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江西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朱向东主编;王建农卷主编;江西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274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9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江西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江西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1
一、江西省概况1
(一)历史沿革1
(二)山川大势2
(三)自然资源2
二、上个世纪以来人口总量的变化及原因3
(一)江西省有记载的人口数据3
(二)民国时期的江西省人口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变化的各个阶段6
三、2000年人口现状与特征8
(一)2000年江西人口现状8
(二)2000年江西省人口的主要特征14
四、社会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人口问题21
(一)人口重负制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控制任重道远21
(二)高素质人才匮乏,影响经济发展后劲23
(三)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人口就业压力沉重25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严重后果亟待解决27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和老龄化30
一、人口的年龄构成30
(一)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及变化特点30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40
(三)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对人口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44
二、人口的性别构成47
(一)总人口性别比现状及变化特点47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及变化特点50
(三)分年龄的人口性别比变化特点52
(四)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54
三、人口老龄化58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变化特点59
(三)老年人口社会经济结构61
(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61
(四)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65
(五)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67
第三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69
一、生育水平现状及变化趋势69
(一)人口出生情况及变化69
(二)生育率的现状及变化74
二、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综合因素90
(一)生育政策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90
(二)经济因素对生育水平的举足轻重作用91
(三)受教育程度对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92
(四)职业构成因素对生育的影响93
(五)城镇化水平对生育的影响94
(六)育龄妇女自身结构对生育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95
(一)人口控制的效果97
三、人口控制的效果、难点及应对措施97
(二)人口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应对措施99
第四章 人口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104
一、死亡水平及其变动情况104
(一)死亡水平104
(二)死亡率的变化105
(三)死亡模式的变化107
二、死亡率的差异107
(一)地区差异108
(二)年龄性别差异109
(三)受教育程度差异113
(四)城乡差异115
三、婴儿死亡率117
(一)婴儿死亡率的变化117
(二)婴儿死亡率的地区差异118
(三)婴儿死亡率的城乡差异120
四、死亡原因121
(一)死亡原因分类121
(二)病因别死亡率123
(三)死亡原因的城乡差异125
五、平均预期寿命128
(一)平均预期寿命的演变128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129
(三)平均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130
(四)生命表的其它主要指标132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状况137
一、人口婚姻变动的一般趋势137
(一)男女结婚年龄的变动趋势138
(二)大龄未婚人口的变动趋势142
(三)婚姻关系变动趋势144
(四)早婚现象变动趋势146
(五)离婚人口变动趋势147
(六)丧偶人口变动趋势148
二、婚姻状况的区域差异151
(一)家庭规模的现状及变动趋势151
(二)家庭类型的区域差异156
三、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动趋势159
(一)家庭户规模变动趋势159
(二)家庭户结构变动趋势162
(三)老年人的家庭生活状况价164
四、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区域差异165
(一)家庭户规模的地区差异165
(二)家庭户规模的城乡差异167
(三)家庭户结构的地区差异169
(四)家庭户结构的城乡差异171
(五)未来江西家庭规模结构的发展趋势172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174
一、人口受教育构成状况174
(一)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构成174
(二)分性别人口受教育状况178
(三)分年龄人口受教育状况181
(四)分地区人口受教育状况183
(五)分城乡人口受教育状况185
(六)分行业、职业人口受教育状况187
(七)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全国和中部其他省份比较191
二、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水平192
(一)各级教育适龄人口基本情况192
(二)各级教育适龄人口在校情况195
(五)江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197
(四)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情况197
(三)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情况197
三、江西人口文化素质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202
(一)各类人群之间文化素质存在很大差异,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2
(二)江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202
(三)人才外流现象依然严重204
四、大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势在必行204
(一)增加教育投入,坚持财政主渠道作用,依法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205
(二)进一步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206
(三)采取措施留住人才,创造条件吸引人才207
第七章 劳动就业状况208
一、劳动力资源状况208
(一)劳动适龄人口208
(二)劳动力的素质211
(三)后备劳动力资源212
(一)就业人口的规模和构成213
二、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状况213
(二)失业人口的规模与构成222
三、未工作人口状况225
(一)未工作人口的类别225
(二)未工作人口的年龄构成225
(三)未工作人口的性别构成226
(四)未工作人口的生活来源226
四、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226
