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哲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3425670.jpg)
- 郑红峰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ISBN:978754022577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3
一、夏商时期宗教信仰形态3
二、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4
三、古代的阴阳五行观念5
四、早期的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6
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8
一、孔子的“正名”思想8
二、孔子的“仁”与“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9
三、孔子的认识论思想13
四、孔子的天命、鬼神论14
第三章 道家学说16
一、“小国寡民”与“无为而治”16
二、“道”生万物的宇宙论思想18
三、“反者,道之动”的转化思想19
四、“为道”与“为学”20
五、庄子对道家思想的发扬21
六、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23
七、庄子的“齐物”思想24
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27
一、孙武“富国强兵”的军事思想27
二、“知己知彼”军事认知理论28
三、《孙子兵法》中的战争观念29
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31
一、墨子的“兼爱”思想31
二、“天志”、“明鬼”天命论34
三、墨子的认识论思想35
四、功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36
五、后期墨家的逻辑理论37
六、“循所闻而得其意”的认识论40
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42
一、“道”与“器”42
二、《易传》中的宇宙生成论思想43
三、管子的政治社会理论和“精气”说45
四、神秘主义的认识论47
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50
一、惠施的明辨思想50
二、“离坚白”与“白马非马”说52
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55
一、告子的人性论55
二、孟子提倡“仁政”及对儒学的深化55
三、“性善”论和“良知”的认识论58
四、荀子的社会历史观61
五、荀子的人性论和“人定胜天”的天道观63
六、“虚一而静”的认识论66
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70
一、商鞅的社会历史观70
二、韩非的法治思想71
三、“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73
四、韩非的自然观75
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80
一、黄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80
二、陆贾的《新语》80
三、贾谊的哲学思想82
第二章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和谶纬之学84
一、董仲舒的政治理论84
二、“天人感应”的世界观及其认识论思想85
三、“性三品”的人性论88
四、西汉末年谶纬之学的盛行90
五、《白虎通》的唯心主义和天命论92
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95
一、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95
二、《太玄》中的哲学思想96
三、扬雄的辩证法思想可知论的认识论97
四、扬雄的社会政治思想99
五、《新论》对谶纬迷信的批判99
六、“形死神灭”的形神关系论100
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101
一、唯物主义的天道观101
二、反神学目的论的认识论103
三、王充的进步历史观与命定论105
四、佛教的盛行与“神灭”论的产生107
五、《神灭论》的主要观点109
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113
一、“无为”乃“名教”之本113
二、以无为本,崇本举末114
三、“得意在忘象”116
四、王弼对“圣人”的理解117
第六章 裴頠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119
一、对“贵无论”的批判119
二、裴頠的“崇有论”120
三、“言”和“意”121
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124
一、“独化于玄冥之境”的观点124
二、郭象的形而上学思想127
三、对庄子怀疑论的发展128
四、郭象的社会政治理论130
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131
一、佛教思想的传入和盛行131
二、慧远的禅学唯心主义132
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136
四、《成唯识论》与“唯识无境”说140
五、法藏与华严宗143
六、禅宗的产生和发展146
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150
一、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150
二、葛洪、陶弘景的道教151
三、隋唐时期道教154
四、佛道二教的斗争157
第十章 韩愈、李翱的心性哲学与反对佛教的斗争159
一、社会和历史背景159
二、韩愈的“道统论”160
三、李翱与“复性说”166
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169
一、政治社会背景169
二、柳宗元的历史进化观点169
三、无神论思想171
四、“天与人交相胜”173
五、对佛教的妥协175
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180
第一章 李觏的经世致用思想与王安石变法180
一、李觏对《周易》的研究180
二、李觏的“礼”181
三、唯物主义的五行学说183
四、“性无善恶”论186
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189
一、“气一元论”189
二、朴素的辩证法192
三、张载的认识论194
四、“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195
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197
一、道学唯心主义的产生背景197
二、周敦颐与《太极图说》197
三、二程的理一元论200
四、二程的人性论203
第四章 集理学之大成——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205
一、“理一元论”205
二、“格物穷理”的认识论209
三、“顺理以应物”的方法211
四、朱熹对“天理人欲”问题的阐释213
第五章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的哲学216
一、“心即理”216
二、“易简功夫”的修养方法217
三、朱陆争论的实质219
四、“心外无理”、“心外无物”220
五、“致良知”的认识论222
六、“万物一体”的修养境界224
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227
一、陈亮、叶适的功利学派227
二、陈亮的功利思想228
三、叶适的唯物主义观点229
四、对各派哲学思想的批判231
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233
一、“理只是气之理”233
二、罗钦顺的人性论234
三、对陆王心学的批判236
四、王廷相的“理载于气”说238
五、王廷相的人性论与历史进化观点241
六、对道学唯心主义的反对242
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244
一、明哲保身的认识论244
二、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245
三、李贽的主观唯心主义及其对社会政治的批判247
四、真理相对性的问题249
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252
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252
二、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53
三、“随”、“泯”、“统”256
四、对于理学和禅宗的批判258
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260
一、社会背景及对君权论的批判260
二、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262
三、“气外无理”、“心即是气”263
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265
一、“气者理之依”的宇宙观265
二、“日新之化”的辩证思想267
三、“能必副其所”和“知以行为功”269
四、抽象的人性论272
五、进步的历史观273
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275
一、“理气融为一片”275
二、颜元的认识论278
三、“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280
四、清初的社会情况及戴震的唯物主义自然观281
五、唯物主义反映论284
六、“理存于欲”285
第四编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哲学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290
一、龚自珍的变法革新思想290
二、“不拘一格降人才”292
三、魏源的“师夷之长技”294
四、“经世之用”的哲学思想295
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298
一、原始的社会主义空想298
二、对封建道统的批判300
三、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303
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305
一、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运动及大同思想305
二、康有为的进化论思想310
三、“仁爱”哲学311
四、谭嗣同的“仁学”哲学314
五、对封建纲常的名教批判316
六、谭嗣同的相对主义理论319
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321
一、宣传民主自由321
二、《天演论》及其进化论思想324
三、“质力相推”的自然观326
四、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328
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332
一、革命民主主义的兴起332
二、邹容的天赋人权论335
三、陈天华的英雄史观338
四、梁启超的哲学思想340
五、唯心主义先验论343
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346
一、对改良派的批判346
二、对儒家学说的批判348
三、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350
四、章炳麟的革命精神与虚无主义354
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358
一、革命民主主义思想358
二、三民主义359
三、进化论思想与“突驾革命”理论363
四、注重“行”的知行观366
五、孙中山的民生史观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