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太湖流域土-水间的物质交换与水环境质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太湖流域土-水间的物质交换与水环境质量](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3095000.jpg)
- 曹志洪,林先贵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6759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太湖-流域-土壤-质量-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太湖流域土-水间的物质交换与水环境质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土-水间的磷素交换与水体富营养化1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1
第一章 土-水间的物质迁移与水体富营养化1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2
三、磷素是温带地表水体中藻类旺盛生长的限制因子3
四、土壤磷素与水体富营养化3
第二节 土-水间氮素交换与水质量5
一、水土流失是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5
二、侵蚀径流引起的土壤和氮的流失6
一、水体重金属的来源9
第三节 土-水间的重金属交换与水质量9
二、水体重金属的特性10
三、水体重金属的毒性10
四、重金属与食物安全12
五、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13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 稻田氮素向水体迁移与土水质量16
第一节 氮污染及其对水质量的影响16
一、径流引起的稻田土壤氮流失19
第二节 土壤氮素随径流向水体的迁移19
二、农田氮素对湖、河水体中氮素的贡献21
第三节 土壤氮素随渗漏水向地下水的迁移22
一、影响土壤氮素淋洗损失的因素22
二、地下水(井水)的硝态氮污染问题23
三、太湖地区氮素淋洗损失的估计26
四、井水的硝态氮污染问题28
第四节 土-水问氮素交换对土、水质量的影响30
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30
二、对水质量的影响32
第五节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研究环境中氮素的来源33
一、瑞利模型33
二、利用同位素研究水体中氮来源的研究进展34
三、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太湖地区水体氮来源研究中的应用37
参考文献40
第三章 氮素在土-水-气界面的交换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43
第一节 氮肥施用与环境现状43
一、我国氮肥的施用概况43
二、氮素与水体富营养化44
三、太湖地区农业发展现状45
四、太湖水污染现状46
五、稻田中化肥氮的去向47
六、化肥氮的损失48
第二节 氮素在土-水-气界面间的氨挥发损失50
一、稻田氮素氨挥发损失的过程与机理50
二、氨挥发排放通量的测定51
三、稻田的氨挥发动态变化51
四、影响氮素氨挥发的因素53
五、NH3挥发的环境效应57
六、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的措施57
第三节 大气氮的湿沉降与农田施氮的相互影响60
一、大气氮沉降及其环境效应60
二、稻季大气氮的湿沉降63
三、麦季大气氮的湿沉降65
四、稻麦轮作下大气氮湿沉降的差异67
五、大气氮湿沉降的年际差异68
六、小结68
第四节 结论69
参考文献70
第四章 稻田磷素的径流迁移75
第一节 太湖平原稻田土壤磷素含量状况75
一、爽水水稻土76
二、囊水水稻土76
三、漏水水稻土76
四、侧渗水稻土77
五、滞水水稻土77
第二节 稻田径流定位研究的试验方法77
一、平原稻田径流试验的田间排水收集器的设计78
二、田间试验的处理和排列79
三、雨水和径流样品的采集79
第三节 稻季径流的磷素迁移80
一、太湖平原稻田稻季径流的特征80
二、磷肥用量对稻季土壤磷素径流迁移的影响81
三、不同供磷条件下磷素径流迁移的特征82
第四节 麦季径流的磷素迁移87
一、太湖平原稻田麦季径流(排水)的特征87
二、磷肥用量对麦季土壤磷素径流迁移的影响88
三、水稻土特性对麦季土壤磷素径流迁移的影响90
第五节 农田径流迁移的磷素对太湖流域面源污染的贡献91
一、农田径流迁移磷素负荷量的估算91
二、蔬菜、果园等旱地磷素径流迁移量的估算91
三、畜禽排泄物和废弃物中磷素径流迁移量的估算92
四、生活污水和废弃物中磷素径流迁移量的估算93
五、水产养殖排泄物和废弃物中磷素径流迁移量的估算94
六、水下淤泥中磷素扩散迁移量的估算94
参考文献97
七、不同源的磷素对水体中磷素含量的相对贡献97
第五章 稻田磷素的淋溶迁移99
第一节 不同土壤类型稻田磷素的纵向分布状况99
一、太湖平原典型水稻土剖面磷素的纵向分布99
二、环太湖稻田土壤剖面上有效磷的季节性变化100
三、土壤剖面有效磷的变化与太湖水体磷素含量的关系102
四、32P标记的普钙在稻田土壤剖面上的分配104
第二节 稻田磷素淋溶迁移的定位试验106
一、田间渗滤液收集器装置107
一、土壤与施肥对渗滤液中磷素浓度的影响108
第三节 稻季土壤磷素淋溶迁移的特征108
二、稻季磷素淋溶渗滤试验的处理108
二、稻田土壤渗滤液中磷组分与水体磷素污染113
三、渗漏液向下淋洗运移磷量的计算115
参考文献117
第六章 蔬菜地氮、磷向水体的迁移118
第一节 蔬菜发展概况及菜园土壤肥力演变趋势118
一、蔬菜发展概况118
二、设施栽培菜地土壤肥力的演变趋势119
三、设施栽培的环境特点及施肥存在的问题120
第二节 菜园土壤氮、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121
一、菜园土壤氮、磷含量状况121
二、影响菜园土壤氮、磷含量的因素122
三、菜园土壤氮、磷的流失及其影响因素126