五、劳动人口的地区分布228
(一)一般人口所占比重大的设区劳动人口比重也大228
(二)劳动人口北部多、南部少,省会城市南昌劳动人口的密度最大229
(三)劳动人口的地区分布基本合理230
六、目前形势下就业思路与对策230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省情决定了江西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230
(二)就业格局的变化对就业政策和劳动保障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231
(三)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对策233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235
一、少数民族人口总量、构成及其分布布235
(一)人口总量235
(二)少数民族构成237
(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237
二、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性别构成240
(一)年龄构成240
(二)性别构成243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家庭244
(一)婚姻状况244
四、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248
(一)文化构成248
(二)文盲、半文盲人口253
(一)行业构成254
五、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行职业构成254
(二)职业构成258
(三)未工作人口260
第九章 人口迁移262
一、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和结构特征262
(一)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263
(二)迁移人口的主要结构特征273
(三)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78
二、人口迁移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280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是江西人口迁移的巨大推动力280
(二)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本土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低是推动江西人口外迁的另一重要力量281
(三)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迁移人口有着强烈的吸引力282
(四)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地区差别以及江西与沿海省份经济发展的差距,产生了人口迁移的巨大拉力283
(五)政策的宽松为人口迁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85
(六)农村人口观念的更新和开放意识的加强是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内在动力286
(一)人口迁移对江西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287
三、人口迁移对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287
(二)人口迁移对江西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289
四、人口迁移中应注意的问题291
(一)顺应人口迁移的自然规律,并从制度上对人口迁移进行规范291
(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291
(三)要将人口迁移与农村土地流转相结合,一方面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迁移,另一方面鼓励土地合理流转292
(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292
(五)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市场293
(六)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293
第十章 人口城镇化294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历史进程294
(一)城镇的概念294
(二)城镇划分标准295
(三)江西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进程297
(一)江西人口城镇化发展状况300
二、江西人口城镇化发展状况与特点300
(二)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特征306
(三)江西人口城镇化地区差异310
三、新世纪初期人口城镇化战略取向315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315
(二)人口城镇化战略思路315
(三)主要对策和建议316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318
一、居住水平318
(一)人均住房面积318
(二)户均住房间数325
二、住房质量329
(一)住房设施329
(二)住房建成时间332
(三)建筑层数和住宅外墙墙体材料334
三、住房来源336
四、住房开支342
(一)购建住房费用342
(二)租房费用346
五、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水平的措施348
(一)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居民的住房消费348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建房348
(三)大力培育、规范和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348
(四)努力改善住房设施,从根本上提高城乡居民的居住水平349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350
一、人口与资源状况350
(一)地理概况和气候条件350
(二)自然资源状况351
(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54
(一)环境发展状况357
二、人口与环境状况357
(二)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59
三、影响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因素363
(一)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63
(二)人口素质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64
(三)人口分布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65
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365
(一)继续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365
(二)努力提高全省人民的文化素质,树立现代环保意识366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口的社会环境368
第十三章 未来人口发展前景展望369
一、人口预测基本思路369
(一)预测工作步骤369
(三)预测使用的基本数据370
(二)模型选择370
(四)各种参数的设定371
二、预测结果及三个方案的综合评价373
(一)预测结果373
(二)三个方案的综合评价373
(三)三个方案共同引起的经济社会后果378
三、可行性预测结果综合分析382
(一)总人口和出生人口382
(二)死亡人口和死亡率383
(三)人口的主要构成383
四、对策建议389
(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人口政策389
(二)认清未来人口发展的形势,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好人口控制工作390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挑战390
(四)确立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广开就业渠道,增强总体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