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医学名著宝库 卷1 针灸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本书编委会主编 著
- 出版社: 九州图书出版社
- ISBN:7801142926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71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7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医学名著宝库 卷1 针灸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 撰针灸甲乙经卷之一3
精神五脏第一3
五脏变腧第二4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5
五脏五官第四6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6
十二原第六8
十二经水第七9
四海第八10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10
营气第十12
营卫三焦第十一12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13
津液五别第十三14
奇邪血络第十四14
五色第十五15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16
针灸甲乙经卷之二20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20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24
奇经八脉第二27
脉度第三29
十二经标本第四29
经脉根结第五30
经筋第六31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33
针灸甲乙经卷之三35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35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35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36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36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36
头自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37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37
背自第一椎两旁夹脊各一寸五分下室节凡四十二穴第八37
脊凡二十六穴第九38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39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40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41
肩凡二十六穴第十三41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42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42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43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43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44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44
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45
腹自不容夹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45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夹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46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窌凡十二穴第二十三46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47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47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48
手阴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49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50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50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51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51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52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53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53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六穴第三十五54
针灸甲乙经卷之四55
经脉第一上55
经脉第一中57
经脉第一下60
病形脉诊第二上63
病形脉诊第二下64
三部九候第三65
针灸甲乙经卷之五67
针灸禁忌第一上67
针灸禁忌第一下69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70
缪刺第三72
针道第四74
针道终始第五77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79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80
