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政史鉴 革新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资政史鉴 革新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3153689.jpg)
- 邢贲思,戴逸总主编;萧致治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28842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1151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12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政史鉴 革新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序 …………………………………………………………………………………李瑞环前言……………………………………………………………邢贲思 戴逸 周溯源卷首语…………………………………………………………………………………萧致治第一篇 革新理论导读3
第一节 变是古今公理9
○穷则思变9
○不变古易常 则不王不霸9
○驳“法古无过,循礼无邪”10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10
○苟利于人 不必法古11
○贵在知化11
○事多似倒而顺 多似顺而倒11
○河水不可逆流 历史不能倒退12
○法与时变 礼与俗化13
○不法已成之法 而法其所以为法13
○变成法 治今世14
○惟新之政 万代之法则14
○不革新除弊 必生祸乱15
○盛时不求进则衰15
○革新必须破除苟且积习16
○物极必反16
○革新是历史规律17
○万物都处在不断革新、变化之中17
○事物的相对性18
○“动”与“静”的关系19
○一代之治 各因其时19
○治国没有永恒的法则19
○千秋万世大计 决定于因时变法20
○因时变法 不致衰亡21
○人无忧患则智慧不成21
○变古愈尽 便民愈甚22
○一国法度当随时势变迁22
○守旧足以死人24
○事物以新为贵24
○方随病变24
○不因时变法 将乱天下24
○论不变法的危害25
○变是古今之公理35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36
○物各竞存 最宜者立38
○革新不是全盘否定历史经验49
第二节 革新要从实际出发50
○因地制宜50
○大儒应变得当51
○知古当先通今52
○守株待兔不可取52
○由近知远 由今知古53
○药不必出扁鹊之方55
○治国五原则55
○旧法不可取55
○国家大事不可限于常理56
○去烦扰 弘简易56
○古为今用 不可拘泥于古57
○立国以武功或谋略 因势而定57
○学风不应守旧57
○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58
○取古必须适今58
○执古以绳今 是为诬今59
○学古之道要去粗取精59
○变法革新要先治本60
○变古通今是形势决定的68
○鉴古察今 知当世之得失72
○冒死直谏 力主大力改革72
第三节 革新余论72
○呈奏议 力主革新76
○政治革新二十二论79
○走日本强国之路91
○变法以仿效西法为主91
第二篇 因时变法97
导读97
第一节 古代社会变革103
○黄帝统一中原的传说103
○汤武革命 顺天应人104
○盘庚迁殷 殷道复兴104
○创建霸业 匡正乱世105
○实施新法 秦国富强106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108
○废封建 置郡县110
○不能在马上治天下110
○顺应历史潮流的北魏改革111
○删繁就简 推陈出新118
○蒙古入主中原 必须实行汉法118
○废止蒙古人分土封臣旧法129
○借鉴明朝政制 同时作必要改革130
○法律应因时而定、随事而迁131
○清代刑律的变革131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136
○天下一家 共享太平136
○农民理想社会的蓝图:《天朝田亩制度》139
○七条改革建议145
○太平天国后期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147
第三节 清末当权派的应变措施166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加强海防166
○维护领土完整 必须对西北用兵180
○统筹全局 兼顾海防塞防187
○十项变法条陈199
○为安定天下 决意革新199
○推行新政200
○宣布立宪 有利巩固皇位204
○预备立宪 先订官制208
○清末各省成立咨议局210
○清末中央设立资政院213
○清末责任内阁制度的建立218
第四节 维新派的改革主张225
○今日言治 非一变不为功225
○覆亡无日 非维新不能自强226
○国家危在旦夕 非变法不能图存227
○下诏鼓天下之气(康有为变法主张之一)233
