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https://www.shukui.net/cover/70/33099953.jpg)
- 杨功焕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72659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死亡-卫生-调查-中国-1950~2000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5
第一节 研究背景5
一、研究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和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的重要性5
第一篇 概论5
二、在中国进行该项研究的可能性7
第二节 研究目的、范围和意义8
一、本研究的目的和范围8
二、本研究的公共卫生意义9
一、人口资料来源和质量评价11
第二章 研究方法11
第一节 资料来源和质量评价11
二、死因资料及其质量评价14
三、人群行为危险因素资料17
第二节 资料调整和分析20
一、分析指标20
二、死因资料的校正和调整21
四、对早期未单独列出的死因的估计22
三、死因分类标准22
五、资料分析方法23
六、地区划分的原则24
第二篇 研究结果33
研究结果之一:中国人群的死亡33
第一章 中国人群的总死亡水平、趋势和分布33
第一节 中国人口模式转变33
一、中国人口模式转变的基本特点33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35
三、人口年龄结构变化36
第二节 中国人群总死亡水平、趋势和分布特点38
一、人群总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38
二、儿童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41
三、成人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46
四、总结47
第三节 死亡水平变化的因素分解47
第一节 结核49
一、结核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49
第二章 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49
二、结核死亡的年龄性别特点50
三、结核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51
第二节 传染性疾病53
一、传染病死亡的变化趋势53
二、传染病死亡的年龄性别特点54
第三节 肺炎55
一、肺炎死亡的变化趋势55
三、传染病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55
二、肺炎死亡的年龄和性别特点57
三、肺炎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58
第四节 围生期疾病60
一、围生期疾病死亡的变化趋势60
二、围生期疾病死亡的性别特点61
三、围生期疾病死亡的地区分布62
第五节 产科疾病64
一、产科疾病死亡的变化趋势和流行水平64
二、产科疾病死亡的年龄特点65
三、产科疾病死亡的地区分布66
第六节 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的死亡特点和影响因素67
一、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的死亡特点67
二、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死亡率下降及其地区差异的因素分解69
第三章 肿瘤71
第一节 肿瘤的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71
一、肿瘤死亡的变化趋势71
三、肿瘤死亡谱的变化73
二、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的肿瘤死亡水平73
第二节 支气管肺癌75
一、支气管肺癌死亡的变化趋势75
二、肺癌死亡的性别和年龄特点75
三、城市和农村地区肺癌死亡变化76
四、肺癌死亡水平的地理分布77
第三节 肝癌79
一、肝癌死亡的变化趋势79
二、肝癌死亡的性别和年龄特点80
三、城市和农村肝癌死亡的差异81
四、肝癌死亡水平的地理分布82
第四节 胃癌和食管癌83
一、胃癌和食管癌的流行水平和变化趋势83
二、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的性别和年龄特点84
三、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的城市和农村差异85
四、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的地理分布86
第五节 结肠直肠癌88
一、结肠直肠癌的流行水平和变化趋势88
二、结肠直肠癌死亡的性别和年龄特点88
三、结肠直肠癌死亡的城乡差异89
四、结肠直肠癌死亡的地理分布90
第六节 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92
一、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死亡的变化趋势92
二、乳腺癌和宫颈癌死亡的年龄特点93
三、乳腺癌死亡的城市和农村差异93
四、乳腺癌和宫颈癌死亡的地理分布94
二、白血病98
一、鼻咽癌98
第七节 其他肿瘤98
第八节 人群肿瘤死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00
一、肿瘤死亡的特点100
二、肿瘤死亡水平变化和地区差异的因素分解100
三、非人口因素在肿瘤死亡中的含义103
第四章 心脑血管疾病105
第一节 脑血管病105
一、脑血管病死亡的变化趋势105
二、脑血管病死亡的年龄和性别差异107
三、脑血管病死亡的城市和农村差异108
四、脑血管病死亡的地理分布109
第二节 冠心病109
一、冠心病死亡的变化趋势109
二、冠心病死亡的年龄和性别差异112
三、冠心病死亡的地区分布114
第三节 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115
一、风湿热和风心病死亡的变化趋势115
三、风湿热和风心病死亡的地区分布117
二、风湿热和风心病死亡的年龄和性别差异117
第四节 其他心脑血管疾病119
第五节 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21
一、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特点121
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水平变化和地区差异的因素分解122
三、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上升的重要非人口因素123
第五章 其他慢性病125
第一节 糖尿病125
一、糖尿病死亡的变化趋势125
二、糖尿病死亡的年龄性别特点127
三、糖尿病死亡的地区分布127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129
一、COPD死亡的变化趋势129
二、COPD死亡的年龄和性别差异130
三、COPD死亡的地区分布132
一、慢性肝病和肝硬化133
二、胆石症和胆囊炎133
第三节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33
第四节 其他慢性病的死亡水平变化和地区差异的因素分解136
一、1991~2000年死亡变化的因素分析136
二、城市和农村死亡水平差异的因素分解136
第六章 伤害139
第一节 伤害的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139
一、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139
二、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的伤害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141