针灸甲乙经卷之六80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80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82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83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85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85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86
阴阳大论第七88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89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90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92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93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94
针灸甲乙经卷之七95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95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97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101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104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104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痉第四106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107
针灸甲乙经卷之八111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111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113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115
五脏六腑胀第三118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119
肾风发风水面胕肿第五120
针灸甲乙经卷之九121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颔项痛附)121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122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123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124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125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126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127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128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131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131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131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133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133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133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135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136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138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141
热在五脏发瘘第四141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肩似拔第五142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142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一143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143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143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146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146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146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147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148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149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149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150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二153
欠哕唏振寒噫嚏軃泣出太息涎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153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155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155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156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158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159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159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160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160
妇人杂病第十160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王惟一 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上167
十二经脉气穴经络图167
手太阴肺经167
手阳明大肠经168
手少阴心经168
手太阳小肠经169
手厥阴心包经169
手少阳三焦经170
足太阴脾经170
足阳明胃经171
足厥阴肝经172
足少阳胆经173
足少阴肾经174
足太阳膀胱经175
督脉176
任脉177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中178
针灸避忌178
偃伏头部中行凡一十穴179
偃伏第二行左右凡一十四穴180
偃伏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180
侧头部左右凡二十六穴181
正面部中行凡六穴182
面第二行左右凡一十穴183
面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183
面第四行左右凡八穴184
侧面部左右凡一十六穴184
肩髆部左右凡二十六穴185
背腧部中行凡一十三穴186
背腧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187
背腧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190
侧颈项部左右凡一十八穴191
膺腧部中行凡七穴192
膺腧第二行左右凡一十二穴193
膺腧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193
膺腧第四行左右凡一十二穴194
侧腋左右凡八穴194
腹部中行凡一十五穴195
腹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196
腹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197
腹第四行左右凡一十四穴198
侧胁左右凡一十二穴19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下200
手太阴肺经左右凡一十八穴200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凡二十八穴201
手少阴心经左右凡一十八穴202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凡一十六穴203
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凡一十六穴204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凡二十四穴204
足厥阴肝经左右凡二十八穴205
足少阳胆经左右凡二十八穴207
足太阴脾经左右凡二十二穴208
足阳明胃经左右凡三十穴209
足少阴肾经左右凡二十穴210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三十六穴212
穴腧都数213
仰人头面部213
侧部214
伏人头部215
颈项部215
伏人背部215
侧肩膊部217
胸部217
腋胁部218
腹部218
腹胁部219
十二经穴219
修明堂诀式223
正面长七尺五寸223
伏人长七尺五寸223
侧人长七尺五寸224
横广阔狭相去远近224
五脏六腑大小形状224
避针灸诀225
人神225
避太一法225
血忌225
针灸资生经 【宋】王执中 编纂针灸资生经第一229
头部中行十穴229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230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231
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232
正面部中行六穴233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233
面第三行左右十穴234
面第四行左右十穴234
侧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234
肩髆部左右二十六穴235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237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238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240
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241
膺俞部中行七穴242
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243
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243
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243
侧腋左右八穴244
腹部中行十五穴244
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246
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247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247
侧胁左右十二穴248
手太阴肺经左右十八穴248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二十八穴249
手少阴心经左右十八穴250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十六穴251
