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义的多维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语义的多维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3041537.jpg)
- 马清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语文出版社
- ISBN:780184548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汉语-语义-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义的多维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微观语义学3
§1 词汇语义学3
1.1 词义与概念3
1.1.1 词义变化的动因3
1.1.1.1 引言3
1.1.1.2 现实作用力4
1.1.1.3 心理力量5
1.1.1.4 文化压力9
1.1.1.5 语言内部力量10
1.1.1.5 结论13
1.1.2.2 内部结构类型14
1.1.2.1 引言14
1.1.2 词义类扩的相貌知觉倾向14
1.1.2.3 语言系统价值16
1.1.2.4 语言普遍性19
1.1.2.5 文化差异性20
1.1.2.6 结论22
1.1.3 汉语喜悦概念的形成22
1.1.3.1 引言22
1.1.3.2 生理感觉意念的内化23
1.1.3.3 躯体动作意念的内化28
1.1.3.4 事态相关性34
1.1.3.5 结论42
1.2.1.1 引言43
1.2.1.2 现实作用力43
1.2.1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43
1.2 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的接口(1):语法化43
1.2.1.3 心理力量45
1.2.1.4 语言接触47
1.2.1.5 语言内部力量47
1.2.1.6 结论52
1.2.2 关联成分的语法化方式52
1.2.2.1 引言52
1.2.2.2 负荷膨胀53
1.2.2.3 文义赋予55
1.2.2.4 同义渗透56
1.2.2.5 相似扩张57
1.2.2.6 结论60
1.2.3.1 引言61
1.2.3 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61
1.2.3.2 形式分析62
1.2.3.2 意义分析69
1.2.3.3 结论77
1.2.4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77
1.2.4.1 引言77
1.2.4.2 研究对象和领域78
1.2.4.3 研究方法的创新84
1.2.4.4 结论92
1.2.5 语义共振:突变式吸收的意义条件93
1.2.5.1 引言93
1.2.5.2 从零共振到拒吸收94
1.2.5.3 从共振到吸收95
1.2.5.4 结论101
1.3.1.2 结构102
1.3.1.1 引言102
1.3 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的接口(2):格式化102
1.3.1 现代汉语的委婉否定格式102
1.3.1.3 意义106
1.3.1.4 句法特征109
1.3.1.5 结论110
1.3.2 并列偶标的格式化条件110
1.3.2.1 引言110
1.3.2.2 功能意义特征113
1.3.2.3 对称像似原则123
1.3.2.4 语言信息原则130
1.3.2.5 结论133
1.4.1 关联标记的结构控制作用134
1.4.1.1 引言134
1.4 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的接口(3):标记化的一般原理134
1.4.1.2 致联控制135
1.4.1.3 语序活化作用137
1.4.1.4 完句控制139
1.4.1.5 竞争控制作用142
1.4.1.6 优化控制144
1.4.1.7 结论147
§2 句法语义学148
2.1 结构的形成148
2.1.1 并列可联范围的扩张及其控制因素148
2.1.1.1 引言148
2.1.1.2 系统雏形:结构势力范围的最初分派151
2.1.1.3 语音控制因素的介入:松联153
2.1.1.4 超常语义手段的介入:强调、兼容和敷陈158
2.1.1.5 句法控制因素的介入:有标161
2.1.1.6 语用控制因素的介入:外设165
2.1.1.7 结论175
2.1.2 并列结构多语序运筹的机制176
2.1.2.1 引言176
2.1.2.2 一次性遍历作用177
2.1.2.3 多次轮番作用188
2.1.2.4 运筹的动力:优化192
2.1.2.5 结论199
2.2 结构形态199
2.2.1 汉语单音形容词二叠式程度意义的制约分析199
2.2.1.1 引言199
