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江苏发展研究报告 2005-2006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江苏省社会学院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751120968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61页
- 文件大小:153MB
- 文件页数:4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江苏发展研究报告 2005-200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十一五”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3
一、“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3
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机遇3
2.“十一五”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5
3.“十一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7
二、“十一五”江苏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9
1.“十五”期间江苏经济增长动力强劲9
2.江苏“两个率先”呈现稳定格局12
三、“十一五”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原则14
1.平稳快速增长原则14
2.投资与消费并重原则15
3.效率与公平统一原则15
4.区域经济一体化原则16
四、“十一五”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16
(一)实施富民优先战略17
(二)五大战略的实施重点18
五、“十一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支撑26
1.完善市场体制和机制26
2.建立公共财政体制27
3.切实解决“三农”问题28
4.加快进城农民的市民化29
5.注重培育产业集群29
6.建立诚信社会30
7.完善公共安全预警机制30
8.工业适度重型化31
9.大力发展服务经济31
江苏建设全面小康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32
1 江苏建设全面小康面临的新问题32
2 江苏以往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33
3 关于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发展模式42
4 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和对策44
5 发展科教事业的思路和对策48
6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思路和对策50
7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51
8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和对策53
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现状评估与推进策略55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成就55
(一)突破农村以农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非农产业比重越来越大55
(二)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55
(三)以农村工业化促进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55
(四)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升了城乡产业结构水平57
(五)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57
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评估58
(一)城乡差别状况分析58
(二)城乡经济社会融合程度的综合评估61
三、城乡差别发展的原因分析63
(一)“偏向城市”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64
(二)没有建立起支持“三农”发展的有效投入机制64
(三)制度变革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减弱66
(四)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影响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66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67
五、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策略69
(一)合理城乡生产力空间布局69
(二)推进制度创新,保障农民权益70
(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72
江苏经济国际化中长期规划研究75
引言75
一、江苏经济国际化中长期规划的起始条件75
1.现存的基础与积累75
2.江苏经济国际化与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76
二、江苏经济国际化中长期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78
1.江苏经济国际化中长期规划的一个重心和两条渠道79
2.江苏经济国际化中长期规划的参照国目标79
三、江苏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中长期规划80
1.世界国际制造业基地的路径与规律80
2.江苏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实现路径81
3.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产业特色与布局轴心81
4.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制约、重点与难点82
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中长期规划83
五、利用跨国公司FDI的中长期规划84
六、“走出去”与国际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建设86
七、国际制造业基地与“鱼米之乡”87
江苏利用外资质量和绩效研究89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89
二、江苏利用外资的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90
(一)发展轨迹:后来居上90
(二)基本特征:高度集中91
三、江苏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绩效:宏观评估93
(一)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93
(二)产业结构改善与技术提升95
(三)对外贸易的增长97
(四)对就业与税收的贡献98
四、江苏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绩效:微观评估100
(一)企业平均规模评估100
(二)企业劳动生产率评估101
(三)企业产出效益评估102
五、提高江苏利用外资的质量与绩效对策103
(一)完善投资环境,降低交易成本103
(二)构建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104
(三)适应形势变化,深化引资理念104
(四)加强政策协调,提高引资质量105
(五)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105
江苏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与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建设106
引言106
一、现代国际制造业与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态势106
二、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状况分析107
三、影响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114
(一)产业基础114
(二)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116
(三)机制116
(四)政策环境117
(五)外资企业的战略与目标118
四、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江苏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定位118
(一)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118
(二)江苏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定位118
五、促进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119
(一)以全面融入国际分工新体系为导向,规划江苏的开放战略120
(二)创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120
(三)增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培养江苏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122
(四)促进内资加工贸易企业快速成长,塑造自己的国际加工品牌123
(五)注重供应链管理创新,降低交易成本123
(六)打造适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现代物流业124
(七)完善加工贸易的监管制度125
(八)探索建设江苏沿江自由贸易区125
江苏可持续发展研究127
一、江苏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127
(一)影响江苏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127
(二)江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情况128
(三)江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矛盾129