○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变法主张之二)236
○练兵强天下之势(康有为变法主张之三)241
○用开拓创新思想变法(康有为变法主张之四)245
○局势险危 变法三策268
○统筹全局 挽救国家危亡271
第五节 民主共和制的建立281
○订定章程建立振兴中华团体28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方案283
○旧民主革命的伟大纲领286
○民主共和国的蓝图290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301
○实行五个统一巩固民主共和基础308
第三篇 政制改革313
导读313
第一节 周代分封321
○周代分封建国 共卫王室321
○修政兴业 安邦定国322
○推行仁政 天下归服323
○德政不兴 夜不能寐323
○齐国实行四民分居体制324
○政出多门会导致亡国326
○慎察左右 存亡攸关326
○明君治国之道327
○君在国都犹心脏之在身体328
○执迷不悟者必先亡328
○远古官名的由来329
第二节 强干弱枝331
○皇帝之称 始于嬴政331
○废除分封 设立郡县332
○裂土分封 其国必乱332
○强干弱枝 巩固统一337
○罢中正 除九品339
○隋初改革官制345
○简化地方行政机构345
○隋末官制改革346
○唐初下诏设三师346
○唐代地方行政变革347
○唐代中央官制变革354
○集中财权358
○宋朝设立按察使359
○从简治政360
○改革荫子法361
○严禁后妃干预国政361
○禁止宦官干政363
○革除“西厂”364
○反对地方割据 维护国家统一366
○创设军机处367
○革除弊政 畅通仕途367
○创立新建储方式 防止争位369
○江苏分设两布政司369
○台湾建省370
○新疆建省的最早倡议371
○新疆建省 先派督抚380
○新疆建省的五条好处384
○东三省的设立389
第三节 兄弟民族的政治变革390
○西南民族 归服蜀汉390
○匈奴统治中原 胡汉政体兼行392
○北魏创立三长制392
○契丹立国 官分南北 因俗而治394
○西南民族改土归流395
第四节 近代政体变革398
○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398
○设议院 通下情406
○创立议院 沟通民情411
○锐意改革 精简机构412
第四篇 革弊兴利415
导读415
第一节 力行新政 富国强兵419
○卧薪尝胆 奋发图强419
○轻徭薄赋 明法慎刑421
○子承父志 减租轻刑428
○任人须论才德 官爵不可滥授428
○毁佛像、铸铜钱 应民需430
○澄清吏治 富民强兵 厉行法治431
○兴利除弊 力挽危局447
○力除弊政 巩固统治457
○治国必须变旧法、行新政472
○熙宁变法图强472
○中兴五论475
○恩结诸部 以安边陲488
○厉行变革 富国强兵492
○兴国十策499
○革新六议501
第二节 兴利除弊 利国利民512
○隋代北周以德代刑512
○躬戒奢靡 淳化社会风尚513
○开渠引水 造福一方515
○“三冗”不除 不可为国517
○改革成败取决于人才518
○停扰民之举 兴利民之政538
○剔除八弊 利国利民539
○革新应由上而下实行549
○九弊除则国家安556
○民生十害565
○清除十种不良风气567
○革除弊端 整顿吏治568
○严禁鸦片须先重惩吸食者569
○虎门销烟 威震外夷572
第五篇 整饬吏治579
导读579
第一节 澄清吏治583
○官吏严守法度 才能取信于民583
○《督抚条约》官之准则584
○严定官吏考成法599
○察吏八则602
○吏制变革 便国利民605
○频频上书 请强化按察官职责605
○整肃吏治关键在惩治豪强612
○俸禄养廉 有益吏治613
○肃贪须先治本615
○选公廉 摈非才615
○慎选与惩罚结合 澄清吏治616
○除去吏治三弊618
○除弊兴利十二事619
○吏治不清 忧患必至619
○铨选捐官 整顿吏治620
○厉禁朋党620
○刷新吏治621
○限制交结外臣 禁止植党营私622
○大刀阔斧裁减官吏623
○淘汰冗官623
第二节 精简政务623
○精减官吏624
○裁减地方官吏625
○精简三司 严惩闹事冗吏625
○裁减州县官员625
○欲拯救弊端 须治理根源626
○删除繁复 择要著令628
○简文书 求实效630
第六篇 军制变更633
导读633
第一节 民为军本639
○寓兵于农639
○强兵之道在于爱民640
○制胜在德不在兵641
○军民同心 天下无敌642
○为将之道 要在谨慎645
○王者治军 严肃军纪646
○募民实边 利国利民647
○从严治军650
○筑城贮粮 安不忘危650
第二节 古代军事改革652
○力排众议 倡导胡服骑射652
○胡服骑射 大振国威655
○隋代改革府兵制656
○唐代的兵制变更656
○将应有职有权661
○兵益少而后能精662
○创建五团营制 编练精兵662
○革新战法 创建新军666
○清代军制的演变667
○强化对封疆将帅的控驭669
第三节 近代军制之创建670
○整顿武备、建设水军 抵抗外侮670
○林则徐的抗英战略673
○湘军编练始末679
○淮军改革696