第三节 菜园土壤磷、氮空间变异性128
一、太湖流域典型地区菜地土壤磷素的空间变异趋势128
二、太湖流域典型地区菜地土壤氮素的空间变异趋势130
第四节 太湖流域蔬菜地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及其淋失风险评价132
一、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土壤磷发生垂直迁移的临界值确定132
二、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土壤磷通过淋溶向水体迁移的风险评价133
三、典型区域蔬菜地土壤氮、磷通过地面径流输出的特征134
第五节 控制太湖流域蔬菜地土壤氮、磷向水体迁移的技术与策略135
一、生态拦截带控制裸地蔬菜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效果135
二、控制太湖流域蔬菜地土壤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其他策略与建议136
参考文献138
第七章 桑园土壤磷素向水体迁移140
第一节 太湖流域桑园的不同种植模式140
一、太湖平原桑园的面积、产量及种植模式140
三、太湖平原桑园的土壤肥力特征141
二、太湖平原桑园分布的地貌特征141
第二节 桑树的磷素营养145
一、桑树的一般营养需求145
二、桑树的磷素营养与磷肥使用146
第三节 太湖流域桑园的水土流失特点147
一、太湖流域桑园的地形地貌与径流的强化147
二、桑园树冠层构造与地面径流的关系148
三、桑园种植覆盖作物与桑园表土流失的关系149
二、桑园径流迁移携带磷素的数量150
一、桑园磷素径流试验设计150
第四节 桑园土壤磷素向水体迁移的特征150
三、桑园径流迁移携带磷素的组成151
第五节 防治桑园土壤磷素径流流失的对策151
一、合理施用肥料,无机肥和有机肥都要深施152
二、合理采摘桑叶和整枝,保持桑园良好的冠层152
三、地面覆盖和种植绿肥152
四、桑园要少耕免耕153
参考文献154
第八章 农田土壤磷素流失迁移模型155
一、水文模型概述156
第一节 集总式与分布式汇流模型156
二、分布式汇流模型157
三、集总式汇流模型158
四、两种水文模型(集总式和分布式)的发展方向159
第二节 源强估算模型160
一、源强估算模型的概念160
二、源强估算模型的特点160
三、源强估算模型使用方法简介160
第三节 农田径流试验与农田土壤磷素流失评价模型162
第四节 RS与GIS技术在磷素流失与迁移评价模型中的应用163
第五节 国外几种主要的农田磷素流失与迁移评价模型165
一、USLE和RUSLE模型167
二、SWRRB及SWAT模型168
三、ANSWERS模型168
四、HSPF模型169
五、BASINS模型169
六 AGNPS模型170
第六节 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特征下的磷素流失模型研究172
参考文献173
第九章 有机污染物在土-水间的转化、迁移及其环境意义175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主要土壤中有毒有机物的类型、形态与转化175
一、太湖地区土壤中有毒有机物的残留情况175
二、农药的吸附与降解177
三、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期179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有毒有机物的种类与含量182
第三节 生物对土水中有毒有机物的吸收及其在各器官的转移和分配185
第四节 有毒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189
一、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代谢途径190
二、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一般方法191
三、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子193
参考文献194
第十章 土-水间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与水质量196
第一节 土壤中的重金属196
一、土壤中重金属的一般组成及其理化性质196
二、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197
一、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198
第二节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形态分布198
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200
三、土壤中重金属的分级提取方法201
四、土壤中重金属形态随时间的动态变化203
五、土壤本底重金属浓度和形态分布209
第三节 太湖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一般状况210
第四节 太湖沉积物表层的重金属污染及其形态213
一、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214
二、太湖沉积物中可提取态重金属浓度分布216
三、沉积物总有机碳与不同形态重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217
一、农田土壤中重金属通过地表径流的流失219
第五节 农田土壤重金属在土-水系统中的迁移和归宿219
二、土壤和土壤渗透水溶液中重金属的含量222
三、小结225
第六节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25
一、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226
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226
三、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227