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十六穴251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二十四穴252
足厥阴肝经左右二十二穴253
足少阳胆经左右二十八穴253
足太阴脾经左右二十二穴254
足阳明胃经左右三十穴255
针灸资生经第二260
针灸须药260
针忌260
孔穴相去261
定发际261
论同身寸261
审方书262
穴名同异262
点穴262
论壮数多少263
艾炷大小263
点艾火263
治灸疮264
忌食物264
避人神等264
相天时265
针灸受病处265
针灸功效265
省文265
针灸资生经第三265
虚损265
灸二十种骨蒸268
劳瘵 传尸骨蒸羸瘦269
肾虚 肾气 小肠气270
消渴 消肾 消中270
阴痿 缩两丸骞271
阴挺出271
转胞271
阴茎疼271
膀胱气272
阴汗 湿痒272
阴肿 阴疮272
小腹痛273
小腹涨满273
?疝 诸疝气 胎疝 寒疝 卒疝273
疝瘕275
淋癃 淋沥 余见小便不通275
小便难 不通 不利276
小便五色277
治梦遗失精 白浊277
大便大通278
大小便不通278
小便不禁 遗尿附279
大便不禁279
泄泻279
飧泄280
溏泄280
痢281
便血282
痔282
肠风282
肠澼283
肠痛283
肠鸣 腹鸣283
脱肛284
霍乱转筋284
霍乱吐泻285
呕吐286
干呕287
噫287
伤寒呕哕 诸哕287
唾288
胃痛 寒热288
反胃288
食不下 不化289
不能食289
不嗜食290
食气 无味290
食多290
疟 脾寒291
脾疼292
针灸资生经第四293
心痛293
心恍惚 余见肺中风295
心惊恐295
心喜笑 怒骂296
心气296
心忧悲297
叹息 太息297
心烦闷297
胆虚298
嗜卧298
不卧299
梦魇 杂梦299
癫邪299
癫狂300
癫痫瘛疭301
癫痫302
癫疾303
惊痫303
风痫 五痫304
风劳305
风痉 角弓反张 风眩306
风眩306
风痹306
中风307
中风不语310
偏风 偏枯 半身不遂311
痰涎311
唾血312
喘313
肺气 肺风314
咳嗽314
咳逆315
咳逆上气315
少气 短气 乏气 结气317
贲豚气 伏梁气 息贲317
痃癖318
癥癖318
积聚319
积气319
腹痛319
腹满320
腹胀321
心腹坚大322
鼓胀322
水肿 杂肿 四肢肿 石水323
针灸资生经第五324
脐痛324
膺痛325
胸满 胸胁满 龟胸325
胸胁痛326
膈痛 五噎 气哽327
背痛328
肩背酸痛328
肩痹痛 不仁、不举329
臂痛 臂无力330
腋痛 腋肿330
腕劳331
肘痛331
手麻痹不仁331
手指挛332
手热332
足麻痹 不仁333
足不能行 不能立 不收333
足寒热333
足杂病334
脚气334
脚弱 脚痹336
脚肿336
四肢厥336
尸厥 五尸 飞尸 中恶 鬼注溺死337
脚膝痛338
膝痛339
腰脚痛340
腰痛 腰强 腰屈340
腰脊痛342
脊痛343
腠理343
骨疼 骨髓343
针灸资生经第六344
耳鸣344
耳痛344
耳聋344
停耳 生疮345
目痛 目瞑345
目上视346
目泪出346
目眩347
目不明 目? 目暗 目眇347
目翳膜349
目赤 目黄 目青349
青盲 雀目 疳眼350
口眼350
口喑哑351
舌强 吐舌 重舌351
口缓 欠伸 失欠352
齿龋352
口舌干苦 热臭353
口齿疳疮 牙龈肿牙关急353
齿噤353
牙疼354
鼻塞不利 不闻香臭354
鼻有息肉 生疮355
鼻涕出 鼻干 鼻嚏355
鼻痛356
鼻衄356
咽喉肿痛 生疮357
喉咽鸣 杂病357
咽喉干357
喉痹358
唇颊肿痛 颐颔肿358
颈项强 急肿359
头风360
头痛360
脑痛 脑风361
头旋 头重362
头肿362
顶肿痛362
面种363
面痛 面赤 面黑363
针灸资生经第七364
伤寒 热病 阴证 阳证364
黄疸366
伤寒头痛366
伤寒寒热367
寒热367
腹寒热气368
身寒痹368
自汗 伤寒 自汗 盗汗369
汗不出370
伤寒无汗370
发背371
瘿瘤 肉瘤372
瘰疬373
风疹 瘾疹374
历节风374
丁疮374
癣疥疮 白癜风 疣目375
蛊毒376
犬伤 蛇伤376
乳痈376
乳肿痛 乳少 吐奶377
妇人无子377
妇人血气痛378
血块 瘀血378
血崩 崩中漏下 恶露不止378
产后余疾 产前379
难产 胞衣不出 子抢心 落胎380
月事380
赤白带381
针经指南 【元】窦汉卿 著新刊窦汉卿编集针经指南385
针经标幽赋385
流注通玄指要赋386
针经直说388
络说388
交经辩389
气血问答389
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配合389
流注八穴序390
八穴交会391
定八穴所在391
真言补泻手法395
夫妇配合397
古法流注397
杂忌法398
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序398
冬至叶蛰宫说398
附:针灸杂说399
洁古云岐针法 窦太师针法 【元】杜思敬 辑注洁古云岐针法405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405
经络取原法405
王海藏拔原例405
经络腧穴配合法405
辩伤寒热甚五十九刺406
刺热病汗不出406
刺伤寒结胸痞气406
刺伤寒三阳头痛法406
刺伤寒三阴腹痛法407
灸少阴原救脉法407
辩伤寒药附针灸法407
伤寒刺期门407
洁古刺诸痛法407
刺心痛诸穴408
接经法408
窦太师针法409
窦太师流注指要赋409
诸穴治证410
离合真邪说413
寒热补泻法414
灸法补泻414
取寸法414
针经摘英集 【元】杜思敬 辑注针经摘英集417
九针式417
折量取腧穴法417
补泻法417
用针呼吸法418
治病直刺诀418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元】王国瑞 编集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429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429
穴法歌441
注解《标幽赋》441
天星十一穴歌诀447
人神尻神歌诀&()448
太乙日游九宫血忌诀448
六十六穴治症448
盘石金直刺秘传458
针灸歌460
灸法杂抄切要463
飞腾八法起例463
十四经发挥 【元】滑寿 撰著十四经发挥卷上467
手足阴阳流注篇467
十四经发挥卷中469
十四经脉气所发篇469
十四经发挥卷下490
奇经八脉篇490
针灸大全 【明】徐风 编撰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一495
周身经穴赋495
十二经脉歌496
十二经本一脉歌501
经穴起止歌501
十五脉络歌501
经脉气血多少歌502
禁针穴歌502
禁灸穴歌502
血忌歌502
逐日人神歌502
九宫尻神歌503
太乙人神歌503