○将材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697
○论将材之选用698
○首倡设立船政局 建设海军698
○请设海军部 加强海军建设705
○清末新军的建立710
○治军有方 痛歼日寇714
第七篇 财政梳理719
导读719
○按地征税 不误农时723
○王道富民723
第一节 平均赋役 发展生产723
○合理纳税 民心归向724
○严厉打击抗命征调的豪强贵戚724
○前燕清查豪贵隐户726
○隋代的“貌阅”727
○整顿财政再行“貌阅”728
○隋朝户籍整顿中的新规定728
○均徭役 办郡学729
○改革皇亲受赐庄田方案730
○农商关系 相辅相成731
○征收田赋的新措施733
○广东革除定规外的劳役735
○鼓励屯田 利国利民735
○有钱好办事 治国同一理737
○为国计民生理当灭佛737
第二节 开源节流 革除积弊737
○不患不行患 在无恒738
○革除三冗三费740
○革除宫中冒领薪饷弊端743
○皇帝应以身作则节用爱民744
○革除盐政积弊745
○新定增税归公 革除贪黩之弊746
○整肃陈规 更新漕政746
○因地制宜 减免赋役747
○改行票盐 利国利民747
○云南整理财政成效卓著749
第三节 改革财政 因时制宜752
○西晋颁行户调式与占田、课田制752
○东晋税制的变化753
○曹魏首创“户调”制754
○北魏兴革赋税755
○因时制宜 均田变制756
○革除公赋私藏的弊端757
○改善粮运之策758
○实施市易法759
○明代赋役制革新——一条鞭法760
○清代赋税改革——摊丁入亩761
○摊丁入亩 公私两利763
○银行为枢纽 理财以救国764
第八篇 币制改革783
导读783
○楚国改革钱币 便民流通787
第一节 由钱币到纸币787
○东汉三国时期的币制变革788
○四川首创交子789
○隋朝铸新五铢钱789
○交钞及纸币源流790
○南宋的纸币——关子、会子791
○元朝建立以纸币为主的货币制度792
○元代发行纸币——宝钞792
○清代借鉴历史 倡行纸币793
○纸币银钱 虚实兼行801
○自铸银元 抑制洋元808
第二节 仿铸银元808
○铸造银币 除弊便民810
○铸行大银元 划一银币815
○筹建国家银行的建议及章程819
○近代银行之设立824
导读831
第九篇 交通革新831
○东汉发展交通 设置邮驿835
○秦为驰道 通于天下835
第一节 古代交通事业的发展835
○东吴海船航至夷洲(台湾)836
○造船运谷837
○路旁植树 方便旅客837
○台湾修建铁路 防御日寇侵略839
第二节 近代交通邮电变革839
○御强寇、求自立 必修铁路850
○修京汉铁路可获大利853
○批驳陈腐俗见 坚主兴修铁路854
○近代中国邮政的兴办857
○议办邮政859
○近代电信业的创办864
○仿效西方 创办电报866
○创办轮船招商局 与外人争利权868
○粮运史上“海代河、商代官”的创举870
○导黄济运870
导读877
第十篇 文化革新877
○孔子创仁学881
第一节 古代文化之兴革881
○过犹不及884
○学以致用884
○不耻下问886
○多闻阙疑886
○勤奋好学 虽愚必明886
○勤学敏思887
○应学而不厌887
○学而优则仕888
○知识即财富889
○好学三喻890
○删《诗》《书》订《礼》《乐》891
○采诗知民情891
○观周乐 评《诗经》892
○忧愤而作《离骚》893
○白马非马论895
○说辩之道895
○乐尚和895
○指物论897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898
○创五禽之戏 锻炼身体901
○力抓文化教育 呈现太平景象902
○重文艺 立太学904
○立太学 倡励儒学文化904
○著书立说 独成一家之言905
○武功文治 治国之道906
○唐初大兴教育907
○排抑“太学体”端正文风908
○提倡质朴文风908
○文艺要百花齐放909
○宋禁浮华的“西昆体”909
○制诏要去华求实910
○词坛创新声 令人耳目一新910
○明初命人修农、工、商等书籍911
○明初改革文风912
○明初注重北方教育913
○编修《永乐大典》914
○治国以提高文化、端正风俗为先916
○参阅各家令编字典917
○满族创制自己的文字917
○一代兴盛 离不开振兴文化918
○文以纪实 言贵从心922
○传授科技知识 提高官员素质922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924
○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927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927
○创办美术专科学校928
○精心改革京戏929
○勇于革新戏曲930
○将孔教载入宪法 荒谬绝伦931
○向吃人礼教宣战的号角——《狂人日记》933
○正告非难民主与科学的人们945
导读951
第十一篇 科技创新951
○代田法955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与医药革新955
○改良造纸术956
○发明麻沸散 解病人痛苦957
○造水排鼓风冶铁 效益大增957
