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对比语言学 历史与哲学思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对比语言学 历史与哲学思考
  • 潘文国,谭慧敏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40475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对比语言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对比语言学 历史与哲学思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序) 杨自俭1

第一章 西方对比研究简史1

1.1 越过拉多和沃尔夫1

1.2 从沃尔夫的定义看对比语言学的起源2

1.3 西方对比语言学史的重建5

1.3.1 第一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对比哲学思想的奠基6

1.3.1.1 对比语言学的诞生——洪堡特的《语言比较研究与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7

1.3.1.1.1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7

1.3.1.1.2 对比语言学的对象和目标8

1.3.1.1.3 对比语言学的方法9

1.3.1.2 叶斯柏森的贡献10

1.3.1.3 沃尔夫的杰出贡献12

1.3.1.3.1 沃尔夫假说12

1.3.1.3.2 从沃尔夫假说到对比语言学15

1.3.1.3.3 范畴研究——沃尔夫的对比研究方法论17

1.3.2 第二期(20世纪40—70年代):在主流语言学20

理论转向中寻求立足点的开拓20

1.3.2.1 拉多的划时代之作《跨文化语言学》22

1.3.2.1.1 对比研究的重大转向23

1.3.2.1.2 在应用性对比上的贡献25

1.3.2.2 迪·皮德娄的《语言结构对比》28

1.3.2.3 本期研究小结32

1.3.3 第三期(1980年至今):走向宏观和注重理论建构34

1.3.3.1 理论研究36

1.3.3.2 篇章与话语对比分析40

1.3.3.2.1 篇章对比40

1.3.3.2.2 话语对比42

1.3.3.2.3 哈特曼的《对比篇章学》43

1.3.3.2.4 维尔茨皮卡的贡献47

1.3.3.3 对比修辞学48

1.3.3.4 切斯特曼的最新贡献51

1.3.3.5 沃尔夫对比语言学思想的发展59

1.3.3.6 西方第三期对比研究小结62

第二章 中国对比研究简史(上)65

2.1 研究中国对比语言学史的意义65

2.1.1 为什么国外学者对中国语言研究不感兴趣?65

2.1.2 汉外对比研究对世界语言研究的意义67

2.1.2.1 汉语不可替代的类型学意义67

2.1.2.2 汉语独特的语言研究传统73

2.1.2.3 中西语言学对话的窗口77

2.3 第一期(1898—1921):比较与对比之间:《马氏文通》82

及其意义82

2.3.1 对比研究的前奏:马建忠的创始之功82

2.2 汉外对比研究发展史再探82

2.3.2 中国对比语言学的特色86

2.3.2.1 “从比较走向对比”还是“从对比走向比较”86

2.3.2.2 一部“对比”史伴随着“模仿”与反“模仿”之争89

2.3.2.3 “对比”或“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汉语自身的语言学92

2.3.3 《马氏文通》提出的世界性问题:能否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从事对比语言学研究93

