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远古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华远古史
  • 王玉哲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4545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43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812页
  • 主题词:中国-上古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远古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群居的社会生活1

第一节 绪说1

一、人类的起源1

二、原始社会史的分期6

第二节 中国历史的序幕——中国猿人10

一、元谋猿人11

二、蓝田猿人13

三、北京猿人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15

四、北京猿人的石器和用火17

五、北京猿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组织21

六、其他地区猿人化石的发现22

第三节 “古人”时期的文化发展24

一、古人时期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24

二、古人阶段人类的劳动工具和石器27

三、古人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28

四、古人时期的原始社会关系29

第四节 “新人”时期的文化与氏族的产生29

一、新人时期人类体质和文化的特征29

(一)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化石30

(二)这一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40

二、新人时期原始氏族和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生43

附:中国原始社会史表45

第五节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原始经济生活46

第二章 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49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现49

一、氏族公社的起源49

二、我国境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50

(一)我国境内的中石器时代的文化51

(二)弓箭的出现53

(三)妇女成为氏族公社中心的原因54

(四)新石器时代的村落54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关系和墓葬制度61

一、男女分区埋葬制与族外婚制61

二、迁移合葬所反映的女性中心62

第三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63

一、原始农业的出现63

(一)北方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64

(二)南方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农业65

二、制陶、纺织与石器等手工业68

三、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生产关系和生活72

第四节 我国古文献上有关母系氏族社会的史影73

一、“知母不知父”75

二、族外婚75

三、婿称岳父为舅,称岳母曰姑;妇称丈夫之父为舅,称丈夫之母曰姑76

四、父子不相续相处,而祖孙相续相处77

五、古帝王称“毓”称“后”78

六、图腾痕迹79

七、姓的性质80

第五节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原始的科学、艺术和宗教80

一、原始科学80

二、原始艺术81

三、原始宗教83

第三章 父系氏族公社88

第一节 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88

一、母系家族的产生和父系氏族制的萌芽88

二、父系氏族公社制的确立91

第二节 父系氏族社会经济的重大发展94

一、北方草原地带的细石器文化与游牧经济94

二、细石器文化的来源问题100

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02

(一)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的大汶口文化102

(二)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的关系105

(三)龙山文化时期的经济生活106

(四)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110

(五)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及其他111

四、手工业与原始交换115

第三节 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氏族公社制的瓦解118

一、私有制的产生与贫富开始两极分化118

二、阶级、奴隶制的出现与氏族公社制的解体121