四、丛枝菌根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228
五、小结236
参考文献237
第十一章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及其处理240
第一节 农村生活污水的类型及排放量240
一、农村居民生活排放的“黑水”240
二、农村居民生活排放的“灰水”242
三、“农家乐”旅馆排放的污水243
第二节 农村“灰水”的生态处理245
一、分散的独家独户和集中的生活小区的“灰水”的生态处理245
二、“灰水”处理的技术和设备246
三、“灰水”处理效率248
二、真空负压集便器与“黑水”的缩容和存放249
第三节 农村“黑水”的生态处理249
一、传统的管道化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问题249
三、使用真空负压集便器的效益估算251
四、以“黑水”为原料制备生物有机肥252
五、农村地区推广生态厕所254
第四节 生活污水的小型处理系统254
一、新型防黏闭小型处理系统255
二、小型处理系统的特点256
一、人工湿地的类型和特征257
二、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257
第五节 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257
三、在太湖流域应用的实例257
三、湿地处理污水的效率259
四、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展望260
参考文献260
第十二章 乡镇企业污水的处理262
第一节 污水的微生物处理系统262
第二节 好氧生物处理法263
一、活性污泥法263
二、生物膜法274
一、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工作原理285
第三节 厌氧生物处理法285
二、厌氧生物处理法的特点286
三、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影响因素286
四、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应用与发展287
参考文献289
第十三章 畜禽污染物产生量及对水体排放量290
第一节 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的影响290
一、江苏太湖地区畜禽养殖概况290
三、江苏太湖地区各类畜禽粪尿污染物等标排放量291
二、江苏太湖地区畜禽污染物产生量及进入水体量291
第二节 生活污染物产生量及对水体的污染294
第三节 精养鱼塘的污染负荷295
第四节 封闭循环鱼类工厂化养殖水质净化技术简介296
一、概述296
二、技术的先进性297
三、应用前景297
二、畜禽粪生物发酵技术的特点298
一、概述298
第五节 畜禽规模养殖场生物发酵有机肥产业化技术298
四、技术指标298
三、研究成果的主要优势299
四、研究成果的创新点300
参考文献301
第十四章 生物缓冲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功能302
第一节 水陆交错区滨水(湖、海、河)生物缓冲带的作用302
一、国外的经验303
二、国内调查与研究303
三、水陆交错区生物缓冲带防治面源污染的机理305
第二节 水陆交错区生物缓冲带的合理组成306
第三节 生物缓冲带在面源污染防治上的应用实例308
一、上海郊区应用滨岸缓冲带防治蔬菜基地对水体面源污染的示范308
二、北京市“三道防线”保护北部水源,确保首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309
三、山西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的策略310
四、人工水生植物链对入湖生活污水的生态处理工程311
第四节 应用生物缓冲带防治面源污染需继续研究的问题312
三、堤岸内侧稻田圈的建设问题313
二、与陆地生物缓冲带相配合的其他措施及各分室截污能力的测定313
一、陆地生物缓冲带宽度的设计问题313
四、堤岸外侧水生植物群落——滨岸湿地缓冲带的宽度和物种组成问题314
参考文献314
第十五章 阻截土壤污染物向水体迁移的其他策略316
第一节 严格控制肥料过量投入,降低成本,保护环境316
第二节 科学利用畜禽废弃物,立法禁止直接排入水体317
第三节 合理处理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最大的磷素污染源319
第四节 人工湿地——稻田是环境友好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321
第五节 实行“油肥麦”冬作轮茬,确保经济和环保双赢322
参考文献323
第十六章 土-水间物质交换对土壤质量的反馈325
第一节 雨水与土壤质量325
一、降水与土壤盐渍化及硝酸盐矿的形成325
二、降水对土壤养分的补给326
三、酸沉降与土壤质量327
四、降水与水体质量331
一、林外雨和林内雨及其养分含量332
二、降雨对林区土壤的输肥作用332
第二节 降水与森林土壤质量332
三、林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334
四、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334
第三节 灌溉水与土壤质量335
一、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336
二、污水灌溉337
三、地下水灌溉与油菜硫营养341
四、江水的硫含量341
参考文献342
第十七章 展望344
第一节 土壤中有机和无机氮、磷随径流迁移的顺序345
第二节 挥发的土壤氮素在土-水-气间的再分配345
第三节 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的本土化345
第四节 生物缓冲带需因地制宜地开展深入研究346
第五节 不同类型城镇、蔬菜基地和水体周边稻田圈的配置346
第六节 加强面源污染数学建模与检验的研究347
参考文献348
附录1 表格索引349
附录2 图幅索引352
附录3 照片索引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