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130678.jpg)
- 白寿彝著 著
- 出版社: 文通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48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回教史&陈汉章1
一○一 「明史」记回教之传入中国1
一○一·○一 朱新底怀疑1
一○一·○二 丁谦底论断1
一○二 中国人对於回教源流的误解2
一○二·○一 顾炎武底误解2
一○二·○二 杭世骏底误解3
一○二·○三 王昶底误解4
一○二·○四 钱大昕论「回回」与「回纥」之别5
一○二·五五 论「回回」「回纥」「回鹘」之混称及其他译名6
一○二·○六 杜佑记三夷寺8
一○二·○七 舒元舆记三夷寺8
一○二·○八 王溥记大秦寺摩尼寺9
一○二·○九 通鉴记摩尼入中国9
一○二·一○ 通鉴记唐武宗限制各教僧人名额10
一○二·一一 论摩尼教景教之非回教10
一○三 回教在中国的传布11
一○三·○一 陈黯「华心」记大食回人李彦升登进士11
一○三·○二 唐时中国与大食的关系11
一○三·○三 宋岳珂记占城蒲姓14
一○三·○四 魏源记占城回回16
一○三·○五 宋时中国与大食的关系16
一○三·○六 「辽史」记回回国19
一○三·○七 辽时的回回大食部20
一○三·○八 「金史」记回纥入贡22
一○三·○九 对於「金史」所记回纥的解释22
一○三·一○ 「金史」记马庆祥23
一○三·一一 有关马庆祥的其他记载23
一○三·一二 钱大昕说元代之答失蛮25
一○三·一三 洪钧考元时各教名称25
一○三·一四 旧新「元史」有传回回表30
一○三·一五 无传回回表33
一○三·一六 论元时回回之盛37
一○三·一七 明代之用回回历法40
一○三·一八 明时回回之徙居江南40
一○三·一九 明时天方之朝贡41
一○三·二○ 清「西域图志」记和卓木世系42
一○三·二一 魏源记回教教派及经典42
一○三·二二 (瀛寰志略)记西亚之回教43
一○三·二三 朱一新记回教教派43
一○三·二四 洪钧记回教教派43
一○三·二五 清代与回回有关的变乱及谕旨44
一○四 本文之为订谬而作45
第二篇 回回教入中国史略&陈垣47
二○一 本讲底范围47
二○二 中回历法底不同48
二○三 从中回历法上的差异解释回教入中国的时期问题49
二○四 唐时大食人在中国之多51
二○五 「经行记」底记录51
二○六 天宝元年的碑52
二○七 唐时中国和大食的关系53
二○八 五代时关於回回之记载54
二○九 宋代关於回回的记载55
二一○ 金代关於回回的记载57
二一一 元代关於回回的记载58
二一二 关於回回和回回教之名称的研究58
二一三 明代关於回回的记载62
二一四 元明时新疆诸地之改从回教63
二一五 清人对回回的虐待及回回之反抗63
二一六 回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65
二一七 研究中国回教史应注意的两点66
第三篇 「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杨志玖69
三○一 「回回」一词的起源69
三○二 「回回」涵义的确定及应用的普遍73
三○三 文人笔下的「回纥」和「回鹘」75
三○四 元史中杂出「回回」「回鹘」「回纥」的原因77
第四篇 怛逻斯战役和它的影响&白寿彝80
四○一 怛逻斯之今地80
四○二 在中国典籍中所记的怛逻斯80
四○三 西方典籍中所记的怛逻斯82
四○四 怛逻斯和唐安西都护府间的路程84
四○五 怛逻斯附近的三个国或部落:石国,拔汗那,葛逻禄88
四○六 关於怛逻斯战事的记载92
四○七 虏石国王的时期93
四○八 石国之役96
四○九 战争在怛逻斯发生97
四一○ 双方底阵容99
四一一 战争底结果102
四一二 战事发生的时期103
四一三 旧新唐书对这次战事未作正面记载的原故103
四一四 这次战役对唐在西域地位上的影响105
四一五 唐西域霸权之早已日趋没落106
四一六 西域朝贡仍盛的原因109
四一七 唐霸权日趋没落中,高仙芝认识的错误110
四一八 这次战役之真正的影响和唐在西域势力之继续存在112
四一九 这次战役在唐大食国际史上的意义114
四二○ 战前的军事关系114
四二一 战後的军事关系118
四二二 战役前後两国通常关系之不变120
四二三 这次战役和中国造纸术底西行125
四二四 这次战役和伊斯兰之最早的华文记录127
第五篇 宋时大食商人在中国的活动&白寿彝133
五○一 唐时大食商人在蕃商中的地位133
五○二 宋时大食商人之领袖蕃商134
