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孙中山思想研究 关于孙文学说思想体系构建原则的初步思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孙中山思想研究 关于孙文学说思想体系构建原则的初步思考](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3217553.jpg)
- 刘兴仁,刘仁坤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720707514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95页
- 文件大小:206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孙中山(1866~1925)-思想评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孙中山思想研究 关于孙文学说思想体系构建原则的初步思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孙文学说》——吹响了民主革命的时代号角1
《孙文学说》——基本框架与理论特色4
《孙文学说》——中华文化创新的光辉篇章6
《孙文学说》——三民主义构成其思想脊干与理论支柱12
国情篇18
民族构成与人口状况20
农耕经济与自然灾害23
近代城市与交通状况27
传统文化与教育、科举制度30
转型时期的中国近代社会41
求索篇53
檀香山兴中会与广州起义54
从“伦敦蒙难”到三民主义初步形成59
主动争取同维新派的合作61
惠州起义震动全国63
《辛丑条约》与学生爱国运动勃兴65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70
1903—1904年对保皇派的批判72
中国同盟会成立及其政治纲领74
政治建设77
组织建设79
理论建设80
革命民主主义同改良主义思想大论战82
论战的性质、意义及其深远影响86
依靠会党发动反清武装起义87
革命派向清朝新军寻找支持力量91
共和国建立与民主革命受到重大挫折93
辛亥革命后探索救国真理的继续与深化96
民族篇102
近代中国民族问题103
“反满”口号的由来107
反满的性质及其现实意义108
反满思想的演变110
反满的时代内涵及其局限113
早期对帝国主义的认识115
对帝国主义认识的深化119
废除不平等条约,做为反帝斗争突破口126
反帝斗争的依靠力量128
国内民族问题与“五族共和”130
民族与宗教132
建设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的政治理念135
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团结137
民族主义是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团结和建立世界民族平等大家庭的理论基石138
共和篇143
民权主义的国际国内环境144
民权意识的萌发及其演进145
民权思想的新发展及其理论概括151
从“三权分立”到“五权分立”157
“权能区分”160
建立共和制度的三个时期165
《临时约法》169
总统——内阁174
司法改革180
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183
民初“政党政治”187
“宋案”与“二次革命”191
中华革命党成立及其党章194
民初议会斗争197
20世纪初中国政局的演变201
辛亥革命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206
民权主义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石209
民生篇215
民生主义与土地问题216
土地问题与社会经济变革222
“平均地权”223
“平均地权”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226
“节制资本”230
“耕者有其田”是对“平均地权”思想的发展231
中国工业化的战略方针234
工业国有化——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235
工业化的困难与有利条件236
中国工业化的模式及独特道路239
《实业计划》的总体规划241
从变革农业生产关系到农业技术改革250
农业改革和商品经济255
农业立法势在必行259
开发边疆与移民261
民生主义是实现工业化和“民生畅遂”的理论基石264
军事篇267
武装起义的战略决策268
城市暴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形式271
城市暴动评析275
对游击战术的重视和研究279
武昌起义——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282
武装斗争与政治283
重视革命军队的政治建设285
军队与武器286
军队综合素质的建设288
武装斗争与会党292
武装斗争与清朝新军295
建立工农武装的思想299
武装斗争与人民群众300
武装斗争与军事纪律302
孙中山军事思想对我国民主革命的理论贡献305
《军事篇》附录306
“以和平收革命之功”306
辛亥革命高潮时的政治格局306
同盟会的分化与解体308
围绕“南北议和”的斗争314
“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结局317
外交篇322
“天下为公”体现出世界各国平等和睦共处的崭新外交理念322
近代外交思想与策略325
民间外交与政府外交并举329
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331
日本大亚洲主义的嬗变335
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精神风貌340
关于“满蒙”问题348
关于“二十一条”问题351
“以俄为师”,外交战略的调整356
联俄、联合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新外交路线360
“参战”问题的理性思考361
从“广东商团事件”看孙中山的坚定爱国反帝立场368
科学篇371
科学价值观372
对自然科学的认识375
对微观世界的考察377
电学378
建筑与水利工程379
科学技术与中国工业化381
科学技术与中国农业改革383
科学技术与现代交通385
尊重科学与尊重人才386
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388
人文科学研究391
科学与养生395
科学与启蒙398
教育篇405
封建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405
清朝“癸卯学制”及其实质410
教育改革的新理念412
创建新教育体制415
思想品德教育418
教育与政治422
教育与知识分子群体423
教育与科学426
教育与留学生运动427
教育与新文化启蒙的思考429
教育思想、理论的新发展434
素质篇439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440
资产阶级改革家对国民素质的重视441
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的理性思考442
爱国自强,提高国民政治素质442
融合中西文化精粹,提高国民参政意识446
树立革命道德观451
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456
改造国民心理素质459
面向世界对外开放461
提高国民体能素质462
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464
哲学篇466
宇宙人类起源及其物质属性467
知行关系470
“民生史观”提出的历史条件及社会环境475
“民生史观”的内涵477
“民生史观”的时代性与民族性482
“民生史观”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483
孙中山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487
参考文献490
后记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