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四川历史农业地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郭声波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19807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四川历史农业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历代水利与农地的开发1
第一章 第一农业开发阶段:远古至西晋2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与成都平原小块农区的形成2
1.原始农业与古史传说2
2.杜宇蜀国的旱地农业4
3.开明蜀国的水田农业7
4.川东和川西南的原始农业10
第二节 自流灌溉的出现与农业点的增多13
5.秦代移民及其后裔对蜀地灌溉农业的贡献13
6.主体农业区与半农半牧(渔猎)区界域的形成18
7.西汉四川耕地数的推算21
第三节 汉晋时代平原、河川的水田化趋势及其中断23
8.盆地西部平原的水田化23
9.盆地中部和东部河川农业的发展25
10.川西南及川西沿边各族的农牧业27
11.东汉四川耕地数的推算29
12.三国交攻与流民起义时代农业的萎缩31
第二章 第二农业开发阶段:成汉至南宋34
第一节 人民的迁徙与河川农业的缓慢恢复34
13.成汉至南北朝时代四川盆地的人民迁徙34
14.乌蛮入据川西南与僚蛮文化对四川农业的影响38
15.隋代四川农业的初步恢复41
第二节 灌溉农业的恢复与畬田运动的兴起44
16.唐前期盆西灌溉农业的恢复和发展44
17.盆地东部畬田运动的兴起49
18.各族地区农业的恢复52
19.唐代四川耕地数的推算54
20.唐末五代动荡时期四川农业的相对稳定57
第三节 闲隙地的垦辟和垂直立体农业景观的出现59
21.宋代四川人口的猛增59
22.盆西水田区水利的整治与闲隙地的垦辟62
23.山田垦辟与垂直立体农业景观的出现65
24.各族地区农业的发展69
25.宋代四川耕地数的推算72
26.宋蒙战争与四川农业的空前破坏75
第三章 第三农业开发阶段:元代至近代76
第一节 元代四川的屯田与农业开发的新动向76
27.屯田与耕地数的推算76
28.农业开发的新动向81
第二节 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与明代农业的缓慢恢复84
29.第一次“湖广填四川”84
30.明代恢复农业的几个步骤87
31.各族地区的农业状况91
32.明代四川耕地数的推算93
第三节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垦殖高潮100
33.第二次“湖广填四川”100
34.“康雍复垦”与盆西水利的恢复102
35.“乾嘉续垦”与梯田的重新出现108
36.清中叶四川耕地数的推算113
第四节 近代农地垦殖向西部民族地区的拓展119
37.四川盆地的农地拓殖119
38.川西北的屯殖活动123
39.川西的“改土归流”与农业进展125
40.川西南农业的曲折发展128
41.农牧分界线的新格局130
42.民国四川耕地数的推算132
第二篇(上) 五业的嬗替——种植业137
第一章 粮食作物的大面积扩展138
第一节 黍、粟种植的悠久历史及其在近代的衰落138
1.最古老的粮食作物138
2.黍、粟与畬田140
第二节 豆类作物的繁衍143
3.大豆用途与种植形式的变化143
4.其它豆类的繁衍145
第三节 水稻从平原向山区的进展148
5.两个稻作文化系统148
6.水稻品种类型的地理分布与近代产量153
第四节 麦类作物的嬗替157
7.古典麦类作物的地理分布157
8.冬小麦的传入与古典农业的革新161
第五节 芋薯类作物的消长167
9.传统度荒杂粮——芋的盛植及其衰落167
10.东南移民与红薯在四川盆地的推广170
11.江淮移民与马铃薯在盆周山区的传播173
第六节 高粱和玉米的传播175
12.高粱的传入、推广与酿酒175
13.玉米的传播与旱地粮作的第二次嬗替178
第二章 副食作物的全面发展184
第一节 油料:油菜与芝麻的争雄184
14.芝麻在第二农业开发阶段的一枝独秀184
15.油菜种植在第三农业开发阶段的兴盛187
第二节 糖料:甘蔗独占鳌头191
16.糖霜与种蔗业第一兴盛期191
17.东南移民与种蔗业第二兴盛期193
第三节 蔬食:散在分布的园圃作物196
18.蔬菜种植的专业化与商品化196
19.蔬菜谱系的演变197
20.姜、蒟、芜菁和榨菜204
第四节 嗜食:种植业的不良分支209
21.烟草之“与五谷争生死”209
22.罂粟之流毒全川213
第三章 手工业原料作物的重点发展217
第一节 苎麻和大麻的东西分布217
23.苎麻种植的两个兴盛期217
24.大麻与“蜀布”、“蜀纸”223
25.黄麻与红麻在晚近的生产227
第二节 树棉与草棉的前后嬗替228
26.树棉在四川南部的进退228
27.草棉种植在四川盆地的数度起落232
28.其它纤维作物的特殊用途236
第三节 染色作物的纷呈异彩239
29.源于华北染色文化区的染色作物239
30.源于西域、岭南染色文化区的染色作物243
第二篇(下) 五业的嬗替——林牧副渔猎247
第四章 林业从材木采伐向经济林木种植的转变248
第一节 林木采伐的由近及远248
31.盆西林木的早期开发248
32.唐宋时代盆地内部林木的大规模采伐251
33.元明及清初盆地森林的渐复253
34.“近代拓殖”与森林破坏向西部的深入256
第二节 茶树种植从专业到副业的转化261
35.种茶起源与唐代四川茶业的形成261
36.宋元时代四川茶业的畸形繁荣及其衰落266
37.明情时代川茶生产的逐渐恢复269
38.近代四川茶业的数起数落271
第三节 重要果木产区的变迁274
39.古老的土生果类——梅、梨276
40.柑橘类果木产区的变迁278
41.一代珍果——荔枝的进退285
42.其它果木谱系的变化288
第四节 富有地方特色的木本油料与木本纤维290
43.漆树产区的逐渐退缩290
44.油桐分布重心向盆地东部半圆的倾斜292
45.其它木本油料的分布295
46.用途广泛的木本纤维297
第五章 畜牧业在高原、盆地的差异300