第四节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字和艺术122

一、文字的产生122

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艺术126

第五节 古史传说中的部落战争及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128

一、古代传说中诸部落居住的地域129

二、部落战争促使氏族制度益趋崩溃132

第四章 唐、虞、夏与先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上)135

第一节 唐、虞、夏的禅让制与军事民主选举制135

一、尧、舜、禹的生活135

二、禅让的传说136

三、篡夺的传说与“天下为家”的产生139

第二节 传说中的夏王朝141

一、夏王朝的开国141

二、夏王朝的历史传说及夏代的社会性质145

三、传闻中的夏时150

第三节 考古发掘与夏文化152

一、夏族活动的地域153

二、所谓“河南龙山文化”应包涵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155

三、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158

四、夏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160

五、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所反映的夏文化162

第四节 商族的兴起和先商的社会阶段164

一、商族的来源164

(一)商族来源的四种不同说法165

(二)商族起于东方的证据166

(三)从考古学上推测商族的来源183

二、先商的世系188

三、商族在先商时所处的社会阶段193

第五章 商王朝前期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下)196

第一节 商汤的灭夏196

第二节 商代前期的政治200

一、商汤和伊尹200

二、商代前期的“盛君”204

第三节 从田野考古上看商代前期的文化(一)207

一、二里头遗址三、四期所反映的早商青铜器与农业生产207

二、二里头文化的早商宫殿建筑211

三、二里头文化的艺术生活212

第四节 从田野考古上看商代前期的文化(二)214

一、二里岗文化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分工214

二、商代前期的城池建筑及其意义215

三、商代前期的青铜器和漆器兼论陨铁的利用219

第五节 商代前期的阶级对立与第一个阶级社会的逐渐形成223

第六章 商代阶级国家的形成228

第一节 盘庚迁殷及其社会意义228

一、自汤至盘庚五迁的问题228

二、盘庚迁殷的原因及其意义233

第二节 商代后期阶级斗争的尖锐和国家的出现241

一、商代后期的阶级对立241

二、国家的出现245

第七章 商代后期奴隶的数量、“众”或“众人”的身分及商的社会属性250

第一节 商代后期有多少奴隶250

一、商代后期人殉和人牲的数量惊人251

二、商代后期的奴隶数量要具体分析254

第二节 众或众人的身分263

一、众或众人是商代后期主要的生产劳动者263

二、商代“族”的组织及其同“众”的关系266

三、众或众人所受的剥削269

四、“众人”的政治待遇273

第三节 “古代东方”的理论与商代后期的社会性质278

一、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278

二、“古代东方”奴隶制的社会特征284

三、商代后期社会近于古代东方的家庭奴隶制288

第八章 商代后期的经济发展292

第一节 商代后期农业的发展292

一、卜辞中的“桒年”、“侑雨”、“受年”292

二、商代后期农作物的品种和酿酒所反映的农业情况294

三、商代后期的农具与耕作技术300

第二节 畜牧、田猎与渔业306

一、畜牧与田猎306

二、渔业310

第三节 商代后期手工业的辉煌成就311

一、精致的青铜器312

二、陶器的新创造316

三、纺织和其他318

四、商代后期的土木建筑工程321

第四节 交换、货币、交通324

一、商代后期的商业和货币324

二、商代后期的交通327

第九章 商代后期的社会组织与政治机构330

第一节 商王朝的政治疆域330

一、商的王畿及其据点330

二、王畿与四土、四方、邑的关系336

第二节 商族的氏族组织339

一、商代后期商氏族的地域性339

二、商的世系及其继承制度342

(一)商王朝的世次和世数343

(二)商人的名号344

(三)商王世次及其“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351

三、“兄终弟及”制是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358

四、商代的婚姻制度与宗法制度362

附:商代先公先王世系表366

第三节 商代后期的政治机构368

一、商代的王368

二、百官369

三、诸侯方伯372

第四节 商与各方国374

一、鬼方374

二、?方(?方)380

三、土方383

四、羌方384

五、人方386

六、虎方387

七、周及其他388

第十章 商代的文化、科学与艺术391

第一节 商代的文字391

一、汉族文字起源的传说和最早的汉字391

二、甲骨文已达到文字发展的进步阶段394

三、汉字的读音问题396

四、甲骨的发现和卜辞文例398

五、甲骨卜辞的史料价值400

第二节 商代的宗教信仰402

一、自然神的崇拜402

二、祖先崇拜407

第三节 商代的科学成就410

一、商代卜辞所反映的天象410

二、商代的历法413

三、其他科学415

第四节 商代的艺术416

一、雕塑艺术416

