三节 南宋书坛的“建安风骨”1221
二、岳飞1223
一、韩世忠1223
三、朱敦儒1224
四、张孝祥1225
五、吴说1226
第一节 隐逸才士1228
第十二章 两宋隐逸、僧道与妇女书家1228
二、种放1229
一、宗翼及其同调者1229
三、林逋1230
四、邵雍1231
一、言法华1232
第二节 僧道书家1232
二、政禅师1233
四、陈抟1234
三、南禅师1234
五、陈景元1236
六、张有1237
七、葛长庚1238
一、曹皇后1239
第三节 能书才女小录1239
三、史琰1240
二、王英英1240
四、李清照1241
五、杨妹子1242
六、其他能书妇女1243
第十三章 辽金夏的书法艺术1244
第一节 辽代书坛1245
一、金代书坛的唐风宋韵1247
第二节 金代书坛1247
二、北国书坛三杰1249
三、金代其他能书名家1254
第三节 西夏书坛1258
第一节 篆印发展到宋代1260
第十四章 两宋篆刻艺术1260
第二节 宋代篆刻艺术的新气象1262
一、篆法的新生命1263
二、吉语印发扬光大1264
三、篆刻艺术外延的扩展1265
第三节 辽金官印1266
第一节 笔1268
第十五章 书写工具1268
第二节 墨1271
第三节 纸1273
第四节 砚1276
第十六章 两宋书学理论与研究1280
第一节 题跋识评1281
第二节 书法的艺术研究与探讨1285
一、书体认识与风格追求1286
二、技法认识与心得体会1288
三、书品与德行1293
第三节 书学研究与著录1295
一、欧阳修《试笔》1295
二、朱长文《墨池编》1296
三、米芾《书史》及其《海岳名言》1296
四、《宣和书谱》和《皇宋书录》1297
五、姜夔《续书谱》1297
六、陈思《书小史》及《书苑精华》1298
第四节 两宋书艺的地位1298
元代书法篆刻史1305
第一章 概论1305
第一节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1311
一、赵孟頫的生平和思想1311
第二章 赵孟頫及翰林学士派书家1311
二、赵孟頫的书法1314
三、赵孟頫的书学成就1325
四、赵氏家族的书法1329
第二节 鲜于枢的书法艺术1332
第三节 邓文原的书法1336
第四节 冯子振的书法1340
第五节 龚璛的书法1340
第六节 钱良右的书法1342
第七节 郭畀的书法1343
第八节 俞和的书法1345
第三章 “奎章阁”派书法1348
第一节 虞集的书法1348
第二节 柯九思的书法1351
第三节 揭傒斯的书法1353
第四节 袁桷的书法1354
第四章 王冕和“元四家”的书法1357
第一节 王冕的书法1357
第二节 黄公望的书法1359
第三节 王蒙的书法1362
第四节 倪瓒的书法1364
第五节 吴镇的书法1367
第五章 各具风貌的名书家1370
第一节 康里巙巙的书法1370
第二节 杨维祯的书法1373
第三节 张雨的书法1376
第四节 饶介的书法1377
第五节 周伯琦的书法1378
第六节 姚安道的书法1380
第七节 吴全节的书法1381
第八节 薛毅夫的书法1381
第九节 薛玄曦的书法1382
第十节 沈右的书法1382
第十一节 邓宇的书法1383
第十二节 冷谦的书法1383
第十三节 其他书家简介1384
第六章 书法论著综述1400
第一节 赵孟頫的书论1400
第二节 郑杓的《衍极》1401
第三节 陈绎曾的《翰林要诀》1401
第四节 盛熙明的《法书考》1402
第五节 其他书法论著简介1403
第七章 元代篆刻1408
第一节 元代的官、私印1408
第二节 赵孟頫与篆刻1409
第三节 王冕与篆刻1412
第一章 概述1415
第一节 明代书法的继承和流变1415
明代书法篆刻史1415
第二节 明代书法的流派和风格1426
一、遵循帖学书法的书法家1428
二、注重碑学书法但仍离不开帖学的书法家1436
第三节 明代书法的历史贡献1443
第二章 明代书法的土壤1449
第一节 社会风尚士习与明代书法1449
第二节 儒佛道教与明代书法1458
第三节 绘画、建筑、篆刻等艺术与明代书法1463
第四节 个人性格与明代书法1467
第三章 明代前期的书法1475
第一节 明初书艺的社会环境1475
第二节 明初书艺的艺术寻踪1478
第三节 明初“三宋”1482
第四节 沈度兄弟及“台阁体”的形成1491
第五节 台阁巨擘“三杨”1499
第六节 明初书坛艺术变奏与复旧1504
第四章 明代中期书法艺术1510
第一节 概述1510
第二节 傲诞之士祝允明1512
第三节 稳重自守文征明1516
一、身世及人品1516
二、“清爽精绝”的书艺1520
第四节 风流才子唐寅1523
第五节 “大巧若拙”的王宠1527
第六节 吴门画派的开创者沈周1530
第七节 天下法书归吾吴1533
一、文章领袖李东阳1533
二、阳明先生王守仁1534
三、吴中名家陈道复1535
四、吴中群英1536
第五章 明代后期的书法1538
第一节 奇顽狂放的书坛怪杰徐渭1539
第二节 浪漫自趣的书家群体1545
一、邢侗1545
二、米万钟1546
三、赵宦光1547
四、张瑞图1548
五、黄道周1550
六、倪元璐1552
七、王铎1554
第六章 集帖学书法大成的董其昌1558