2.4 第二期(1922—1955):旨在建立汉语自身语法体系的对比研究97

2.4.1.1 洪堡特论汉语98

2.4.1 洪堡特和高本汉论汉语98

2.4.1.2 高本汉论汉语102

2.4.2 第二期对比研究的要点106

2.4.2.1 在对比研究中要不要有所侧重?——关注弱势语言的诉求106

2.4.2.2 对比研究应该从什么出发113

2.4.2.3 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118

2.4.2.3.1 语言与思维118

2.4.2.3.2 对比研究与语言教学120

2.4.2.3.3 对比研究与寻找汉语特点121

3.1.1 为什么要在1955—1956年之间“切一刀”131

第三章 中国对比研究简史(下)131

3.1 第三期(1956—1976):“暂拟系统”——汉语语法“共同纲领”的确立131

3.1.2 “暂拟系统”在理论上的特色及带来的问题135

3.1.3 “暂拟系统”对汉外对比研究的影响138

3.2 第四期(1977—1989):旨在为二语教学服务的对比研究141

3.2.1 对比语言学的“开始”期141

3.2.2 以二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本族语教学为主要服务对象142

3.2.3 微观研究与对照研究143

3.2.4 “对比分析”为“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所取代145

3.2.5 本期对比研究小结146

3.3.1 划分出第五期的理由148

3.3 第五期(1990—):瞄准普通语言学的汉外对比研究148

3.3.2 对比研究的新突破151

3.3.2.1 强烈的学科自觉意识153

3.3.2.2 对比研究分三个层面的思想155

3.3.2.3 对学科哲学基础的思考159

3.3.2.4 对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关注161

3.3.2.5 在对比研究中怎样对待西方理论165

3.3.2.5.1 对“形态说”从再次动摇到坚决否定167

3.3.2.5.2 对汉语中“词”的概念的质疑168

3.3.2.6 在对比中发现的“汉语特色”171

3.3.2.7 对个性和共性的重新思考和实践183

第四章 对比语言学的本体论188

4.1 从历史到哲学188

4.2 对比语言学的基础论——哲学语言观189

4.2.1 语言观问题处在对比语言学学科建设的底座189

4.2.2 形形色色的语言观195

4.2.3 对比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201

4.2.3.1 基于“三个世界”的理论201

4.2.3.2 基于对四种语言观的客观分析202

4.2.3.3 基于20世纪中国语言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205

4.2.4 基于语言世界观的语言新定义208

4.3 对比语言学的学科论——目标与范围213

4.3.1 对比语言学目标、范围问题上的种种说法214

4.3.1.1 对比语言学追求的种种目标214

4.3.1.2 对比语言学的范围与体系218

4.3.2 对比语言学学科性的再认识224

4.3.2.1 对两个基本问题的讨论224

4.3.2.1.1 微观与宏观224

4.3.2.1.2 理论与应用227

4.3.2.2 对比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新建议231

4.4 对比语言学的本质论——对比观与异同观237

4.4.1 对比与比较238

4.4.2 重“异”与重“同”240

4.5 对比语言学的再定义249

第五章 对比语言学的方法论256

5.1 方法论研究的回顾256

5.2 方法论研究的原则259

5.2.1 方法论与方法259

5.2.1.1.1 分析与综合260

5.2.1.1 不宜看作本学科方法论的方法260

5.2.1.1.2 宏观与微观261

5.2.1.1.3 定量与定性262

5.2.1.1.4 描写与解释263

5.2.1.1.5 翻译法267

5.2.1.1.6 研究模式269

5.2.1.2 可看作本学科方法论的方法272

5.2.1.2.1 兼具本体论与方法论意义的方法272

5.2.1.2.1.1 对比与比较273

5.2.1.2.1.2 求异与求同274

5.2.1.2.1.3 共时与历时274

5.2.1.2.2.1 对比的出发点276

5.2.1.2.2 主要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方法276

5.2.1.2.2.2 对比的方向277

5.2.1.2.2.3 归纳和演绎277

5.2.1.2.2.4 动态与静态278

5.2.1.3 对比的程序问题279

5.2.2 方法论的原则283

5.2.2.1 背景性原则283

5.2.2.1.1 本体论决定方法论283

5.2.2.1.2 目的论决定方法论284

5.2.2.1.3 语言观决定方法论285

5.2.2.2 选择性原则286

5.2.2.2.1 研究理论的选择性287

5.2.2.2.2 研究层级的选择性288

5.2.2.2.3 研究层面的选择性288

5.2.2.2.4 研究向度的选择性288

5.2.2.2.5 研究方法的多元性289

5.2.2.2.6 研究模式的独创性289

5.2.2.3 同一性原则289

5.2.2.3.1 理论的一贯性289

5.2.2.3.2 材料的同质性290

5.2.2.3.3 领域的对应性292

5.2.2.3.4 层面的递进性293

5.3 对比研究的出发点294

5.3.1 从体系出发294

5.3.2 从规则出发296

5.3.3 从范畴出发299

5.3.4 从意义出发301

5.3.5 从问题出发304

5.3.6 从中立项出发304

5.4 对比的方向性306

5.4.1 单向性307

5.4.2 双向性310

5.4.3 多向性311

5.5 求同求异的方法论312

5.5.1 由同求同313

5.5.2 由异求异313

5.5.3 由同求异314

5.5.4 由异求同315

引用文献318

人名索引345

主题索引355

后记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