2.2.1.2 词法构造对程度意义的制约200
2.2.1.3 相关重叠形态对程度意义的制约203
2.2.1.4 语法位置对程度意义的制约206
2.2.1.5 结论216
2.2.2 强程度标记的叠加218
2.2.2.1 引言218
2.2.2.2 类型分析218
2.2.2.3 序量分析225
2.2.2.4 合法性问题230
2.2.2.5 结论239
2.3 结构关系239
2.3.1 句子的语义结构239
2.3.1.1 引言239
2.3.1.2 义句240
2.3.1.3 表述242
2.3.1.4 表述关系245
2.3.1.5 “谓词—变元”关系248
2.3.1.6 变元兼职250
2.3.1.7 结论252
2.3.2 层次关系中的破界252
2.3.2.1 引言252
2.3.2.2 定义253
2.3.2.3 破界致联254
2.3.2.4 破界牵制256
2.3.2.5 结论258
2.4 结构功能259
2.4.1 汉语祈使句的特征问题259
2.4.1.1 引言259
2.4.1.2 主语260
2.4.1.3 语气词263
2.4.1.4 语调266
2.4.1.5 标点269
2.4.1.6 结论271
2.4.2 汉语祈使句理论本质271
2.4.2.1 引言271
2.4.2.2 对西方理论的模仿271
2.4.2.3 功能类别的性质274
2.4.2.4 功能条件的决定因素277
2.4.2.5 逻辑、规定倾向280
2.4.2.6 结论283
2.4.3 汉语意志句的语法特征284
2.4.3.1 引言284
2.4.3.2 相同特征285
2.4.3.3 不同特征291
2.4.3.4 结论293
1.1.1.1 引言297
1.1.1 动物观念的实现方式与普遍性问题297
下编 宏观语义学297
1.1 词汇297
§1 文化语义学297
1.1.1.2 观念实现方式298
1.1.1.3 语言普遍性302
1.1.1.4 文化普遍性305
1.1.1.5 结论309
1.1.2 语义分割细度的文化成因和解释限制309
1.1.2.1 引言309
1.1.2.2 关系分析310
1.1.2.3 解释限制319
1.1.2.4 结论328
1.2.1.1 引言330
1.2.1 感情意念的取象结构330
1.2 语句330
1.2.1.2 层级结构332
1.2.1.3 异构的等效性333
1.2.1.4 同构多能性和意念分化335
1.2.1.5 表情体使用频率与外界的关系335
1.2.1.6 体态的内化335
1.2.1.7 结论337
1.2.2 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338
1.2.2.1 引言338
1.2.2.2 取象的语言普遍性338
1.2.2.3 取象的语言个性及其成因341
1.2.2.4 结论347
2.1.1.2 以为名称同则所指亦同348
2.1.1.1 引言348
§2 应用语义学348
2.1 意义的诊疗348
2.1.1 可导致思维失措的词义理解方式348
2.1.1.3 先定所指再补特征349
2.1.1.4 以为有词则必有所指之物350
2.1.1.5 以为别人的观察必须服从自己的观察351
2.1.1.6 结论351
2.1.2 以诊疗为己任的语义学说352
2.1.2.1 引言352
2.1.2.2 学术主张352
2.1.2.3 学术影响354
2.1.2.4 学术价值357
2.1.2.5 结论358
2.2.1.1 引言359
2.2 意义的变则359
2.2.1 语义理解中的谎言分析359
2.2.1.2 谎言与诚、真的关系360
2.2.1.3 谎言类型361
2.2.1.4 谎言攻防战362
2.2.1.5 结论365
2.2.2 无意义句的评价等级365
2.2.2.1 引言365
2.2.2.2 无意义句的五个等级367
2.2.2.3 分级的合理性374
2.2.2.4 结论375
2.2.3.1 引言376
2.2.3.2 成分覆盖376
2.2.3 无意义句可接受性的获得376
2.2.3.3 补充意义的增入377
2.2.3.4 功能转换377
2.2.3.5 质的分化378
2.2.3.6 语体变换380
2.2.3.7 理解方式的变化382
2.2.3.8 结论384
2.3 言语各阶段的意义特征384
2.3.1 言语活动的前期特征384
2.3.1.1 引言384
2.3.1.2 意念先行386
2.3.1.3 内容无忌387
2.3.1.4 流动不拘387
2.3.1.5 词形暂缺388
2.3.1.6 结构粗糙389
2.3.1.7 结论390
2.3.2 诗歌多维表义特征的内在关系390
2.3.2.1 引言390
2.3.2.2 谜语般的含蓄391
2.3.2.3 音乐般的旋律392
2.3.2.4 绘画般的意象394
2.3.2.5 寓言神话般的幻想和想象395
2.3.2.6 类催眠状态的暗示力397
2.3.2.7 结论399
附录1:现代言语材料来源400
附录2:主要参考辞书(不含古籍)402
附录3:参考文献406
后记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