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们的防火墙 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我们的防火墙 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李永刚著 著
  • 出版社: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39106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276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我们的防火墙 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3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9

一、经验分析与规范假设并重的混合方法9

二、解释为主解读为辅的方法11

三、多阶层—多偏好的分析解释方法12

第四节 本书基本框架13

第五节 关键概念解释15

第一章 互联网的扩张与渗透:网民、网站、网络应用17

第一节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17

一、开放性20

二、反控制21

三、低成本21

四、匿名性22

五、互动性23

第二节 网民主力:从精英到平民24

一、网民性别26

二、网民年龄26

三、网民文化程度27

四、网民个人月收入29

第三节 网站结构:从圈层到网格30

第四节 网络应用:从外接到嵌入36

一、中国人心目中的互联网形象37

二、上网时间38

三、网络使用39

第二章 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与传播机制45

第一节 网民:一个新社群的成长45

一、N重自我的放肆表达46

二、集体行动的瞬间收放47

三、流动空间的蝴蝶效应47

第二节 互联网民意表达的技术途径48

一、民意的私下表达: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兴起48

二、民意的公开传播:新闻跟帖、论坛、聊天室50

三、民间意见阵地:个人网站和博客的蔓延52

四、民意的涌流:互联网与传统传媒的互动53

第三节 民意表达的传播机制:三种新途径60

一、热帖、跟帖、转帖:汇聚偏好的草根投票机制60

二、话题、词语、故事:推波助澜的怨恨表达机制62

三、人肉搜索、恶搞、山寨:大众狂欢的消解权力机制65

第四节 “逼官”压力下的政府应对:保坝分洪66

第三章 互联网内容的政府监管:可观察性偏见69

第一节 互联网治理的世界难题69

第二节 政府主导立法监管:法网恢恢75

第三节 专项整治社会动员:行动强烈89

一、不受欢迎的传播场所:整治“网吧”行动90

二、毒害甚广的内容载体:违法网站打击与举报行动93

三、多元表达的意见超市:高校BBS实名制行动94

四、渐成体系的执法队伍:网络警察现身行动96

五、众人拾柴的合作机制:文明办网自律行动98

第四节 严厉还是宽容:多参照系比较100

一、以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参照系101

二、以韩国、新加坡为参照系103

三、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系105

四、以中国网民切身感受为参照系109

五、中国政府的本位立场111

第四章 内容监管的单线性视角:政府主导下的政策学习过程114

第一节 面对新生事物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学习理论114

第二节 时间维度:变垃圾桶政策模式为分类主导模式117

第三节 空间维度:化“虚拟”为“真实”126

第四节 技术维度:被动防御向立体防控演进131

一、国家入口网关的IP地址阻断131

二、主干路由器关键字阻断131

三、域名过滤133

四、内容发布过滤133

五、网吧监控软件134

第五节 互联网内容监管政策的中国特色136

一、普遍过滤的预审查与人工干预的后抽查相结合137

二、典则标准模糊,介入部门众多137

三、监管结果一锤定音,缺乏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138

第五章 内容监管的多层级视角:不同角色及其不同行动逻辑140

第一节 角色:谁在监管互联网?140

第二节 监管理由:中央政府的行动逻辑142

一、全能国家的治理惯性143

二、信息多元的合法性困局146

三、虚拟广场的挤迫效应149

四、以退为进的博弈策略151

第三节 监管理由:部门与地方的行动逻辑154

第四节 监管理由:机构与网民的行动逻辑166

第五节 引导角色行动的核心价值观172

第六章 监管行动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记忆的唤起与重构174

第一节 作为社会记忆的政治文化174

第二节 治国的伦理姿态:父爱主义执政风格176

第三节 朝野的道德紧张:革命传统与假想敌180

第四节 世俗的生存策略:公众心灵的集体化183

第五节 虚拟空间全景敞视塔的形成187

第七章 政府监管预期与效果:事实及评价191

第一节 政府内容监管的间歇性失常191

一、弱监管时期的“冲动许可”(1994—1999)192

二、中监管时期的“维权春天”(2000—2003)194

三、强监管时期的“哄客暴戾”与“人肉搜索”(2004—)199

四、预期与效果的落差:有趣的案例208

第二节 基于自由偏好的批评言说212

第三节 基于现实权衡的合理辩护217

一、体会大国转型之艰难218

二、体会压力赶超之焦虑222

三、体会改革进程之复杂224

第八章 走向宽容与合作治理231

第一节 公共修辞:一个方法论的启示231

第二节 信心与耐心:政府与社会的交互理解233

第三节 美德与责任:走向宽容政治239

一、旨在克服“原子”状态的公民美德240

二、旨在规范公权边界的政府责任241

三、蕴含美德与责任的宽容政治244

结语249

参考文献2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