二、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思路133
(一)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133
(二)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134
三、江苏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136
江苏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142
一、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142
二、具体操作指标、权重与标准值的确定144
三、江苏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151
四、江苏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158
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160
一、绿色GDP核算体系支撑理论160
(一)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60
(二)边际机会成本理论161
(三)环境经济理论162
(四)三种生产论162
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演进163
(一)传统GDP核算体系及其缺陷163
(二)绿色GDP核算体系(SEEA)164
(三)我国GDP核算与国际通用核算体系的若干差异167
三、国内绿色GDP核算应用的进展168
四、国外绿色GDP核算应用实例170
(一)日本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试算结果170
(二)韩国编制的环境账户171
(三)菲律宾:归属选定经济活动的环境退化171
“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研究175
一、传统溯源:优秀的人文遗产176
二、现状考察:成就与短长179
(一)优秀的人文精神推动着江苏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179
(二)新的时代呼唤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182
三、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理念与原则184
四、弘扬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我们的建议188
(一)努力提升干部队伍的人文素质和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188
(二)充分发掘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189
(三)大力培育以诚信意识为主的公民道德素质189
(四)努力用先进思想和高尚品德培养一代新人190
(五)以多种形式开展创建“人文江苏”的活动191
改革发展中的江苏文化产业192
一、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193
(一)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完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194
(二)文化事业单位体制、制度改革多方位展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不断深入195
(三)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亮点突出,竞争优势逐步形成196
二、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困难与问题199
(一)江苏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200
(二)进入江苏文化产业的大资本偏少201
(三)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制度创新尚待突破201
三、加快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202
(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造江苏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203
(二)在转变政府职能中,确定指导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主管部门203
(三)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204
(四)大力发展江苏文化市场,使文化市场成为推动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江苏居民文化消费的加速器204
(五)大力推动社会和民营资本合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205
提高江苏综合竞争力研究207
一、地区竞争力评价系统构建和方法209
(一)地区竞争力具体评价指标209
(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测度方法213
二、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实证解析214
(一)综合竞争力的整体评价214
(二)八大要素竞争力优劣势评析215
三、比较优势的行业分布特征和前景展望223
(一)比较优势与沪鲁浙粤的对比223
(二)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225
(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226
(四)提升竞争力的前景评估227
四、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思路与政策措施228
(一)以优化结构增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228
(二)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228
(三)以人力资本投资获取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228
6.科研人才与技能人才并重248
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策研究251
一、江苏与兄弟省市经济增长方式比较251
1.要素投入产出效果评估251
2.综合要素投入产出效果比较分析253
3.江苏投入产出效果变动分析255
4.江苏各市要素投入效果分析256
二、江苏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判断257
1.目前江苏经济增长方式处于准集约型阶段257
2.江苏经济运行阶段的国际比较259
三、江苏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260
1.高投入、高能耗261
2.环境污染严重262
3.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不足263
4.劳动者素质与人才总量相对不足263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建议264
1.提升“高投入、高产出”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264
2.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265
3.合理分配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266
4.加大合理化制度的投入267
5.发展节约与循环经济268
6.大力培养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268
7.正确处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就业压力的关系269
江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270
一、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及其衡量的理论依据270
1.制造业竞争力是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70
2.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微观基础271
3.衡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若干理论观点271
二、衡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272
1.产业国际竞争力“波特钻石模型”的展开272
2.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体系273
3.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274
三、江苏制造业主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估276
1.江苏制造业在国内竞争中的地位276
2.主要行业的选择的原则和基准277
3.制造业主要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279
四、结论及对定量评估结果的定性分析287
江苏服务业国际化战略研究288
一、江苏服务业国际化的现状分析288
(一)江苏服务业国际化的基础分析288
(二)江苏服务业国际化程度分析291
二、江苏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比较分析295
(一)江苏服务业在全国的比较分析295
(二)江苏的国际服务贸易在国内的地位及其与上海的差距297
(三)上海、江苏、浙江的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较299
三、制约江苏推进服务业国际化的因素分析299
(一)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299
(二)服务业行业结构299
(三)要素构成状况300
(四)制度环境300
四、推进江苏服务业国际化的战略与对策300
(一)制造业与服务业并举的产业融合战略300
(二)以服务市场开放促进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战略301
(三)产业与区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302
(四)加强区域服务合作的联合战略302
(五)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管理战略303