一、伤害死亡谱的构成及其变化142
第二节 伤害死亡谱142
三、伤害死亡的地区分布142
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伤害死亡原因构成144
三、城市和农村人群的伤害死亡原因145
第三节 交通事故146
一、交通事故死亡的变化趋势146
二、交通事故死亡的性别和年龄特点148
三、交通事故死亡的地理分布150
第四节 自杀151
一、人群自杀死亡的变化趋势151
三、自杀死亡的地区差异153
二、自杀死亡的性别和年龄特点153
第五节 其他伤害155
一、溺水155
二、意外中毒157
三、意外跌落160
四、失火和火焰引起的事故161
第六节 伤害死亡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165
一、和其他国家比较及全球趋势165
二、伤害死亡的特点166
三、伤害死亡变化和地区差异的因素分解167
第七章 中国人群死因模式的变化和疾病负担169
第一节 死因构成的变化169
一、不同年代人群的死因构成169
二、不同地区人群死因构成的差异171
第二节 三大类疾病死亡率变化的因素分解173
一、不同类别疾病死亡变化的因素分析173
二、城市和农村不同类别疾病死亡水平差异的因素分解174
三、“非人口因素”的含义175
第三节 疾病负担的测量175
一、潜在寿命损失年和工作寿命损失年176
二、感染性及母婴疾病的潜在寿命损失和工作年限损失176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寿命损失和工作年限损失177
四、伤害潜在寿命损失和工作年限损失178
一、样本的年龄性别分布183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人口特点183
第八章 调查对象的特征183
研究结果之二:与死亡相关的行为危险因素183
二、教育水平184
三、职业特点185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身体和精神状况185
一、自我报告的身体状况186
二、影响健康状况的疾病188
三、精神卫生问题192
四、疾病导致的负担193
一、不同类别人群的医疗保险195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与健康体检195
二、健康体检196
三、接受健康体检和享受医疗保健制度的关系198
第九章 饮食、饮酒、体力活动与体质指数199
第一节 饮食行为199
一、食用不同类别食品的频度199
二、烹调油的使用202
三、快餐食品的普及性202
四、城市和农村人群的饮食行为203
五、不同地区人群的饮食行为205
第二节 饮酒217
一、过去30天不同类别人群的饮酒频度217
二、过去30天人群的饮酒量219
三、酒的消耗量222
第三节 体力活动及体育锻炼222
一、工作中的体力劳动强度223
二、人们参与家务活动的比例225
三、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226
四、静坐生活方式228
第四节 体质指数(BMI)的分布229
一、BMI的分布229
二、不同人群中BMI分布的特点230
三、BMI分布的地区差异231
第五节 体重评价和体重控制233
一、对自己体重的评价233
二、体重控制235
第一节 中国人群的吸烟流行水平237
第十章 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237
一、年龄别吸烟率238
二、不同教育人群的吸烟率238
三、不同职业人群的吸烟率239
四、不同地区人群吸烟率240
五、吸烟量244
六、吸烟花费245
七、人群戒烟情况247
八、吸烟者的现状248
一、被动吸烟暴露249
第二节 被动吸烟249
二、被动吸烟的暴露地点250
第三节 烟草控制活动的执行和效果252
一、人们对烟草危害健康知识的变化252
二、人们对烟草控制措施态度的变化256
三、目前控烟措施的执行情况259
第一节 与肝炎防治有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263
一、对肝炎的了解和流行严重性的判断263
第十一章 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263
二、对甲型和乙型肝炎传播途径和控制措施的了解265
第二节 有关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265
一、对艾滋病流行形势的了解265
二、对性病/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了解267
三、安全套的使用269
四、性病及其求医行为270
五、献血272
六、有关预防艾滋病信息的获得272
第一节 交通违章行为275
第十二章 与伤害有关的行为275
一、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违章行为276
二、交通安全带的佩戴278
三、摩托车头盔的佩戴280
第二节 农药和鼠药保管281
一、农药保管281
二、鼠药保管284
第十三章 二级预防措施与健康保健服务287
第一节 高血压、高血脂意识287
一、人们对高血压和高血脂的知识、态度和行为287
二、高危人群292
第二节 血糖检查和高血糖及糖尿病的检出294
一、概况294
二、高血糖和糖尿病检出的人群特点295
三、高血糖和糖尿病检出的地区差异297
第三节 肿瘤筛查299
一、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299
三、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的地区差异300
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的人群特点300
第四节 二级预防措施实施与医疗保健制度的关系301
一、接受筛查实验的频度301
二、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险、健康体检和筛查实验301
第十四章 中国人群与健康有关的行为特点303
第一节 五类不健康行为的流行特点304
一、烟草使用304
二、不良饮食、体力活动过少及肥胖305
三、与伤害死亡有关的高风险行为306
四、与感染性疾病有关的行为307
五、二级预防和医疗保险307
第二节 影响健康行为形成的因素308
一、教育水平和不健康行为的关系308
二、不同地区人群的不健康行为的特点310
第三篇 结论与建议317
第一章 该研究的主要结论317
一、感染性及母婴疾病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服务319
二、肿瘤死亡率增长与相关危险因素319
三、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死亡率均会显著上升322
四、交通伤害和自杀的特点和预防323
五、教育水平与健康325
六、面对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325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创新327
一、行为与死亡的联系研究327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指标的选择328
三、地理分布图谱作为工具引入该研究328
一、确定疾病控制重点和策略329
第三章 对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系统建设的意义329
二、对公共卫生系统建设的意义330
第四章 本研究的局限331
一、死因估计的正确性331
二、死因登记覆盖的人群范围、观察的时间跨度和分析方法的一致性331
三、自我报告行为的效度331
四、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的样本量331
附录一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333
附录二 行为危险因素调查问卷335
附录三 中英文病名以及国际死因分类第9版和第10版对照表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