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503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504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505
四总穴歌506
千金十一穴歌506
杂治病十一证歌506
流注指微赋507
通玄指要赋508
灵光赋509
席弘赋510
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二512
标幽赋512
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三523
金针赋序523
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524
论子午流注之法526
五虎建元日时歌527
十二经纳天干歌527
十二经纳地支歌527
十二经之原歌527
子午流注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歌527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528
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四533
窦文真公八法流注533
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五548
周身折量法548
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卷六555
点穴论555
论艾炷大小556
论壮数多少556
论点艾火556
论避忌556
论治灸疮557
论忌食557
论保养557
择吉日557
定取四花六穴之穴558
《千金方》论取膏育腧穴法559
取肾俞穴法559
取骑竹马灸法560
灸心气之法560
论一穴有二名560
论一穴有三名561
论一穴有四名561
论一穴有五名561
论一穴有六名561
论一名有两穴561
针灸集书 【明】杨珣 编纂针灸集书卷之上565
腧穴治病门类565
长桑君天星秘诀580
针灸杂法581
马丹阳天星十一穴并治杂病穴歌581
治杂病十一证歌582
八法穴治病歌583
《九针十二原》并解584
官针解586
九针论587
禁刺587
子午补泻歌587
针法歌587
行针补泻法588
论真气法588
迎随补泻法588
经络取原法589
真言补泻手法589
针灸须药590
气血问答590
孔穴相去591
定发际591
论同身寸591
点穴法592
论壮数多少592
点艾火592
治灸疮592
忌食物593
避人神等593
针灸吉日593
忌针灸593
十干忌593
忌针灸日594
尻神起例594
十二部人神594
九部人神594
月内人神所在之图594
日人神歌595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595
缪刺巨刺何以别之596
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597
小易赋598
针灸集书卷之下601
手足十二经并督任腧穴目录601
经络起止腧穴交会图解602
灵枢经·经脉篇603
针灸节要聚英 【明】高武 纂集九针式625
针灸节要卷之一625
难经625
针灸节要卷之二639
灵素639
补遗篇669
灸法673
针灸节要卷之三674
十二经病刺674
奇经八脉病676
十二经脉676
奇经八脉678
十五络脉679
十二经筋680
空穴682
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683
同身尺寸685
经脉长短685
针灸聚英卷之一686
手足阴阳流注686
中指同身寸法688
手太阴经脉穴688
手阳明经脉穴692
足阳明经脉穴695
足太阴经脉穴703
手少阴经脉穴706
手太阳经脉穴708
足太阳经脉穴711
足少阴经脉穴722
手厥阴经脉穴726
手少阳经脉穴729
足厥阴经脉穴739
奇经督脉穴742
任脉穴746
阳跷脉穴751
阴跷脉穴751
冲脉穴751
阳维脉穴752
阴维脉穴752
带脉穴752
十五络脉752
十二原穴753
五脏募穴753
五脏腧穴754
八会穴754
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754
针灸聚英卷之二755
骑竹马法755
四花穴755
灸痨穴755
取肾俞法756
窦氏八穴756
子午流注髎穴开合760
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761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762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762
东垣针法765
治例767
针灸聚英卷之三779
铁针779
煮针779
火针779
温针780
折针781
晕针781
针灸伤782
暖针782
呼吸782
补泻782
十四法783
八法784
四法785
下针法785
出针法785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786
男女气血786
古人有不行针知针理786
艾叶786
艾炷大小787
点艾火787
壮数多少787
阿是穴788
治灸疮令发788
洗灸沧788
贴灸疮788
小儿戒逆灸789
相天时789
忌食物房劳789
避人神789
炷火790
炷火先后790
针灸避忌太乙元图序790
冬至叶蛰宫说790
太乙血忌之图790
月内神人所在791
每月血支792
每月血忌792
十二支神人792
十二部神人792
十二时忌792
十二部神人792
九部旁通神人793
新忌旁通793
四季神人794
天医取师疗病吉日794
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794
针灸聚英卷之四795
十四经穴歌795
十四经步穴歌797
十二经脉歌804
奇经八脉歌808
流注指微赋808
标幽赋809
通玄指要赋811
灵光赋812
席弘赋813
玉龙赋815
拦江赋816
肘后歌817
百证赋819
天元太乙歌820
铜人指要歌822
禁针穴歌823
禁灸穴歌823
行针指要歌823
补泻雪心歌824
经脉交会八穴歌824
十五络穴歌824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825
十二原穴歌825
八会穴825
脏腑七募穴歌825
薛真人天星十一穴歌(三,马丹阳歌)825
八法八穴歌(西江月调)826
宋徐秋夫疗鬼病十三穴歌827
回阳九针歌827
四总穴歌827
养子流注歌828
十干相生流注歌831
十二经纳天干歌832
五子元建歌(加天干于寅上)832
周身血气歌832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832
生成数歌(阴不过阳、阳不过阴)832
刺法启玄歌833
提气法歌833
过关歌833
流气歌833
纳气歌833
提针歌833
进针歌833
龙虎交战歌834