○巧思妙造 提高功效958
○针灸助产959
○应用石油制墨961
○改进针灸医疗法961
○发明活字版印刷术962
○传播先进纺织工艺963
○多年情谊的结果——《天工开物》964
○不求华丽只求实用的《农政全书》965
○考古证今修《本草纲目》966
○巧解蘑菇毒968
○区田969
○关于区田和圃田971
○振兴工业 奠立富强之基973
○舂米之法973
○拟用水泥筑坝975
○参用西法 治理黄河976
○发明候风地动仪978
○创奇器胜敌978
第二节 天文历算与器艺创新978
○修订历法 改进指南车979
○巧作连弩、木牛、流马979
○推陈出新 更创新历981
○改进指南针984
○改进历法984
○稳固木塔985
○舟浮铁牛985
○创建新船坞 维修大船986
○金末创制火枪987
○发明如意战车987
○考订历法988
○改正历法993
○编制新历书994
○仿制西方先进器械995
导读1005
第十二篇 教育改革1005
○创私学 开普及教育之先河1009
第一节 古代教育改革1009
○教学以德育为先1014
○启发式教学思想1014
○因材施教1014
○整理文献 言传身教1015
○教学以仁爱为本1017
○为人应有“四端”1018
○教育是立国之本1019
○欲担大任 先苦心志1019
○立学校 育人才1020
○地方兴学 改进民风1021
○治国安邦 教育为本1022
○大力兴办学校1024
○西夏建学 尊崇孔子1024
○明初下令郡县办学校1025
○明初禁止派教师服公差1026
○锐意兴学 文教斐然1026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兴废1028
○隋朝创行科举制度1028
○防止官宦子弟参与科举舞弊1028
○改进科举考试办法1029
○改革科举考试1030
○增设博学宏词科1030
○预防科举考试弊病1031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1036
○废除八股 深得人心1042
○创设外语学堂1043
第三节 近代学制的建立1043
○选派幼童出国留学培养新式人才1045
○中国首次派遣留学生的来龙去脉1048
○教育体制大改革1052
○广建新式学校 普及近代教育1053
○革新学堂章程1053
○重订学堂章程1055
○创办两级师范学堂1059
○留学生归来 考试录用1059
○北京师范大学的建立1059
○废科举 建新学1060
○壬子癸丑学制1066
○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1067
○精兵简政办教育1068
○整顿北京大学1069
○倡导美育1070
○创办复旦公学1071
○甘当教员三辞官1072
○精兵简政 治理清华1073
第十三篇 移风易俗1077
导读1077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1083
○不信天命 不祭鬼神1083
第一节 破除迷信1083
○死人无知1084
○智禁祭河神1084
○天地变化是自然规律1086
○吉祥善恶 不可貌相1091
○明主不信左道 圣人不语神怪1094
○禁祭山神1095
○图谶非圣人所作 贻误后生1096
○“黄白之术”诖误人主1096
○请禁图谶1097
○分辨是非 破除迷信1098
○《神灭论》出 朝野震惊1099
○用兵之日何择吉凶1100
○磬钟合律 非有怪声1100
○世上本无鬼1101
○神仙本虚妄 求之无益1101
○不以赦免囚徒祈福1102
○下诏禁迷信1102
○笏板击“神蛇” 官员惊佩1103
○斥“祥瑞”1103
○禁止崇信鬼神 须先严惩巫师1103
○“祥瑞”不可信1104
○智斗“萧总管”1105
○请速停斋醮1105
○毁神无灾害 信神反招祸1108
○毁佛像得黄金数千两1108
○破除迷信 整肃风俗1109
○长生不老之术不可信1110
○禁止新建寺观1110
○不迷信僧巫、地仙1111
○一篇否定神灵的光辉著作——《无神论》1111
○不教而化为上策1126
○厚葬久丧不可取1126
第二节 革除陋俗1126
○崇尚礼教 优化风俗1127
○禁厚葬 易风俗1131
○革除陋习1131
○储水防火1132
○除恶习 齐风俗1132
○遗命薄葬 为民楷模1133
○躬行节俭 为民楷模1133
○移风变俗 吏民爱戴1134
○严禁富商奢侈1134
○北魏改革鲜卑旧习俗1135
○掌民政 除陋俗1136
○忌浮夸 尚务实1136
○节葬诏1137
○禁止贵族婚娶大索财礼1138
○恶俗陋习当除1140
○不靠媒妁 自求婚姻1140
○皇帝遗诏薄葬1141
○破迷信 易风俗 宽民力1141
○奢侈不革 民不得富1142
○下令清除淫书1143
○清初禁止妇女裹足1144
○禁止买卖奴婢1144
○清初不许售卖和阅读淫秽小说1145
○重教尚文 移风易俗1145
○革除殉葬陋俗1146
○力变四川奢侈之风1146
○人无不死 何必忌讳1146
○注重教育 淳化民俗1147
○做官以改革陋俗为己任1148
○早婚不利读书1148
○剪辫易服1149
○服装改革与中山装1149
后记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