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研究
  • 曹霞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708224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06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18页
  • 主题词:技术革新-作用-工业经济-经济发展-研究-黑龙江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本书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

(一)本书研究的背景1

(二)本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6

(一)产业科技发展的研究6

(二)科技支持体系的研究8

(三)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9

(四)科技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12

(五)本书的研究特点13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框架14

(一)目标层14

(二)功能层14

(三)对策层15

四、本书的研究方法16

(一)理论创新与政策的实践性密切结合16

(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密切结合16

(三)比较研究方法16

(四)将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密切结合17

五、本书的创新之处17

(一)从理论上理顺新型工业化与科技支持能力的关系17

(二)构建了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体系17

(三)构建基于四要素协同作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体系17

(四)对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进行评估18

(五)提出增强新型工业化科技能力的对策18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19

一、有关新型工业化理论19

(一)工业化的提出及发展阶段的判定19

(二)新型工业化的有关论断21

二、有关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理论22

(一)古典经济理论有关科技作用的论断22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科技作用的研究22

(三)技术内生化理论23

(四)创新理论关于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论述26

(五)人力资本理论关于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论述26

三、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27

(一)三重螺旋理论27

(二)创新网络理论28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内涵特征和互动关系分析30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30

(一)新型工业化的提出及内涵30

(二)新型工业化的特征31

二、科技支持能力的界定33

(一)对科技支持能力理念的重新审视33

(二)科技支持能力的内涵与构成35

三、新型工业化与科技支持能力的互动关系35

(一)新型工业化是增强科技支持能力的动力和基础35

(二)科技支持能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和保障38

第四章 哈尔滨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现状及目标40

一、哈尔滨市工业化及科技支持能力现状40

(一)哈尔滨市工业化现状概述40

(二)哈尔滨市工业化发展阶段测评43

(三)哈尔滨市科技发展现状47

二、哈尔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49

(一)2010年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目标50

(二)2015年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51

(三)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52

三、哈尔滨市科技发展目标52

(一)提高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例52

(二)提高人才集聚能力53

(三)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53

(四)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53

(五)积极开展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53

(六)改善科技创新环境54

第五章 新型工业化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系统分析55

一、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方向55

(一)经济增长55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6

(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7

二、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构成59

(一)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体系59

(二)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要素59

三、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运作机制70

(一)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形成机制70

(二)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动力源及资源配置机制74

(三)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聚力域88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评价93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93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93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94

(三)评价指标的含义95

二、复合DEA评价模型100

三、新型工业化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实证分析102

(一)国内比较评价结果及分析102

(二)哈尔滨市产业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评价结果分析108

第七章 新型工业化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系统分析121

一、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体系构成121

(一)科技发展引导力121

(二)科技支持力保障121

(三)科技资源供给力121

(四)科技成果转化力122

二、科技发展引导力122

(一)科技发展引导力的构成122

(二)科技发展引导力的功能124

(三)科技发展引导力的运作机制126

三、科技支持保障力128

(一)科技支持保障力的构成128

(二)科技支持保障力的功能130

(三)科技支持保障力的作用机理132

四、科技资源供给力133

(一)科技资源供给力的构成133

(二)科技资源供给力的功能134

(三)科技资源供给力的运作机制137

五、科技成果转化力138

(一)科技成果转化力的构成138

(二)科技成果转化力的功能140

(三)科技成果转化力的运作机制141

第八章 新型工业化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评价144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144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144

(二)评价指标的含义144

二、新型工业化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国内比较评价的实证分析146

(一)国内比较评价结果及分析146

(二)哈尔滨市产业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分析152

第九章 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综合评价158

一、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综合评价的功能158

(一)评价功能158

(二)监控功能158

(三)预测功能159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159

三、模糊人工神经元网络评估模型159

(一)确定描述型的模糊划分及隶属度160

(二)确定描述型的隶属函数160

(三)确定系统的精确输入160

(四)运用BP网络学习算法训练网络并实现评估功能160

四、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综合评价实证研究162

五、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165

第十章 提升哈尔滨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的对策166

一、构建和谐的科技支持能力体系166

(一)科技支持目标的和谐166

(二)科技支持能力体系的和谐167

二、增强内源性科技支持能力的源动力168

(一)增强企业创新动力168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171

三、明确内源性科技聚力域的着力点173

(一)高新技术比较优势产业技术173

(二)制造业优势领域技术174

(三)绿色食品技术174

四、完善哈尔滨市外源性科技支持能力建设174

(一)深化科研体制改革174

(二)政府推动自主创新175

(三)加强保护知识产权180

(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182

(五)加强创新文化建设182

(六)实施科技人才战略183

(七)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185

(八)科技资源集成与共享190

五、发挥市场和中介的基础和纽带作用194

(一)鼓励民间技术利用与扩散194

(二)建立以政府为引导,技术服务机构为桥梁,资本市场为支撑的技术市场195

(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195

(四)利用、规范和提高中介机构的作用195

(五)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促进科技长足发展196

参考文献198

后记2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