龙虎飞腾歌834
阳针男歌834
阴针女歌834
烧山火歌834
透天凉歌834
苍龙摆尾歌834
赤凤摇头歌834
子午捣臼歌834
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835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837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838
八法手诀歌839
八法飞腾定十干八卦歌839
三阴三阳歌839
血忌歌840
逐日人神歌840
九宫尻神歌840
太乙神人歌840
杂病十一穴歌841
《神应经》腧穴证治歌842
附辨866
针灸大成 【明】杨继洲 原著 【明】靳贤 重编针灸大成卷之一871
针道源流871
针灸直接《素问》873
难经《难经本义》890
针灸大成卷之二895
周身经穴赋《医经小学》895
百症赋《聚英》897
标幽赋《杨氏注解》898
席弘赋《针灸大全》909
金针赋 杨氏注解 杨911
玉龙赋《聚英》914
通玄指要赋 杨氏注解915
灵光赋《针灸大全》918
兰江赋 杨氏集919
流注指微赋 窦氏920
针灸大成卷之三921
五运主病歌《医经学》921
六气为病歌921
百穴法歌《神应经》922
十二经脉歌《聚英》924
玉龙歌 杨氏注解928
胜玉歌 杨氏935
杂病穴法歌 医学入门936
杂病十一穴歌《聚英》938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乾坤生意》940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940
四总穴歌《聚英》941
肘后歌941
回阳九针歌943
针内障秘歌《杨氏》943
针内障要歌943
补泻雪心歌《聚英》944
行针总要歌944
行针指要歌945
刺法启玄歌(六言)946
针法歌946
策(杨氏考卷)946
针灸大成卷之四952
背部穴俞歌952
腹部中穴歌952
头部952
背部952
腹部953
中指同身寸图953
《素问》九针论953
九针式954
九针图954
制针法954
煮针法955
暖针955
火针955
温针956
治折针法956
《内经》补泻956
《难经》补泻961
《神应经》补泻962
南丰李氏补泻963
四明高氏补泻969
三衢杨氏补泻970
《法口诀》976
生成数977
经络迎随设为回答977
禁针穴歌986
禁灸穴歌986
九宫尻神禁忌图987
九部人神禁歌987
针灸大成卷之五989
十二经井穴图989
井荥俞原经合歌992
井荥俞原经合横图992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992
十二经纳天干歌993
十二经纳地支歌993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993
流注图994
论子午流注法995
流注开阖996
流注时日996
总论997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998
十二经之原歌998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998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1001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图1001
灵龟取法飞腾计图1004
八法交会八脉1004
八法交会歌1004
八交会八穴歌1004
八脉配八卦歌1004
八穴配合歌1005
刺法启玄歌1005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1005
八法逐日干支歌1005
八法临时干支歌1005
八脉图并治症穴1006
八法手诀歌1016
针灸大成卷之六1016
五脏六腑图1016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1017
肺脏图1018
手太阴肺经1018
大肠腑图1021
手阳明大肠经1021
胃腑图1024
足阳明胃经1024
脾脏图1031
足太阴脾经1031
心脏图1035
手少阴心经1036
小肠腑图1038
手太阳小肠经1039
膀胱腑图1041
足太阳光经1041
肾脏图1051
足少阴肾经1051
针灸大成卷之七1056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1056
手厥阴经1057
胆腑1061
足少阳胆经1061
肚脏1067
足厥阴肝经1068
任脉1071
督脉1076
督任要穴1080
奇经八脉歌1080
奇经八脉1081
十五络脉歌1083
十五络脉穴辩1083
十五络脉1083
十二经筋1084
五脏募穴1086
五脏俞穴1087
八会1087
看部取穴1087
治病要穴1087
经外奇穴1090
穴同名异类1092
名同穴异类1094
针灸大成卷之八1095
穴法图1095
诸风门1101
伤寒门1101
痰喘咳嗽门1102
诸般积聚门1102
腹痛帐满门1103
心脾胃门1104
心邪癫狂门1105
霍乱门1105
疟疾门1105
肿胀门1106
汗门1106
痹厥门1106
肠痔大便门1107
阴疝小便门1107
头面门1108
咽喉门1109
耳目门1109
鼻口门1110
胸背胁门1111
手足腰腋门1111
妇人门1113
小儿门1114
疮毒门1115
续增治法1115
针灸大成卷之九1120
治症总要1120
东垣针法1132
名医治法1134
针邪秘要1136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1137
捷要灸法1138
崔氏取四花穴法1138
取膏肓穴法1139
骑竹马灸穴法1139
灸劳穴法1139
取肾俞法1140
取灸心气法1140
取灸痔漏法1140
灸小肠疝气穴法1140
灸肠风下血法1140
灸结胸伤寒法1141
灸阴毒结胸1141
雷火针法1141
蒸脐治病法1141
相天时1141
《千金》灸法1142
《宝鉴》发灸法1142
艾叶1142
艾灸补泻1142
艾炷大小1142
点艾火1143
壮数多少1143
灸法1143
炷火先后1143
灸寒热1144
灸疮要发1144
贴灸疮1144
灸疮膏法1144
洗灸疮1144
灸后调摄法1145
附杨氏医案1145
针灸大成卷之十1152
保婴神术1152
手法歌1153
观形察色法1154
面部五位歌1155
命门部位歌1155
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1155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1156
小儿1157
戒逆针灸1157
三关1157
六筋1157
初生调护1158
面色图歌1160
察色验病生死诀1161
内八段锦1161
外八段锦1161
入门歌1162
三关1162
六筋1166
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1167