五○三 宋时的大食巨商135
五○四 宋时的大食朝贡使140
五○五 朝贡与商业147
五○六 宋时大食商人底居留地及其所受的待遇152
五○七 大食商人衣食及宗教活动之自由152
五○八 大食商人在中国之定居152
五○九 宋时的大食商品154
五一○ 著名的香料155
五一一 香科贸易地位之重要163
五一二 乳香之大量贸易178
五一三 宋时大食商品对中国国用上的影响181
五一四 对中国风习上的影响185
五一五 对中国医药方剂上的影响190
第六篇 元代回教人与回教&白寿彝195
六○一 蒙古人之西征与回教人在中国各地之普遍195
六○二 宋末及元时回教人之经济地位200
六○三 宋末回教人在东南及蒙古之政治地位200
六○四 元时回教人在政治上享受的优遇201
六○五 元时回教人在实际政治上的地位201
六○六 宋末及元代回教人之显宦210
六○七 元代回教人西学——天算学219
六○八 药物学222
六○九 造炮223
六一○ 语言文字224
六一一 元代回教人之华学226
六一二 元代为中国回教兴盛时期238
六一三 回教之名称238
六一四 回教人之主体238
六一五 入教的人239
六一六 菠斯人底地位241
六一七 回教底派别241
六一八 回回哈的之设立242
六一九 回教经师所受的优遇243
六二○ 礼拜寺底建修244
六二一 元时回教底特徵245
六二二 关系回教未来命运者四事246
第七篇 元代回汉通婚举例&杨志玖253
七○一 本问题底重要性253
七○二 事例四则254
七○三 事例底分析257
第八篇 跋吴鉴清净寺记&白寿彝260
八○一 吴鉴清净寺记260
八○二 吴记之著作时期及其可划分的段落261
八○三 吴记之记述教义及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62
八○四 清净寺底创建人和创建时期265
第九篇 跋重建怀圣寺记&白寿彝273
九○一 重建怀圣寺记273
九○二 怀圣寺及其塔之最早的记录275
九○三 怀圣寺与蕃长司276
九○四 寺之创建时期277
九○五 伊斯兰传入中国之时期279
九○六 三塔之推测281
九○七 记中列举的人物284
第十篇 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庞士谦286
一○○一 明至清末之回文大学286
一○○二 最近五十年之回文大学289
一○○三 回文大学之阿拉伯文课本290
一○○四 回文大学之波斯文课本293
第十一篇 记明清时之回回文人&白寿彝296
一一○一 明清时之回回文人——金大车金大舆296
一一○二 马继龙298
一一○三 闪继迪,闪仲侗299
一一○四 马上捷,马明阳299
一一○五 张端300
一一○六 丁澎301
一一○七 马世俊302
一一○八 孙鹏302
一一○九 马汝为303
一一一○ 赛屿304
一一一一 沙琛306
第十二篇 记明清时的回将&白寿彝308
一二○一 常遇春,胡大海308
一二○二 麻贵,达云310
一二○三 哈元生,哈攀龙,冶大雄,马良柱312
一二○四 哈国兴,许世亨315
一二○五 左宝贵,马福禄319
第十三篇 柳州伊斯兰与马雄&白寿彝323
一三○一 伊斯兰之传入柳州323
一三○二 鹄鹧台清真寺325
一三○三 马雄326
一三○四 城内清真寺底创建与马雄329
一三○五 窑埠回教坟山与马雄331
一三○六 马雄在柳州延聘伊斯兰名师335
一三○七 马雄死後之柳州伊斯兰337
第十四篇 三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概况&赵振武340
一四○一 王浩然之倡导回教文化340
一四○二 回教学校341
一四○三 埃及留学345
一四○四 翻译和著作347
一四○五 书籍底贩卖和出版351
一四○六 定期刊物352
一四○七 学术团体358
一四○八 图书馆及书报阅览室363
第十五篇 史料辑录366
一五○一 马文升传366
一五○二 孙继鲁传373
一五○三 詹沂传375
一五○四 金溶传376
一五○五 马新贻传378
一五○六 米剌印丁国栋之变381
一五○七 苏四十三之变383
一五○八 「乾隆戡定回疆记」387
一五○九 记乌什之变398
一五一○ 「道光重定回疆记」400
一五一一 「陕甘之回教徒及其骚乱」414
一五一二 「雅克布白克之叛乱」421
一五一三 「东亚清真教育总会之状况」430
一五一四 「留东清真教育会纪事」433
一五一五 「留东清真教育会章程」435
一五一六 「留东清真教育会会员录」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