江苏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与资源供应链建设研究305
一、资源供应链建设及相关因素分析305
1.资源供应的环节分析:生产、购销、运输、存储305
2.影响资源供应的因素:企业、政府及行业306
二、全国资源供应链建设的现状及其问题306
1.我国主要资源的储量和开采状况307
2.供需矛盾突出是我国资源供应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307
3.我国工业生产能耗偏高,对资源的浪费较严重308
4.资源的运输能力与存储不足308
三、江苏资源供应链建设的现状及问题310
1.全省资源供需状况310
2.全省资源的运输与存储312
四、实现两个“率先”江苏经济必须保持持续较快增长314
五、江苏资源供应链建设的总体思路314
1.稳定国内、省内,全球配置资源315
2.现货购买和长期合同相结合315
3.政府和企业相结合315
4.境外资源开发,主要面向友好和周边的国家316
六、江苏资源供应链建设的对策研究316
1.做好资源供需状况的预测,适时调控资源供应链316
2.加大省外与海外资源的开发投资317
3.配合国家战略储备,建立民间资源储备318
4.优化资源供应结构318
5.实行能源的多元化,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320
6.加大政府在资源供应链中的投入320
7.加强企业自律与行业协调,提升对外议价能力321
8.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缓解资源供应的压力322
调整江苏投资与消费关系的思路与对策研究324
一、投资与消费关系的现状剖析与趋势预测324
(一)国际比较324
(二)省际比较325
(三)纵向比较329
(四)因素分析331
(五)趋势预测332
二、投资与消费关系的调整思路与对策333
(一)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的思路与对策333
(二)提高投资绩效的思路与对策335
(三)增强消费动力的思路与对策338
提升苏南竞争力研究342
一、苏南竞争力内涵与构成因子研究342
1.苏南地区竞争力的内涵342
2.苏南竞争力重点区域范围343
3.苏南竞争力的影响因素343
二、苏南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347
1.人文特征347
2.经济基础347
3.现代创新348
三、苏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考验351
(一)过于偏重外源性增长,内生性增长是个短腿352
(二)过于偏重外资的引进,自身资本积累水平较低352
(三)过于偏重外来企业的生产,本土企业缺少较强的配套能力352
(四)过于偏重外部资本的输入,向外输出资本明显薄弱353
(五)过于偏重外贸依存度的放大,但自身发展不居于主动地位353
(六)过于偏重总量扩张(强市),居民收入增长(富民)比较缓慢354
(七)过于偏重拼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比较严重354
四、提升苏南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与思路355
(一)战略目标355
(二)战略原则355
(三)战略思路356
五、提供领导决策参考的政策建议357
(一)创新科技发展体系,提高技术能力357
(二)做好“走出去”这篇大文章,放大苏南地区的发展效应357
(三)加紧对WTO规则的研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357
(四)加强产业配套,壮大本土经济357
(五)重视环境保护,提高治理能力357
(六)切实解决富裕居民的问题358
东陇海沿线产业带建设研究359
一、东陇海产业带支柱产业分析与选择359
二、东陇海线产业带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362
1.东陇海线产业带农业增长的影响因素362
2.东陇海线产业带工业增长的影响因素363
三、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政策取向367
1.建立有效的跨区域组织协调机制367
2.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368
3.实现农业内涵式增长368
4.形成均衡的工业增长方式368
5.适度壮大重化工产业369
6.培育新的增长极369
7.建立非再生资源产业转型与永续利用的机制369
四、东陇海线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369
1.发展依据与思路369
2.东陇海线现代制造业的现状与基础370
3.东陇海线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定位377
江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策思路与指标体系研究380
一、江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380
1.提升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和谐380
2.协调城乡利益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381
3.健全区域互动机制,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和谐382
4.优化利用外资质量,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实现内外经济的和谐383
5.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权力与权利互动的和谐384
6.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扩大群众政治参与,实现活力与有序的和谐385
7.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和谐386
8.确立以人为本理念,弘扬诚信友爱精神,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387
9.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利益兼顾的和谐388
10.加强社会管理,以“大调解”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环境的和谐389
二、江苏和谐社会评估指标体系390
1.设置指标体系的原则391
2.江苏和谐社会评估指标体系391
3.权重的确定393
4.目标值的确定395
5.江苏和谐社会评估396
江苏新时期“三创精神”研究398
一、“三创精神”的提出398
(一)创新:社会进步的动力与灵魂398
(二)江苏的发展需要弘扬“三创精神”399
(三)江苏弘扬“三创精神”的有利条件402
二、江苏弘扬“三创精神”的制约因素404
(一)创业意识不足405
(二)创新动力不能持续406
(三)创优力度不够407
三、江苏如何弘扬“三创精神”409
(一)个人勇于创业和善于创业是“三创精神”得以弘扬的最深厚基础409
(二)政府着重抓创优是“三创精神”在江苏得以发展升华的最强大力量411
(三)“三创精神”对企业说来最重要的创新,勇于创新是现代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412
(四)“三创精神”,创字当头,创造精神洋溢其中413
“法治江苏”新问题研究414
总论414
、江苏依法治省的发展过程414
二、政府单向推进的法治模式亟需认真反思415
三、在参与的基础上使“法治江苏”成为社会力量协力推进的共同事业416
四、以政府——社会的“合作共治”作为“法治江苏”建设的根本努力方向416
五、构建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从深层次上解决政府与社会的有效互动417
六、积极扶持和引导社会自主力量的成长,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419
七、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政府自身的法治化水平和依法治理社会的能力420
八、党的领导与法治江苏建设421
九、在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基础上推进“法治江苏”建设423
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425
十一、健全社会公共管理体系428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431
1.江苏与全国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431
1.1 江苏与全国沿海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431
1.2 江苏与全国沿海城市海洋产业发展比较435
2.江苏沿海地区发展SWOT分析439
2.1 比较优势439
2.2 发展中的问题441
2.3 发展新机遇442
2.4 面临的挑战443
3.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思路444
3.1 沿海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444
3.2 加快建设沿海立体交通网络444
3.3 加快沿海岸带资源开发,打造特色产业444
3.4 大力实施“以港兴海”战略,加快沿海港口群开发建设446
3.5 加强沿海地区城镇功能建设,加快沿海新兴城镇群崛起447
4.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保障措施447
4.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447
4.2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一轮沿海开发和发展规划448
4.3 研究制定有利于沿海开发的政策措施448
4.4 实现技术和信息支持,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450
4.5 制定促进沿海开发开放的相关法律法规450
苏、浙、粤、鲁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452
一、四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评估比较452
1.1 四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评估比较452
1.2 基本结论455
二、影响江苏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455
2.1 体制和环境层面455
2.2 经济结构和产业层面456
2.3 企业经营和人力资本层面457
三、提高江苏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458
3.1 创新发展路径、转变增长方式458
3.2 促进产业集聚、推动结构升级459
3.3 鼓励技术创新、强化发展基础460