补遗1171
针方六集 【明】吴崑 编纂针方六集卷之一 神照集1183
手足三阴二阳流注总论一1183
明堂取穴法五1185
手太阴肺经八1185
手阳明大肠经九1187
足阳明胃经十1188
足太阴脾经十一1192
手少阴心经十二1194
手太阳小肠经十三1196
足太阳膀胱经十四1197
足少阴肾经十五1203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经十六1206
手少阳三焦经十七1207
足少阳胆经十八1209
足厥阴肝经十九1213
督脉二十1215
任脉二十一1217
冲脉二十二1219
带脉二十三1220
阳跷脉二十四1220
阴跷脉二十五1220
阳维脉二十六1221
阴维脉二十七1221
附:《针经》不载诸家奇穴二十八1221
睛中穴主治内障二十九1223
针方六集卷之二 开蒙集1225
窦太师《标幽赋》吴注一1225
八法针方直诀八句(训义)二1235
八法主治配合八条三1236
五门针方说四1238
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一览图五1238
六十六穴日时主治六1238
《难经》五门主治七1240
十二经为病补母泻子成法八1241
针方六集卷之三 尊经集1243
《灵枢》九针一1243
候气二1244
见气三1244
取气置气四1244
不得气五1244
定气六1244
受气七1244
调气八1244
邪气谷气九1244
守形十1244
守神十一1245
守关十二1245
守机十三1245
先后治十四1245
刺其病之所从生十五1245
阴深阳浅以数调之十六1245
闷针十七1245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十八1245
有急治有无攻十九1245
导有余推不足二十1245
迎稽留二十一1245
出陈菀二十二1246
迎随补泻二十三1246
疾徐补泻二十四1246
母子补泻二十五1246
动伸推纳补泻二十六1246
导气同精以调乱气二十七1246
阴深阳浅十十八1246
先阳后阴二十九1246
脉气浅者独出其邪三十1246
先补虚后泻实三十一1246
病在营在卫三十二1246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三十三1247
刺实须其虚刺虚须其实三十四1247
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三十五1247
热厥寒厥留针功异三十六1247
外内难易三十七1247
疾之留之三十八1247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三十九1247
间甚刺法不同四十1247
专深刺法四十一1247
二刺一刺深刺间日刺四十二1247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四十三1248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四十四1248
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四十五1248
知迎知随四十六1248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四十七1248
实实虚虚为害四十八1248
泻实针方四十九1248
补虚针方五十1249
摇针五十一1249
三刺则谷气至五十二1249
泻必用方补必用圆五十三1249
离合真邪补泻针方五十四1249
去浊血五十五1249
刺因于形五十六1250
刺因于病五十七1250
刺因于脉五十八1250
刺因于时五十九1250
上实下虚针方六十1250
上寒下热,上热下寒针方六十一1250
五病五取六十二1250
五主六十三1250
足阳明六十四1250
刺留呼则度六十五1251
当刺井者以荥泻之六十六1251
春夏致一阴秋冬致一阳六十七1251
下针之后,或气先针行,或气与针逢,或针出而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气逆,或数刺病益甚六十八1251
五脏已伤针不可治六十九1251
宜甘药七十1251
脏腑有病皆取其原七十一1251
十二原不同七十二1252
六腑所合七十三1252
膺俞背俞七十四1252
五刺五应针方七十五1252
络脉会者皆见于外,刺甚血方七十六1252
十五络为病针方七十七1252
刺寒热方七十八1253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经气不足,络气有余七十九1253
调神针方八十1253
调气针方八十一1253
调血针方八十二1253
调形针方八十三1254
调志针方八十四1254
脏腑胀论八十五1254
胀家针不陷肓则气不行八十六1254
刺头痛方八十七1254
治咳针方八十八1254
疟疾为四末束及取血者八十九1254
治痿针方九十1254
痿厥为四末束九十一1254
八虚受病发拘挛九十二1255
痹聚脏腑针方九十三1255
筋痹针方九十四1255
骨痹针方九十五1255
守筋守骨九十六1255
恢筋摩骨九十七1255
肌痹针方九十八1255
三痹九十九1255
痹痛针有先后一百1255
三刺一百一1255
寒痹热痹一百二1255
痛止针方一百三1256
久痹不去出血一百四1256
经筋寒急用燔针一百五1256
燔针劫刺一百六1256
筋引筋纵一百七1256
病在筋一百八1256
病在骨一百九1256
病不知所痛一百一十1256
缪刺一百一十一1256
巨刺一百一十二1256
微刺一百一十三1256
分刺一百一十四1257
针戒一百一十五1257
救失针方一百一十六1257
六经气血不同一百一十七1257
针灸各有所宜一百一十八1257
结络坚紧火之所治一百一十九1257
寒厥先熨后针一百二十1257
火调针方一百二十一1257
陷上则灸一百二十三1258
火补火泻一百二十二1258
灸寒热二十九穴一百二十四1258
灸疮不发一百二十五1258
诸病在内取八会一百二十六1258
热病气穴一百二十七1258
热病宜寒一百二十八1258
待时一百二十九1258
止汗针方一百三十1259
又方一百三十一1259
热病五十九刺一百三十二1259
热病九不针一百三十三1259
水俞五十七穴灸之所宜一百三十四1259
大风针方一百三十五1259
又方一百三十六1260
食戒一百三十七1260
天忌勿犯一百三十八1260
六脱不刺一百三十九1260
死生,可治易治,难治难已,益甚不治一百四十1260
病脉相左一百四十一1260
六经终不刺一百四十二1260
察鱼际一百四十三1261
望知一百四十四1261
夭寿当知一百四十五1261
面部主脏腑支局一百四十六1261
附:七传者死,间脏者生说一百四十七1261
附:人有两死而无两生说一百四十八1262
针灸六集卷之四 旁通集1262
针药无二致一1262
针药兼有二1262
针药正治三1262
针药并因于病四1263
针药短长五1265
两不精良六1263
上古用针,曲尽其妙七1263
作用相符八1263
针药治同九1264
针药自然之理十1264
针药犹兵十一1264
针药勿过十二1264
针药再施十三1264
戒实实虚虚十四1264