二、音乐与乐器420

三、其他艺术421

第十一章 先周族的来源及其社会发展424

第一节 周为夏族的分支424

一、周始祖的时代问题424

二、周族为夏后的推测426

三、先周人物传闻427

第二节 周族最初的地望435

一、周族克商前夕的根据地是陕西岐山435

二、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438

(一)山西汾水流域自商至西周一直有周族的根据地441

(二)姬姓之古国在山西者独多446

(三)姜姓之族原亦在山西452

(四)古有易与先周的关系457

(五)周原一地原在山西太原458

(六)先周族的迁徙是自东而西461

第三节 先周的文化及其社会阶段463

一、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463

二、先周的文化469

三、周原所出的甲骨文问题474

第十二章 周王朝的建立479

第一节 周武王的灭商479

一、武王克商前中原的形势479

(一)商王朝内部的阶级矛盾479

(二)民族矛盾482

二、灭商的步骤490

(一)克商时商周兵力的对比及其胜败的原因490

(二)克商的日期492

三、政权的建立496

(一)周武王革商受命的大典496

(二)反映武王灭商的《大武》舞497

(三)周初的三监问题501

四、西周开始的年代问题506

第二节 周公旦及其东征511

一、武王死后周政权的危机511

二、周公践位称王问题513

三、管蔡之乱与周公东征517

四、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和还政成王520

第三节 周王朝政权的巩固529

一、分封措施529

二、对商遗的政策538

三、制礼作乐540

附:西周帝王世系表545

第十三章 西周的政治及其发展546

第一节 西周的政体形式与“成康之治”546

一、政权是君主专制,还是城邦民主制546

(一)西周政权既有民主旧传统又有专制新因素546

(二)西周的阶级关系压倒血亲关系548

(三)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君臣关系549

(四)西周政体是君主专制553

二、“成康之治”553

(一)成康盛世的历史条件553

(二)成王事迹555

(三)康王即位典礼555

(四)康王的武功557

第二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559

一、西周政治制度导论559

(一)史料根据559

(二)地理环境560

(三)层累组织的特点561

(四)神权561

二、西周的宗法制度566

(一)宗法制度的特征566

(二)宗法制度推行的范围573

(三)宗法制度的继统法及其制定之用意576

三、西周的分封制度577

(一)分封制度起于周初577

(二)分封制的具体内容577

(三)西周分封多少诸侯邦国580

(四)分封的典礼与程序581

(五)分封诸侯的等级问题585

(六)周王与诸侯的封建关系589

四、西周的监国制度592

第三节 西周的官制594

一、周初的最高长官——太保、太师594

二、西周卿士的性质597

三、西周的政务官和文史官598

(一)政务官599

(二)文史官602

(三)西周职官的来源603

四、世族的世官、世禄制度610

(一)何谓世族610

(二)世族制度的产生611

(三)西周的异姓世族615

(四)世官世禄必须由上级重新册命617

(五)世官制与宗法制的矛盾619

第四节 西周的兵制与刑法620

一、兵制621

(一)周武王克商时的兵力621

(二)周初的武装编制622

(三)西周的正规士兵和族兵630

二、刑法634

(一)周初刑法制定的原则635

(二)西周刑法的特点637

第五节 西周“国家”的历史作用644

第十四章 西周的社会经济655

第一节 西周的农业经济655

一、西周农业的地理环境655

二、西周农作物的品种660

(一)黍661

(二)稷662

(三)麦665

(四)菽666

(五)稻666

三、西周劳动生产的编制、生产工具和技术668

(一)西周的集体生产与小生产668

(二)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672

(三)西周的耕作技术678

第二节 西周的土地制度682

一、西周田制的基本内容683

二、田制分公田和私田就是所谓“井田制”684

三、孟子“井田论”的内涵685

四、西周为贵族土地所有制688

(一)西周井田制既不能称为“农村公社”,也不是“土地国有”688

(二)西周的“藉”、“助”是劳役地租692

(三)西周土地制度是“彻”与“助”并行兼“贮”的制度693

五、西周“仆庸土田”和“民”的身分问题696

(一)“仆庸土田”问题697

(二)西周“民”的身分699

第三节 西周的手工业、商业704

一、西周的手工业704

(一)西周的青铜器手工业704

(二)陶瓷业706

(三)玉、石业,骨、角业,竹木业707

(四)纺织业709

(五)论“百工”的身分及民间手工业709

二、西周的商业711

第四节 西周的社会性质714

一、社会性质研究的重要意义714

二、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何以长期不能解决715

三、历史研究应从历史实际出发716

四、西周社会形象的四大特点717

第十五章 西周的衰微、灭亡719

第一节 西周衰微始于何时719

第二节 周厉王专利与国人暴动及国人暴动的伟大意义722

第三节 何谓“共和行政”724

第四节 所谓“宣王中兴”727

第五节 幽王昏乱、灭亡与平王东迁731

附录一 大事年表739

附录二 本书引用甲骨著录书目简称表7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