第一节 帖学大师的一生1558
第二节 帖学大师的书学经历1562
一、继承:广习诸家,博采众长1566
第三节 帖学大师的书学理论和书法特色1566
二、质疑:不满前人,批评改进1576
三、创新:超迈前人,自成一格1587
第七章 从晚明诸家看明代书法对清代书法的影响1602
第八章 明代的书学研究1611
第一节 明代的书学史研究1611
第二节 明代书法理论探讨与评论1614
一、丰坊《书诀》1615
二、项穆《书法雅言》1616
三、《书法粹言》及其他1618
第三节 收藏、鉴赏与传授1619
第九章 明代的篆刻艺术1626
第一节 篆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1626
第二节 明中期文人篆刻的兴起1629
第三节 开宗立派的文彭1631
第四节 其他印家1634
一、皖派篆刻宗师何震1634
二、苏宣1636
第一节 笔墨纸砚及其对明代书法的影响1639
第十章 明代“文房四宝”与书画装潢艺术对书法的影响1639
一、笔的改进及其对明代书法的影响1639
三、朱简与汪关1639
二、墨的改进及其对明代书法的推动1643
三、纸的变化及其对明代书法的作用1648
四、砚的制作及其对明代书法的功能1652
五、配套文具及其对明代书法的抬升1656
第二节 书画装潢艺术及其对明代书法的影响1659
第一节 明代书法作品的著录与收藏1669
一、明代书法作品的著录1669
第十一章 明代书法作品的流传、鉴藏与辨伪1669
二、明代书法作品的收藏1672
第二节 明代传世的主要刻帖1676
一、碑刻与碑帖(刻帖)1676
二、明代主要刻帖1678
第三节 明代主要书迹1681
第四节 明代书法作品的作伪与鉴别1697
第一节 清前中期书法1707
第一章 概述1707
一、书法艺术概况1707
清代书法篆刻史1707
二、书法理论概况1709
第二节 清前中期篆刻1711
一、篆刻艺术概况1711
二、篆刻理论概况1712
第二章 孕育清前中期书法的条件1713
第一节 社会及文化概况1713
第二节 两种美学思潮1714
一、求异美学思潮1714
二、正统美学思潮1715
第三节 晚明遗风——胜朝遗民的书法1716
一、神笔王铎有明第一1716
二、人品、书品如一的傅山1720
三、胜朝遗民其他书家1724
第三章 清前中期的帖学诸家1726
第一节 董、赵书风影响下的帖学派1727
一、“馆阁体”书法1727
二、其他帖学书家1732
第二节 书法守成期有所突破的帖学书家1734
一、名声播四海的“清四家”1734
二、其他有所创新的帖学书家1739
第四章 清代前中期的篆隶书法及碑学书家1750
第一节 篆、隶书法及书家1750
一、篆、隶书体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演进历程1751
二、篆、隶书家1752
第二节 碑学的兴盛及碑学书家1758
一、碑学兴起乃至兴盛的原因分析1759
二、碑学兴盛伊始的碑学书家1763
第五章 清前中期的画家书法1778
第一节 书法与绘画的结合1778
一、书(文字)画相异1779
二、书(书法)画相通1780
三、书(书法)画互补1781
第二节 清前中期文人画概况1782
第三节 画家书法艺术1785
一、胜朝遗民书画家1786
二、扬州派书画家1791
三、其他书画家1799
第六章 清前中期的书法理论及美学思想1802
第一节 冯班与宋曹的有关思想1802
一、冯班对晋、唐、宋书法特征的评价1802
二、宋曹的《书法约言》1804
第二节 “四宁四毋”说1805
一、傅山整个书法观中的不足1806
二、“四宁四毋”提出的背景1807
三、“四宁四毋”的含义及精神实质1808
四、对“四宁四毋”说的评价1809
第三节 清前期其他一些值得提及的美学思想观点1809
一、笪重光论书1809
二、梁巘提出“学书无惑俗议”1811
三、以“领异标新”为美、择情性相相近者学1812
四、梁同书的书法美学观1813
五、程瑶田关于书法技法1814
第四节 清中期碑学中兴伊始的重要美学理论1815
一、阮元论南北流派的形成与发展1815
二、钱泳的书分南北观1817
三、包世臣技法高于一切的书法观1818
第七章 清前中期的篆刻艺术1820
第一节 篆刻艺术昌兴的原因分析1820
第二节 篆刻流派及其艺术1821
一、程邃的徽派篆刻1822
二、浙宗篆刻艺术1824
三、邓派篆刻1833
第三节 篆刻理论1841
一、印学著作及印谱1841
二、篆刻家的有关言论1843
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1845
一、面临的冲击1845
第八章 晚清书法和篆刻艺术概述1845
二、发展的条件1846
第二节 晚清书法概说1849
一、总体态势1849
二、分进与融会1852
第九章 篆、隶、北碑1855
第一节 概述1855
第二节 小篆1856
一、以传承为主的书家1856
二、有开拓精神的书家1862
第三节 大篆1869
一、嘉道之间的新气象1869
二、嘉道以后的进展1871
第四节 隶书1876
一、以传承为主的书家1876
二、力求开拓的书家1885
第五节 北碑1891
一、赵之谦与康有为1892