救实实虚虚十五1264
针药审气十六1265
针药保元十七1265
奉天时十八1265
修人事十九1265
针药调剂二十1265
以气为主二十一1265
针药所长二十二1265
六经八法二十三1266
主脾胃重升阳二十四1266
针药方宜二十五1266
明热俞五十九穴二十六1266
明水俞五十七穴二十七1267
药有炮炙针有作用二十八1267
作用同方二十九1267
针药阴阳反佐三十1267
针药有序三十一1268
针药不治三十二1268
针药待时已病三十三1268
不知医三十四1268
因病制宜三十五1268
针药不可为三十六1268
针药可为三十七1269
药审三因三十八1269
针惟揆一三十九1269
揆八法一四十1269
揆八法二四十一1269
揆八法三四十二1270
揆八法四四十三1270
八法内训四十四1271
八法外训四十五1271
附:修金针赋1271
针方六集卷之五 纷署集1275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1275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1275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1276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1276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1276
头后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1277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三穴第七1277
背自第一椎两旁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四穴第八1278
背自第二椎两旁夹脊各三寸行至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第九1279
面部凡三十九穴第十1280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1281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1282
肩凡二十八穴第三1282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1283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1284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1284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1284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1284
腹入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1284
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穴第二十1285
腹自不容以下夹幽门两旁各二寸五分自天枢至气冲夹足少阴各一寸五分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1286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夹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1287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三1287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四1288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五1288
手阳明大肠凡二十八穴第二十六1289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七1290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八1290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二十九1291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1292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一1293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二1294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三1295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六穴第三十四1296
季胁凡十二穴第三十五1297
针方六集卷之六 兼罗集1297
玉龙歌(共七十八条)一1298
玉龙赋七十九1309
天元太乙歌(即席弦赋)八十1310
百订赋八十一1311
肘后歌八十二1313
通玄指要赋八十三1314
灵光赋八十四1314
流注指微赋八十五1315
拦江赋八十六1316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八十七1317
四总穴歌八十八1318
《千金翼》十三鬼穴歌八十九1318
杂病十一条歌九十1318
崔氏灸骨蒸劳热定取患门四花六穴法九十一1320
《千金方》论取膏肓腧穴法九十二1321
膈蒜灸疽毒法九十三1321
循经考穴编 【清】严振 编撰十二经阴阳传注1325
内景赋1327
循经考穴编上1328
手太阴肺1328
手太阴肺之经1328
手阳明大肠1330
手阳明之经1330
足阳明胃1333
足阳明之经1333
足太阴脾1338
足太阴之经1338
手少阴心1340
手少阴之经1341
手太阳小肠1342
手太阳之经1342
足太阳膀胱1345
足太阳之经1345
手三阴经穴总论1351
手三阳经穴总论1352
足三阴经穴总论1353
足三阳经穴总论1354
循经考穴编下1355
肾脏1355
足少阴之经1356
心包络(右肾之配)1358
手厥阴之经1358
三焦(右尺命门之府)1360
手少阳之经1360
胆腑1363
足少阳之经1363
肝脏1368
足厥阴之经1369
督脉1371
督脉之经1371
任脉1374
任脉之经1375
附:奇经八脉1378
背部图八髎穴辨1382
膺腹部穴图辨1383
未收针灸名著提要 黄龙祥 撰一、宋以前针灸名典籍1387
二、金元针灸医籍1395
三、明清针灸医籍1402
四、综合医书针灸专卷(篇)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