第一节 犁耕与养牛业301
47.水牛从肉牛到耕牛的转变301
48.黄牛牧养的相对衰落305
49.高原之舟——牦牛与犏牛309
第二节 战争与养马业312
50.称奇中古的蜀马312
51.茶马贸易对西部养马业的影响314
52.藏马、河曲马与驴、骡的分布317
第三节 精耕细作与养猪业320
53.传统农业与猪种的形成320
54.养猪业在近代的发展323
第四节 自然、文化差异与养羊业325
55.山羊与绵羊的东西分布325
56.农业发展与养羊业结构的变化327
第五节 无所不在的小型家禽家畜饲养330
57.陂池水田的鹅鸭养殖330
58.庭院型家禽家畜的饲养332
第六章 农村副业的因地制宜334
第一节 蚕桑事业的兴衰334
59.四川蚕桑事业的起源334
60.四川蚕桑事业的兴盛340
61.四川蚕桑事业的渐衰344
62.四川蚕桑事业盛衰的原因349
第二节 其它资源昆虫、菌类的养殖与采集354
63.资源昆虫养殖与分泌物采集354
64.食用菌类的养殖与采集359
第三节 花木及植物香料、药材的生产与采集361
65.寒卉名香数西川361
66.“百药灌丛”——川滇经向断裂带364
第七章 渔猎的由盛而衰371
第一节 渔业的稳中见衰371
67.江河湖泊的捕鱼业371
68.陂池稻田的养鱼业377
第二节 狩猎从主业到副业的转变380
69.狩猎区的分布及狩猎时代的结束380
70.后狩猎时代的狩猎384
第三篇 各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差异387
第一章 盆西平原低山区388
第一节 世界独步的自流灌溉与水田技术388
1.都江堰的始创388
2.都江堰灌溉系统的技术改进392
3.近代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形成396
4.古代水田技术400
5.近代水田技术403
第二节 从经济动物养殖到经济作物种植的转变406
6.秦汉时代的多种经营406
7.唐宋以来经济动物养殖空间的缩小409
第三节 人口与耕地的矛盾统一412
8.秦汉时代的“俗不愁苦”与单季种植412
9.唐宋时代的“地狭人众”与小麦复种415
10.清代以来人均耕地的下降与精耕细作418
第二章 盆中丘陵低山区423
第一节 梯田梯土与水肥技术423
11.梯田梯土的起源423
12.清代以来水、肥、土技术的提高427
第二节 从五业兴旺到独重种植的转变429
13.渔猎、畜牧业的逐渐衰落429
14.清代以来种植业的大发展431
第三节 地力与复种的矛盾统一433
15.垦殖指数的持续上升与种植的粗放433
16.农地垦殖的趋近饱和与复种的扩大436
第三章 盆东南平行岭谷区440
第一节 进展迟缓的山地农业技术441
17.土著文化与山地农业的迟滞不前441
18.湖广、东南移民与山地农业的进展442
第二节 五业平衡格局的逐渐破坏445
19.唐宋以前五业的基本平衡445
20.元明以后对粮食种植的畸重447
第三节 山地开发与利用程度的增长449
21.元以前撩荒休耕的盛行449
22.元以后连作复种的增加452
第四章 盆周山区454
第一节 缓慢进行的居民演变与农地垦殖454
23.蛮僚时代农地垦殖的缓慢进展454
24.移民时代农地垦殖向高处的推进456
第二节 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垂直分异的生产部门结构459
25.落后的生产技术459
26.生产部门与种植结构的垂直分异462
第五章 川西南中山宽谷区466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插花交错的农牧分布466
27.元代以前的农牧分布466
28.元代以后的农牧转换468
第二节 民族变迁对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470
29.民族变迁与农业技术水平的波折470
30.农地垦殖与利用之不足472
第六章 川西高山深谷区与川西北高原区475
第一节 川西高山深谷区475
31.从铜石并用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475
32.从畜牧为主到农耕为主的过渡478
第二节 川西北高原区480
33.羌人的畜牧业及其在吐蕃时代的凋蔽480
34.元代以后从游牧向半定牧的转化482
第四篇 余论485
第一章 明清四川地亩数的评价485
第一节 明清四川地亩统计方法485
1.估种法与估产法485
2.面积实测与新垦地的勘丈起科493
第二节 明清四川地亩数的评价497
3.估种法与估产法的统计价值497
4.对否定性评价的商榷501
第二章 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的特点与规律504
第一节 农业开发的阶段性导致近代农业新构造504
5.农业开发的阶段性504
6.近代农业新构造508
第二节 人口增长的失控导致良性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破坏513
7.人口增长的失控与近代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转变513
8.近代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评价517
第三节 农地的过度垦殖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521
9.几种农地垦殖与耕作形式的比较521
10.早期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中断524
11.晚近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528
第三章 几点认识与建议531
第一节 两点认识531
12.政治与农业531
13.封闭独立与开放交流533
第二节 三点建议535
14.移民开发川西南535
15.在丘陵、山区推广水利田537
16.发展多种经营538
引用书目541
后记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