二、张裕钊、李文田及其他1897
第十章 行草及其他1903
第一节 概述1903
第二节 行草1907
一、以传承为主的书家1907
二、开拓新径的书家1916
第三节 其他1921
一、何绍基楷书1921
二、其他楷书家1922
第十一章 书学1924
第一节 概述1924
第二节 刘熙载、康有为、杨守敬1925
第三节 其他著述撮要1931
第十二章 晚清的篆刻艺术1936
第一节 概述1936
一、浙派对清后期篆刻的影响1937
二、邓派对清后期篆刻的影响1940
三、金石考据之学对清后期篆刻发展的影响1942
四、清碑派书法对篆刻发展的影响1950
第二节 晚清四家1953
一、吴熙载1953
二、赵之谦1959
三、黄牧甫1973
四、吴昌硕1985
第三节 其他印人2000
一、徐三庚2000
二、胡2002
三、王石经2003
民国书法篆刻史2011
第一章 概述2011
第一节 悲歌与凯歌的交响2012
第二节 繁华与萧条的反差2013
第三节 新文化的逼宫2015
第四节 金石学及影印术的发展2016
第五节 书法理论的发展2018
第六节 活跃的社团活动2020
第七节 书法教学2021
第八节 研究方法2022
第二章 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地区书法2024
第一节 社团与出版物2026
第二节 吴沈李曾2031
一、吴昌硕2031
二、沈曾植2032
三、李瑞清2034
四、曾熙2037
第三节 康有为及遗老书家2038
第四节 脱离尘障的追求2043
第五节 学者书法2049
第六节 早逝的天才2052
——袁克文与谢玉岑2052
第七节 帖学复兴的潮流——40年代的东南书坛2054
第八节 上海及江浙的其他书家2063
第三章 以京津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书法2074
第一节 社团及出版物2075
第二节 罗振玉与郑孝胥2076
第三节 百年碑学的总结——于右任在书法史上的意义2078
第四节 一段离奇的章草公案2081
一、王世镗、罗复堪与章草复兴2082
二、罗复堪兄弟与章草研究群体2084
第五节 梁启超 张伯英 姚华 叶恭绰2089
第六节 同写金文 一庄一谐2092
第七节 吴玉如与郭风惠2093
第八节 马叙伦与邓以蜇2096
第九节 画家书法2097
第十节 北方的其他书家2101
第四章 以广州为中心的中南地区书法2110
第一节 社团与出版物2110
第二节 邓尔雅与容庚2112
第三节 谭延闿与谭泽闿2113
第四节 中南诸家2114
第五章 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书法2121
第一节 社团与出版物2121
第二节 书坛诸耆宿2123
第三节 谢无量2126
第四节 西南地区的其他书家2129
第六章 民国的书法理论研究2132
第一节 概况2132
第二节 理论著作简介2133
一、书学类2133
二、书体技法类2134
四、书史类2135
五、杂著类2135
三、书法品评类2135
六、法帖考释类2136
七、金石学类2137
第一节 概述2139
一、篆刻家与流派2139
第七章 民国的篆刻艺术2139
二、印学社团2140
三、印学研究2141
第二节 重要篆刻家简介2143
民国书法·篆刻大事记2155
附录:古人论书法篆刻2181
说文解字叙 许慎2181
蔡邕书论二则 蔡邕2183
四体书势 卫恒2184
笔阵图 (旧署)卫铄2187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旧署)王羲之2188
书论 (旧署)王羲之2189
笔意赞 王僧虔2190
古今书评 袁昂2190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萧衍2192
书品 庾肩吾2192
心成颂 智果2196
传授诀 欧阳询2197
书论二篇 (旧署)欧阳询2197
笔髓论 虞世南2201
李世民书论二篇 李世民2203
书谱 孙过庭2205
书后品 李嗣真2209
书议 张怀瓘2213
书断 张怀瓘2216
《六体书论》 张怀瓘2243
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2245
论书 徐浩2246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颜真卿2247
授笔要说 韩方明2249
临池妙诀 卢携2250
《永字八法》 佚名2251
苏轼书论十则 苏轼2254
续书断 朱长文2256
黄庭坚书论二十则 黄庭坚2273
海岳名言 米芾2276
续书谱 姜夔2278
翰林要诀 陈绎曾2283
赵孟頫论书六则 赵孟頫2290
书学详说 解缙2291
书法雅言 项穆2292
董其昌书论十九则 董其昌2305
钝吟书要 冯班2307
书筏 笪重光2312
南北书派论 阮元2313
述书 包世臣2316
历下笔谭 包世臣2322
书概 刘熙载2325
尊碑 康有为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